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A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Lokomat Pro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观察组B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组C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家庭姿势管理,4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D和E能区总分、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4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3个月后4组患儿的GMFM-88 D和E能区总分、BBS、MBI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1),其中GMFM-88 D和E能区总分、BBS得分:观察组A >观察组B>观察组C>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083,13.051,P<0.001)。MBI得分:观察组A>观察组B(观察C)>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177,P=0.001),而观察组B、观察组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7,P>0.05)。结论 在脑瘫患儿中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更为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综合疗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量表(Ch-QUEST)指导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精细运动训练,探讨其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住院和门诊治疗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基于Ch-QUEST手册所应用的示范游戏作为训练方法,每月调整一次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均应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PDMS-FM原始分及FMFM评分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治疗后,两组PDMS-FM原始分及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 Ch-QUEST指导下的训练方案对提高痉挛型脑瘫精细运动技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7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随机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8例、针刺组28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实验组在针刺组基础上予以悬吊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中C区、D区、E区及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对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每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三组间GMFM-C、GMFM-D、GMFM-E、AD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4.044、16.874、13.246、14.590,P<0.05),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 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情景式运动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效果。方法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运动发育迟缓儿童8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综合早期干预,治疗组在综合早期干预的基础上加情景运动训练,并分别于治疗前及1个大疗程后对其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Peabody量表中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DQ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显示,GMFM-88量表中的D区及E区、Peabody量表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DQ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的GMFM-88量表中的D区及E区、Peabody量表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DQ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情景式运动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早期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生物力学(ICB)矫形鞋垫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足外翻患儿下肢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足外翻患儿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及临床依据。方法 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ICB矫形鞋垫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6月后进行内侧纵弓(MLA)、支撑相各分期、足弓指数(AI)、步长、步频、步速、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指标检测。结果 1)对照组与观察组组内治疗前后相比MLA、支撑相各分期、AI、步长、步频、步速、GMFM-88、BBS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对照组右MLA、支撑相早、中、末期、AI、步长、步频、步速、BBS、GMFM-88的D能区和E能区与观察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2.571、0.827、1.449、1.670、3.512、3.202、5.828.5.585、2.675、4.721、2.345,P<0.05);3)治疗后对照组左足内弓角与观察组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结论 ICB矫形鞋垫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外翻足,提高双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可作为临床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外翻足的辅助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完善相关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来河北省儿童医院诊治且确认为痉挛型脑瘫患儿15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MOTOmed智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悬吊疗法。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躯干控制能力、Berg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 评分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内皮素(ET)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躯干总标准差、躯干前后标准差、躯干左右标准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92、6.860、8.380,P<0.05);观察组Berg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2、2.126、2.331,P<0.05);观察组NGF水平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60、2.806,P<0.05)。结论 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躯干控制能力,促进其粗大运动发育,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效果优于单一的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偏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为重复经颅磁结合体外冲击波在偏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收治的偏瘫患儿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体外冲击波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重复经颅磁干预。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患侧下肢肌张力评估,足底压力、足底面积以及GMFM-88评估。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组内的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有降低(t=4.521、3.789),足底压力(t=8.412、7.354)、足底面积明显增大(t=4.585、10.251),GMFM-88项D区(t=11.247、9.254)和E区得分均有提高(t=8.738、6.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肌张力明显降低,足底压力、足底面积、GMFM-88项D区和E区的得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3、5.134、4.233、8.646、7.463,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偏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神经损伤患儿的早期干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46例脑损伤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基础干预,观察组同时加用rTMS,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小疗程后对患儿进行相关功能评价。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显示,两组GMFM-88量表、Peabody量表的GMQ及FM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MFM-88量表、Peabody量表的GMQ及FMQ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其中Peabody量表的GMQ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睡眠总体印象、夜间觉醒/哭闹次数较治疗前好转(P<0.05)。午睡时间、晚间入睡困难、夜间睡眠时间、早晨醒后哭闹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神经损伤患儿的脑功能康复有一定的效果,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治疗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就诊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治疗均为1次/d,5次/周,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的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与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指数变化,分析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vs.82.5%,χ2=0.74,P>0.05),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9%vs.37.3%,χ2=5.24,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PDMS-FM量表中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粗细运动商(t/t′=4.71、2.54、2.67)与FMFM量表各项目评分(t/t′=4.35、2.74、3.31、2.52、2.15、2.5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PDMS-FM量表中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商(观察组t=16.67、23.13、6.59,对照组t=7.42、14.81、2.71)与FMFM量表各项目评分(观察组t/t′=12.10、13.51、16.16、12.62、9.64、14.28,对照组t/t′=8.46、12.11、9.26、19.95、12.97、15.79)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改善均有效,但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治疗的总体疗效要优于单一的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悬吊运动训练(SET)应用于痉挛型双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改善步行能力的疗效,以期为痉挛型双瘫患儿SPR后康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5-12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住院的69例痉挛型双瘫患儿SPR后按照随机分类的原则分成对照组35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在SPR后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SET,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E区(GMFM-E区)、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10 m最快步行速度(10 mMWS)、步行参数(步长和步宽)对术前、术后治疗1月、3月和6月的粗大运动功能及分级、步行能力及步态性能进行治疗前后疗效的对比。结果 术前、治疗1月,两组患儿GMFM-E区、10 mMWS、步长和步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6月,两组患儿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t3月=-2.727、-2.468、-2.595、2.597,t6月=-3.218、-3.479、-5.132、4.677,P<0.05);治疗6月后,两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同组治疗1月和3月,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并观察组GMFCS总变化率32.35%优于对照组的14.29%。结论 SET可有效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SPR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行走能力和步态性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并观察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功能独立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功能独立性及生活质量,促进患儿的康复及整体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中某连续6个月进行康复干预的1~3岁脑瘫患儿及家长各30例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中某连续6个月进行康复干预的1~3岁脑瘫患儿及家长各3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由康复团队对家长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康复指导,两组患儿均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和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测评,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结果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指导相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对两组治疗前后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治疗后的PDMS-2量表中抓握标准分、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精细动作发育商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促进脑瘫患儿康复的效果。方法 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3月,新密市中医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基于此,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干预,干预6个周期,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粗大运动功能。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56.85±7.46)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CMFM-88)评分(168.13±8.27)分均高于对照组[(52.13±7.38)分、(151.92±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5、8.824,P=0.006、<0.001)。结论 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生物力学矫形鞋垫对脑瘫伴足外翻儿童下肢功能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9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痉挛型双瘫伴足外翻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力学矫形鞋垫进行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对两组儿童分别应用立姿跟骨休息位(RCSP)、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项、Berg平衡量表(BBS)和足印分析法进行评定。 结果 两组治疗后RCSP、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BBS评分、步长及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生物力学矫形鞋垫可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足外翻畸形,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