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孤独谱系障碍(ASD)是复杂的神经发育疾病,执行功能缺陷是其重要缺陷。功能磁共振是非侵入性且可视化的成像方法,数据采集简便易行,已成为探索ASD患者脑功能变化的主要成像手段。本文总结了ASD患者的执行功能特点,从任务态和静息态两个方面梳理了执行功能与功能磁共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功能连接优势频率指标,采用“脑年龄”分析方法,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男童感觉运动相关网络的异常发育模式。  方法  筛选来自ABIDE数据库中105例ASD男童与匹配的102例正常发育男童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7~12岁)。每个被试构建感觉运动相关脑区不同频段下的功能连接网络,然后计算每条连接最强连接值所在的频率作为该连接的最优频率。采用脑年龄分析方法探索ASD男童脑年龄相对于生理年龄的年龄差。  结果  ASD男童大脑感觉运动网络出现“过发育”到“欠发育”的异常发育模式,2种模式的转换在7.8岁左右。“欠发育”趋势得到抑制的大龄ASD男童(10岁以上)病情严重程度相对更轻(r=-0.43,P < 0.05)。  结论  ASD男童大脑感觉运动网络存在异常发育过程,感觉运动网络脑-生理年龄差有作为衡量ASD疾病发展过程的神经影像学标记物潜力。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一种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至痴呆的综合征,由于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早期不易鉴别和诊断。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脑网络连接异常的脑区多位于默认网络,其异常变化的功能连接与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相关。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检测静息态大脑内在活动的方法,应用静息态磁共振不同分析技术探索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默认网络异常变化有助于深入研究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并提供客观的影像依据。该文主要综述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默认网络研究中的应用成果,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精准诊断和评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共情功能缺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认知困难。近年来,脑成像技术发现了共情的关键功能脑区,为进一步探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相关脑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神经心理学依据。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模式干预对老年认知功能减退患者脑网络重塑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选取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认知功能减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认知康复训练;观察组:对患者实施多模式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评分、心理状况、脑脊液生物标志物、脑网络结构和功能等指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任务相关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激活强度、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聚类系数、分数各向异性值等指标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对照组患者评分较干预前无显著变化;两组患者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微管结合蛋白水平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实施多模式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老年认知功能减退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脑网络重塑,有利于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静息态下视觉脑区与全脑功能连接特征,并与症状进行关联性分析,以揭示ASD儿童视觉异常行为背后的脑功能连接特征.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招募的2018-2019年间进行康复训练的ASD男童(34例)和在哈尔滨市多家幼儿园公开招募的健康对照男童(29例)的功能磁共振(fMR...  相似文献   

7.
余韩  瞿航  赵义  潘钰  王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2,30(12):1350-1353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核心诊断特征是社会交流障碍以及受限和重复的行为和兴趣,症状常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出现。过去的二十年内,神经成像揭示了许多“社会性”大脑的非典型活动和异常连通性的发现,包括梭状回对面部和凝视的分析、杏仁核的情绪处理、默认模式网络的心智化以及镜像神经元相关区域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理解,但对于社交功能缺陷潜在的神经生理机制还未达成一致。除了方法学上的挑战以及聚焦于单个大脑网络的连通性研究以外,更深层次的问题是ASD的极强异质性。这种不一致的发现,可能是由于诊断标准的变化以及学龄前期的ASD患儿存在非典型的神经发育轨迹,因此,有必要进行孤独症亚型的队列研究和大样本的纵向队列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fMRI技术显示头额顶叶病变患者与正常人脑运动功能区在对指运动条件下的激活图及BOLD激活曲线。方法:额顶叶占位病变患者20例为病变组,其中诊断为肿瘤的15例,炎症4例,血管畸形1例。20名健康正常自愿者设为正常对照组。利用1.5T超导磁共振进行脑功能成像扫描,包括常规MRI和fMRI成像。后处理时,使用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FADA软件分析处理fMRI数据。结果:功能成像显示病变组患者脑激活区在形态和激活强度主要表现为患侧M1区的移位、分散及BOLD信号减弱,SMA区及对侧大脑半球则有激活区及BOLD信号无明显变化、增加或降低等几种类型改变。病变组与对照组对指运动时,脑激活区BOLD信号值样本均数比较,t=-3.538,P=0.001,两组BOLD信号值均数相差非常显著,病变后患侧大脑半球的第一运动皮层BOLD激活强度出现降低。结论:脑功能成像的实验研究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临床病情诊断和外科手术入路提供有效帮助以及评价术后的功能恢复,这项工作的开展有益于对额顶叶病变时脑功能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运动终板体表投影及其周边穴位后SPECT脑功能成像,比较二者脑功能成像的差异,分析探索穴位特异性。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40位病人分成运动终板组和正常穴位组,每组患者电针前后均进行两次SPECT脑功能成像,前后间隔1周,采用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ing,ROI)模型分析法,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电针前后脑功能成像ROI摄取量,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电针前后ROI摄取量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正常学位组,运动终板组电针后较电针前ROI摄取量差异更为显著(p〈0.05)。结论电针运动终板体表投影较正常穴位更能显著增加脑血流灌注,穴位的特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狭窄、闭塞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MRI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复杂网络理论的引入,脑网络分析方法不仅可解释不同脑区网络拓扑属性改变导致颈动脉狭窄患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障碍,还可探索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标记物,从而为早期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诊断、个体化干预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估提供重要参考数据,且已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本文以颈动脉狭窄患者脑结构及功能网络研究为重点展开综述,介绍脑网络节点及边的定义及复杂网络中较重要的拓扑属性;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脑网络研究现状;讨论现有成像技术及网络构建方法学对本领域研究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孤独障碍的脑结构异常可以阐明脑的神经解剖学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对孤独障碍脑结构像的研究报道越来越深入,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该文不仅综述了近几年来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孤独障碍脑体积和灰白质的结果,而且分别从胼胝体、杏仁核、海马、基底节等与孤独障碍密切相关的皮层下结构的角度综述了其与孤独障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障碍患儿与正常儿童在结构磁共振成像上感兴趣脑区组织密度的差异。