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磁共振诊断与超声等诊断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评价和比较MRI、综合超声、CT、X线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综合诊断及其优选应用。方法  62例主动脉夹层均进行MRI的自旋回波 (SE)序列、电影 (Cine MRI)和经胸超声 (TTE)检查 ,其中 3 2例行二维磁共振造影 (2D MRA)检查 ,2 0例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造影 (3D DCEMRA )检查 ,2 3例行速度编码电影血流速度测定 (VEC)检查 ,15例行经食道超声 (TEE)检查。 3 3例行螺旋CT检查 ,2 9例行DSA检查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MRI和TTE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是 97%、85 % ,特异度分别为 10 0 %、90 %。TEE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为 10 0 % ,CT灵敏度为 90 .1% ,DSA灵敏度为 89.6%。结论 MRI和综合超声及CT、DSA均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优良方法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选择 ,而MRI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77例确诊为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动脉瘤部位和是否发生夹层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胸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者37例,其中夹层者23例;腹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者40例,其中夹层者20例.入院时误诊15例(19.5%),院内死亡16例(20.8%).年龄和性别与动脉瘤部位或是否夹层没有关系.腹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者更易合并高血压病(73%与38%,P<0.01)和发病时高血压(70%与35%,P<0.01),而胸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发病时易并发低血压(16%与2.5%,P<0.05).与无夹层患者相比,夹层者多以疼痛主诉(84%与47%,P<0.01),并多急性发病(56%与24%,P<0.01),并发症较多见.休克和(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易死亡.超声心动图和CT诊断胸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的阳性率均达88%,而CT、核磁扫描和血管造影诊断腹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阳性率均为100%.结论 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患者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病率较高;疼痛是主动脉疾病特别是动脉夹层的主要症状表现,当并发休克、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时高度预测死亡;超声、CT和MRI是诊断主动脉瘤或夹层的很好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双源CT检测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及其导致的左心结构的改变.方法 选择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的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63例及正常对照组78例.根据图像测量和计算左心房、左心室壁的厚、相对厚度及相对容积,左心房、左心室腔的大小,主动脉根部和近段的管径及两者之间的比值(主动脉比).当钙化位于瓣膜的边缘、中央或两处均存在时分别定为1、2、3型,同时计算瓣膜钙化的面积及积分值.分析主动脉瓣钙化及其分级对于各测量值的影响.结果 63例主动脉瓣钙化者中,同时合并瓣膜肥厚者7例.1、2、3型钙化的病例数分别为30-16%(19/63)、39.68%(25/63)、30.16%(19/63);钙化位于右、左、后半月瓣或累计两个瓣膜以上分别为9.52%(6/63)、20.63%(13/63)、33.33%(21/63)、36.51%(23/63);在主动脉瓣钙化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左心房壁厚度及相对容积、主动脉近段直径及主动脉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钙化位于瓣膜边缘、中央或两处都存在时,室间隔厚度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4,F=3.193);主动脉根部及近段直径均与瓣膜钙化面积、钙化积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但主动脉瓣肥厚未引起左心结构的改变.结论 双源CT可用于显示和评估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及其导致的左心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3.0T MR自动呼吸导航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或心肌病的患者行自动呼吸导航对比增强CMRA,其中3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评价CMRA图像质量,并与CAG相对照,评价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效能.结果 1例CMRA图像质量较差,为1级;余49例CMRA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为2~4级.33例经CAG证实的患者共286段血管中,CRMA可显示238段(238/286,83.22%),未显示48段(48/286,16.78%).以患者数、血管支和血管段为单位,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80.95%(17/21)、79.31%(23/29)、84.62%(33/39),特异度分别为75.00%(9/12)、91.09%(92/101)、75.00%(33/44),阳性预测值(PPV)分别为85.00%(17/20)、71.88%(23/32)、75.00%(33/44),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69.23%(9/13)、93.88%(92/98)、96.91%(188/194),准确率分别为78.79%(26/33)、88.46%(115/130)、92.86%(221/238).结论 3.0T MR自动呼吸导航对比增强全心CMRA有助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钝性胸主动脉损伤的CT血管造影(CTA)征象,为CTA诊断钝性胸主动脉损伤积累经验.