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了解西安市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西安市5家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门诊接受健康体检的0~6岁儿童的家长进行了儿童保健知识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计发放问卷1 836份,回收有效问卷1 832份。西安市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29.80%,其中母亲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高于父亲(χ2=27.668,P<0.001);不同居住地(城市/乡镇)、是否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程度的增加、家庭月收入的增加、孩子年龄的增加,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随之增加(P<0.05)。家长对佝偻病的表现及预防回答正确率为7.15%,每年应体检次数回答正确率为5.95%,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回答正确率(5.40%),是儿童保健知识知晓最低的项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水平与调查者为母亲(OR=2.43, 95%CI:1.32~4.48)、家长的年龄是30~34岁(OR=1.36, 95%CI:1.08~1.72)和≥35岁(OR=1.96, 95%CI:1.28~2.99)、城市(OR=2.06, 95%CI:1.28~3.30)、文化程度大专/本科(OR=1.34, 95%CI:1.02~1.76)、本科以上(OR=1.49, 95%CI:1.07~2.08)、家庭月收入5 001~10 000元(OR=1.65, 95%CI:1.06~2.58)、月收入≥10 000元(OR=2.08,95%CI:1.13~3.81)以及非独生子女(OR=2.49,95%CI:1.25~4.96)有关。结论 西安市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知晓水平整体偏低,应重点针对家长人群开展普及儿童保健知识,促进儿童健康教育水平的专业性健康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二孩家庭中长子女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并在家庭生态系统内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0年4-7月在河南省商丘市选取538名长子女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 长子女情绪和行为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15.1%(81/5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13岁的年龄差(OR=2.406,95% CI:1.159~4.995),竞争的同胞关系(OR=4.773,95% CI:1.933~11.785),父/母亲过度保护(OR=2.821,95% CI:1.076~7.392)/(OR=4.113,95% CI:1.903~8.890)、父亲拒绝(OR=3.215,95% CI:1.324~7.807)的教养方式,以及规律型家庭(OR=4.055,95% CI:1.312~12.533)中长子女情绪行为异常风险显著升高;而相较于抑郁质,其他气质类型长子女情绪行为异常风险显著降低(OR=0.227、0.228、0.230,95% CI:0.073~0.707、0.069~0.754、0.071~0.744),相较于低收入家庭(月收入<2 000元),其他高收入家庭长子女情绪行为异常风险显著降低(OR=0.272、0.334、0.133、0.228;95% CI:0.095~0.778、0.119~0.939、0.035~0.501,0.056~0.924)。结论 二孩家庭中长子女情绪行为问题高于同期儿童青少年水平,需关注二孩家庭中的长子女,根据不同特征的个体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濮阳市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及相关社会学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濮阳市5个县区共60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监护人进行自编问卷及Conners父母用量表进行调查,了解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3 683份,其中1 210名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占32.85%。留守儿童中296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孩(OR=3.770,95%CI:2.469~5.757)、主要看护人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OR=2.162,95%CI:1.246~3.750)、一般的家庭氛围(OR=1.675,95%CI:1.168~2.403)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生子女、母亲高学历、家庭收入高以及仅父亲出去打工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在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中,应重点关注男童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此外,留守问题如若不可避免,则尽可能避免母亲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29,95%CI:1.55~11.88)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均较严重。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挑食、主动进食能力不足、食物响应问题、不良饮食习惯及情绪性进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儿童期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为管理儿童体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产科分娩的512例产妇及512例婴儿,收集母亲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等资料。2019年12月—2020年3月随访并测量上述512名儿童的身高、体重,评定饮食行为。采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儿童期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结果 512名儿童年龄为3~6岁,有12.70%儿童超重/肥胖。相比于体重正常儿童,超重/肥胖儿童的母亲孕前超重/肥胖更常见(10.51% vs 38.46%,χ2=37.512,P=0.001),孕期超重更常见(7.83% vs 43.78%,χ2=75.201,P=0.001);不良饮食习惯、挑食、过饱响应得分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孕前体重(OR=1.109,95%CI:1.025~1.213)、孕期体重增加(OR=1.098, 95%CI:1.031~1.261)、儿童期饮食行为中不良饮食习惯(OR=1.113, 95%CI:1.054~1.257)、挑食(OR=1.257, 95%CI:1.232~1.467)、过饱响应(OR=1.284, 95%CI:1.135~1.513)是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体重受母亲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以及儿童期饮食习惯的综合影响。