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其核心症状是社会功能的缺失,社会交流障碍、兴趣范围局限及刻板行为等,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肠道微生物是存在于肠道中数量众多的微生物,不仅影响消化吸收能力,而且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特定的益生菌可以调节人体微生态的平衡,维持正常的代谢吸收和免疫防御功能。婴幼儿发育关键期肠道微生物失调会增加儿童ASD的风险,并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产物途径影响儿童ASD的发展,益生菌治疗有望成为治疗儿童ASD的新型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主要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狭隘兴趣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病因极为复杂,目前集中在遗传及环境因素两大方面。由于发病机制不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ASD研究的深入,发现ASD患儿普遍存在胃肠道疾病及肠道菌群的改变。最近的研究显示,肠道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称之为微生物-肠-脑轴。肠道菌群通过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和肠道神经系统调控大脑功能,进而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故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与ASD的发生有关。本文将总结至今肠道菌群对ASD的作用和相关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心理、社会能力等方面广泛发育延迟或偏离的发育性障碍。由Kanna(1938)最早发现这类儿童,1943年正式报道10例,1982年我国陶国泰教授首次报道4例。DSM-5将ASD核心症状归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行为~([1-2])。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研究显示,每68个8岁儿童中有1个是ASD,我国2006-2015年0~6岁儿童的Meta分析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心理障碍和心理行为疾病越来越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关注。为了更好更多地了解心理行为疾病,我们开展了心理行为疾病的临床分析。方法对心理行为疾病的构成比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自制量表,对心理行为疾病的病因及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心理发育与行为问题出现几率依次为:学习困难(多动症)、精神发育迟滞、抽动性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进食障碍、孤独症及习惯性夹腿动作。病因依次为:脑功能障碍、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5.
重复刻板行为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模式,在典型发育儿童中,重复行为是儿童对于行为、语言、游戏的反复练习,以掌握技能为目的;但在其他发育障碍的儿童群体中,重复刻板行为则与其异常的发育紧密联系。这类行为在不同发育状态儿童,尤其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中的临床演变及临床评估非常值得关注。本文对以上问题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阐述,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发育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或冲动。ADHD易共患其他疾病,其中睡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患有睡眠问题的ADHD患儿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功能障碍,影响情绪、注意力、行为,最终影响学校或者工作表现和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从ADHD患儿常见的睡眠问题、ADHD共患睡眠问题的病理机制及药物治疗对ADHD患儿睡眠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人们对二者之间联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儿童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足够的睡眠、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的重要保证.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体格发育、情绪、行为、认知及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近年来,睡眠障碍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常见,儿童睡眠障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为更好地了解儿童睡眠障碍,改变儿童睡眠现状,本文就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现况、认知行为改变、影响因素以及防治进展简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物对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最普遍、最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环境毒物对于儿童ADHD症状、疾病存在一定的贡献。越来越多的毒理学和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邻苯二甲酸酯(PAEs)与儿童ADHD症状、疾病可能存在关联,二者间的关联可能涉及到多巴胺神经元系统、甲状腺系统、氧化应激及睾酮修饰的异常。明确PAEs与儿童ADHD的关联及内在机制,对于深入探索ADHD病因学和病理机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童年期神经发育疾病,与学业成绩差、情绪和行为问题密切相关。我国新版指南和国外所有的指南都支持药物、教育和行为治疗相结合的治疗,综合国内外文献和先进经验我们归纳为全生态融合的干预模式。在中国的医疗系统中推进ADHD的优质诊疗存在5类主要障碍,包括合格临床医生的短缺、全科医生缺乏培训、卫生系统中的转诊流程不健全、治疗的可用性问题、儿童和家庭的病耻感等。解决这些障碍,建立创新性的慢性疾病医疗管理与服务系统,为ADHD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全面的健康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适应行为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由于过度活动,注意集中困难,学习困难和冲动而使其在社会适应行为中表现能力不足.应用儿童适应量表AAMD-ABS对ADHD儿童进行分析,ADHD儿童的适应行为表现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问题以及焦虑、抑郁等方面较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家庭和社会因素对ADHD儿童的适应行为不良有着主要的影响.对ADHD儿童适应行为的分析,为ADHD儿童适应行为不良的矫正和教育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二~五年级小学生认知加工缺陷与不同类型学习障碍的关联性,为其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年12月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广州市二~五年级1 905名小学生,采用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RS)筛查学习障碍儿童,采用儿童汉语阅读障碍筛查量表(DCCC)了解其认知特征,采用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存在书面表达障碍(OR=2.70, 95%CI:1.01~7.18)、注意力障碍(OR=4.44, 95%CI:1.50~13.10)和视知觉障碍(OR=2.93, 95%CI:1.35~6.35)的儿童发生学习障碍的风险更高(P<0.05)。注意力障碍儿童发生言语型学习障碍的风险更高 (OR=9.02, 95%CI:1.82~44.84),视知觉障碍儿童发生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的风险更高 (OR=4.01, 95%CI:1.59~10.10),注意力障碍(OR=6.06, 95%CI:1.88~19.49)和视知觉障碍(OR=4.61, 95%CI:1.76~12.04)同时存在的儿童发生混合型学习障碍的风险更高。 结论 多维度的认知障碍与学习障碍的发生相关,其中注意力障碍儿童更易存在言语型学习障碍,视知觉障碍更易存在非言语型学习障碍,混合型学习障碍则同时与注意力障碍和视知觉障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老年精神障碍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精神障碍的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查阅文献,并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分析老年精神障碍的特点,总结老年精神障碍的护理措施。