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燕  李文  易雪莲  陈敏 《华西医学》2015,(1):100-101
目的分析腮腺肿瘤手术中保留耳大神经分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1年7月-2013年6月63例腮腺肿瘤手术中耳大神经保留及术后术区皮肤感觉随访情况。63例患者中行耳大神经分支保留手术55例,其中保留耳大神经耳后支7例,保留耳后及耳垂支41例,保留耳前、耳垂及耳后三大主要分支7例;8例未保留耳大神经。结果未保留耳大神经患者术后耳垂及耳垂周围皮肤长期麻木。保留耳大神经分支的55例患者中49例出现暂时性术区皮肤感觉减退,1~3个月恢复正常,6例术后耳后乳突区、耳垂几乎无明显麻木。结论腮腺肿瘤术中保留耳大神经分支,可避免或减轻患者术区麻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保留耳垂及耳后分支具有手术操作可行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临床医学》2010,30(11):23-24
目的评价腮腺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由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腮腺美容切口入路,进行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随访观察该切口的美观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临床I期愈合,无涎瘘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2个月后恢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于术后2个月完全恢复。患者对该切口的美观程度十分满意。结论腮腺美容切口入路隐蔽,美容效果好,腮腺任何部位的良性肿瘤都可以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3.
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保留耳大神经耳后、耳垂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耳大神经进行解剖、保留,由此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成年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6例,术中解剖、保留耳大神经耳后、耳垂支,术后观察、随访,了解耳大神经支配区域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有暂时性的耳垂及外耳廓麻木,术后1~3个月后患者的耳垂及外耳廓感觉基本恢复正常,无1例发生耳垂及外耳廓区皮肤长期麻木.结论:保留耳大神经耳后、耳垂支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手术引起面神经损伤的发生概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腮腺肿瘤并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12例(损伤率为40.0%),单纯下颌缘支损伤9例(30.0%),下颌缘支合并颊支损伤2例(6.7%),神经总干损伤1例(3.3%)。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病程短者较病程长者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浅叶切除较全叶切除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全部病例于术后2~个6月逐渐恢复神经功能。结论: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引起面神经主要分支功能损伤,以下颌缘支发生率最高,且为暂时性、可逆性损伤,损伤与肿瘤性质、病程长短、手术方式与范围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耳后切口在腮腺肿瘤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33例腮腺肿瘤患者,采用由耳后腮腺切口入路,术中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胸锁乳突肌瓣填塞缺损区.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临床I期愈合,无涎瘘发生.6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均在1个月内恢复.所有患者耳垂麻木均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结论 腮腺耳后切口较传统切口并发症少,不损容,效果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腮腺区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尤其是功能性保全手术日益受到重视,根据2000~2007年腮腺区肿瘤手术患者28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19~68岁,平均45.3岁。肿瘤位于耳屏前15例,耳屏下13例,均为无痛性包块,病史6个月~10年,所有病例颈部触诊无淋巴结扪及。病理类型:腺淋巴瘤5例,多形性腺瘤21例,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2例,术前检查B超和CT增强扫描,术中冰冻快速病理切片,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手术方式。1.2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均为静脉及气管插管复合麻醉,根据手术需要,设计切口,对于区域性手术切口,从颧弓下经耳屏前向下绕过耳垂,下颌下距离下颌下缘约2 cm。切口长度视肿瘤位置,切开皮肤,经皮下颈阔肌,于腮腺嚼肌筋膜深面翻瓣,保留腮腺嚼肌筋膜,充分止血后,根据肿瘤位置位于耳屏前或后下极,仅解剖面神经颈面干,及颞面干部分分支,随后将肿瘤与部分腮腺正常组织,一并从面神经表面切除,缝扎腮腺组织残端,保留腮腺导管,2例恶性肿瘤病例,采用传统腮腺“S”切口,逆行解剖面神经,完整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瘤。结扎腮腺导管,术后辅助放疗,术毕所有病例均负压引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除皱术切口、面部表浅肌肉筋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及胸锁乳突肌瓣在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畸形和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中的应用.方法:经耳屏缘稍靠后,绕耳垂向上至颅耳沟下1/3,向后转至枕部发际缘向下.切开后分皮肤皮下及SMAS两层向前翻瓣.解剖面神经总干及分支,常规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分离蒂在上的部分胸锁乳突肌瓣充填缺损,SMAS向后牵拉折叠缝合.本组共26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男11例,女15例.