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中药制剂在我国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其同时,有关中草药及其制剂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有增多之势,最近新发现了一些既往文献无相关毒性记载的案例和毒性物质.因此,重视部分中草药的肝脏毒性,合理用药并加强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31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对近4年多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31例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Maria药物性肝损伤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31例患者中,Maria评分≥14分者69例,10~13分119例,6~9分43例,其中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患者依次为24例(34.78%)、72例(60.50%)及14例(32.56%)。涉及药物频率由高至低,主要为抗结核药47.62%(110/231),中草药18.61(43/231),其他抗生素7.36%(17/231),其他药物26.41%(61/23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84.42%(195/231),胆汁淤积型6.49%(15/231),混合型9.10%(21/231)。结论Maria评分表在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进行评估时,其分值相对较低。抗结核药及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最为常见,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3岁,主因"厌油、腹胀10余天,加重伴皮肤双目黄染2 d"于2017年6月10日收住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入院前10余天患者因"皮炎"口服10副中药复方汤剂(葛根30 g、乳香9 g、没药9 g、栀子6 g、天花粉30 g、灯心草6 g、薏仁30 g、补骨脂15 g、肉豆蔻15 g、吴茱萸6 g、公英15 g、知母15 g、茯苓30 g、当归15 g、升麻6 g、生地15 g),后出现厌油、腹胀,伴反酸、口苦、恶心,呕吐1次,入院前2 d家人发现其皮肤、双目黄  相似文献   

4.
陈建刚  王月珍 《肝脏》2014,(10):772-774
目的:对3年多来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作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尽早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20例药物性肝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1997年 Maria药物性肝损伤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总结临床特征。结果120例患者中, Maria评分≥14分者39例,10~13分60例,6~9分21例。涉及药物发生率由高至低,主要为抗结核药46.67%(56/120),中草药20.83%(25/120),其他抗生素15.83%(19/120),其他药物16.67%(20/120)。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50.830%(61/120),胆汁淤积型15.0%(18/120),混合型34.17%(41/120)。结论抗结核药及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最为常见,少数可引起急性肝衰竭而死亡,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慢性化的临床类型及主要特点。方法筛选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诊断为DILI的病例,对其中的84例慢性DILI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病例均填写病例报告表,数据录入数据库,包括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用药种类、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84例患者中女性63例,占75.0%。根据病情发展和肝功能的恢复过程,可将DILI的慢性化过程分为6种临床类型,其中64例(76.2%)为反复发作型,4例(4.8%)为迁延不愈型,4例(4.8%)为反复波动型,6例(7.1%)为慢性胆汁淤积型,5例(6.0%)为快速进展至肝硬化型,1例(1.2%)为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型。84例患者中56例(66.7%)患者存在基础疾病;由单一药物引起者有51例(60.7%),主要为中药(47.0%)、解热镇痛药(10.6%)和抗结核药(9.1%);肝损伤类型中肝细胞损伤型52例(61.9%)、胆汁淤积型8例(9.5%)、混合型5例(6.0%);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19例(22.6%)。结论 DILI的慢性化可分为6种临床类型,最常见的是反复发作型,其他还包括迁延不愈、反复波动、慢性胆汁淤积、快速进展至肝硬化和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总结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情况。方法 2018年8月~2021年12月我院诊治的DILI患者60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应用药物、发病时间、临床病情和治疗时间,进行临床分型和病情分级。将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定义未痊愈,否则为未愈。结果 本组60例DILI患者主要应用药物包括化学药物16例(26.7%),中草药13例(21.7%),抗生素类药物8例(13.3%),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药物7例(11.7%),降血脂类药物5例(8.3%),应用抗结核药4例(6.7%),抗精神类药物3例(5.0%),降血压药2例(3.3%)和保健品2例(3.3%);用药至发病2~118 d,其中≤1周发病19例(31.7%), 1周~3月发病24例(40.0%),>3月发病17例(28.3%);临床表现包括纳差13例(21.7%)、恶心呕吐13例(21.7%)、乏力12例(20.0%)、皮肤巩膜黄染13例(21.7%)、腹痛腹泻8例(13.3%)、皮肤瘙痒2例(11.7%),无明显症状25例(41.7%);本组DILI患者严重程度分级分别为1级42...  相似文献   