合理控制孕前BMI及孕期增重,积极指导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有助于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沈阳市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沈阳市9区18所幼儿园36个班级4~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发放基本情况调查表、困难问卷(QCD)。根据QCD问卷调查结果,将儿童分为功能受损组(QCD得分<30分)和非功能受损组(QCD得分≥30分),针对个人和家庭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77份,合格问卷834份。总体功能受损率为13.3%,其中男童功能受损率为15.1%(67/443),女童功能受损率为11.3%(44/391),男女功能受损率之比为1.34∶1。4、5、6岁功能受损率分别为17.9%、12.6%、10.7%。多因素分析显示,哀求式沟通(OR=5.878, 95%CI:1.626~21.253)、做作业时间30~60 min (OR=2.372, 95%CI:1.146~4.908)为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年龄为5岁(OR=0.261, 95%CI: 0.137~0.497)、6岁(OR=0.522, 95%CI:0.295~0.923)、溺爱型教育(OR=0.231, 95%CI:0.068~0.783)为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沈阳市4~6岁儿童行为问题较为严重,影响因素复杂,可提前规避相应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儿童心理行为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六安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况及影响因素,为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8-9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6所幼儿园3~6岁在园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和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由幼儿园组织召开家长会,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共筛查1 264名学龄前儿童,检出各种心理行为异常272例,检出率21.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50.198,P<0.001)、年龄(χ2=6.552,P=0.038)及不同地区(χ2=7.281,P=0.007)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童(OR=2.959,95%CI: 2.177~4.023)、农村(OR=1.427,95%CI: 1.079~1.889)是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六安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男童及农村儿童患病率较高,应做到早期识别、早期针对性干预、医教结合,以纠正或改善发育行为问题或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了解我国城市地区3~5岁儿童家庭养育中常见问题,为我国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养育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在全国14省15个城市的2 286名3~5岁儿童家长中开展家庭养育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社会人口情况、3~5岁儿童家庭常见养育问题及其处理难度,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人口学因素对于家庭养育问题重度处理困难的影响。结果 在过去三个月中92.9%的家长报告遇到1个以上的养育问题,3.7%的家长遇到3个及以上的重度处理困难的养育问题。家长报告的3~5岁儿童常见家庭养育问题的发生率在52.48%~13.91%之间,其中最常见的问题依次为挑食(52.48%)、不自己吃饭(49.66%)、睡眠问题(46.54%)、不听话(46.07%)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童(OR:1.25,95%CI:1.02~1.53)是家长报告出现重度处理困难家庭养育问题的风险因素,而年龄较大(OR=0.84,95%CI:0.75~0.95)、母亲分娩年龄大(OR=0.96,95%CI:0.93~0.99)、核心家庭(OR=0.77,95%CI:0.61~0.97)是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3~5岁学龄前儿童家长普遍面临家庭养育方面的困扰,医务人员有必要通过咨询指导为家长提供喂养、睡眠及行为等方面的养育支持,特别是针对低龄、男童、年轻母亲、非核心家庭等家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昌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与双酚A(BPA)、性激素的相关性。方法 调查南昌市4所小学的176名7~11岁儿童,由家长统一填写调查问卷表及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表。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BPA含量,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含量。结果 176名调查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9.3%,其中心身问题检出率最高(6.8%);男童学习问题和多动指数检出率高于女童;8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血清BPA水平是儿童焦虑的独立预测因素(β=0.172);母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和高性激素水平(E2和T)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保护因素(OR母亲文化=0.649;OR性激素=0.801)。结论 南昌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提高母亲文化程度、减少BPA暴露和控制性激素水平降低有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了解我国城市地区3~5岁儿童家庭养育中常见问题,为我国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养育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在全国14省15个城市的2 286名3~5岁儿童家长中开展家庭养育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社会人口情况、3~5岁儿童家庭常见养育问题及其处理难度,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人口学因素对于家庭养育问题重度处理困难的影响。结果 在过去三个月中92.9%的家长报告遇到1个以上的养育问题,3.7%的家长遇到3个及以上的重度处理困难的养育问题。