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方法采集医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检的500份检验标本为研究指标,于2018年9月开展质量控制,分界线前后分设为对照组及研究组,结果对照组标本不合理比例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免疫检验标本临床影响主观因素较多,可通过开展质量控制管理方式,最大程度提高检验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统计分析,加强分析前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标本采集的合格率,保证检验质量。方法根据检测目的和要求,对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按不同类和原因分别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标本51 412份,不合格560份;尿液标本8 785份,不合格178;大便标本3 712份,不合格26份;胸腹腔积液标本115份,不合格6份;脑脊液标本8份,不合格1份;分泌物176份,不合格7份;痰液标本49份,不合格2份;不合格原因:血液标本以抗凝不完全、采集量不足、抗凝管错误和患者准备不符合要求为主;其他标本主要以标本污染和送检不及时为主。结论分析前的质量保证直接关系到检验质量,加强临床医护沟通和培训,提高检验标本采集合格率,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也是检验全程质量保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前馈控制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贵港市人民医院门诊采集的274份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采集的137份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2020年2~5月采集的137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血液标本采用前馈控制进行管理。比较2组的血液标本合格率、血液标本质量及护理人员不良操作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血液标本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 <0.05),护理人员的不良操作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血细胞比容、尿素下降率、尿素消除指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将前馈控制干预措施应用于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有助于降低护理人员不良操作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血液标本的质量和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制订防控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61份标本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关的防控对策,以提高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结果61份血液检验标本出现的误差原因,分别为患者自身因素(29.5%),标本采集因素(42.6%),送检因素(11.5%),检验因素(16.4%)。结论影响血液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检验科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各项检验工作流程,加强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沟通,以确保血液检验标本在分析前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标本采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常规护理质量控制时采集的3150份标本作为对照组,并选取质量改进后2013年7~12月采集的3420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及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满意率。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6个月后血液标本采集合格率从实施前的95.24%提高到98.16%;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满意率由90.56%上升到99.44%,对采血技术满意率由86.11%上升到97.5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提高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确保临床检验正确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检验医学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3个部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据[1].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前的标本采集多由临床护理人员承担.我科2006年4-9月,对225份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加以质量控制与管理,通过改进,标本采集质量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保障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提供改进措施。方法统计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数量并进行原因分析;2017年1-9月针对不同原因及重点高发科室采取干预措施,通过统计不合格标本发生率来分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制订有效的改进措施。结果该院住院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临床工作人员技术问题、责任问题及患者采集前准备问题,其中技术问题包括血液凝集、溶血或脂血、抽血量过量或不足、采血技术及采集容器错误等;不合格血液标本高发科室主要为心内科、老年科、儿科;采取干预措施后,不合格血液标本总体发生率都有下降趋势,重点干预科室不合格标本发生率大部分有下降趋势。结论建立完善的检验前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体系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血培养静脉采集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2月1-15日,该院未进行严格的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时采集的用于细菌培养的患儿静脉血标本70份纳入对照组。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采集的血液标本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血液标本采集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于2015年12月16-31日采集70份血液标本纳入观察组。对比2组血液标本的污染率、病原菌检出率,以及2组标本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标本污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标本静脉采血过程中可能对细菌检验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素主要有:采血护士工作随机化、采血前告知患儿及家属不详细、标本采集质控知识缺乏、标本登记记录交接不清、发现问题时未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以及采血量不足等。对检验结果和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有标本溶血、输液同侧采血、标本放置时间及患儿血液标本量等。结论血培养静脉采血过程中对细菌检测的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较多,在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静脉采血方法的改进,进而提高细菌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检验医学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3个部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前的标本采集多由临床护理人员承担。我科2006年4—9月,对225份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加以质量控制与管理,通过改进,标本采集质量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检验标本11647份不合格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形成原因,探讨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必要性。方法:对本科2008-05/2008-07所收到的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检验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标本的验收要求进行验收登记,并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标本8 575份,不合格标本215份,占2.51% 尿液标本2 256份,不合格标本107份,占4.74% 粪便标本753份,不合格36份,占4.74% 细菌培养标本63份,不合格标本8份,占12.7%。