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C-反应蛋白(CRP)等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测脂,CRP等参数浓度,并与常规治疗119例作为定119例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1个月后测定血对照组。结果119例ACS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1个月后CRP等测定值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1个月后上述各项参数改变更加明显,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降脂、抗炎等机制对防治ACS早期动脉硬化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干预对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93例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7例)和非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46例),另选健康对照组4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CS患者的血浆hs—CRP的水平明显升高。②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治疗8周后其血浆hs—CRP的水平明显降低,非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hs—CRP在冠心病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干预可阻滞ACS患者病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血脂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的6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他汀治疗组36例,常规治疗对照组33例。治疗组患者在发病48h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连用12周,随访一年。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调脂疗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TG、TC.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减少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22例ACS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强化组(40mg/d,41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0mg/d,41例),对照组(常规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40例),分别在入院24h内及2周后测定3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3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强化组hs-CRP水平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性反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较常规剂量更能降低ACS患者的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5.
选择122个临床中心的30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年龄均大于18岁。随机分为两组,于入院后24至96小时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80mg/d或同量安慰剂。随访16周。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组228例14.8%,安慰剂组269例17.4%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相对危险RR0.84,P=0.048。伴有客观证据或急需住院的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阿托伐他汀组少于安慰剂组6.2%比8.4%,相对危险0.74,P=0.02,但死亡、非致命性AMI和心脏骤停危险两组相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效果。方法将北流市人民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9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剂量20 mg/d,观察组剂量为40 mg/d,1次/d,以连续用药8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改善情况,记录随访6个月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TC、LDL-C水平较对照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51%(4/47),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4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降脂及抑制炎症因子效果更明显,有助于减少心脏血管事件发生,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 (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应用 10mg和 4 0mg阿托伐他汀治疗 8周 ,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 ,做治疗前后对比及组间对比。结果 ACS患者血清hs -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治疗 8周后 ,两组患者hs -CRP、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甘油三酯 (TG)和载脂蛋白B(apoB)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5、0 0 1)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明显升高 (P <0 0 5 ) ,大剂量组效果更好 ,与小剂量组比较有显著差别 (P <0 0 5、0 0 1)。结论 阿托伐他汀不仅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脂水平 ,而且可明显降低血清hs-CRP水平 ,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中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中青年ACS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行PCI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调脂、稳定斑块等药物;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60mg/次,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次,均1次/d,睡前顿服;比较2组PCI术前以及术后第7,15,30天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比较2组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第7,15,30天2组hs-CRP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PCI术后第15,30天,TC及LDL-C水平较PCI术前下降(P<0.05),治疗组PCI术后第7天,TC及LDL-C水平较PCI术前下降(P<0.05),而术后第15,30天,TC,TG及LDL-C水平均较术前下降(P<0.05),HDL-C水平较术前增高(P<0.05);治疗组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I术后早期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改善中青年ACS患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30例)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组(30例),分别在入院24h内及服药后3、7d测定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比较两组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7d后20mg/d及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降低(P〈0.05),而且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与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治疗前后两组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更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且阿托伐他汀的抗炎治疗独立于降脂之外。 相似文献
10.
陈巧莉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7,(18):8-9
目的:观察AMI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否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探索其机制。方法:符合标准的AMI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发病6小时以内接受溶栓和常规治疗(如吸氧、止痛、镇静、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硝酸酯类、ACEI等)。治疗组(22例)溶栓后6小时以内予以阿托伐他汀20mg/d,睡前服,连服6个月;对照组(26例)仅溶栓不予调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差异(P〈0.05、P〈0.01),而对照组上述3项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腹泻,停药后再服未再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小,AMI患者早期应用该药可明显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PAPP—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及远期预后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ACS患者100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6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6例,正常对照组50例。分别检测其血清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浓度。对CK-MB和cTnI均在正常范围的UAP组患者随访心血管终点事件6个月。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S患者的血清PAPP-A、hs—CRP、CK-MB、cTnI水平均明显增高(P均〈0.01),但PAPP-A水平与CK—MB、cTnI无明显相关性。