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神经阻滞如果定位准确、麻醉效果确切,对患者有全身影响小和术后镇痛时间长等优点。近年在穿刺方法和临床应用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就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应用解剖、神经定位方法特别是神经刺激器的使用、临床适应证、操作方法及术后镇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下肢手术患者共126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63例,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63例。观察指标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麻醉前0、5、10、15、30、60、90分钟时的SBP、DBP、MAP、HR、SpO2的变化。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的时间。③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使用麻黄碱的例数及术后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相关不良反应。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结果①实验组SBP在麻醉给药10、15、30分钟后高于对照组,血压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BP在麻醉给药0、5、60、90分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BP、MAP、HR、SpO2在所有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慢于对照组(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同样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慢于对照组(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③术中麻黄碱使用例数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关并发症头痛、尿储留、恶心呕吐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方式进行麻醉可有效降低手术的风险,且具有操作简便,容易掌握,适应症宽等特点,用于下肢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罗比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目的:比较长效局麻药罗比卡因应用于单侧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外麻醉时临床麻醉起效和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4例临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n=17)和硬膜外麻醉(EPI,n=17)两组,分别施行单侧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NER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刺激器电流频率2Hz,起始强度1-2mA,正确定位后两点分别给予0.5%罗比卡因20-30ml;EPI组则选择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予0.75%罗比卡因15-20ml。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后15、30、45、60分钟,术后1小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术后1、4小时VAS评分)、局麻药和辅助药物用量、术中输液量、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手术开始后15分钟,EPI组病人DBP降低明显(P<0.05),随后30、45、60分别及术后1小时EPI组病人SBP、DBP均明显低于NER组;NER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小于EPI组(P<0.05),EPI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恢复较NER组快(P<0.05);NER组罗比卡因平均用量大于EPI组(P<0.05)。NER组术后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EPI组(P<0.05)。结论:应用罗比卡因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麻醉起效快,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术后对病人的活动能力限制少,是外周神经阻滞较为适宜的局麻醉。  相似文献   

4.
腰麻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恶心呕吐和头痛等并发症较多,因此在较长时间以来已被临床基本弃用。但自Lischte发明“特殊的具有双重功能的联合穿刺针”(由蛛网膜下腔“笔尖式”25号穿刺针及前端带有背孔用为硬膜外腔置管的硬膜外腔穿刺针,两者配套组成),开创了“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以硬膜外麻醉作对照,观察其对老年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术后的不良反应。方法60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和硬膜外麻醉(EPI)。记录麻醉前,麻醉开始后15、30、45、60min,术后1h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效果。结果麻醉开始后15min。EPI组病人DBP降低明显,随后30、45、60min及术后1hEPI组病人的SBP、DBP均明显低于NER组;NER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小于EPI组,恢复时间明显长于EPI组。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起效迅速,镇痛时间长,是老年病人进行单侧下肢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0.33%罗哌卡因轻比重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方法:将30例患者分成三组以5~10 s/mL注入0.5%罗哌卡因2 mL加注射用水1 mL(0.33%罗哌卡因轻比重溶液,比重为1.002)A组6 mg,B组8 mg,C组10 mg。结果:三组患者最高麻醉平面、达到最高平面的时间及达Bromage 3分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A组麻醉平面消退至L1时间及Bromage由3分恢复至0分时间短于B组、C组(P〈0.05)。A组有3例Bromage分级达到2分,低于B组、C组(P〈0.05)。结论:0.33%罗哌卡因轻比重的水溶液8~10 mg剂量的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麻醉安全有效,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与布比卡因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药理学特性。本文观察了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1 资料 选择 4 0例ASAⅠ~Ⅱ级拟在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下行择期下肢手术病人 ,排除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局麻药过敏史 ,酒精或药物滥用史 ,腰麻和硬膜外禁忌证等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2 方法 术前 30min常规肌注阿托品 0 5mg、苯巴比妥钠 0 1g。入室后常规监测ECG ,无创血压 (NIBP) ,HR ,脉搏氧饱和度 (SpO2 )。开放静脉 ,…  相似文献   

10.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1.