方法:在SPM平台上使用Anatomy工具箱测量了18名年龄6~14岁的高功能孤独障碍患儿和16名年龄、性别、智商、身高、体重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儿童结构磁共振成像上感兴趣脑区的组织密度。结果:高功能孤独障碍患儿左侧初级视觉皮层V1区的组织密度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5);双侧海马内嗅皮质、右侧杏仁基底外侧核的组织密度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P<0.005)。结论:学龄高功能孤独障碍患儿枕叶视觉皮层以及边缘系统的脑组织密度存在多处异常。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不断在智力运动,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及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儿童中发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由于其无创且敏感度高,已被开始应用于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动态监测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崔庭凯  车亦凡  张欣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43-1846
  目的  对2002—2021年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炎症与免疫方面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炎症与免疫因素在儿童ASD发病机制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2022年5月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为文献来源,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最终纳入文献4 458篇。  结果  2002—2021年发文量迅速增加,由52篇增加至528篇。美国发文量最高,为2 016篇;中国次之,为407篇。高频词依次为autism spectrum disorder,children,brain,autism,spectrum disorder等,高中心性关键词依次为schizophrenia,central nervous system,mental retardation,multiple sclerosis,autoantibody等。研究趋势与热点分析表明,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核心症状及脑机制研究、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流行病学研究3个方面,而母体免疫激活与肠脑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结论  ASD炎症与免疫研究在近20年发展较为迅速,近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母体免疫激活与肠脑轴等致病机制方面。中国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为儿童ASD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胆固醇是大脑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胚胎和胎儿发育需要母体持续转运胆固醇,氧化固醇是胆固醇的代谢物,包括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前体物和分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与大脑功能密切相关。人群研究发现,孕妇血清/浆胆固醇水平与子代多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风险有关,但尚需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16.
无创神经脑刺激治疗儿童心理障碍是当下较为先进的物理治疗手段.本文着重介绍了无创神经脑刺激的两种代表技术-经颅磁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工作原理,两者分别在儿童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治疗应用,以及对无创神经脑刺激在儿童心理障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其中人工智能的引用是其发展很具潜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Trends in autism     
Leo Kanner described autism in 1943, and Hans Asperger described the syndrome in 1944. The term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PDD) was first used in the 1980s to describe a class of disorders that include (1) Autistic disorder, (2) Rett disorder or syndrome, (3) 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 (4) Asperger's disorder or syndrome, and (5)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or PDDNOS. Autism prevalence studies published before 1985 showed prevalence rates of 4 to 5 per 10,000 children for the broader autism spectrum, and about 2 per 10,000 for the classic autism definition. Since 1985 there have been higher rates of autism reported from several countries. From the UK a prevalence rate of 16.8 per 10,000 children for autistic disorder was reported, and 62.6 per 10,000 for the entire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Sweden reported a prevalence of 36 per 10,000 for Asperger and 35 per 10,000 for social impairment, or a total prevalence of 71 per 10,000 for suspected and possible cases. From the US, 40 per 10,000 in three to ten year old children for autistic disorder and 67 per 10,000 children for the entire autism spectrum was reported. From the north region in Israel for children born between 1989-93 in the Haifa area, an incidence rate of 10 per 10,000 was found for autism. In recent years concern has been shown about the possible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Studies have shown an increase, but during these last twenty years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definition have also changed. Although many factors are at play, it is evident that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类似于人自身的基因,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比作“人类的第二指纹”。肠道菌群在人出生后3年内进展最快,而这也正好是婴幼儿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肠道菌群或微生物组成也会发生变化。脑肠轴在大脑与肠道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脑肠轴进而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目前肠道菌群在成人的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较多,而肠道菌群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尚较少,主要疾病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以及青春期抑郁症等。因此,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