CK-MB和cTnI均在正常范围的UAP患者随访6个月,发现血清PAPP—A水平与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ACS患者的血清PAPP-A浓度与心肌缺血、坏死程度无关,但可作为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判断指标,用于ACS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72G/C多态性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22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IL-6基因-572G/C多态性,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浓度。结果①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L-6基因-572G/C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CC42.54%、GC46.92%、GG10.52%;等住基因频率:C66.01%、T33.99%。③在STEMI组中,基因型CC组hs-CRP浓度较基因型GG+G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仍显示基因型CC携带者的血浆hs-CRP水平较携带G等住基因者高(P〈0.05)。在NSTEACS组及总人群中,不同基因型组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基因-572G/C多态性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hs-CRP水平无影响。在STEMI患者中,基因型CC携带者的血浆hs-CRP水平较携带G等住基因者高,提示IL-6基因-572G/C多态性在较高的炎症反应状态下,会对hs-CRP的表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后24 h内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1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20 mg/d与40 mg/d,每晚1次,用药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脂达标情况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治疗1、3个月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40 mg/d组在各时间段血脂达标情况优于20 mg/d组,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也明显减少。②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ACS患者应用20 mg/d及40 mg/d的辛伐他汀均能有效降脂,40 mg/d辛伐他汀调脂及减少心血管事件更佳,且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脑钠肽(BN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6年5月至2008年6月间我院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51例,同期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12例为对照组.均常规检测血脂、血糖、血常规、肾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脑钠肽(BNP);并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吸烟史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同时检测常规心脏超声.结果 ACS组与对照组在年龄[(69.0±10.9)与(62.0±14.2)岁,t=5.043,P<0.001]、血肌酐[(95.0±67.4)与(72.8 4-29.0) μmol/L,t=4.164,P<0.001]、血尿酸[(360.2±104.4)与(300.8±92.7) μmol/L,t=5.521,P<0.001]、BNP(80.81与352.38 ng/L,Z=-7.295,P<0.001)、hs-CRP(7.99与17.08 mg/L,Z=-3.983,P<0.001)、外周血[WBC(7.843±3.025)×109/L与(6.333±3.569)×109/L,t=4.209,P<0.001]、单核细胞[(0.522±0.201)×109/L与(0.417±0.157)×109/L,t=5.084,P<0.001]、血糖[(6.518±2.303)与(5.691±2.085)mmol/L,t=3.461,P=0.001]、收缩压[(134.7±27.8)与(142.0±26.3)mm Hg,t=2.536,P=0.012]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吸烟比例[43.7%(66/151)和23.1%(49/212),X2=17.283,P<0.001]、男性比例[74.8%(113/151)和48.6%(103/212),X2=25.217,P<0.00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X2=10.369,P=0.001)、性别(X2=12.836,P<0.001)、BNP(X2=4.807,P=0.028)、WBC(X2=10.788,P=0.001)是造成2组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在ACS组,BNP与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t=5.789,P<0.001).结论 高龄、男性、外周血WBC和BNP与ACS存在密切关系,而BNP更对ACS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对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健康体检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同时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包括UAP和AMI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结果:(1)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在UAP组、AMI组比SAP组、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2周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2周后亦有显著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干预可以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mg/d,n=45)和常规治疗组(n=43);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n=30)与之对照。结果 ①治疗前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的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与血脂水平不相关。②他汀治疗组经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血清PAPP-A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常规治疗组除血清hs-CRP水平降低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无变化。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及预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10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1例,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35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hs-CRP浓度,并结合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同工酶(Mb)进行分析.结果 hs-CRP与cTnI、CK-Mb和Mb相似,由SA、UA至AMI,它们的水平都依次增高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在诊断AMI患者时阳性率分别为91.0%、97.0%、81.0%、67.0%,同时,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变化,由单支病变、双支病变至三支病变,hs-CRP的水平也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与cTnI在预测UA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敏感性分别为75.0%,91.3%、特异性为78.9%, 89.2%.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ACS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老年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择同期于我院住院治疗的50例稳定心绞痛(SAP)患者及健康查体者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PAPP—A,同时用乳胶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结果SAP组血清PAPP—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UAP组和AMI组血清PAPP—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P均〈0.01),但UAP组血清PAPP—A水平与AMI组比较无差异。SA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A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P〈0.01),但低于AMI组(P〈0.01)。ACS组血清PAPP—A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3,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PAPP—A与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hs—CRP与PAPP—A之问存在明显相关性。PAPP—A水平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提示可作为识别ACS的早期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PAPP-A,同时用乳胶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结果SAP组血清PAPP-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UAP组和AMI组血清PAPP-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P均<0.01),但UAP组血清PAPP-A水平与AMI组比较无差异。SA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A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P<0.01),但低于AMI组(P<0.01)。ACS组血清PAPP-A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3,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PAPP-A与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hs-CRP与PAPP-A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APP-A水平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提示可作为识别ACS的早期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