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512名3~5岁池州市农村学龄前儿童,使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Conners 父母用量表对其家长进行调查,分析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学龄前儿童的31.9%,其焦虑因子得分(0.36±0.34)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0.32±0.31)(P<0.05),农村学龄前男童的焦虑因子得分(0.31±0.32)低于国内常模(0.60±0.61),女童的焦虑因子得分(0.35±0.32)低于国内常模(0.51±0.59)。主要照看人为父亲或母亲、主要照看人职业为企事业单位工作/商业服务、父母仅一方外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起始年份在2011年及之前、父亲和(或)母亲在儿童出生前开始外出打工、儿童为非独生子女、消极应对方式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因子得分较高(P<0.05)。 结论 池州市学龄前农村儿童焦虑因子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学龄前农村非留守儿童,其焦虑水平受主要照看人类型及其职业、父母外出类型及起始年份、父母外出时儿童月龄、儿童是否独生子女、应对方式的影响,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4-7月,运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学龄前儿童日常体力活动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探索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体力活动模式与儿童超重/肥胖间的相关性。结果 因子分析抽取了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特长培养模式、托幼机构集体活动模式和家庭户外模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35.4%。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特长培养模式因子得分≥P75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因子得分25高(OR=2.633,95%CI:1.066~6.504);家庭户外模式因子得分≥P75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因子得分25低(OR=0.747,95%CI:0.387~0.984)。结论 特长培养模式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家庭户外活动模式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学龄前儿童的户外活动情况进行横断面现况调查,了解其户外体力活动的参与现状,为学龄前儿童户外体力活动评价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3-6月间使用课题组自行编制儿童户外体力活动调查问卷,以监护人代答的方式对454名在园学龄前儿童近期的日常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正态分布数据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结果 学龄前儿童工作日参与户外活动时间平均1.49 h/d,双休日平均2.64 h/d。最受儿童喜爱的5个运动项目分别是散步、滑板/轮滑、跑步、自行车、舞蹈,组织类型大多数以家庭为主。学龄前儿童运动项目在不同年龄段、家长鼓励程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现状不容乐观,在运动方式、场地、陪同者、运动项目等方面体现出上海市学龄前儿童生活环境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六安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况及影响因素,为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8-9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6所幼儿园3~6岁在园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和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由幼儿园组织召开家长会,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共筛查1 264名学龄前儿童,检出各种心理行为异常272例,检出率21.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50.198,P<0.001)、年龄(χ2=6.552,P=0.038)及不同地区(χ2=7.281,P=0.007)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童(OR=2.959,95%CI: 2.177~4.023)、农村(OR=1.427,95%CI: 1.079~1.889)是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六安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男童及农村儿童患病率较高,应做到早期识别、早期针对性干预、医教结合,以纠正或改善发育行为问题或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目前江苏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干预儿童行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南京、南通、镇江、宿迁、盐城5个城市的1 190名4~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4~16岁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3~6岁幼儿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81%,“躯体体诉、攻击”2个行为因子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良家庭养育环境的检出率为13.11%,“环境气氛”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家庭养育环境下行为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养育环境因子主要为忽视干涉惩罚和环境气氛。结论 家庭养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影响显著,建立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行为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小班学龄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状况及其与儿童心理状况的关系,以期为幼儿教育和心理工作的拓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上海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51名,采用亲职压力量表(PSI)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其父母进行评定。结果 1)学龄前男童、女童在PSI儿童适应性(t=2.376,P<0.05)、接受度(t=2.517,P<0.05)、儿童总分(t=2.1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学龄前男童、女童在SDQ行为问题因子分(t=2.064,P<0.05)和社交行为因子分(t=-2.743,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SDQ困难总分与PSI总分显著正相关(P<0.01),SDQ各因子与PSI多个因子分相关(P均<0.05);4)半年后随访,PSI总分及儿童注意不能多动、适应性、要求、心境、接受度,父母竞争性、依恋性较基线时升高(P均<0.05)。结论 健康学龄前女童行为问题少于男童,社交行为优于男童。健康学龄前女童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较男童家长少。亲职压力与儿童行为表现相关,学龄前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制定针对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12月选择本地区所辖幼儿园的145名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三轴加速度计及配套的ActiLife软件对本次全部调查对象开展调查,汇总心理健康状况异常检出率、久坐行为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利用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结果 本地区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时间较长(26.49±7.58)min/h,且主要集中在每日12:00-15:59;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总体以低强度身体活动为主,男生中强度身体活动比例最高,女生低强度身体活动比例最高,不同性别身体活动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04,P=0.005);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异常检出率为50.34%(73/14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呈负相关(r=-0.418,P<0.001),与心理健康状况评分呈正相关(r=0.341,P<0.