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痛风发病率逐年增加[1],已引起人们对该病的普遍重视.大量文献报道中医药治疗本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就此概况如下. 1病因病机 通常认为本病系先天禀赋特异,后天嗜食肥甘,导致湿热内生,壅于经络,痹阻关节而成.丛晓云等[2]认为本病乃湿热之邪蕴结关节而发.黄春林[3]亦认为痛风急性发作多属湿热痹阻证.吴启富等[4]认为痛风急性发作主要是因湿热交蒸,阻遏气血,湿热不化,痹阻不通而致.谷家立[5]则认为湿热浊毒壅滞经络,或寒湿痰浊闭阻经隧而发本病.蒋唯强[6]认为本病是山湿热之邪蕴阻肝经或湿浊毒邪壅阻经络而引起.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湿、热、痰、浊痹阻经络关节而致.  相似文献   

2.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中医辨治乙型肝炎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 (以下简称“乙肝”)是一种呈全球分布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1 ] 。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疗法和特效药物 ,近年来中医药对其治疗已渐成热点 ,虽见仁见智 ,但仍以辨证论治为主 ,兹就其研究状况概述如下。1 病因病机 目前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虽不尽统一 ,但大多认为外因湿热疫毒 ,内因情志不调 ,酒食劳倦致正气不足 ,病邪乘虚而作。对于邪气有从热毒而论 ,有从湿热而论 ,正虚以脾气虚为本 [2 ] 。脾气虚易致内湿 ,内湿外邪胶结凝着 ,故其病程较长 ,缠绵难愈。有学者认为慢性乙肝为湿热疫毒未除 ,久羁肝脾 ,迁延转慢所致…  相似文献   

4.
重视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湿热瘀毒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慢性肝炎病机初探张文玑(石家庄市第五医院050021)慢性肝炎的病理机转是肝郁络阻,痰瘀互结。根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分析认为,湿热疫毒是外因,正气不足是内因。病位始在脾(胃),继而波及肝(胆)、肾及全身气血津液。湿热疫毒之邪入侵,脾当其充,因脾恶湿,湿...  相似文献   

6.
血清或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是影响男性生育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约占所有不育夫妇的3%左右[1]。现将江苏省中医院何映教授治疗抗精子抗体阳性男性免疫性不育症治疗经验总结如下。1审证初步认为本病首在肝肾、次在脾肺,病机为正虚邪恋。正虚为肝肾脾肺之虚,邪恋为湿热瘀血之恋。或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认为慢性肝炎的基本病机是正衰邪盛、湿热未尽、气滞血瘀,而血瘀是本病的关键。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它始终贯穿于慢性肝炎的全过程,因此,活血化瘀疗法对慢性肝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就其病机及其作用加以探讨。1 血瘀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现代医学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肝脏微循环障碍是病毒性肝炎发病原理的生理基础。肝内微循环血液动力学病变始终贯穿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演变过程中。中医学认为:肝主藏血、喜条达、主疏泄……,正气虚,感受湿热疫毒之邪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使血脉瘀阻,  相似文献   

8.
导师张同宝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疾病。余有幸侍侧,深感其辨证及遣方用药经验独到,现将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如下。1病机不外肝脾肾失调,正虚邪实张师谓,急慢性肝炎阶段,基本病机为正虚邪恋,邪毒在血。病毒入侵,深伏血分,呈现湿热特性,决定了本病迁延难愈。本病初起在肝,渐致木乘脾土及肝病及肾,或为肝脾肾三脏同病。邪在血分必致气血运行失调,呈现气滞血瘀状态。湿热不除,困脾日久.健运失职,气日以衰,无力运化.湿热之邪日甚。湿热久罹伤阴,肝阴亏肝体失养。日久必下竭肾水而致肝肾阴亏。肾为水火之宅,阴损及阳,问或见到脾肾阳虚或阴阳两虚者。  相似文献   

9.
介绍张磊辨治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运用"审证求因"的中医思维,总结运动神经元病病因病机为湿热蕴毒、内外合邪,风痰阻络、浊瘀互结以及五脏虚损、元气败衰;通过详辨湿、瘀、痰、风之病邪性质,细察脏腑经络之病位深浅以及精审虚、实、盛、衰之邪正关系,将本病分为湿浊淫筋型、风痰阻络型、痰瘀互结型、瘀热壅阻型、脾虚毒蕴型以及肝肾亏虚型论治。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关格”、“癃闭”、“虚劳”等病的范畴,是多种肾脏疾病的末期阶段。其病机错综复杂。总的来说具有正虚邪实、病位广泛、变证丛生的特点。正虚是指脾肾衰败,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虚损;邪实系风热毒邪、湿热、瘀血、溺毒。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因虚易招致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可产生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即所谓“因虚致实”。“血不利则病水”,水湿、瘀血皆属有形之邪,二者可互相影响而呈血水同病。水湿潴留日久可从热化,湿热合邪,缠绵难愈,三焦均可受累,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可酿生溺毒,溺毒人血,轻则呕吐、口中尿臭,重则血毒上脑而见神识昏蒙及生风动血之候。……  相似文献   