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诊治的37例经手术或主动脉造影证实的钝性胸主动脉损伤患者CTA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钝性胸主动脉损伤CTA的征象特点.结果 37例钝性胸主动脉损伤部位分别为主动脉峡部83.8% (31/37)、主动脉弓5.4% (2/37)、主动脉降部8.1% (3/37)、主动脉升部2.7% (1/37).钝性胸主动脉损伤CTA征象表现为内膜瓣34例(91.8%),主动脉轮廓改变或腔异常37例(100%),动脉收缩17例(45.9%),主动脉夹层10例(27.0%),假性动脉瘤21例(56.7%),血栓1例(2.7%).结论 CTA征象是诊断钝性胸主动脉损伤的重要依据,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血D-二聚体浓度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浓度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经心脏超声、食道超声、CT、MRI或血管造影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同期住院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当时抽血检测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肌钙蛋白Ⅰ水平.结果1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Stanford A型,20例B型.所有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0.3 μr/mL),均值2.0±1.9(0.4~8.4)μg/mL,敏感性100%.自症状发作到D-二聚体测定的时间为1.5 h~14d,D-二聚体升高的程度与病程呈负相关(r=-0.42,P=0.04).病变范围越大,D-二聚体水平越高,死亡组D-二聚体均高于5 μg/mL,提示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预后有指导价值.与主动脉夹层患者相比,仅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轻度升高(<0.7 μg/mL).结论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病变范围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点.结果 本组65例CVST患者中,25例(38%)患者仅表现为单纯颅高压;头面部局部或全身感染者13例(20%);贫血4例(6%);服用避孕药史4例(6%);结缔组织及相关疾病4例(6%)(Behcet's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蛋白C缺乏2例(3%).9例急性患者的头颅CT平扫发现,2例存在"稠密三角征",3例存在"条带征".亚急性患者头颅MRI显示,静脉窦内主要为T1、T2高信号(33%,4/12).MRI发现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患者静脉性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8%(3/8)、33%(4/12)及18%(6/33).在行MRV检查的12例患者中,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100%).DSA检查发现66%(40/61)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11%(7/61)累及大脑浅(深)静脉.结论 CVST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主要为颅高压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头颅CT及MRI分别对急性,亚急性CVST静脉窦内的血栓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MRV可快速、无创地诊断CVST.若以上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应尽快行DSA检查,尤其是大脑浅(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经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结果:DebakeyI型有17例,占比42.5%;DebakeyII型2例,占比5.0%;DebakeyIII型21例,占比52.5%;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破口阳性37例,占比92.5%。结论: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操作简单,对患者的创伤小,更好的诊断出主动脉夹层,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或夹层行Wheat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自1998年1月至2007年6月45例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或夹层患者行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置换的手术及随访资料.结果:手术死亡2例,分别死于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败血症;随访1 ~ 9年,无晚期死亡,2例马凡综合征患者在术后2年和8年因主动脉瓣瓣周漏及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合并慢性升主动脉夹层而再次手术.结论: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行Wheat手术效果满意,但主动脉瓣病变同时合并主动脉根部扩张的病例,应同期行根部置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和彩超及手术病理的对照分析。评价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7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每例术前均行MRI及彩超检查。结果 (1)16例MRI清晰显示了主动脉内膜瓣及由其分隔的真假腔,MRI诊断的手术符合率为94.1%(16/17),术前彩超诊断符合率同样为94.1%(16/17)。(2)MRI及彩超分型的手术符合率分别为94.1%(16/17)及70.6%(12/17)。(3)主动脉弓分支受累3例,MRI图像上全部得以显示,而彩超仅显示了其中一例。(4)合并主动脉瘤样扩张7例,MRI及彩超的手术符合率均为100%。(5)合并主动脉瓣返流6例,MRI及彩超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33.3%及85.7%。(6)MRI及彩超对内膜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11.8%及17.6%。结论 MRI对主动脉夹层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对夹层部位及主动脉分支受累的显示优于彩超,对内膜破口及主动脉瓣功能的显示有一定限定。  相似文献   

11.