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应通过提高本地区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缩短久坐行为时间,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利他行为与抑制控制能力间的关系和可能的机制问题。方法 通过独裁者游戏(DG)、白天黑夜任务、兔狼任务及礼物延迟任务4种实验范式对131名学龄前儿童[男66名,女65名,平均年龄(5.1±0.9)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 1)具有分享行为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明显高于无分享行为的儿童(t=-3.392,P<0.001);2)分享程度不同的儿童在冲突抑制(F=3.579,P=0.031)和反应抑制(F=4.235,P=0.017)能力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延迟满足是反映入组儿童利他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χ2=14.745,P=0.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利他行为具有分化特质,不同利他行为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濮阳市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及相关社会学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濮阳市5个县区共60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监护人进行自编问卷及Conners父母用量表进行调查,了解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3 683份,其中1 210名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占32.85%。留守儿童中296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孩(OR=3.770,95%CI:2.469~5.757)、主要看护人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OR=2.162,95%CI:1.246~3.750)、一般的家庭氛围(OR=1.675,95%CI:1.168~2.403)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生子女、母亲高学历、家庭收入高以及仅父亲出去打工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在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中,应重点关注男童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此外,留守问题如若不可避免,则尽可能避免母亲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杨阳  宋祖玲  刘璐  李霞  陈杨 《中国校医》2018,32(11):839-841
目的 了解目前成都市学龄前儿童影响体质水平的各运动素质指标,探讨学龄前儿童各运动素质指标的年龄性别差异及发展特点。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5所公立幼儿园1 077名 3 ~ 6 岁学龄前儿童,并依据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进行体质测试,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的运动素质指标评分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的运动素质指标评级进行比较。结果 除坐位体前屈外,男童女童立定跳远、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10 m折返跑、网球掷远5个项目的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提高;男女童仅有坐位体前屈与10 m折返跑2项指标的评级分布存在差异,且女童均优于男童。运动素质指标单项分析中,儿童在双脚连续跳表现最优,而坐位体前屈中表现最差。结论 成都市 3 ~ 6 岁学龄前儿童不同运动素质指标的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不同运动素质指标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干预策略,以增强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和临床理论依据。方法 对204名学龄前儿童通过问卷调查其基本信息;体检了解受检儿童的身高、体重、血红蛋白指标、口腔龋齿情况;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和幽门螺杆菌唾液检测试剂(HPS)方法检测胃和口腔Hp感染。结果 204例儿童13C-UBT阳性37例(18.13%),男19例(18.45%),女18例(17.82%);HPS阳性158例(77.45%),男84例(81.55%),女74例 (73.27%);13C-UBT与HPS均阳性28例(13.72%),男14例(13.59%),女14例 (13.59%)。各组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Hp感染显著高于胃内Hp感染(P<0.01),13C-UBT与 HPS的符合率为31.86%。口腔Hp感染的家庭中父母有胃病史者,显著多于无胃病史者(P<0.01)。口腔Hp感染与龋齿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Hp感染和未感染组间的身高、体重、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苏州地区学龄前儿童口腔感染显著高于胃內感染。父母有胃病史的儿童,口腔Hp感染率更高。应尽早、准确地发现Hp 感染,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减少因Hp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以及幼儿应对方式、师生关系与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幼儿师生关系访谈问卷访谈了186名3~5岁幼儿,采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问卷、儿童应对方式问卷调查了9名任教老师。结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减少,5岁幼儿的社会抑制、孤独和情绪失控得分均显著下降(P0.05)。幼儿采用解决问题、寻求支持应对方式越多,采用逃避、攻击发泄应对方式越少,社会退缩行为越少。幼儿体会教师的温暖支持越多,与教师的不良交往/冲突越少,社会退缩行为越少。结论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与师生关系、幼儿的应对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学龄前期儿童的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西安市城区和郊区各选择2所幼儿园,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330名儿童主要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索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9份,有效回收率97%。分析发现,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及家庭人口数是儿童挑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口数是食物响应和外因性进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母亲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口数是不良进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居住状况、人均月收入是过饱响应的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与情绪性进食得分密切相关;年龄、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是影响主动进食的主要因素。结论 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肥胖干预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9个项目地区抽取56家幼儿园,调查小班和中班学龄前儿童的出生日期、出生体重、父母文化程度、相关因素等内容,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 960名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2.22%和10.38%,男童分别为12.67%和13.61%,女童分别为11.72%和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52,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均呈现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0,P=0.041);长江以南地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高于长江流域地区以及长江以北地区,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24,P<0.001)。