崔永康  田兵  王静 《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12):1449-1452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患者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辅助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性别不限,年龄80 ~ 93岁,体重指数17 ~ 25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25):生理盐水组(NS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神经刺激仪引导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后20 min,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 5 μg/kg(输注时间10 min),继以0.2μg·kg-1·h-1维持输注至术毕,NS组以同样方式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阻滞效果欠佳时静脉注射丙泊酚20 mg或氯胺酮10 mg.于入室时、静脉给药即刻、手术开始即刻、10、30 min及术毕(T0-5)时记录MAP、HR、SpO2、RR,记录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丙泊酚或氯胺酮的使用情况及术者的满意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NS组T2-5时MAP升高、HR增快(P<0.05),D组各时点血液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D组MAP和HR、呼吸抑制和躁动发生率、丙泊酚或氯胺酮使用率降低,术者满意率升高(P<0.05),RR和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患者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辅助效果确切,血液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后坐骨神经损伤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对65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1998年1月~2001年12月,对655倒髋关节病变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587例,全髋关节翻修术68例,术后有9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37%。其中8例发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例发生在全髋关节翻修术后,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龄35~67岁,平均51岁,9例患者中4例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因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合并髋关节骨关节炎、1例因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部病变、1例因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髋部病变、1例因全髋关节假体松动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非骨水泥固定8例,骨水泥固定1例。9例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中.7例因肢体不等长而同时行下肢延长术.2例因髋部强直而同时行松解术,结果 9例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8例为单纯腓总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足不能背伸;1例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联合损伤.临床表现为足不能背伸和跖屈。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31个月.其中8例患者术后半年坐骨神经功能全部恢复;1例患者术后半年坐骨神经功能仍未恢复.遂行切开探查松解术.探查术后1年坐骨神经功能部分恢复。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后坐骨神经损伤.多由下肢过度延长或机械性压迫所致,大多数不完全损伤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13.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用于全髋置换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在全髋置换术中对减少输异体血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髋置换术病人1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I组,n=8)和稀释组(Ⅱ组,n=8),两组皆采用硬膜外阻滞。Ⅱ组术前进行等容量血液稀释,比较两组病人所输异体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变化。结果 Ⅱ组有4例完全避免输异体血,余4例各输异体血200ml;Ⅰ组每例病人均输异体全血量400~800ml,显著多于Ⅱ组(P〈0.01),两组病人术后虽有轻度贫血,但仍在安全范围。结论 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可使全髋置换术病人少输或不输异体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坐骨神经阻滞和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33名符合条件的全膝关节手术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分为坐骨神经阻滞组(SNB组,16例,术毕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进行坐骨神经阻滞);局部浸润麻醉组(LIA组,17例,术毕给予0.2%的罗哌卡因150 mL加曲马多100 mg和0.5mg肾上腺素混合液行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于术后2 h、8 h、16 h、24 h、36 h、48 h评估静止状态下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分值的变化;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发生,局麻药中毒症状,皮疹发生,KSS评分在两组患者中的状况。结果 (1)与SNB组相比,术后2 h、8 h、16 h LIA组患者静止状态下的VAS评分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24 h、36 h和48 h LIA组患者的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SNB组相比,LIA组患者术后2 h、8 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A组患者在术后16 h、24 h、36 h和48 h的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局麻药中毒症状,皮疹发生,KSS评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NB或者LIA都能为全膝关节手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但从操作便捷的角度来看,后者更适用于此类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及容量罗哌卡因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用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体位变动时的镇痛效果。