7.
当今药物性肝损伤(DILI)不仅是国际肝病领域关注的热点,也是全球安全用药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缺少特异性检测指标,DILI误诊率高,也容易造成用药安全的误导,中草药所致DILI成因更复杂,临床诊断更棘手,防控难度更大。为此,呼吁临床专家与药学专家携手合作,医药结合,临床科研结合,构建DILI客观辨识策略和方法,科学厘清DILI与药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实现DILI精准诊断;科学阐明DILI成因和机制,从易感人群、易感物质和合理使用等方面实现DILI精准防控。同时建议,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中草药肝损伤研究,保证中药临床用药安全,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免疫、细胞因子等外周血清免疫学指标在药物性肝损伤(DILI)中的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8月于曙光医院及宝山分院收集的219例DILI患者病历资料,按照药物损伤类别及损伤程度进行分组,就其临床特征、生化及外周血清免疫学特点进行分析。从健康体检者中选取29例作为肝功能正常组,从DILI病例中复核确认42例急性起病治疗前1周内做过细胞因子及细胞免疫评价的作为DILI对照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检验。结果 219例DILI患者中女性122例(56%),男性97例(44%)。由中药、中成药或者保健品导致损伤89例(40%),由抗结核、抗肿瘤等西药导致损伤130例(60%)。其中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82例(37%),胆汁淤积型17例(8%),混合损伤型120例(55%)。潜伏期最长为180 d,最短为1 d,中位数天数为15 d。其主要症状表现中乏力占49%。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在中药、中成药或保健品组与西...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因服用中草药和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方法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12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0.1±16.9岁。42例中为中草药制剂所致者占28.5%,抗结核药物引起者占23.5%。所有患者在停药后肝功能恢复较快,预后良好。结论中草药和抗结核药物为目前主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药物性肝损伤(DILI)以急性多见,一般预后较好,但仍有相当比例患者转为慢性,发生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风险增加,预后较差。目前对于慢性DILI的时间定义仍存在争议,对慢性DILI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测指标等仍存在诸多未知,本文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 慢性DILI定义慢性DILI定义为: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TBil)仍持续异常,  相似文献   

11.
赖荣陶  谢青 《肝脏》2011,16(1):63-65
目前,关于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研究在两个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是新技术的应用能较好识别基因风险因素并改进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有效性;二是新DILI概念强调药物初始特异损伤肝细胞的“上游”事件和紧接着发生的非特异“下游”事件以及基因风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5年,Kaplowitz[1]曾就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机制提出了一个概念,即药物特异性损伤的“上游”事件和非特异性的“下游”事件.“上游”事件是指环境因素和遗传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初始肝细胞损伤;“下游”事件泛指发生在线粒体中的细胞损伤途径和细胞保护途径间的平衡.最近Russmann等[2]又提出“DILI发病的三步机制”学说,即首先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引起细胞应激,并抑制细胞内线粒体功能或活化机体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继而最初的细胞损伤引起线粒体通透性转变(mitochon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MPT);最后MPT引起了肝细胞的凋亡或坏死.但是由于建立DILI动物模型和临床收集大宗病例的困难,以及DILI发病个体间差异性较大,至此对于DILI的发病机制研究举步维艰.临床上将DILI分为肝细胞坏死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3类,其中又以肝细胞坏死型和胆汁淤积型的发病机制迥异,遗传因素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14.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可以发生在原来没有肝脏疾病的人群,或以往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黄素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100只,随机分成5组,按照每日大黄素摄入量的不同,分为大剂量组(16mg·kg~(-1)·d~(-1))、较大剂量组(8mg·kg~(-1)·d~(-1))、中剂量组(4mg·kg~(-1)·d~(-1))、小剂量组(2mg·kg~(-1)·d~(-1)),给予药物灌胃,和正常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组20只,于实验的4w、8w分别解剖5只大鼠,至12w解剖剩余全部大鼠,观察体质量的变化;同时采用HE染色和VG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情况,并对各组纤维化程度的等级资料采用Radit分析法比较其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各组大鼠生长状态无明显差异,各组均无死亡和腹水形成。通过对各组动物体质量的比较,发现在较大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动物体质量下降,在实验12w时,正常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动物体质量分别为(335±10.56)g、(350.4±7.23)g和(338.6±7.54)g,显著重于大剂量组[(300.4±8.91)g,P0.01],而较大剂量组为(335±10.56)g,与大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实验4w和8w时,各种动物肝组织纤维化变化的差异不明显,而在12w时,发现在较大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动物肝组织炎症活动明显,肝组织出现纤维化改变,尤其是在大剂量组更加显著(x~2=14.75,P0.05)。结论随着给动物服用大黄素剂量的增加和时间延长,可能会引起DILI。本实验为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进行了初步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较明显。DILI发生早期诊治预后较好,但由于DILI无明显的特殊临床症状,多不能于早期发现,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可能进展为不可逆的肝衰竭,病死率升高,且晚期DILI除肝移植外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DILI患者早期做出诊断、治疗至关重要。总结了近年来DILI的相关进展,包括可疑药物、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分型和表现、诊断标准及评估、网络数据库研究等,以期为DILI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Assessing causality i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ee WM 《Journal of hepatology》2000,33(6):1003-1005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