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二苯乙烯苷(TSG)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皮层及海马老年斑和β淀粉样蛋白(Aβ)的形成,以及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64只5月龄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6)、多奈哌齐组(n=16)、TSG低剂量(0.05 g/kg)组(n=16)和TSG高剂量(0.1 g/kg)组(n=16);32只同月龄野生型(WT)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6)和TSG高剂量(0.1 g/kg)WT组(n=16)。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其余各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7个月(12月龄)后,应用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各组学习记忆功能,刚果红染色法检测脑部淀粉样斑块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脑部Aβ_(40/42)沉积以及离子钙结合蛋白(Iba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明显增加(P0.01),脑部斑块沉积减少(P0.05),Aβ_(40/42)沉积下降(P0.05),Iba1和GFAP表达降低(P0.05)。结论 TSG能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减少Aβ的沉积和老年斑形成,降低炎症反应,小剂量即可发挥作用,作用与多奈哌齐类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阿尔兹海默病(AD)双转基因APP/PS1模型小鼠大脑灰质体积变化与其学习记忆能力和相关脑区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的相关性,以期为探明AD动物模型的病理特征提供可靠的行为学和影像学依据。方法:共纳入野生组(WT)和APP/PS1组2组小鼠,每组36只。WT组小鼠选用C57-BL/6小鼠,APP/PS1组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2组均分别由2、6、12不同月龄小鼠组成,每组每个月龄小鼠12只。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2组小鼠空间记忆学习能力和空间记忆提取能力;采用磁共振T2加权成像(MRI T2WI)扫描检测小鼠大脑双侧内嗅皮质和海马的灰质体积变化情况;分离和制备2组不同月龄小鼠大脑石蜡切片,采用Thioflavine-s(Th-s)荧光染色检测2组小鼠大脑双侧内嗅皮质和海马的Aβ沉积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2组小鼠不同时期的灰质体积变化与其学习记忆能力和对应脑区Aβ沉积的相关性。结果:①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与WT组比较,APP/PS1组2月龄小鼠行为学结果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P/PS1组6、12月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RI T2WI扫描结果:与WT组比较,APP/PS1组2月龄小鼠灰质体积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P/PS1组6月龄小鼠内嗅皮质体积明显缩小,APP/PS1组12月龄小鼠内嗅皮质和海马体积均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Th-s荧光染色检测结果:WT组、APP/PS1组2月龄小鼠均未检测出Aβ沉积;与WT组比较,APP/PS1组小鼠6月龄内嗅皮质和海马可检测到少量Aβ沉积,而12月龄时内嗅皮质和海马则可检测出大量致密Aβ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相关性分析结果:APP/PS1组小鼠内嗅皮质和海马体积变化与逃避潜伏期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729,P0.001;r=-0.643,P0.001);APP/PS1组小鼠内嗅皮质和海马体积变化与穿越平台次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705,P0.001;r=0.719,P0.001);APP/PS1组小鼠内嗅皮质和海马体积变化与Aβ沉积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865,P0.001;r=-0.885,P0.001)。结论:APP/PS1转基因小鼠可能于6月龄时就发生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且随时间渐进性加重;这种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可能与大脑内嗅皮质和海马体积萎缩有关;而Aβ过度沉积可能是导致大脑灰质体积萎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方法: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60只随机分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组(等体积0.5%CMC灌胃)、安理申组(3 mg/kg安理申灌胃)、黄连解毒汤大剂量组(865 mg/kg黄连解毒汤灌胃)、黄连解毒汤中剂量组(433 mg/k...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旋小檗碱对APP/PS1/Tau三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海马组织β-淀粉样蛋白(Aβ)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三转基因A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各10只。加药组给予小檗碱50 mg·kg~(-1)·d~(-1)灌胃,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共3个月。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蛋白Aβ、Bcl-2和Bax表达,免疫组化测定小鼠海马Aβ表达,ELISA检测小鼠海马Bcl-2、Bax表达。结果:给药组海马组织Aβ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海马组织Bcl-2表达增加而Bax表达减少(P0.05)。