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 目前临床医师将青霉素钠(钾)或氨苄青霉素在10%葡萄糖500~1000ml输液中混合静滴或在其混合液中加维生素C注射液仍较为普遍,但这种配伍使用是不适当的。这是因为青霉素G钠(钾)或氨苄青霉素钠具有两个共同的基本结构:即β—内酰胺环和氢化噻唑环。β—内酰胺环是青霉素结构最不稳定的部分,而抗菌活力却与分子中β—内酰胺环的完整有很大关系,青霉素G或氨苄青霉素的水溶液只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头霉素类抗生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重要的β-内酰胺环。为了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配伍溶液中稳定,延缓这类抗生素在溶液中迅速水解而失效,充分发挥其抗菌活性,作者就此类药物在配伍输液中可能发生的某些变化进行探讨。1 分子结构与水解关系 青霉素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分子结构中β-内酰胺环是青霉素类抗生素抗菌活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不稳定的部分,易水解。如遇碱,β-内酰胺环首先破裂,分解为青霉噻唑酸;遇酸时分解为青霉二酸或分解为青霉烯酸。  相似文献   

3.
青霉素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使其在治疗中获得最好疗效、安全、合理,特就临床应用中常出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改进方法简介如下。一、对呼吸道感染并发支气管痉挛性哮喘的患者,用青霉素和氨茶碱同时加入10%GS溶液中静滴。二、对肺感染、发热、且有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用青霉素和碳酸氢纳或乳酸钠同时加入10%GS溶液中静滴。三、对发热数日的感染性肺炎患者进行抗感染补液时,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和维生素C同时加入10%GS溶液中静滴。四、对严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同时加入10%GS溶液中静滴,或在同一针筒内肌注。分析:以上四种情况都可影响青霉素活性。青霉素与氨茶碱、碳酸氢钠或乳酸钠合用: 青霉素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遇碱即分解为青霉素酸等产物而失效。故氨茶碱等碱性药物不能与青霉素混合静滴。如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4.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门诊静脉给药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ARI)门诊静脉给药患儿年龄分布、用药特点,初步探讨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02年ARI门诊静脉给药56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门诊静脉给药以1~6岁为主,抗生素使用率100%,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占58.04%,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率96.70%。结论:应加强ARI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苏清地 《海峡药学》1995,7(1):94-95
笔者随机抽取我院1994年6~12月临床各种住院病历1500份,其中应用抗生素919例,抗生素使用率61.3%。现就抗生素应用的若干问题进行调查,报告如下。1.溶媒的选择:青霉素G钠或钾在水溶液pH6~65时最稳定,如低于5或超过8时极易分解。红霉素在PH4tos的溶液中稳定,PH<4时,式键水解,PH7~8时,内酯环开裂,均失去效果。5%或10%葡萄糖液药典规定最低PH值为3.2,其PH值常调在3.8~4.0范围,故不宜溶解上述两种抗生素输液。生理盐水PH为4.5~70,青霉素或红霉素在其溶液中较稳定,可选做港媒。本组静滴青霉素48例,33例用5%…  相似文献   

6.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静脉输液中的稳定性及与部分药物配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作为一类强有力的抗细菌感染药物,已被临床广泛应用,适用于许多单纯或混合感染。但因其化学结构类似青霉素,母核均含有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易水解,其水溶液的不稳定性,放置时间越长则分解越多,不仅药效消失,而且产生的致敏物质也增多,因此了解其在临床常用输液及配伍中的稳定性,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我们查阅近几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头孢唑啉钠 为第一代头孢菌素,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谢玉芝[1]考察头孢唑啉钠在5%葡萄糖和5%葡萄糖盐水注射液,生理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门诊静脉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调查该院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儿科门诊输液患儿的静脉用药情况,并评价用药合理性.结果:300例儿科门诊静脉用药病例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9.0%,共计4类15个品种;头孢菌素类占32.1%,单环β-内酰胺类占29.4%,大环内酯类占21.5%;联用抗菌药物病例占总病例的13.0%;静脉用抗菌药物均为每日一次给药.结论:静脉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应用普遍,但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用药频次及联合用药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氨苄青霉素(氨苄)和头孢菌素(头孢)类抗生素都属β-内酰胺抗生素。该类药物的过敏反应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其中以青霉素G过敏反应最为严重,文献报道,使用青霉素G的病人中有0.7~10%的人发生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约占用药人数的0.04~0.15%。青霉素过敏反应可发生在不同性别的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及女性为多。间隔用药较连续用药出现过敏反应的机遇为多。不同批号,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率往往不尽一致。随着本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的日益广泛,近年来出现过敏反应的报告已非偶  相似文献   

