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脑灌注压(CP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意义。方法选择伤后72 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非监护组和监护组各60例。监护组其中伤后〈24 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 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FP≥9.33 kPa)和B组(CPP〈9.33 kPa),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伤后24 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为8.33±1.08 kPa、血液PaO27.88±2.78 kPa,明显低于A组的MABP12.68±1.13 kPa和PaO212.22±2.33 kPa,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伤后24、72 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CP)为4.04±0.12 kPa,较A组2.55±0.09 kPa明显增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动态CPP监护,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护理及判断其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动态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监测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伤后72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非监护组和监护组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非监护组采取常规治疗;监护组中伤后〈24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PP≥9.33kPa)和B组(CPP〈9.33kPa),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MABP.PaO2、体温、PaCO2等)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伤后24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为(8.33±1.08)kPa、血液PaO2为(7.88±2.78)kPa,明显低于A组的MABP(12.68±1.13)kPa和Pa02(12.22±2.33)kPa,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72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CP)为(4.04±0.12)kPa,较A组(2.55±0.09)kPa明显增高(P〈0.05)。监护组与非监护组疗效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动态CPP监护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护理及其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725-172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 12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开始救治,观察组患者采取边救治边转运的急救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良好率17.19,%,中残率23.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和10.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重残率、植物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8.13%、9.38%和21.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38%、14.06%和32.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应早期诊断,重视院前急救,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动态观察病情的进展,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的死因,及其救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SC≤8)的死因,探讨不同时期患者的不同防治方法。结果:在ICU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3天内主要死因是急性呼吸障碍、严重合并伤与休克(31例)及原发性颅脑损伤(32例);防治重点是针对威胁患者生存的呼吸、循环、脑受压3个关键环节进行抢救。伤后4-7天的主要死因是继发性脑血管痉挛,脑缺血缺氧加重脑受压(13例);防治重申咪是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脑循环防止脑水肿,同时防止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及时处理迟发性血肿。受伤8天后主要死因MODS(79例),防治重点是早期诊断、清除病灶、解除颅高压、休克、脑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改善微循环,控制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并尽早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在ICU治疗期间应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进行连续性监测,预防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性治疗,并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对脑组织氧分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影响。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地平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尼莫地平组除常规治疗外,于24小时内加用尼莫地平。两组均持续监测PbtO2,并对不同时段PbtO2进行统计分析,对每例患者于伤后3个月行GOS评分并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时、治疗8小时时段PbtO2无显著差异(P〉0.05),但尼莫地平组在治疗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时段PbtO2均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3个月GOS评分显示尼莫地平组预后优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可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减轻继发性脑损伤,促进功能恢复,降低患者死亡率。PbtO2监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近期病情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脑氧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其机制尚需进一步证实.目前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后及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脑组织氧代谢状态的改变,尚未见到相应报道.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氧代谢变化规律,揭示亚低温治疗的作用.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析因设计.单位:天津市环湖医院亚低温治疗中心.对象:选择1998-08/2000-01在天津市环湖医院亚低温治疗中心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18-65岁.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保守治疗7例,手术清除血肿同时行内/外减压术6例.方法:所有患者在亚低温治疗室内应用体温调节毯进行全身降温,同时给予冬眠肌松合剂(生理盐水500 mL+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卡肌宁400 mg)持续静滴.采用Neurotrend-7TM多参数监测系统持续监测脑组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及脑温,比较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并对患者脑氧代谢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总分15分,正常为15分,分数越低意识障碍程度越深)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持续监测脑组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及脑温.结果:1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氧代谢的变化趋势:氧分压亚低温后18 h明显高于降温前[(2.23&;#177;1.29,1.29&;#177;0.57)kPa,t=2.449,P<0.05].二氧化碳分压亚低温后6 h明显低于降温前[(7.32&;#177;0.92,7.75&;#177;1.07)kPa,t=2.446,P<0.05].pH值达低温时明显高于降温前[(7.06&;#177;0.15,6.83&;#177;0.20),t=5.164,P<0.05].颅内压达低温时明显低于降温前[(2.03&;#177;1.01,2.57&;#177;0.93)kPa,t=2.948,P<0.05].脑灌注压亚低温后6 h明显高于降温前[(9.40&;#177;1.80,7.80&;#177;1.59)kPa,t=2.365,P<0.05].②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的相关关系:二氧化碳分压在低温24 h时的数值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呈负相关(r=-0.699,P<0.05).