结论:小檗碱能降低三转基因AD小鼠的Aβ表达,其机制可能与Bcl-2和Bax表达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携带pEGFP/A2M(FP6)的神经干细胞(NSCs)定向移植到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海马内,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迁移,脑内Aβ沉积的变化,以及对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APP/PS1转基因AD小鼠分为假手术(SO)组、人工脑脊液(ACSF)组、转染pEGFP的NSCs(pEGFP-NSCs)组及转染pEGFP/A2M(FP6)的NSCs(pEGFP/A2M(FP6)-NSCs)组,移植物小鼠海马CA1区定位注射,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脑内移植细胞的分化、迁移及Aβ病理变化。结果:pEGFP/A2M(FP6)-NSCs组和pEGFP-NSCs组转基因小鼠逃避潜伏期较SO组及ACSF组显著缩短(P<0.05);pEGFP/A2M(FP6)-NSCs组转基因小鼠逃避潜伏期较pEGFP-NSCs组缩短(P<0.05)。pEGFP/A2M(FP6)-NSCs组和pEGFP-NSCs组转基因小鼠海马及皮质内,部分Aβ染色阳性斑块周围可见表达EGFP的移植细胞。pEGFP/A2M(FP6)-NSCs组转基因小鼠额叶、海马区域,Aβ染色阳性斑块数量和平均面积均较其他3组显著减少(P<0.05)。移植的NSCs,部分细胞Nestin染色呈阳性,部分细胞GFAP染色呈阳性,少数细胞MAP-2染色呈阳性。结论:移植pEGFP/A2M(FP6)NSCs到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海马,可减少AD小鼠脑内Aβ斑块沉积,部分移植的NSCs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调心方对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海马区α钙/钙调素依赖激酶Ⅱ(αCaMKⅡ)、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从αCaMKⅡ-CREB-BDNF信号通路的角度探讨调心方改善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学习记忆和突触可塑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54只3月龄APP/PS1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调心方组、多奈哌齐组,每组18只,另设同月龄同品系18只C57/BL6雄性野生型小鼠为正常组。参照药理试验中动物与人体间的等效剂量换算标准进行折算,多奈哌齐组和调心方组均按照人的等效剂量(体质量:60 kg)折算出药物剂量。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剂量10 mL/(kg·d);多奈哌齐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灌胃,剂量为0.05 mg/(kg·d),调心方组给予调心方颗粒灌胃,剂量为0.057 g/(kg·d);4组小鼠于3月龄时进行灌胃给药处理,1次/d,连续灌胃3个月。采用电生理技术在离体海马脑片上诱导4组小鼠海马CA1区LT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4组小鼠海马αCaMKⅡ、CREB、BDNF、PSD-95 mRN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迹(WB)法检测4组小鼠海马p-αCaMKⅡ、p-CREB、BDNF、PSD-9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电生理结果:在0.1~0.7 mA刺激强度下,4组小鼠海马I/O曲线斜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0~250 ms刺激间隔下,4组小鼠的PPF易化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50~60 min稳定期内,与模型组比较,调心方组小鼠诱导的LTP中fEPSP斜率明显提高(P0.05)。②RT-qPC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αCaMKⅡ、CREB、BDNF和PSD-95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调心方组小鼠海马αCaMKⅡ、CREB、BDNF和PSD-95 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p-αCaMKⅡ、p-CREB、BDNF和PSD-95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调心方组小鼠海马的p-αCaMKⅡ、p-CREB、BDNF和PSD-95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心方能够改善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海马CA1区LTP、提高PSD-95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突触可塑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海马αCaMKⅡ-CREB-BDNF信号通路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续命汤对APP/PS1转基因鼠海马区Aβ及GFAP蛋白的影响,探讨小续命汤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将同月龄的同窝阴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基因鼠分为模型组和小续命汤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药,小续命汤组按照13 g/kg连续灌胃90 d。