9.
随着β—内酰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许多微生物产生的各种β—内酰胺酶已形成一个酶系家族。它们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胶环,使之丧失活性,而且随着新β—内酰类抗生素的开发和应用,总是伴随着新的β—内酰胶酶的产生和发展。目前全球有90%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因此由细菌产生β—内酰胶酶而导致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对付细菌β—内酰胶酶主要从发展相对或绝对抵抗β—内酰胺酶水解作用的新抗生素、使用能使细菌停止合成β—内酰胺酶的联合治疗、合并使用对β—内酰胶酶敏感的化合物与对β—内酰胺酶相对稳定的青霉素类,发展特异…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输液溶媒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际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输液溶媒的调查,考察配伍溶媒的合理性。方法随机抽查门诊处方,对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输液的患者年龄、性别、抗生素及其溶媒进行汇总统计,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输液配伍溶媒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共抽查181人次,其中有18例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占9.9%;133例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占73.5%;29例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占16%;1例用10%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占0.6%。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输液溶媒最佳溶媒是0.9%氯化钠注射液(pH值为4.7~7.0),实际使用中普遍存在不恰当的现象,望临床各科相互监督,合理选择适当溶媒,充分发挥药物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椎管腔结核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对1200份外科病历中预防性使用抗茼药物的320例椎管腔结核手术患者的用药品种、联合用药、用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占40%,喹诺酮类占34%,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占10%,青霉素类占7%;大部分是单用,只有极少部分是联合用药;切口愈合情况都较好。椎管腔结核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结论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2.
166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指导合理用药。方法: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1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16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6例迟发型变态反应涉及β-内酰胺类药物19种,青霉素类126例(75.90%),其中以青霉素最多(83例,65.87%),其次为氨苄青霉素(24例,19.05%);头孢菌素类40例(占24.10%)。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及死亡(87例.52.41%),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70倒.42.17%),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2—4d(73例,43.98%)。结论:应重视开展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监察.以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3.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医嘱审核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晨  吴瀛达  鲍仕慧 《医药导报》2007,26(9):1094-1095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使用情况。方法抽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6年1~5月病区静脉输液医嘱共5 572份,对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5 572份静脉输液医嘱中,共有不合理医嘱266份,占全部抽查医嘱的4.77%,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配伍不当、溶媒选择不当、给药时间间隔不当、给药剂量不当等方面。结论该院病区静脉输液的使用还存在不合理情况,应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输液医嘱审核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温冬华 《中国药事》2012,26(7):768-769,792
目的 对我院门急诊静脉输液不合理应用处方进行评价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经静脉给药的处方36958张,进行系统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合理处方占抽查处方的1.33%.其中,用法、用量不合理占74.85%,重复给药占11.50%,溶媒选用不当占9.16%,配伍禁忌占2.34%,选用药物不适宜占2.15%.结论 我院门急诊静脉用药处方基本合理,但在用法、用量和联合用药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医院应进一步加强监控,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5.
302例烧伤病人抗菌药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某医院烧伤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并作出评价。方法:随机抽取2002年4月~2003年12月该院烧伤科住院患者病历302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选用的抗菌药用药频排序前5位均为β-内酰胺类药。②联合用药率为21.85%,2种联用占11.26%,3种联用占1.99%,大部分为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联用。③给药方案存在不合理情况。结论:抗菌药使用基本符合病原学要求,但应注意给药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345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肾损害文献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肾损害的药物品种、常见临床特点及可能原因。方法:以1996~2002年6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Medline中有关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肾损害的文摘为线索,逐篇查阅原文,按统一标准筛选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年间符合筛选标准的113篇文献中报告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肾损害345例,共涉及16种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占321例,达93.04%,主要为头孢拉定、头孢唑林和头孢地嗪;青霉素类仅24例,占6.96%,常见为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肾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286例),以头孢菌素类所致为主(98.60%)。其次为急性肾衰竭52例,青霉素类所占比例较高(66.67%)。本文分别对头孢菌素美争青霉素类所致的血尿和急性肾衰竭临床特点、药物致病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结论:合理用药、适时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变化应可减少或避免融内酰胺类抗生素肾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 氨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都属于β-内酰胺抗生素,对人和高等动物细胞的毒性很小。但该类药物的过敏反应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其中以青霉素G过敏反应最为严重,占整个药物过敏病人的74%,使用青霉素G的病人中有0.7~10%的人发生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8.
联用DDD数排序和金额排序分析抗菌药物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晓燕 《海峡药学》2009,21(3):133-135
利用医院药库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收集我院2008年1~10月份抗菌药物的出库销售数据.采用DDDS排序和金额排序分析原理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所用抗菌药物共计88种。用药金额占总用药金额的29.09%,头抱菌素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DDDS值居于前2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抗菌药应用中起主流作用。  相似文献   

19.
1019例门诊静脉输液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静脉输液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我院门诊1 019例ADR患儿的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静脉输液儿童ADR发生率为1.2%,以1~3岁小儿最多;药物中以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占69.4%,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26.7%;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占79.6%.结论:门诊静脉输液儿童ADR发生率高,应加强儿童ADR监测,尽可能减少门诊儿童静脉用药,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20.
当筛选一个菌株的青霉素生产能力时,必需对分泌在培养基内抗生素的量作正确的测定。青霉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常用碱淀粉碘化法进行测定。该法中用氢氧化钾分解β—内酰胺环为青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