男童、巨大儿和剖宫产出生是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危险度分别为1.53(1.40,1.68)、1.92(1.62,2.29)和1.21(1.10,1.34)。结论 调查地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男童、巨大儿和剖宫产出生的儿童易发生超重/肥胖,预防儿童肥胖需要从孕期开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城乡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厦门市城乡3所幼儿园的352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儿童体格测量、营养评估和家庭饮食行为问卷调查,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352例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超重检出率为8.24%(29/352),肥胖3.13%(11/352),生长迟缓0.85%(3/352);身高低于中位数者占45.5%(132/35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年龄别身高与出生身长、父母身高、鱼类海产品摄入、人均收入显著相关(P<0.01),儿童年龄别体重仅与出生体重和父亲体重显著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城市儿童身高高于乡村儿童(r=0.178,P<0.01)。儿童体质指数(BMI)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进餐速度、玩电子产品时间越长、越“希望孩子吃得多”、越认为“孩子胖就是健康”,儿童的BMI数值就越高。结论 长期动态监测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营养及饮食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有利于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晋江市3~6周岁幼儿屈光状态异常发生率,探讨其危险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本市3 346名3~6周岁幼儿,采用SureSight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状态检查,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周岁幼儿3 346名(6 692眼)屈光状态异常率38.5%,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88,P<0.001),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773,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3~6周岁幼儿近视与平均1 d看电视时间有关联;远视与母亲视力、父亲视力、幼儿营养状况有关联;散光与父亲视力、幼儿营养状况有关联。 结论 父、母亲视力先天遗传因素及儿童看电视的时间、营养状态等后天因素可影响儿童屈光发育。在学龄前儿童中早期进行屈光筛查,消除不良影响因素,对促进儿童视力正常发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南京市学龄前正常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现状的研究,了解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以早期发现语言发育落后儿童,使之及时得到干预。方法 应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对215名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对语言发育商(DQ)进行百分位法描述性分析。结果 1)学龄前不同年龄组儿童和女童组儿童的语言发育商DQ值呈正态分布,而男童组则呈偏正态分布;2)P5百分位以下的学龄前儿童所占比例为4.17%~5.88%;3)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的语言发育商DQ值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男童的语言发展稍落后于女童。建议以≤P25(DQ≤90)、≤P5(DQ≤75)作为学龄前儿童语言发育随访监测和早期语言干预的界值点,使得存在语言发育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得以早期干预和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区6所幼儿园4~6岁的儿童,共750例,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儿童DCD问卷和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DCD的阳性检出率为24.7%。不同年龄儿童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748,P=0.000),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9,P>0.05)。2)DCD组儿童在年龄、早期发育时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熟练用勺时间、熟练用筷时间、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运动项目种类方面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和平均每天运动时间会对运动协调障碍的发生产生影响。 【结论】 DCD在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中发生率较高,应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宣教并指导其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运动协调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焦虑的学龄前儿童与正常的学龄前儿童的父母亲职压力的差异, 探讨学龄前儿童焦虑问题与父母亲职压力之间的关系, 为预防和干预学龄前儿童焦虑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哈尔滨市的326名3~6岁学龄前儿童, 以Spence学龄前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和亲职压力量表简表对学龄前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有焦虑情绪的学龄前儿童占所调查人数的6.13%, 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1, P>0.05)。承受着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的发生率为32.5%。学龄前儿童存在焦虑问题的父母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焦虑学龄前儿童的父母(χ2=17.53, P<0.05)。焦虑组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总分、各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焦虑儿童(P<0.05)。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量表中亲职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三个分量表的得分与幼儿焦虑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焦虑的学龄前儿童父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 学龄前儿童焦虑问题与父母亲职压力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5~6岁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影响因素,为儿童低体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与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照研究的方法,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低体重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和家长自填式问卷调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发生主要与家庭行为、儿童饮食行为习惯有关。其中无人陪同吃早饭(OR=2.543,95%CI:1.251~5.169)、爱挑食(OR=1.096,95%CI:1.096~2.800)、边吃边玩(OR=1.257,95%CI:1.257~3.199)为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吃饭咀嚼充分(OR=0.183,95%CI:0.049~0.680)、园外活动类型动静结合(OR=0.800,95%CI:0.649~0.986)为低体重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5~6岁儿童低体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儿童不良进食行为占主要因素,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行为有助于改善学龄前儿童低体重,改善体质,减少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