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染色观察3组小鼠大脑海马区Aβ、GFAP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续命汤组在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中,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及搜索距离明显缩短(P0.05),穿梭次数明显增多(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大脑海马区Aβ阳性蛋白及GFAP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续命汤组Aβ蛋白的沉积及GFAP阳性细胞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小续命汤改善APP/PS1基因鼠的认知功能可能与减少大脑海马区Aβ沉积、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三维增强磁敏感成像(3D-enhanced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技术检测APPswe/PSEN1de9基因突变型小鼠(购自美国Jackson Laboratory,简称为APP/PS1转基因小鼠)脑不同部位的平均相位值(mean phase value,MPV),并探讨其与铁蛋白及淀粉样斑块分布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APP/PS1转基因小鼠及野生型对照组小鼠行T1WI、T2WI和ESWAN序列扫描,测量小鼠脑皮质区、海马区及丘脑区MPV。对鼠脑组织进行铁蛋白和Aβ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并分别计数感兴趣区内染色斑块数量和面积所占百分比。对感兴趣区MPV与斑块数量、斑块面积百分比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PP/PS1转基因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皮质区(t=-2.201,P=0.045)和海马区(t=-2.524,P=0.024)的MPV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PP/PS1转基因小鼠与对照组小鼠丘脑区的MPV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2.094,P=0.055)。APP/PS1转基因小鼠每组中的MPV与铁蛋白斑块数量与范围分别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淀粉样斑块与铁蛋白的数量与范围分别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MPV与脑内铁沉积具有显著相关性。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皮质区、海马区及丘脑区的铁沉积持续进行,并且与淀粉样斑块的形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铁在阿尔茨海默病(AD)APPswe/PS1ΔE9转基因小鼠脑区中的沉积情况以及与老年斑的对应关系,并探讨铁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PCR鉴定为阳性的APPswe/SI△E双转基因4及8月龄小鼠为实验组,通过Thioflavine S,Perl’s-DAB,A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铁在脑组织中的沉积并与同月龄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对照比较。结果:实验组小鼠基底神经节处均见到铁的沉积,在皮质及海马处呈棕褐色沉积,其分布与老年斑的分布相类似;而对照组小鼠的皮质及海马未见铁的沉积。结论:脑内过多铁的沉积可能是Aβ蛋白在脑内聚集,从而形成老年斑的原因之一,提示铁螯合剂疗法有可能成为治疗AD的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铁在阿尔茨海默病(AD)APPswe/PS1△E9转基因小鼠脑区中的沉积情况以及与老年斑的对应关系,并探讨铁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PCR鉴定为阳性的APPswe/SI△E双转基因4及8月龄小鼠为实验组,通过Thioflavine S,Perl's-DAB,A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铁在脑组织中的沉积并与同月龄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对照比较.结果:实验组小鼠基底神经节处均见到铁的沉积,在皮质及海马处呈棕褐色沉积,其分布与老年斑的分布相类似;而对照组小鼠的皮质及海马未见铁的沉积.结论:脑内过多铁的沉积可能是Aβ蛋白在脑内聚集,从而形成老年斑的原因之一,提示铁鳌合剂疗法有可能成为治疗AD的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精多糖(polygona-polysaccharose,PP)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海马CA1区突触界面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黄精多糖溶液对治疗组APP转基因小鼠连续灌胃45 d,利用透射电镜结合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各组APP转基因小鼠的海马CA1区突触界面结构(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突触界面曲率)的变化。结果:黄精多糖干预治疗能显著增加APP转基因小鼠突触后膜厚度,增加突触界面曲率及缩短突触间隙(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黄精多糖能显著改善突触界面结构重塑,从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与胼胝体脱髓鞘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12只12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为AD组,12只同窝阴性小鼠为野生组。Morris水迷宫检测两组学习记忆能力;卢卡斯快蓝染色观察胼胝体神经纤维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胼胝体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硫黄素S染色观察淀粉样斑块在胼胝体的沉积情况。结果与野生组相比,AD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Z2.873,P0.01),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t=-7.339,P0.001)。AD组胼胝体神经纤维髓鞘稀疏,排列紊乱,出现较多空洞;MBP含量较野生组显著降低(t=-4.481,P0.001);胼胝体区出现淀粉样斑块沉积。结论 12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可能与淀粉样斑块在胼胝体的沉积引起胼胝体神经纤维脱髓鞘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探讨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以及中药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TSG)防治AD的药理机制,观察不同时程APP转基因拟痴呆小鼠脑内ERK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改变,以及药物的干预作用.