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材》2017,(6)
目的:研究缬草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测定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缬草4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8-甲基-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2)、6-甲基-芹菜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5)、5-甲氧基-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6)、5-甲氧基-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4'-甲基-5-甲氧基-黄酮-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香叶木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8-羟基-香蜂草苷(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广藿香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的非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广藿香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田蓟苷(1),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1,2-O-[2S-(3,4-二羟基苯基)-1,2-乙烷二基]-3-O-α-L-鼠李吡喃糖基-4-O-阿魏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尿嘧啶(4),大豆脑苷Ⅰ和Ⅱ(5),藿香苷(6),7-O-(3″,6″-二-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半乳糖-芹菜素苷(7),5-羟基-3,3′,4′,7-四甲氧基黄酮(8),4′,5-二羟基-3,3′,7-三甲氧基黄酮(9),金合欢素(10),1,2-O-[2S-(3,4-二羟基苯基)-1,2-乙烷二基]-3-O-α-L-鼠李吡喃糖基-4-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1),1,2-O-[2S-(3,4-二羟基苯基)-1,2-乙烷二基]-3-O-α-L-鼠李吡喃糖基-6-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2)。结论:化合物1,2,4~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应用大孔树脂、聚酰胺、Sephadex LH-20,HPLC等各种色谱技术对山香圆叶95%乙醇提取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后的水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8个黄酮苷类化合物,采用NMR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野漆树苷(1),女贞苷(2),刺槐素-7-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刺槐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o-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密蒙花新苷,4),木犀草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金圣草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刺槐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蒙花苷,7),芹菜素6,8-二-C-β-D-吡喃葡萄糖苷(8).其中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采用脂多糖(LPS)刺激RAM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2,3在1x10-5 mol.L-1浓度下,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NO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33.7%和23.8%,提示化合物2,3具有较弱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4.
牡丹花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牡丹花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牡丹花瓣的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H-NMR和13C-NMR、MS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2),二氢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野漆树苷(5),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7),芹菜素(8),山柰酚(9)。结论:化合物1、3、5、7均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缬草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缬草20%和4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环橄榄树脂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1)、(+)-环橄榄树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2)、(+)-环橄榄树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落叶松脂素-9-O-α-L-吡喃鼠李糖苷(5)、lanicepside A(6)、(-)-左旋马尾松树脂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7)、(+)-右旋马尾松树脂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8)、negundin B-6-O-β-D-glucopyranoside(9)、6-dehydroxyl-4′-methoxy-negundin B-3α-O-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其中,化合物2~5、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小飞蓬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飞蓬全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对小飞蓬全草乙醇提取物的各个萃取部位进行反复柱色谱,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小飞蓬干燥全草中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1),槲皮素(2),木犀草素(3),芹菜素(4),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5),槲皮素-3-O-α-吡喃鼠李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甲酯(9),4′-羟基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黄芩苷(11),芦丁(12).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菊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和9为首次从飞蓬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7~8,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太白米的甾体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卫中  田晶  屠鹏飞  郑俊华 《中草药》2000,31(3):167-169
从太白米Notholirion bulbuliferum干燥小鳞茎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个甾体生物碱苷,经 IR、13CNMR、MS 等方法分别鉴定为茄次碱-3-O-β-D-吡喃葡萄糖苷(solanidine-3-O-β-D-glucopyranoside,Ⅰ)、茄次碱-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solanidine-3-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Ⅱ)、茄次碱-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solanidine-3-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Ⅲ).其中化合物Ⅰ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合柄铁线莲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分离材料和方法,结合半制备液相分离合柄铁线莲中的黄酮苷类成分。运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异牡荆素(2)、过山蕨素(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7-α-L-鼠李糖苷)(3)、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α-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5)、山柰酚-3-O-(2-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染料木素-7-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7)、澳白檀苷(8)、槲皮素-3-O-β-D-(6″-n-丁基)葡萄糖醛酸酯(9)、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0)和异荭草素(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高山红景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目的 研究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对羟基苯甲酸(2)、红景天苷(3)、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4)、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苯丙烯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6)、(2E,4R)-4,7-二羟基-3,7-二甲基-2-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高山红景天醇,7)、槲皮素(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1)、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4)、小麦黄素(15)、3,5,7,5′-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柽柳亭,16)、草质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17)、草质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8).结论 化合物9、12、16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8、14、18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圆苞金足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亚梅  蔡英  董聪  黄居敏  李旸  杨明  张普照 《中草药》2015,46(22):3314-3317
目的研究圆苞金足草Goldfussia pentstemonoide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圆苞金足草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芳香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毛柳苷(1)、3,4,5-三甲氧基苯酚-1-O-6-L-鼠李糖基-(1→6)-O-β-D-葡萄糖苷(2)、异类叶升麻苷(3)、isonuomioside A(4)、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5)、淫羊藿次苷F2(6)、(-)-lyon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7)、(+)-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8)、脱咖啡酰基毛蕊糖苷(9)、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所有化合物为首次从圆苞金足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白桑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  陈城城  杨森桥  张树军 《中成药》2012,34(6):1126-1131
目的研究白桑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白桑叶中分离得到1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茄尼醇(2)、(6S,9R)-6-羟基-3-氧代-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糖苷(3)、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3-O-β-D-葡萄糖苷(4)、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葡萄糖苷(5)、腺苷(6)、3β-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醇-2α-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槐糖苷(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东莨菪苷(10)、icariside B(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东莨菪内酯(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5)、马栗树皮素-7-O-β-D-葡萄糖苷(16)、左旋丁香树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7)。结论化合物2、4、5、6、7、8、9、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埃及羽扇豆植物种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种新的黄酮碳苷类化合物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8-C-[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吡喃葡萄糖苷(1)和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8-C-[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吡喃葡萄糖苷(2),以及1种已知黄酮碳苷类化合物芹菜素-7-O-β-D-呋喃芹菜糖基-6,8-二-C-β-吡喃葡萄糖苷(3)。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辣木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IR,UV,MS,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槲皮素-3-O-(4-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1)、槲皮素-3-O-[6-O-(2E)-戊烯酰]-β-D-吡喃葡萄糖苷(2)、异槲皮苷(3)、黄芪苷(4)、槲皮素-3-O-(6-O-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6-O-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6-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7)、山柰酚-3-O-(6-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8)、牡荆素(9)、异牡荆素(10)和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1和2为2个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鬼针草有效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分离并结合Sephadex LH-20和HPLC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鬼针草的正丁醇部位得到6-O-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噢哢(海生菊苷)(Ⅰ)、6-O-(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噢哢(Ⅱ)、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Ⅳ)、异奥卡宁-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七叶苷(Ⅵ)、(E)2-己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Ⅶ)、正己烷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异戊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Ⅸ)、正丁基O-α-D-呋喃果糖苷(Ⅹ)、正丁基O-β-D-呋喃果糖苷(Ⅺ)、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Ⅻ)。结论 以上12个化合物中除海生菊苷和异奥卡宁-7-O-β-D-吡喃葡萄糖苷外,其他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反相闪式柱色谱和HPLC等多种分离方法相结合,从信宜润楠95%乙醇提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0个苷类化合物;借助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分析方法分别鉴定为淫羊藿次苷B1(1),boscialin-3-O-β-D-glucopyranoside(2),pisumionoside(3),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4),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5),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6),(E)-4-羟基苯丙-7-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7),(E)-4-羟基-3-甲氧基苯丙-7-烯4-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4-羟基-3-甲氧基苯丙-8-烯4-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和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丙-8-烯4-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  相似文献   