结果:术后随访12~56个月,26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腮腺手术区域无凹陷畸形,瘢痕细小隐蔽,外形满意,无涎漏.2例术后暂时性面瘫,均在3个月内恢复,1例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结论:除皱术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中较传统腮腺术切口隐蔽美观.良性肿瘤切除后即刻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充填,SMAS牵拉折叠缝合,可以有效地避免术后面部畸形,并对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腮腺区是颌面部肿瘤的好发部位,发生于腮腺的肿瘤约75%为良性肿瘤~([1]),手术切除是腮腺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一般会采用肿瘤及部分或全部腮腺浅叶切除术,同时保留面神经及其分支~([2])。手术入路一般采用传统的"S"形切口,其优点是视野暴露清楚,且有利于解剖面神经,但术后形成面部手术瘢痕,影响美观。为避免采用耳屏前及颌下区切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颌面部隐蔽切口入路内镜辅助切除颈部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颈部良性肿瘤患者17例。术前行CT检查,评价肿瘤大小、边界、形态、性质,根据肿瘤所在区域设计不同部位隐蔽切口,颏下区及下颌下区肿物选用口内前庭沟入路,腮腺后下极及胸锁乳突肌区肿物选用耳后隐蔽小切口入路。在内镜辅助下将肿物完整摘除,术后每3个月定期随访。结果手术时间(2.5±1.2)h、切口长度(2.8±0.7)cm、术中出血量(11.4±2.6)ml、拔管时间(2.1±0.4)d、住院时间(3.6±0.8)d、术后引流量为(28.2±6.3)ml;术后3个月复查时,视觉模拟量表平均(9.3±5)分,患者对切口设计及手术整体效果均表示满意,术后1~15个月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颌面部隐蔽切口入路内镜辅助切除颈部良性肿瘤是一种切口不明显、具有良好美容效果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肿瘤直径均≤3.0 cm)均采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治疗。采用类"N"形美容切口,在距肿瘤边界1.0 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观察34例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及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复发等情况。结果 34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3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在2周~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术后无一例出现唾液潴留及涎瘘。34例患者获随访6个月~2年,肿瘤无复发。腮腺乳头丰满,分泌功能良好。结论对于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及肿瘤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作为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S型切口与耳后隐蔽切口在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60例良性腮腺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0例为对照组,在门诊局部麻醉下行耳后隐蔽切口腮腺肿瘤切除术,另30例经门诊收住院为研究组,常规行改良S型切口腮腺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美容效果、情绪、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唾液、咀嚼、味觉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型切口与耳后隐蔽切口治疗良性腮腺肿瘤均有显著效果,耳后隐蔽切口术式安全性更高,治疗费用较低,美容效果好,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沃辛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对1994-2004年间我科诊治的14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腮腺沃辛瘤38例,占腮腺良性肿瘤26.8%。34例为男性患者,4例为女性患者,男女比为8.5∶1。平均年龄58岁,平均病程约2年。38例患者均有长期吸烟史;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34例随访6个月~10年,4例失访。单纯肿瘤摘除8例,2例术后2~4年内复发。肿瘤连同周围部分腮腺腺体及淋巴结区域性切除21例,腮腺浅叶切除9例,均未发现复发。结论:腮腺沃辛瘤是多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的一种腮腺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浅叶的后下极。其发病与吸烟关系密切;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适用于大多数沃辛瘤病例,具有手术较彻底,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65例腮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采用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的腮腺切除术;B组27例采用传统腮腺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1年复查。通过碘-淀粉试验和患者的主观感受,观察术后患者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A组(13.16?)低于B组(48.15%)。耳垂区麻木发生率A组(7.89%)低于B组(51.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术式对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等并发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腮腺良性肿瘤患者88例,ASAI~Ⅱ级,采用下颌神经末梢支阻滞法加同侧颈浅丛阻滞。结果神经阻滞优76例(88%),良好8例(9%),欠佳4例(4.5%)。三叉神经下颌末梢支阻滞法,通过一点穿刺,同时阻滞相邻的耳颞神经、颊神经及面神经,进针浅(1~1.5cm)、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阻滞效果满意,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范德鑫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2984-2984