方法 拟AD动物模型为4~16月龄APP695V717I转基因小鼠.4月龄起灌胃给予TSG 6个月.另一批未处理的APP转基因小鼠饲养至10月龄开始灌胃给予TSG 6个月.同背景同月龄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12(ERK1/2)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改变检测应用Western blotting.结果 早期4月龄APP转基因小鼠海马/皮层被激活的磷酸化ERK1/2蛋白(p-ERK1/2)与对照组相比已明显降低;10月龄APP转基因小鼠皮层p-ERK蛋白表达进一步降低,而海马p-ERK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虽显著降低但差异已明显减小;TSG各剂量组均能明显提高海马/皮层p-ERK蛋白表达;16月龄APP转基因小鼠海马/皮层p-ERK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TSG给药组能一定程度地减少p-ERK蛋白表达的增高.总的ERK1/2蛋白表达在4、10、16月龄对照组、APP转基因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小鼠脑内,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ERK1/2作为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成分,其蛋白表达在不同时程APP695V717I转基因小鼠脑内无明显改变;但被激活的ERK1/2其磷酸化水平在APP转基因小鼠脑内明显改变,将影响信号转导功能,并进一步导致脑内功能障碍及病理损伤.TSG可调节p-ERK1/2至正常水平,对维持正常的细胞信号转导功能、防治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海马环磷酸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的变化,探讨调心方对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机制。方法将3月龄APP/PS1雄性小鼠5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18)、多奈哌齐组(n=18)和调心方组(n=18);另设同月龄同品系的C57/BL6雄性小鼠18只为对照组。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给药12周后,每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法检测海马CREB mRNA和BDNF 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磷酸化CREB(p-CREB)、BDNF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调心方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01),在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的时间百分比增加(P0.05),海马CREB mRNA、BDNF 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海马p-CREB、BDNF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调心方可有效改善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可能与上调CREB/BDNF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大多主要集中在淀粉样β蛋白和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但是对白质损害研究却鲜有报道.目的:观察APP/PS1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动物模型前联合病理改变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组织学改变为依据,分组对照观察,于2007-09/2008-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雌性转基因APP/PS1小鼠(表达人突变的PS1(M1146L)基因和APP(KM670/671NL,V7171)基因,对照组老鼠选用的是没有淀粉样蛋白沉积的雌性PS1小鼠.分为年轻组(2月龄,包括8只APP/PS1,7只PS1)和老年组(24月龄,包括6只APP/PS1,7只PS1).方法:利用刚果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该AD转基因模型脑内淀粉样改变;采用氯化金髓鞘染色方法和轴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吸光度方法对前联合轴突密度和髓鞘化程度的染色进行相对吸光度定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内和细胞外淀粉样β蛋白的染色.②在冠状位前联合的平均面积大小测量.③前联合处轴突密度和髓鞘化程度定量相对吸光度值.结果:在老年组APP/PS1小鼠,大量的刚果红阳性染色出现在皮质,海马以及丘脑,前联合也出现阳性染色;细胞内淀粉样β蛋白仅出现在年轻组APP/PS1的皮质结构中.在老年组PS1组小鼠,前联合的表面积大小比年轻组PS1和老年组APP/PS1组小鼠都有显著的增长.老年组包括APP/PS1和PS1组轴突的染色都有显著的下降,髓鞘化程度比年轻组有增高趋势.不同表型分析显示,轴突密度和髓鞘化程度在年轻组APP/PS1和PS1组相当;老年APP/PS1组轴突密度比PS1组有显著的下降,老年组APP/PS1小鼠髓鞘化程度与PS1无显著差别.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APP/PS1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前联合存在着轴突的丢失,髓鞘相对保持完整.淀粉样β蛋白对轴突有直接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干预是否能改善APP/PS1转基因AD小鼠病理表现,并探讨线粒体自噬在其间的生物学效应。方法:8月龄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分为转基因模型安静组(SED-Tg)和转基因模型+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HIIT-Tg),C57BL/6野生型小鼠纳入野生型安静组(SED-Wt)。HIIT-Tg组动物进行12周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避暗被动回避实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JC-1荧光探针检测海马线粒体膜电位,二氯荧光素探针检测海马线粒体ROS,Western Blot法检测脑海马Aβ-42、BDNF、AMPK、PINK1、Parkin、Bnip3蛋白表达。