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CT对腮腺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腮腺区占位性病变,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且均有手术病理证实,将CT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腮腺区良性占位38例,恶性13例。CT扫描良性病变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肿块,以多形性腺瘤(18/38)居多,平扫其内部密度较均匀;其次为腺淋巴瘤(10/38),常位于腮腺后下极(9/10)并易囊变液化(2/10);13例腮腺区恶性占位性病变中原发性恶性肿瘤7例,CT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以粘液表皮样癌居多(5/7)。转移瘤6例,以鼻咽部来源常见(5/6),常可见肿大淋巴结及原发灶。结论:CT扫描对腮腺浅叶病变定位定性较为准确,对于腮腺深叶病变及并发感染病变的定位及定性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疾病CT及MR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少见疾病的CT和MR资料,包括腮腺肌上皮瘤2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良性淋巴上皮病2例;脂肪瘤2例;双侧对称性脂肪瘤病1例;腮裂囊肿2例、潴留囊肿1例;腮腺结核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血管内皮瘤1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转移瘤5例;淋巴瘤6例。结果:腮腺少见病变CT和MR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影或腮腺区肿大,肿块位于腮腺内或腮腺旁,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囊性、囊实性或弥漫性。腮腺脂肪瘤与腮腺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可见脂肪成分;腮裂囊肿与潴留囊肿呈囊性无强化肿块;婴儿血管内皮瘤呈多灶性,病灶强化与血管强化一致;弥漫性血管瘤沿腮腺颌面间隙蔓延,可见血管流空;良性淋巴上皮病呈弥漫性肿大伴多发囊性和实性肿块,或表现为单发肿块;腮腺结核肿块呈花环状强化;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并肿块,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瘤CT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楚肿块,肿块大而无坏死或仅有少量坏死,多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转移瘤可见原发肿瘤表现。结论:部分腮腺少见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根据CT和MR表现,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3.
腮腺混合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肿块,圆形、卵圆形16例,分叶7例,密度高于腮腺,较均匀14例,不均匀9例。结论:边缘清楚,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是腮腺混合瘤的CT表现特点,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腮腺是涎腺中最大的一对腺组织,也是涎腺中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CT扫描对诊断腮腺病变及了解周围有无侵犯具有重要意义[1-2]。作者收集本院2003年4月~2007年5月收治的47例腮腺区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的CT检查及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腮腺肿块的CT诊断正确率。1资料与方法腮腺肿瘤患者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13~81岁,平均51.7岁。良性肿瘤38例,恶性肿瘤8例。主要临床表现:腮腺区无痛性肿块46例,痛性肿快1例。病程1个月~17年,其中大于2年37例,小于1年10例,1例腮腺肿块15年,开始生长缓慢,后来半年内迅速长大。1例有面神经受侵及压迫症状。采用Philips Mx 8 0 0 0多层螺旋CT,层厚5 mm,层间距5 mm。2例仅作平扫,6例行CT直接增强,其余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苏(300 mg I/mL)100 mL,以2.5 mL/s流率经肘静脉注射。扫描范围从颧弓上缘至锁骨上区,扫描角度垂直于颈椎的纵轴线。由1位放射科主任医师和2位放射科主治医师分别将各种腮腺肿块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类,重点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CT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腮腺混合瘤,CT均表现为界限清晰,密度高于正常腮腺,其内有时可伴有囊变或斑点状钙化,其中24例为单侧,2例双侧;肿块大小1.6-4.8cm,其中23例密度高于正常腮腺,4例肿块内有小囊变,3例内可见斑点状钙化,9例增强的后肿块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形态圆形或卵圆形13例,结节状浅分叶8例。密度高于腮腺,较均匀17例,不均匀4例,均未见钙化。结论边界清楚,密度高于腮腺,均匀或不均匀的肿块是腮腺混合瘤CT表现特点,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腮腺区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观察46例腮腺区肿块的CT表现及其术前诊断。并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慢性炎性肿块4例,良性肿瘤26例,恶性肿瘤16例。CT扫描对恶性肿块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50%、92.31%、90.48%,CT扫描对颈淋巴转移诊断符合率为81.25%。结论CT扫描对腮腺区肿块的定位、定性有重要价值,可以提高腮腺区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89例腮腺区肿块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腮腺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及二维超声诊断仪,对89例腮腺区肿块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查体、手术及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腮腺良性肿瘤诊断率94.12%,恶性肿瘤诊断率66.67%,腮腺炎症诊断率88.46%,腮腺囊肿诊断率100%。彩色多普勒能大大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结论:超声检查对腮腺良性胀瘤及囊肿诊断准确率较高;彩色多普勒对腮腺肿块性质判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其认识及影像诊断正确率。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30例临床及CT影像资料,常规进行腮腺区的CT平扫及增强检查,总结其术前CT表现并对照病理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形态较规则,密度大多数均匀,呈稍高于腮腺组织密度,5例可见囊变或钙化影;CT增强表现为25例肿块均匀轻度至中度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8例可见强化的包膜影。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但也要注意与腮腺其它良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网膜囊正常解剖及病变的多排螺旋CT(MDCT)表现,评价小网膜囊病变的CT 诊断价值.方法 对24 例小网膜囊病变进行上腹部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小网膜囊病变中:原发肿瘤6 例(神经鞘瘤2 例,平滑肌瘤1 例,血管瘤1 例,脂肪肉瘤1 例,淋巴瘤1 例),CT 表现为小网膜囊内边界清晰肿块.邻近脏器的良、恶性肿瘤8 例(胰头癌4 例,肝左叶肝细胞癌2 例,胃间质瘤2 例),CT 表现为小网膜囊肿块与邻近相应肿瘤边界不清.转移性肿瘤2 例.结核1 例,CT 表现多个病灶融合,内见钙化.积液(腹水漏出液、炎性渗出液、脓液、血液、胆汁、淋巴液)6 例;假性囊肿1 例;CT 均表现为小网膜囊内液性密度灶.结论 多排螺旋CT对小网膜囊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腮腺混合瘤42例高频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结果:42例腮腺混合瘤中有2例超声误诊为腮腺恶性肿瘤,1例误诊为腮腺囊肿,超声对本病诊断率为93%,误诊率为7%。结论:高频超声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个别病例与腮腺其他肿块易混淆,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2.