家长报告的3~5岁儿童常见家庭养育问题的发生率在52.48%~13.91%之间,其中最常见的问题依次为挑食(52.48%)、不自己吃饭(49.66%)、睡眠问题(46.54%)、不听话(46.07%)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童(OR:1.25,95%CI:1.02~1.53)是家长报告出现重度处理困难家庭养育问题的风险因素,而年龄较大(OR=0.84,95%CI:0.75~0.95)、母亲分娩年龄大(OR=0.96,95%CI:0.93~0.99)、核心家庭(OR=0.77,95%CI:0.61~0.97)是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3~5岁学龄前儿童家长普遍面临家庭养育方面的困扰,医务人员有必要通过咨询指导为家长提供喂养、睡眠及行为等方面的养育支持,特别是针对低龄、男童、年轻母亲、非核心家庭等家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成都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两周患病未就诊原因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1-12月成都市6个镇的468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一般情况及两周患病率、两周患病未就诊率。结果 此次调查留守儿童自报两周内患过病150人,两周患病率为32.05%,其中未就诊19人,两周患病未就诊率为12.67%。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监护人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医疗费用不同支付方式、不同家庭月收入的成都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两周患病未就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女童(OR=1.408,95%CI:1.260~1.73),监护人年龄60岁及以上(OR=1.533,95%CI:1.396~1.837)为成都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两周患病未就诊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生子女(OR=0.502,95%CI:0.220~0.813),女性监护人(OR=0.644,95%CI:0.302~0.785),监护人小学以上文化程度(OR=0.675,95%CI:0.309~0.858),家庭月收入≥3 000元(OR=0.607,95%CI:0.330~0.891)为成都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两周患病未就诊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成都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患病两周未就诊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受留守儿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监护人性别、监护人年龄、监护人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的影响。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州市5岁儿童乳牙龋病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制订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比较分析广州市2008与2015年两次“广州市儿童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中5岁组儿童相关调查数据,并对2015年广州市5岁儿童龋病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龋均以及因龋充填率分别由2008年的56.11%、3.04和3.01%上升至2015年的76.78%、5.47和4.05%。2008年和2015年农村儿童患龋率和龋均(2008年:78.89%,5.33;2015年:86.05%,6.91)均高于城市儿童(2008年:48.52%,2.28;2015年:74.22%,5.07),而因龋充填率农村儿童(2008年:1.04%;2015年:1.15%)则均低于城市儿童(2008年:4.55%;2015年:5.14%);患龋率、龋均及因龋充填率两次调查男女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72.06%的乳牙龋发生在上乳中切牙和第一、二乳磨牙中;70.31%龋坏的乳牙发生在32.16%的儿童中。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睡前有进食甜食习惯(OR=1.45,95%CI:1.08~1.94),2岁后才开始刷牙(OR=1.41,95%CI:1.06~1.86),父母学历低(OR=1.58,95%CI:1.19~2.11)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差(OR=1.81,95%CI:1.23~2.67)是儿童乳牙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州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严重、呈上升趋势,且治疗率低,应进一步加强防龋和治疗措施,降低儿童龋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2015-2017年山东省滨州市5岁以下儿童10个接种门诊流感疫苗接种率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儿童流感疫苗接种提供数据资料。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滨州市480名5岁以下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5岁以下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的影响因素。结果 滨州市10个接种门诊5岁以下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率由2015年的42.29%(203/480)下降到2017年的20.21%(97/480);其中3~5岁以下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率由2015年的26.87%(129/480)下降到2017年的13.13%(63/480),3岁以下婴儿流感疫苗接种率由2015年的15.42%(74/480)下降到2017年的7.08%(34/480)均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χ2=11.073,14.312,P<0.05)。对儿童父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职业、户籍所在地、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和支付医疗费用方式是影响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的主要因素,经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高中/中专/高职OR=1.49,95%CI: 1.08~2.04;本科/大专OR=2.45,95%CI: 1.61~3.73;硕士及以上OR=3.90,95%CI: 1.70~8.87)、家庭月人均收入3 000元及以上(3 000~5 999元OR=1.35,95%CI:1.07~1.71;≥6 000元OR=2.37,95%CI: 1.25~4.51)、职业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OR=3.15,95%CI: 1.71~5.80)、对流感疫苗知识知晓(OR=2.24,95%CI: 1.56~3.21)是影响5岁以下儿童家长流感疫苗接种率的重要因素(P<0.001)。结论 文化程度、家庭月人均收入、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是影响婴幼儿流感疫苗接种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多层次开展有关流感及其疫苗接种知识的宣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农村0~3岁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利用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教育项目”定量调查数据中3岁以下儿童信息进行分析,调查了全国12个省27个贫困县3 249例0~3岁留守儿童样本。