结果:(1)SED-Tg组与SED-Wt组比较,逃避潜伏期、线粒体膜电位、BDNF、AMPK、PINK1、Parkin和Bnip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线粒体ROS产生速率和Aβ-4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2)HIIT-Tg组与SED-Tg组比较,逃避潜伏期、线粒体膜电位、BDNF、AMPK、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线粒体ROS产生速率和Aβ-4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可通过上调AMPK-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改善线粒体功能,减少APP/PS1转基因AD小鼠脑海马Aβ积聚,提高记忆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斑在不同月龄的APPswe/PS1△E9双转基因小鼠脑区中的分布.方法:将雄性的杂合子小鼠与C57BL/6J雌鼠交配,所生的小鼠提取鼠尾DNA,PCR扩增目的基因.取鉴定为阳性的2.5、4.5、8月龄的杂和子小鼠各3只,进行Thioflavine S和A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老年斑的沉积.结果:共生产小鼠F1代39只,鉴定为阳性的有17只,阳性率为43.6%.组织学染色发现2.5月龄小鼠的脑区未见老年斑沉积,而4.5月龄及8月龄小鼠的皮质及海马可见老年斑沉积,并且随着月龄的增加,老年斑的数目增多,面积增大.结论:APP-swe/PS1△E9双转基因小鼠在4月龄时已有老年斑的沉积,为研究AD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斑在不同月龄的APPswe/PS1ΔE9双转基因小鼠脑区中的分布。方法:将雄性的杂合子小鼠与C57BL/6J雌鼠交配,所生的小鼠提取鼠尾DNA,PCR扩增目的基因。取鉴定为阳性的2.5、4.5、8月龄的杂和子小鼠各3只,进行Thioflavine S和A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老年斑的沉积。结果:共生产小鼠F1代39只,鉴定为阳性的有17只,阳性率为43.6%。组织学染色发现2.5月龄小鼠的脑区未见老年斑沉积,而4.5月龄及8月龄小鼠的皮质及海马可见老年斑沉积,并且随着月龄的增加,老年斑的数目增多,面积增大。结论:APP-swe/PS1ΔE9双转基因小鼠在4月龄时已有老年斑的沉积,为研究AD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APP/PS1转基因AD小鼠磁共振波谱及行为学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对APP/PS1转基因AD小鼠代谢变化的显示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35只APP/PS1AD小鼠(实验组)和20只同源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在6、9月龄时接受Morris水迷宫测试及1H-MRS成像.1H-MRS测量小鼠大脑海马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醇(mI)和肌酸(Cr)的峰下面积,计算NAA/Cr和mI/Cr比值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小鼠6月龄时mI/Cr比值明显升高(t=2.904,P<0.05),NAA/Cr比值明显降低(t=-7.535,P<0.05).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海马区出现Aβ沉积斑块,周围包绕活化的胶质细胞;而行为学差异在9月龄时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小鼠学习和记忆方面的损害.结论 1H-MRS是早期评价AD的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方法,mI、NAA的变化早于行为学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纳米粒对神经干细胞(NSC)在APP/PS1转基因鼠脑内存活、迁移、分化的影响,以及NSC联合NGF纳米粒移植对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及海马、皮层β-淀粉样蛋白(Aβ)的影响。方法:36只12月龄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D对照组、NSC移植组、联合移植组,每组12只。另外选取12只12月龄野生型(WT)小鼠作为WT对照组。体外分离培养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基因小鼠胎脑来源的NSC。WT对照组和AD对照组于双侧海马分别注射5μL磷酸盐缓冲液(PBS),NSC移植组和联合移植组于双侧海马分别注射等量NSC悬液和NSC联合NGF纳米粒悬液。移植4周后,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NSC的存活、迁移、分化以及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ChAT)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基底前脑ChAT和Lhx8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基底前脑ChAT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硫磺素T染色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及皮层Aβ斑块的数量。结果:(1)移植4周后,EGFP阳性NSC在脑内存活,广泛迁移至胼胝体远端、皮层及海马深部,并能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联合移植组细胞存活数量更多,并且NSC显示更多复杂的突起形态。(2) NSC移植组和联合移植组基底前脑ChAT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联合移植组ChAT及Lhx8基因表达明显高于NSC移植组(P0.05)。(3) NSC移植组和联合移植组海马及皮层Aβ斑块的数量均未明显减少(P0.05)。结论:NSC联合NGF纳米粒移植可以间接保护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和NSC的存活与成熟,并促进基底前脑ChAT和Lhx8的基因表达,但不能减少海马和皮层中Aβ斑块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