腮腺是涎腺中最大的一对腺组织,也是涎腺中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CT扫描对诊断腮腺病变及了解周围有无侵犯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收集本院2003年4月~2007年5月收治的47例腮腺区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的CT检查及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腮腺肿块的CT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腮腺混合瘤定位和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探讨各类腮腺肿瘤的诊断指征,从而指导临床医师制订正确手术方案。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确诊的32例不同性质的腮腺肿瘤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CT呈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强化均匀者20例,手术证实为良性混合瘤;CT呈分叶、密度不均匀且内有囊性密度影、边缘较清晰者8例;CT呈分叶状或圆形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轮廓不清者4例,均为恶性肿瘤。结论:腮腺混合瘤CT特点表现为边缘清楚、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匀,其中表现密度均匀、强化均匀、边缘清晰者为良性,而病灶呈分叶状、或圆形密度不均匀、环形或均匀强化、边缘模糊、轮廓不清者为恶性。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目前检查腮腺混合瘤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贲门癌CT影像表现,探讨螺旋CT诊断贲门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贲门癌患者CT影像学资料。结果螺旋CT诊断贲门癌61例,诊断符合率89.71%;误诊为淋巴瘤1例,间质瘤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例,误诊率7.35%;漏诊2例,漏诊率2.94%;螺旋CT平扫显示贲门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增强扫描贲门部肿块明显强化,容积扫描多轴位重建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情况更清晰。结论螺旋CT可显示贲门癌局部、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对贲门癌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二维超声与CT在涎腺肿块定性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将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150例涎腺肿块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均予以二维超声与CT的方法进行诊断,在诊断完成后将其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技术诊断效能。结果:病理证实混合瘤为70例,混合瘤恶变为9例,腺淋巴瘤为20例,神经纤维瘤为15例,干酪性结核为14例,腮腺癌17例,淋巴瘤为5例。CT诊断混合瘤、腺淋巴瘤、神经稍瘤、腮腺瘤、淋巴瘤准确率与二维超声诊断准确率比较,数据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与CT技术在涎腺肿块均具有较高准确性,两者之间诊断效能相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以及CT检查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8例经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位置、与咽旁间隙茎突及颈动脉鞘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28例咽旁间隙肿瘤中,多形性腺瘤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颈动脉体瘤2例,淋巴瘤8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性淋巴结肿大5例。5例多形性腺瘤表现为咽旁间隙茎突前间隙腮腺区卵圆形或扁块状肿块,4例神经鞘廇均位于茎突后间隙,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中2例有囊变坏死,2例颈动脉体瘤CT上呈圆形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的内侧,8例淋巴瘤CT见咽旁前间隙多发结节样软组织肿块影,3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咽旁间隙多发肿大淋巴结。结论:茎突前间隙最常见肿瘤是多形性腺瘤和淋巴瘤,茎突后间隙最常见肿瘤是神经源性肿瘤和转移瘤,多排螺旋CT检查结合后处理技术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9例,小肠6例,升结肠系膜1例.11例为恶性,5例为良性.CT表现为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这些征象并不能完全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9.
腮腺少见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腮腺少见病变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病变包括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肌上皮瘤3例、肌上皮癌2例、干燥综合征2例、转移癌1例的CT表现.结果 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CT平扫肿块呈均匀密度5例,不均匀密度4例,增强病变呈均匀性、不均匀性、环状及花边状强化表现.肌上皮瘤3例CT平扫肿块均呈稍高密度,其中1例边缘模糊,增强病变呈显著强化2例,中等度强化1例.肌上皮癌2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增强肿块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干燥综合征2例CT平扫双侧腮腺呈散在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部分结节有融合,增强腮腺内结节影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癌1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病变实性部分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少见病变均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仍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相似文献   

20.
小网膜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小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小网膜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14例小网膜病变中转移瘤6例,淋巴结结核3例,淋巴管瘤2例,胃肠道间质瘤2例,神经鞘瘤1例。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10例,轻度强化2例,无强化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网膜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并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