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璇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9):73-74
目的探讨抗栓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5例,低分子肝素钙)和研究组(35例,抗栓泵+低分子肝素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TT、PLT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栓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产科的285例具有发生深静脉血栓高危风险的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40例,于剖宫产术后24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每日1次,连续5 d;对照组145例,不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其他任何抗凝药物;术前及术后第4天监测凝血功能。结果治疗组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无1例肺栓塞,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倾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效果确切,且无明显出血风险,有特异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低分子肝素钙(LMWH-Ca)与间歇性气囊加压(IPC)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LMWH-Ca组(100例)和IPC组(100例)。为预防术后DVT,LMWH-Ca组予以LMWH-Ca治疗,IPC组采取IPC法治疗,连续治疗5 d后。比较术后出血量和下肢DVT发生率,观察术前及术后24 h、5 d时D-二聚体(D-D)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术后出血量和下肢DVT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时PT、APTT值均显著下降(P0.01),血清D-D水平及PV、HBV值均显著增加(P0.01);与术后24 h时相比,两组术后5 d时PT、APTT值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D-D水平及PV、HBV值则均显著降低(P0.01);LMWH-Ca组围术期以上凝血功能及血流变指标较IPC组同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LMWHCa和IPC治疗均可显著调控产妇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平衡,改善血流变状态,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且两者有效性一致,同时安全性均较高且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对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行妇科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凝血功能、下肢周径及血流速度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TNF-α等炎症因子较治疗前的上升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D、FIB较治疗前的升高程度及PT、APTT较治疗前的下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周径较治疗前的增加程度以及血流速度较治疗前的下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应用于妇科手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状态,抑制机体炎症反应,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单次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观察与配合。方法将腹腔镜手术患者3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82例和对照组200例。研究组术前半小时皮下注射5 000μg低分子肝素钙,护理观察与措施密切配合,再行手术。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DVT的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术后相关并发症等。结果研究组DVT发生率为0.5%,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计数变化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肝素相关并发症多为皮肤过敏,无出血并发症。结论在护理观察与措施密切配合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单次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DVT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威肝素治疗组47例与对照组42例,治疗组术后12h、24h、48h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μ,对照组不采用预防性用药。两组均记录盆腔引流量及拔除引流管时间,检测并比较术前、术后d3、d7双下肢静脉血管和血流情况,术前和术后d1、d2、d5、d7血小板、凝血功能、D-二聚体(D-D)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术后盆腔引流量和拔管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血小板、凝血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D-D术后d1达到高峰,对照组D-D在术后d3达到高峰,且高值持续时间大于治疗组。血管彩超结果:对照组术后d7有7例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组术后d7有2例下肢静脉微小血栓。两组病人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术后出血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对121例经低分子肝素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术前、术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经LMWH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50.4%,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13.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为72.4%(P<0.005),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高于单膝关节置换术后(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近端DVT发生率为3.3%,远端DVT发生率为47.1%.结论尽管采用LMWH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仍然很高,术后有必要早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8.
银杏达莫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135例骨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4例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61例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术后14~15 d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中2例(2.7%)发生DVT,对照组中6例(9.8%)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预防骨科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574-575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直肠癌手术及相关治疗方案,对照组在术前12h及术后7d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观察术后两组患者髂前引流情况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72h内拔髂前引流管34例,对照组33例,两组拔管比例以及每日髂前引流管引流量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11例,观察组的发生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分子量肝素钙对于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明显,无明确的副作用以及并发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活血灵方口服复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字母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灵方,2组治疗周期均为14d,观察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凝血5项及患肢周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术后21d与术后1d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DVT发生率和DVT可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1d观察组患肢周径与术后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术后21d患肢仍轻微肿胀。结论:活血灵方复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无临床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可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采用低分子肝素钙(LMWH)防治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包括体征监测、定时翻身等常规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LMWH皮下注射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术前、术后7d和术后14d的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水平和血清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术后7d,观察组患者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00%和9.00%,观察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和术后14d,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PLT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4dD-二聚体水平和PLT术后7d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和14d,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注射部位血肿、阴道出血量增加等不良反应。结论对剖宫产患者应用LMWH治疗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D-二聚体水平,缓解血小板聚集,起到较好的抗凝血作用,有效预防血栓,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3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17.
2006年7月~2007年7月,我们为187例孕妇合理选择剖宫产术,术后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效果满意。现将预防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87例,25~40岁。其中初产妇113例,经产妇74例。臀位49例,巨大儿28例,羊水过少30例,脐带绕颈25例,相对头盆不称4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3例。全部产妇行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术。2预防护理2.1心理护理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多发生于术后或制动患者[1]。剖宫产术后应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其更好地认识下肢深静…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据报道妇科腹部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近年来明显增高,其发生率为7.0%~45.0%,亦可并发下肢DVT。为了探讨剖宫产后DVT的预防和护理,作者对276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并对6例剖宫产术后下肢DVT患者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00例采用围产期常规护理,实验组100例给予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产妇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产妇干预24 h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相关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 05);实验组产妇护理干预48 h后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于剖宫产产妇给予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