16.
通过MCI树脂、Sephadex LH-20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山鸡椒乙醇提取物中的水溶性部位中分离得到25个芳香苷和3个紫罗兰苷类成分,经MS和NMR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7S,8R)-去氢二松柏醇-4,9'-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R)-5-甲氧基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R)-urolignoside(3),(7R,8S)-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4),(7S,8R)-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9-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saposide B)(5),lanicepside A(6),罗汉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4-O-甲基罗汉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tyraxjaponoside B)(8),(+)-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葡萄糖苷(9),(-)-(2R)-1-O-β-D-吡喃葡萄糖基2-{2,6-二甲氧基-4-[1-(E)-丙烯3-醇]苯氧基}丙烷-3-醇(alaschanisoside A)(10),紫丁香苷(syringin)(11),psoralenoside(12),isopsoralenoside(13),东莨菪苷(scopolin)(14),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15),3-羟基-4,5-二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6),2-(3,4-二羟基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2-(4-羟基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8),(+)-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9),3'-甲氧基表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0),山奈酚-3,7-α-L-二鼠李糖苷(kaempferitrin)(2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22),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23),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7-O-α-L-鼠李糖苷(24),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α-L-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25),staphylionoside D(26),吐叶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7),二氢吐叶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8),其中化合物1~21,24~28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7.
醉马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苑祥  李震源  梅丽娟  张培成 《中草药》2021,52(4):937-942
目的研究禾本科芨芨草属植物醉马草Achnatheruminebrians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HP-20大孔树脂、ODS中压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并通过对比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醉马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红草素(1)、金丝桃苷(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3′→O-3′′′)-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3)、3?-甲氧基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9)、8-甲氧基槲皮素-...  相似文献   

18.
芹菜籽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维药芹菜籽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聚酰胺、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芹菜籽的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得5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木犀草素-3′-O-β-D-葡萄糖苷(luteolin-3′-O-β-D-glucopyranoside,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2),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diosmetin-7-O-β-D-glucopyranoside,3),柯伊利素(chrysoeriol,4),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5)。结论:以上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赵一懿  陈有根  郭洪祝  傅欣彤 《中草药》2013,44(15):2027-2034
目的 研究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大孔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苷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醇-3-O-芸香糖苷(1)、槲皮素-3-O-(2”,6”-α也-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3)、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4)、芦丁(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8)、山柰酚-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2)、丁香亭-3-O-芸香糖苷(13)、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14)、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5)、山柰酚-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6).结论 经UPLC-PDA分析检测,所有化合物均为黄酮苷类成分,且在银杏叶提取物及注射液样品中全部标定定位,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酮醇苷K.  相似文献   

20.
王丽  魏慧  王静  李晓娟  武毛毛  薛培凤 《中草药》2019,50(2):330-335
目的研究蒙药玉簪Hosta plantaginea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溶剂法与多种现代色谱技术对蒙药玉簪花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系统分离,应用理化鉴别及现代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蒙药玉簪花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嘌呤核苷(1)、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羟基苯甲酸(6)、对羟基苯丙酸(7)、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9)、山柰酚-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0)、7-甲氧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1)、熊果酸(12)。结论化合物2~4、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8、10~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