胰腺癌高危评分模型在胰腺癌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腺癌高危评分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评分模型对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疑诊的75例胰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胰腺癌患者临床三大症状依次为上腹痛55.88%(38/68)、消瘦19.12%(13/68)、黄疸19.12%(13/68).B超、薄层增强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诊断胰腺癌阳性率分别为47.06%(32/68)、88.24%(60/68)、87.88%(29/33)、87.1%(27/31),薄层增强CT与ERCP、MRCP在诊断胰腺癌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优于B超检查(P均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胰胆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胰胆系疾病患者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及逆行胰胆管造影的影像资料。结果: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总符合率98%,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总符合8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结石合并胆囊炎、胆道恶性梗阻符合率均为100%,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和8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作为无创性检查,可作为胰胆系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但逆行胰胆管造影可同时进行内镜下治疗,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不能完全取代逆行胰胆管造影,二者结合可提高对胰胆系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3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例资料,将急诊床旁超声与主动脉CT造影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诊床旁超声检出主动脉夹层28例,检出率为84.8%。其中急诊床旁超声对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为94.1%,对DebakeyⅡ型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为90.9%,对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为40%。结论: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具有快速、无创、安全、重复性好、准确性高等优势,是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水成像(MRU)技术对肾输尿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肾输尿管病变患者同时进行常规磁共振扫描(MRI)和MRU检查,并与静脉肾孟造影(IVP)或逆行插管尿路造影(RUG)及手术及病理结果对比.[结果]48例病例中.包括尿路结石20例,肾输尿管恶性肿瘤18例,其他肾输尿管病变10例,通过MRU检查均可从不同角度清楚显示肾输尿管的形态改变,显示各种病变的异常影像改变,定位诊断率为100%(48/48).定性诊断的准确度为91.67%(44/48).[结论]MRU检查是诊断肾输尿管病变的有效检查手段,结合常规MRI能为肾输尿管疾病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更直观、全面的效果,检查无创伤性、更简便和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23例主动脉夹层中Ⅰ型8例、Ⅱ型5例、Ⅲ型10例,均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表现典型者20例,占86.9%(20/23);不典型者3例,占13.0%(3/23).6例Ⅰ型夹层和5例Ⅱ型夹层行外科手术治疗,恢复顺利;1例Ⅰ型夹层和10例Ⅲ型夹层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Ⅰ型夹层患者于术后第7天凌晨起床小便时突然死亡,10例Ⅲ型夹层患者恢复顺利,未见不良反应;另1例Ⅰ型夹层患者因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结论 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典型者占绝大多数;不典型者占少数,极易发生漏诊和误诊,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应保持警惕和注意识别,主动脉螺旋CT或磁共振(MRI)增强扫描检查是确诊的较好方法之一.Ⅰ型夹层和Ⅱ型夹层的治疗应以外科手术为主,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则是Ⅲ型夹层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是常见的急重症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5~10例@100万人口/每年。但死亡率极高,25%死于24小时内,50%死于1周内,75%死于1个月内,90%死于1年内。经治疗10年生存率为40%~60%,尤其近几年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使主动脉夹层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MSCT通过提供主动脉破裂口的部位、缺损范围、累及腹主动脉分支等信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评价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价值。MSCT是目前检查全主动脉最快的、性价(价值、价格)比最佳的方法。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4年4月~2006年4月22例主动脉夹层行MSCT检查的病例,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36~72岁,平均53岁。临床表现以胸痛为主,22例中有16例主诉为不同形式的胸痛,其突发剧烈持续胸痛6例,同时伴有背部疼痛4例,伴有腰腹痛3例。病程从1.5小时至20天,24小时以内就诊7例,主动脉支架置入隔绝术治疗后复查7例。1.2检查方法全部病例均使用东芝公司Aquilion 16多层螺旋CT机,平扫及增强扫描,患者仰卧,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方至腹动脉末端水平,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结果:按De-Bakey分型,Ⅰ型6例(28%),Ⅱ型8例(38%),Ⅲ型7例(33%)。所有患者均由CT诊断。结论:CT诊断主动脉夹层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防治及预后.方法:对6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后临床特征、治疗与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患者入院时的收缩压[(165.5±38.8)mmHg vs(138.3 4-30.9)mmHg]与脉压[(69.9±24.7)mmHg vs(56.3±20.3)mmHg]均高于无高血压病史者(P<0.05).DeBakeyⅡ型主动脉夹层较Ⅰ型患病平均年龄高[(65.2±7.7)岁 vs(53.4 ±10.6)岁,P<0.05],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收缩压较Ⅰ、Ⅱ型高[分别为(167.3±35.7)mmHg vs(141.2±32.4)mmHg,(167.3±35.7)mmHg vs(132.5±26.4)mmHg,P<0.05],舒张压较Ⅰ型高[(96.4 ±19.8)mmHg vs (83.5±20.2)mmHg,P<0.05],而住院期间死亡率较Ⅰ、Ⅱ型低(分别为5.13% vs 41.17%,5.13% vs 33.33%,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及预后与高血压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并积极控制血压,对挽救患者生命及改善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SAVSD)合并主动脉窦瘤(ASV)、主动脉瓣脱垂(AVP)及主动脉辩关闭不全(AI)的外科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手术治疗SAVSD 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ASV 31例,AVP146例,AI 101例.均以补片修补缺损,同时行主动脉瓣成型21例,瓣膜置换(AVR)16例.结果 治愈出院244例,手术病死率0.8%(2/246),术后低心排综合征16例(6.5%),残余分流3例(1.2%).结论 SAVSD易并发主动脉辩损害和(或)ASV,采取恰当的方法 处理AVP、AI及ASV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一片法修补SAVSD和ASV,一片法加宽主动脉瓣环及脱垂主动脉瓣高位悬吊法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的40例疑似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图像实施三维重建处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CTA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以DSA诊断结果为参照,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90.00%、92.50%、96.55%、81.81%,其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29)。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作出灵敏、准确诊断,其诊断价值接近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