11.
王秀娟认为疣状胃炎的病机为正虚邪瘀、邪瘀化毒、虚瘀为本、邪毒为标,提出毒邪有外来内生之分,主张以祛解毒邪、扶助正气、散郁化瘀、修护黏膜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2.
李素娟  朱富华 《陕西中医》2006,27(8):F0003-F0003
慢性肝炎的病因,外为湿热疫毒,内为郁怒伤肝,饮食不节。病机为正虚邪恋。湿热之邪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中。现根据临床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1清热利湿法本法适合于慢性肝炎的早期。临床以身黄目黄小便黄,肋痛,脘闷,厌油腻,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为主证。选用方剂:茵陈蒿汤或龙胆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演变而来,属中医胁痛、郁证、症积等范畴。病程较长,正虚邪恋,奏效缓慢,临床上谨守病机。正确处理邪正,气血,阴阳关系,是治疗本病、提高疗效的关键。兹就个人体会,略陈管见,抛砖引玉诚望前辈和同道赐教。1 清利湿热,不宜专任苦寒 湿热内侵久留不去是发生慢性肝炎的基本病因之一,因此应以清利湿热作为治疗慢性肝炎的重要手段。感受湿热之邪后,湿邪不能发泄,郁蒸而助热;  相似文献   

14.
高烁烁  胡小英  许华 《新中医》2014,46(5):33-35
许华教授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中医学湿温范畴,邪阻气机、湿遏热伏、邪漫三焦、邪盛毒瘀是该病病机特点。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为要法,谨守病机,注重化湿,宣畅三焦,透邪达外,清热凉血,软坚散结,视湿热之轻重、病位之浅深、正邪之盛衰辨治。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不佳,晚期肝癌以全身治疗为主。正气不足,湿热瘀毒互结是肝癌发病的基本病机,湿热瘀毒之邪贯穿肝癌病程的始终。对于因邪实致虚,虚实夹杂,内伤合并外感的晚期肝癌病机,梅国强教授认为不可将虚实和内外对立看待,并提出从和法论治的学术观点,临证之际倡导寒温融合,谨守病机,重视舌象,擅用对药,推崇络病理论。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脾肾亏虚,标实是指水湿、痰浊(毒)、瘀血、湿热等,诸标实之邪均可归属于"毒邪"之范畴。"毒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因此"毒损"病机在CRF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此病机,本病的治疗当以解毒祛邪为主,中医内服外治法有一定的特色和疗效。  相似文献   

17.
张俊富教授治疗肝病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俊富教授善于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认为肝炎的病因为湿热疫毒深伏血分,病机为正虚邪留,病位在肝,累及脾胃、气血、阴阳。治疗原则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以调补肝脾肾、气血阴阳为主,祛邪以处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先。并举临证医案四则佐证。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病毒型肝炎治疗不彻底演变而来,其病程迁延,缠绵难愈。目前临床上对此病尚未找到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笔者临床注意观察,发现许多慢性肝炎病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血淤征象,结合湿热毒邪残未尽,肝郁脾肾气血虚的病机特点,辨证拟定治肝4法,验之临床,每获满意疗效,今不揣凡庸,略列证治如下。 1 清热解毒行淤法 急性肝炎多责之湿热毒邪为患,倘若病重药轻,祛邪不利,湿毒未清,余邪残留,迁延日久,每致湿热交阻,蕴结难解,或湿盛之体,脾运不利,湿困中州,湿热相搏,热因湿阻而难清,湿因热蒸而更腻,以致湿热蕴毒,深入血分,淤血内阻,影响肝之疏泄,气机运行不利。诚如《金匮》“淤热以行”,《温疫论》“搏血为淤”。证见:腹胀纳呆,胁肋刺痛,身黄呕恶,厌油腻,尿黄赤,舌质红,或紫暗有淤斑,苔黄腻,脉弦数,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炎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后期易发生肝硬化和肝癌、预后差的特点。目前认为慢性肝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虚、湿(浊、痰)、瘀、热、毒"。而正虚是慢性肝炎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些病理产物的存在又耗伤人体的正气,加重正虚,加速慢性肝炎的进展。通过伏毒学说能更全面认识慢性肝炎病机,正虚是伏毒产生的始因,湿(浊、痰)、瘀、热、毒皆属于伏毒的范畴。从伏毒学说渊源、慢性肝炎危险因素与伏毒致病的关系、慢性肝炎病机与伏毒的关系以及从伏毒学说探析慢性肝炎的治疗思路等方面阐述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0.
鲍远程辨证治疗肝风(肝豆状核变性)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老认为,肝风(肝豆状核变性)的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铜毒内聚,湿热蕴结,痰瘀阻滞等,病位在肝肾。本病一般的特点为早期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主;中期以湿热内蕴、痰瘀互结为主;后期多虚实夹杂。鲍老认为,治疗应放在"排铜毒"上,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产生不同的病理产物,如风、火、痰、湿、瘀等邪而出现实证的突出表现,应辨别轻重缓急,在保护肝肾的基础上,首先祛除为害最大之邪,尽量减少其对正气的损伤,祛邪后,采取滋补肝肾,补精填髓,控制病情发展。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综合运用解毒、泻热、祛瘀、通络等治疗方法,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