方法 选择腰麻下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80例,男82例,女98例,年龄65~85岁,BMI 18~28 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六组:0.45%罗哌卡因20 ml组(A1组)、0.45%罗哌卡因10 ml组(B1组)、0.45%罗哌卡因5 ml组(C1组)、0.25%罗哌卡因20 ml组(A2组)、0.25%罗哌卡因10 ml组(B2组)和0.25%罗哌卡因5 ml组(C2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腰麻前按照上述剂量行超声引导下术侧PENG阻滞。记录神经阻滞前、神经阻滞后5、10 min时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记录腰麻摆体位时活动时NRS评分。记录术后当天及第1天股四头肌肌力分级和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血肿形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神经阻滞前六组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神经阻滞前比较,神经阻滞后5 min、10 min时A1组、B1组、C1组、A2组和B2组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神经阻滞后10 min C2组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神经阻滞后5 min比较,神经阻滞后10 min C2组静息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神经阻滞后10 min比较,腰麻摆体位时C1组、C2组活动时NR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1组比较,神经阻滞后5 min、10 min、腰麻摆体位时A1组、B1组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神经阻滞后10 min,腰麻摆体位时C2组活动时NR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2组比较,神经阻滞后5 min、10 min、腰麻摆体时A2组、B2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当天B2组股四头肌肌力完5级例数明显多于A1组、A2组和B1组(P<0.05)。六组均无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血肿形成等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对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前体位变动有良好的镇痛效果,0.25%罗哌卡因10 ml可提供良好镇痛的效果,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更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perioperative effects of intrathecal and epidural clonidine combined with local anesthetic were evaluated in 60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arthroplasty. Methods: This was a double‐blinded study an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2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received spinal anesthesia with 17.5 mg of plain bupivacaine with 15 µg of clonidine (Group BC‐RC) or without clonidine (Groups B‐R and B‐RC). Postoperatively, epidural infusion was administered in the following way: Group B‐R – ropivacaine 4 mg h?1; Groups B‐RC and BC‐RC: ropivacaine 4 mg h?1 and clonidine 40 µg h?1. Sensory block was assessed with light touch, pinprick,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t T12 and L2 dermatomes, and perception of thermal stimuli. Results: The maximal upper level of sensory block measured by pin‐prick (T6–T7)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groups while the partial sensory block for cold and warmth were increased two dermatomes above pin‐prick level in the group with intrathecal clonidine compared to the other two groups (P < 0.05). Duration of anesthesia, analgesia and motor block were longer in Group BC‐RC compared to Groups B‐R and B‐RC (P < 0.02). Postoperatively, both VAS score on movement and PCA‐morphine consumption were higher in Group B‐R than in Groups B‐RC and BC‐RC (P < 0.01). The arterial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n Groups B‐RC and BC‐RC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Group B‐R at 10–24 and 15–24 h, respectively, after spinal injection. Conclusion: Low‐dose intrathecal clonidine provided a better quality of anesthesia and longer‐lasting analgesia. Epidural clonidine‐ropivacaine infusion resulted in improved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but was associated with a moderate de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6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进行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连续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PENGB)和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65~85岁,BMI 18~3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连续PENGB组(P组)和连续FICB组(F组),每组25例。P组在全麻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连续PENGB,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F组在全麻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连续FICB,给予0.375%罗哌卡因30 ml。两组患者术毕行神经阻滞自控镇痛。记录阻滞前即刻、术后3、6、12、24和48 h静息和活动(被动直腿抬高45°)时VAS疼痛评分,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12、24和48 h下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术前等待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恶心呕吐、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导管移位和脱出、血肿、穿刺部位感染等情况。结果 与阻滞前即刻比较,术后3、6、12、24和48 h两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男35例,女45例,年龄65~85岁,随机均分为全麻组(G组)和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N组)。G组行全凭静脉麻醉,N组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后行无肌松静脉麻醉,两组均采用喉罩通气。术中两组均维持BIS 45~55,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记录术后2、4、8、24h疼痛VAS评分及术后24h静脉自控镇痛(PCA)药物用量,并记录术后30d死亡率,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术后谵妄(POD)情况和术后心血管和肺部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术后30d两组患者均无死亡。N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PCA药物用量明显少于,术后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均明显短于G组(P0.05);术后2、4、8和24h时N组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G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术后N组POCD、POD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与全麻比较,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减少了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更好,明显缩短了下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且降低了老年患者POCD和PO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