结果: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有抵抗力低、易有并发症、不易合作、对药物敏感、性格心理改变的特点,在护理中要注重安全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结论:护理老年精神障碍病人,不仅要遵循护理一般精神病人的原则,而且必须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护理技巧和措施,去解除病人精神上的痛苦,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伴与不伴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情绪问题。方法 对门诊就诊儿童以DSM-IV中ADHD和ODD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得到ADHD伴ODD者55例(占总数中59.14%),ADHD不伴ODD者38例(占总数中40.86%)。采用自行编制的家庭情况调查表,调查每一患儿情况。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评估儿童焦虑抑郁情绪。对两组儿童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ADHD+ODD组在躯体/惊恐、广泛焦虑、分离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及焦虑总分、抑郁总分得分均显著高于ADHD组(t=2.105~5.145,P<0.001~0.05)。 结论 伴ODD的ADHD儿童比单纯ADHD儿童存在更为明显的焦虑抑郁性情绪问题。应注重ADHD、ODD儿童情绪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失配性负波(MMN)的特点.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Spirit脑电生理仪,对37例ADHD患儿、22例品行障碍患儿(CD)和30名正常儿童(NC)的MMN做了检测.结果与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ADHD和CD患儿MMN潜伏期均延迟.ADHD患儿波幅增高.进一步分析,ADHD组波幅又高于CD组.同时两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潜伏期改变方向与MMN一致.结论ADHD患儿P300变化,提示患儿可能存在注意力、记忆力缺陷及认知加工缓慢.MMN可作为P300检测的一种补充手段,而用于儿童科临床.ADHD患儿MMN潜伏期延长,提示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起病于发育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对ASD早识别、早发现和早干预能极大的改善ASD儿童的预后已有共识,在ASD早期干预过程中家庭干预的作用日渐引起重视,并逐渐成为目前国际ASD早期干预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科学管理和评估孤独症幼儿家庭干预实践中可能涉及的方面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周平  陈立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2,30(11):1208-1211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不同临床表现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近年来,ASD儿童的发育倒退(DR)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认为可能是ASD的一种特殊亚型。目前关于ASD儿童DR的影响因素尚不清楚,综合文献分析主要是由遗传、环境及其交互作用共同引起。本文拟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对目前报道的ASD儿童DR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为该部分ASD患儿的临床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哌甲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35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采用哌甲酯口服,从每次5mg,每天2次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每天最大剂量不大于60mg,适宜量为0.3~0.7mg/kg.d。结果:治疗前ADHD症状量表(ADHD-RS-IV)总分为(39.11±7.38)分,治疗后为(19.78±7.8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哌甲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青少年患者共患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5年5 — 6月,在浙江省宁波市分层随机整群抽取2 133名中学生进行ADHD共患睡眠障碍评估,通过诊断性面谈确定符合ADHD诊断的青少年272例,以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 – 父母版(SNAP-IV)、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编一般情况表进行问卷调查,按有无睡眠障碍分为无睡眠障碍组(181例)及伴睡眠障碍组(91例),比较两组一般情况、ADHD症状评分及焦虑抑郁评分,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无睡眠障碍组平均年龄(14.27 ± 1.15)岁,低于伴睡眠障碍组的(14.62 ± 1.10)岁;睡眠障碍组中学习压力应对困难占13.2 %,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的5.0 %;无睡眠障碍组的母亲文化水平大学以上的占22.1 %,高于睡眠障碍组的14.3 %;无睡眠障碍组与睡眠障碍组的注意缺陷评分(14.88 ± 3.95 vs 16.21 ± 4.25)、焦虑评分(31.67 ± 7.56 vs 38.31 ± 9.20)及抑郁评分(11.42 ± 8.23 vs 21.41 ± 9.83)比较,无睡眠障碍组均低于睡眠障碍组,两组多动障碍及对立违抗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高注意缺陷评分、高焦虑、抑郁评分是ADHD青少年共患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结论  ADHD共患睡眠障碍与注意缺陷症状及焦虑、抑郁等其他共患症状有关,对睡眠障碍的干预应采取综合干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共患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疾病,并且与儿童其他心理行为异常疾病的共患率较高,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故日益受到广泛重视.该文对目前国外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理行为共患症,如双相性情感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共患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Neuro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mental health commands generous funding, suggesting neuroscience is understood by a variety of actors and institutions as having significant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therapeutic practices of psychiatrists. This article interrogates this 'therapeutic promise' of neuroscience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psychiatric condition personality disorder. Specifically, the focus is on the promissory discourse of clinicians specialis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two variant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psychopathy--and researchers investigating the neurobiology of these construct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spondents' ambivalent expectations regarding the therapeutic promise of brain research, and shows how these are structured by understandings of the ontolog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In turn, these ambivalences direct our attention to practical issues surrounding the potential of neuroscience to translate into and enhance clinical practice, as well as theoretical concerns revolving around the place and role of the biological within contemporary neuroscience,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In sum, the necessity of large material and symbolic investments in neuroscience should, perhaps, be reflected upon more critically, and analytic encounters with this discipline must keep in mind it's at times surprising commitment to the realms of the social and the psychologic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