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骨髓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结果发现骨髓细胞出现变性、空泡、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体扩张。并在胞浆中发现颗粒-丝状病毒包涵体及直径为100nm的病毒颗粒。同时胶体金免疫电镜发现骨髓细胞EHF抗原阳性,说明骨髓细胞是其繁殖、复制的场所。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心脏传导系统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培松  黄长形 《医学争鸣》1989,10(3):181-183
对12例临床和尸检都证实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例的心脏传导系统进行了观察,发现心脏传导系统有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和程度不等的炎细胞浸润,少数病例窦房结结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结合临床,初步讨论了EHF患者心动过速与心脏传导系统病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 出血热是一组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本病各地命名不一,在我国称为流行性出血热(EHF),朝鲜称为朝鲜出血热(KHF),苏联称为出血性肾病肾炎(HNN),北欧称为流行性肾病(NE)等。自从1978年有了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方法后,发现本病实际上是由相应病原引起的一大组疾病,但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各不一致,病原相互间有抗原关系,而又有所不同,并各有其不同的啮齿  相似文献   

4.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地区、季节有何不同?流行性出血热常年散在发生,但有季节性上升。野鼠型流行地区,春播、秋收季节发病较高,这与鼠类的活动有关。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年散在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系目前所称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病毒性出血热系泛指具有相似生态学与临床学特征的几种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疾病。依其传播途径不同,目前分为四大类,如表。  相似文献   

6.
一、绪言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群包括十几种以发热、出血及休克为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情变化快且又复杂,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人民健康。按其临床病理表现,分为有肾脏综合症及无肾脏综合症两类。其病原学问题,多数认为是病毒,但至今未有分离成功。因此,有关本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1流行特征鼠类是汉但病毒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带毒动物尿、粪和唾液等排出,以气溶胶吸入、损伤皮肤接触和消化道食人等方式传播。也可能通过鼠类体外寄生的螨类叮传播。在人口密度高、鼠密度高、带毒鼠数量多、卫生条件差、人鼠接触机会大的时候,会发生出血热的暴发。2症状和诊断出血热病人病程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病人早期即出现高烧、出现“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部、颈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病人56人分血清进行了免疫学检测。结果证明免疫功能有较明显改变。淋巴细胞PHA转化试验、E花环形成率均低于正常人;发热期、少尿期IgM上升,IgG偏低,至多尿期IgM随IgG开始上升而逐渐下降,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显著;血清中C_3含量发热期降低,少尿期下降最显著,至多尿期始随IgM下降,IgG升高而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从而提示流热的免疫学反应特点符合病毒初次感染反应规律,并且免疫复合物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寄生虫学教研室深入疫区,用间接荧光抗体法,对赣榆、武进县两个出血热疫区的野鼠进行了鼠肺带毒检查。黑线姬鼠的阳性率分别为4.41%和8.0%,进一步证明是我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还发现赣榆县黑线仓鼠的阳性率为2.7%,为我省首次报告。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进一步协作,对阳性标本进行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两大洲20多个国家。在我国,30年代开始流行于黑龙江流域,以后逐渐向南、向西蔓延,近几年几乎遍及全国,流行较广。 病理与临床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和肾功能损伤为特征。患者一般起病急,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为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地区比较广泛,近年来于我省某些地区并有较大规模的流行,对工农业生产建设影响甚大。本病多发生于林区及草原地带,且于战备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地医务工作者,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卫生路线指引下,对本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方面以中西两法治疗本病,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现将出血热一些有关问题,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迄今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为减少漏诊、误诊,根据下列几点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一) 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遇有发热者应考虑到本病之可能; (二) 发热伴有三痛(头痛、腰痛,全身痛或眼眶痛)及/或全身困倦无力者; (三) 发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休克、肾脏损害、电解质紊乱等为主要征象流行性发生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本病的报告很多,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流行,发病率较高,严重地威胁着劳动人民的健康。因此,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其重要性仅次于病毒性肝炎。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原是病毒。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一般性状进行了研究。除部份试验采用经 5-IUDR处理或经0.2μ孔径滤膜过滤之E-6细胞适应病毒株以细胞培养形式进行外,试验均以曾于黑线姬鼠中适应传代的三个新分离病毒株在非疫区黑线姬鼠中进行。结果表明:病毒可通过0.2~0.5μ孔径滤膜,对热、紫外线、乙醚、氯仿、戊二醛及去氧胆酸钠敏感,对PH3.0部分敏感;在细胞培养中,5-IUDR(疱疹净)对病毒繁殖无抑制作用,表明此病毒系有膜RNA病毒。病毒接种黑线姬鼠后,最早在5~7天即可在肺及肝组织查到荧光抗原,其后还可在肾及膀胱组织中发现;然而在脑、心及脾组织中则无。病毒还可在A549及Vero(E  相似文献   

16.
实验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免疫的BALB/C鼠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成功地获得了三株杂交瘤细胞株(25号、32号、19号),能分泌高滴度高特异性的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以此种细胞株制备的小白鼠腹水单克隆抗体的滴  相似文献   

17.
报道泰山南麓黑线姬鼠的分布、种群结构及生活环境,为控制黑线姬鼠的数量、监测鼠情变化及开展定期的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以急起高热、广泛出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及具有“热退病增”的特点,目前病死率仍较高。近些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积极开展,各疫区在防治本病中广泛应用中医中药,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现综述于下: 一、病因病机的探讨 (一) 疾病归属: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出血热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属冬温时疫、温毒夹斑证等(乔富渠:内科学〈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下册。518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又有少阴伏气温病学说(匡萃璋:论伏气温病学说的精华与糟粕,中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实验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感染动物是否发病,以及EHF的血管病理变化和出血机制,本文通过EHF—V感染沙鼠和黑线姬鼠实验,观察内脏器官的病理改变。人工感染后14天于颈动脉放血处死,取心、肺、脑、肾、肝、胃肠组织作免疫荧光检测以及光镜电镜观察。并与三例EHF死亡患者的尸检材料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感染鼠可以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肺、肾、脑、肝的间质血管和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退变、坏死脱落,管壁弹力纤维和嗜银纤维断裂,基底膜裸露。尤以肺、肾间质血管损伤较明显,器官的实质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但鼠的病变较人的为轻,且心、胃肠无明显病变,说明EHF的出血与血管壁的损害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沉淀反应与补体结合反应用无菌的方法取本病患者小片肝组织并将其加入灭菌的乳钵内,再加入灭菌金刚砂,用灭菌乳棒充分捣碎,加林格氏液10毫升制成乳剂,以3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其上清液,放置供试验用。试验时将肝组织上清原液加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