目的分析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腮腺淋巴瘤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近9 a 25例腮腺淋巴瘤手术患者,从性别、年龄、部位、大小、有无消长史及术式、切口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在192例腮腺肿瘤中腮腺淋巴瘤25例,占19.4%,其中男24例,女1例,大多位于腮腺后下极。60岁以上占80%,一般无自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有消长史,手术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或浅叶切除术,切口有改良。随访1~9 a无复发。结论腮腺淋巴瘤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男性,在临床表现方面有自身特点,应注意诊断及鉴别,治疗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而采取不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董芳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6):3816-3816
对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随机抽取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50例,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而观察组采取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较少,解剖面神经分支数较少,差异明显(P<0.05)。对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取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内镜及等离子射频消融在腮腺良性肿瘤区域切除术中的价值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10例,根据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方式,观察组凭借改良耳屏切口引路、在内镜的显示下在腮腺咬肌膜下面分离,并将面神经的相关神经分支进行解剖,使用等离子射频消融将肿瘤及其部分腺体进行切除,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将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术后引流量、疼痛、麻木、面部美观)、面部神经功能指标、术后总不适感程度等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技术应用于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治疗中,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与操作性较强,在微创治疗中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腮腺手术与面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恢复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神经电图和临床H-B系统方法联合评价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对面神经的损伤的程度;并按照手术方式、肿瘤大小、术中面神经暴露时间、面神经牵拉程度分组对照比较其与面神经损伤的关系;同时观察神经电图各相关指标在评价面神经损伤中的特定意义。方法:选择2001-07/2003-10山东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单侧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①使用神经肌电图机于术前12~24h及术后3,10,20,80,100d评价面神经功能状态,根据H-B评价体系的理论和方法观察面神经受损状况。②按照手术方式、肿瘤大小、术中面神经暴露时间、面神经牵拉程度分组,观察各组术后面神经损伤情况。③检测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幅、潜伏时和电位持续时间并计算出神经损伤的变性率,以术前健侧结果作正常对照值,评价在面神经损伤中的意义。结果:①H-B系统显示术后3~20d为面神经麻痹的进展期,40d为面神经麻痹逆转的高峰期,60d后面神经麻痹恢复的机率明显减少。②腮腺全切、浅叶全切及功能性浅叶切除3种手术方式术后波幅值、潜伏时、改变程度依次减少。面神经功能减低程度随术中暴露时间增加而增高。③手术后3d起神经损伤的变性率、波幅值、潜伏时、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均较正常水平有显著性改变,并在10d时达到高峰,20~40d神经功能开始逐渐明显恢复,60d后修复变化明显减少[术后3d变性率(47.20±14.35)%、波幅值(0.98±0.36)mV、潜伏时(6.33±1.58)ms、动作电位持续时间(9.55±1.82)ms,P<0.05或0.01]。结论:①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对面神经的损伤可恢复。面神经的损伤在术后10d表现最明显,20~40d为神经修复的活跃期,60d后为神经修复的缓慢期或静止期。②神经损伤程度随腮腺切除范围增加而增高,面神经解剖前提下的腮腺浅叶局限性切除最有利于保护面神经功能,面神经损伤与术中暴露时间、面神经牵拉程度等因素有直接关系。③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潜伏时的变化对反映早期严重的神经结构损害较敏感,神经损伤的变性率、波幅值主要显示原发性损伤后的神经失用水平以及变性与修复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腮腺肿瘤的种类、例数与部位,探讨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方法总结我院8年来69例腮腺肿瘤,从肿瘤类型及部位,手术中面神经的解剖方法分类。结果在69例腮腺肿瘤中,多形性腺瘤44例,占63.8%;腺淋巴瘤17例,占24.6%;其他良性肿瘤4例,占5.8%;恶性肿瘤4例,占5.8%。其中,肿瘤位于耳前部位的10例,均采用从主干到末梢的方法解剖面神经,其他部位肿瘤采用从末梢追踪到主干的逆行解剖方法解剖面神经。行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除1例腮腺癌术后复发死亡,余病例随访1—8年,均无复发和转移,无永久面瘫患者。结论唾液腺肿瘤中以腮腺区多见,约占80%;而腮腺肿瘤中以良性肿瘤多见,约占80%。手术治疗是腮腺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方法有腮腺全叶或浅叶及浅叶部分切除术,解剖分离面神经是手术的关键步骤。倡导外科医师掌握两种方法,根据肿瘤部位及面神经保留是否选择不同的解剖方法,尽量减少术后暂时和永久性面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耳后软组织瓣修复腮腺术后凹陷畸形的美容效果.方法:选择36例良性腮腺肿物患者,采用改良的除皱隐蔽美容切口,切除腮腺及肿物组织后,依局部凹陷畸形程度,以耳后动脉为蒂,设计制作耳后软组织瓣.翻转180°,作为插入软组织瓣充填术区凹陷.结果:36例术后创口均Ⅰ期愈合,均获随访12~36个月,切口在耳后发际内隐蔽,腮腺区无凹陷畸形,外形良好.转移瓣无坏死,无涎瘘、面瘫、耳垂麻木,未发现味觉出汗征象.结论:耳后美容切口联合软组织瓣应用于腮腺手术,切口隐蔽,术后局部凹陷畸形修复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特别适合年轻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