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测量采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筛查问卷”,影响因素通过自编的调查问卷获得。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整体可疑心理行为发育异常检出率为9.48%,其中男生(10.94%)显著高于女生(7.75%),0~18个月儿童(12.20%)显著高于19~36个月儿童(8.1%);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看护人年龄偏大、学历普遍偏低的情况,亲子分离情况仍十分严峻;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亲子互动良好(OR=0.604,95%CI:0.417~0.876,P=0.008),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OR=0.664,95%CI:0.473~0.932,P=0.018),较高的家庭经济水平(OR=0.609,95%CI:0.414~0.897,P=0.012)和每日互动时间>30 min(OR=0.467,95%CI:0.230~0.948,P=0.035)是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保护因素。从未母乳喂养(OR=2.071,95%CI:1.334~3.216,P=0.001)、纯母乳喂养时间>8个月(OR=1.793,95%CI:1.089~2.952,P=0.022)、存在照顾不周现象(OR=1.833,95%CI:1.047~3.211,P=0.034)是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危险因素。结论 农村0~3岁留守儿童在养育环境上存在劣势,影响心理行为发育因素较多,应针对性加大关注和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6月广州城区248名1~6岁儿童,其中语言发育迟缓儿童124名(病例组),语言发育正常儿童124名(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家庭环境、出生情况、行为与语言发育的相关性。语言评定方法应用S-S评定法。结果 在调查的儿童中,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7项,分别为隔代抚养(OR=3.391,95%CI:1.654~6.951)、母亲文化程度低(OR=5.186,95%CI:2.245~11.981)、教语言用有声电子玩具或读物(OR=2.070,95%CI:1.122~3.817)、屏幕接触时间每天超过1 h如看电视(OR=2.305,95%CI:1.245~4.267)、看手机或IPAD(OR=3.246,95%CI:1.277~8.248)、出生有高危因素(OR=2.253,95%CI:1.084~4.680)及孕期高危因素(OR=2.575,95%CI:1.129~5.873)。结论 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屏幕时间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不容忽视,良好的环境、科学的养育观念可预防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8~9岁小学生近视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为开展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2月底在北京市海淀区城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1所小学2 241名8~9岁小学生,对其进行屈光检查、体格测量及有父母参与的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海淀区8~9岁小学生近视检出率为53.8%(1 206/2 241),其中男生近视检出率为52.3%,女生5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保持正确读写姿势频数多(OR=0.879,95% CI:0.798~0.968,P=0.009)是学生近视的保护因素;学习日平均每天上课外辅导班时间长(OR=1.408,95% CI:1.142~1.736,P=0.001)、父亲近视(OR=1.464,95% CI:1.204~1.78,P<0.001)、母亲近视(OR=1.667,95% CI:1.365~2.035,P<0.001)是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8~9岁小学生近视检出情况不容乐观,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6月广州城区248名1~6岁儿童,其中语言发育迟缓儿童124名(病例组),语言发育正常儿童124名(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家庭环境、出生情况、行为与语言发育的相关性。语言评定方法应用S-S评定法。结果 在调查的儿童中,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7项,分别为隔代抚养(OR=3.391,95%CI:1.654~6.951)、母亲文化程度低(OR=5.186,95%CI:2.245~11.981)、教语言用有声电子玩具或读物(OR=2.070,95%CI:1.122~3.817)、屏幕接触时间每天超过1 h如看电视(OR=2.305,95%CI:1.245~4.267)、看手机或IPAD(OR=3.246,95%CI:1.277~8.248)、出生有高危因素(OR=2.253,95%CI:1.084~4.680)及孕期高危因素(OR=2.575,95%CI:1.129~5.873)。结论 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屏幕时间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不容忽视,良好的环境、科学的养育观念可预防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142例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哮喘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142例为病例组,选取与病例组性别、年龄匹配的非哮喘住院患儿142例为对照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纳入调查的病例组患儿男83例,女59例;129例患儿是因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感染病原体包括:支原体4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37例,流感病毒33例,腺病毒14例,副流感病毒5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孕周≥37周(OR=0.792,95%CI:0.357~0.948)、出生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OR=0.320,95%CI:0.107~0.479)为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保护因素,有家族过敏史(OR=1.513,95%CI:1.206~1.742)、有变应性鼻炎史(OR=1.304,95%CI:1.182~1.549)、有食物过敏史(OR=1.815,95%CI:1.492~2.203)、家庭1年内装修(OR=1.328,95%CI:1.102~1.591)、家庭成员吸烟(OR=2.115,95%CI:1.628~2.499)、长期接触毛绒或泡沫制品(OR=1.480,95%CI:1.173~1.772)、学校或家庭邻近大马路(OR=1.815,95%CI:1.692~2.203)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多由呼吸道感染所引起,主要受出生孕周、家族过敏史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可针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