结论: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标本的采集至关重要,标本采集的合格率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血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住院患者部分不合格血常规、生化、凝血指标检查标本。结果在输液同侧采血、溶血标本、标本量多或少、标本放置不同时间等,对检验结果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结论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有直接影响,标本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血液检验标本350例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血液检验标本350例为研究组,对比加强质控管理前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状况;结果:加强质控管理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情况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检验标本治疗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对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管理,从而保证血液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主要因素和相应解决对策。方法研究资料为该院2012年随机抽取的尿液常规检验样本1 500份,设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该院实行质量控制后的尿液样本1 500份为观察组。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不合格标本出现原因的分析,制订规范的申请单填写标准,制订标准的尿液样本采集规范,制订标本的保存和运送规范,制订标本的交接和退回规范。结果对照组患者尿液样本由于各种相关因素,导致的缺陷样本数量明显高于观察组,该观察组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每次尿液检验时间和实际接受尿液检验的次数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指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保证,要依靠整个医疗过程中参与的每个人共同努力,把尿液样本合格率作为临床质量考核的标准,使尿液检验分析前不合格率降至最低点,从而提高临床实验室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临床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近年来我院临床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提高我院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南医疗区检验科2004~2007年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和原因,计算其标本不合格率。结果2004~2007年本科标本总数为203185份,不合格标本数为2411份,标本不合格率为1.19%;每年的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1.95%、1.56%、0.99%和0.75%,显示呈逐年降低趋势。结论实验室要想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检验结果,就必须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和合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标本合格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268例标本,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对策。结果:268例送检微生物检验标本中有27例样本不合格,不合格率占10.07%;其中6例尿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42%;8例痰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8.57%;4例分泌物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4.28%;1例无菌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57%;5例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7.85%;3例粪便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0.71%;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标本主要原因是标本受污染、采集时间错误以及送检不及时。结论: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确保标本采集、送检过程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微生物标本合格率,进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有效提高检验结果 的准确性,探讨血液标本分析前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方法 通过收集产科、儿科病房2 000份血液标本,发现不合格标本75份(3.75%);对这些不合格标本及时与病房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换意见,重新采集复查.结果 不合格标本分别为血液分析25份、凝血功能20份、血生化30份,通过及时复查,前后结果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确采集与运送血液标本,减少检验分析前的误差,有效提高了检验结果 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的前馈控制对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提高血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将我院骨外科2016年1-2月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30例,分别由干预组的护士与对照组的护士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干预组实施前馈控制,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血标本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血液标本质量的合格数215例(合格率为93.5%),不合格数15例,其中,标本凝固5例,标本溶血4例,标本脂血3例,标本采集量不足3例。干预组血液标本质量的合格数225例(合格率为98%),不合格数5例,其中标本凝固2例,标本溶血1例,标本脂血1例,标本采集量不足1例。两组标本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向患者讲解、指导采血前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及时送检是血液标本分析前的重要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专职护理小组在ICU血气分析质量前馈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6年7~8月的血气标本1826份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寻找存在的相关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将2016年11~12月的血气分析标本1793份作为试验组,在检验过程中实施前馈干预措施,包括成立血气分析专职护理小组、统一血气标本采集操作规范、制定血气分析检测标准流程、建立血气分析仪三级维护保养管理制度、分层级进行护士培训和考核,比较两组血气标本合格率及仪器故障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血气分析标本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气分析仪故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由专职护理小组主导的ICU血气分析质量前馈控制能够降低血气分析标本不合格率和降低血气分析仪的故障发生率,保证血气分析检验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韦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858-1859
目的探讨标本采集不规范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人民医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 40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血液生化标本。有320份标本溶血(5.00%),6份标本污染(0.09%),1份标本错误(0.02%)。结果标本溶血、采集时机不规范及标本采集之后未及时送检等是标本采集不规范的主要原因。结论标本采集不规范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医院标本采集人员在采集标本时应该掌握好正确的采集方法和时机,并及时送检。  相似文献   

20.
选取血液标本51557份,评价标本质量并分析不合格原因。在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中,采血量不准占比最高,采血位置不当占比最低。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力度,对标本采集的具体流程与操作规程加以完善,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确保血液标本检验质量,从而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