治疗前后脑氧代谢指标的变化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脑氧代谢持续监测安全、有效,有利于早期发现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缓解重型颅脑损伤后的脑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颅脑损伤患者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三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RP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CRP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1);各组患者入院6h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d内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d后轻型和中型组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病情重的患者其CRP值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监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三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RP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CRP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1);各组患者入院6h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d内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d后轻型和中型组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病情重的患者其CRP值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监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14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波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4):1155-1156,1158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收治的41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ARDS的发生与脑伤程度重、伤后发生呕吐误吸、合并多发伤及患者年龄大有关。所有患者中恢复良好14例,中残7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5例。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气管切开并合理使用呼吸机,及时处理颅脑损伤及合并伤,加强输液管理,旱期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是成功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ARDS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流与颈内静脉氧饱和度的监测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脑血流(mV),颈内静脉取血测得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并对其进行临床意义分析。结果:(1)Sjvo2与预后显著相关,Sjvo2≥75%或≤45%预后不良,Sjvo2持续低水平则预示脑梗死的发生。(2)Sjvo2与mV相结合能互相补充且较为准确判断脑充血或脑血管痉挛的发生。(3)Sjvo2,mV相结合有助于确定最佳的颅内压,脑灌注压,为该两种监测指标的重要补充,结论:Sjvo2与mV监测相结合,特别是颅内压考虑在内能可靠反映脑氧代谢状况与病理,生理变化,对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中乳酸和心肌酶含量变化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排除心源性疾病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重型组)根据治疗效果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在0、24、48、72、96 h 抽血,连续5次动态监测乳酸和心肌酶的变化,统计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重型组患者血清平均乳酸和心肌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乳酸和心肌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乳酸与心肌酶联合动态检查能更有效地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对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抽样,选取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其中试验组予以颅内压探头监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试验组死亡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8.89%),且入院至手术开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观察脑灌注压、颅内压等状况,在颅脑创伤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收治52例重型颅脑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3~8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亚低温组进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于伤后3个月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GCS评分。结果亚低温组患者恢复良好率(53.8%)显著高于对照组(34.6%),死亡率(11.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30.8%),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但亚低温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患者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的脑循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学斌  陈静 《现代康复》2000,4(4):564-565
目的:观察和探讨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脑循环动力学指标(CVDI)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康复期患28例(脑外伤组)进行CVDI检测。分别与正常参考值比较;然后和与之相应性别、年龄段健康30例(对照组)的CVDI值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比较,上伤组Qmean和Vmean、Vmin值显降低,脑血流量较正常人减少,脑血流速度减慢(P〈0.01和P〈0.05);Rv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氧分压联合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84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个组,每组28例,分别给予单独脑氧分压监测、单独颅内压监测和脑氧分压联合颅内压监测,分别统计3个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72 h后的脑氧分压值、治疗1周内的甘露醇应用总量、格拉斯哥预后(GOS )评分各等级的病例数进行对比。结果 A组和C组治疗后脑氧分压值的上升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治疗1周内应用甘露醇的总量明显少于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恢复良好的11例,明显多于 A 组的4例和B组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无死亡患者,明显少于A组的4例和B组的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脑氧分压联合颅内压监测既可及时有效地指导纠正脑缺血缺氧情况,又可正确地指导脱水剂的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进行监测,与相关指标正常值进行比较,并依据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分析免疫功能状态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gG、IgM较正常值明显下降(P〈0.01).补体C3、C4则明显升高(P〈0.01)。预后评估重残+植物生存+死亡组较恢复良好+中残组早期免疫球蛋白抑制更严重,补体系统则过度激活。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免疫球蛋白抑制及补体系统过度激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早期监测外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使用适当抗生素和免疫调节药物时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护的作用。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监护组和对照组各50例,监护组患者地后5h内或开颅术后行硬膜外ICP监护,同时行CPP监测;对照组未行ICP、CPP监护。结果:监护组治疗前后ICP、CPP的变化差异极显著(P〈0.001);监护组8例死亡,5例重残或植物生存,对照组死亡15例,重残或植物生存10例,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74例经我院院前救治过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统计120首诊和入院时低血压和(或)低氧血症例数,并分A组:120首诊和入院时均并发低血压和(或)低氧血症;B组:120首诊时并发低血压和(或)低氧血症,经院前救治入院时低血压和(或)低氧血症状态被纠正;C组:120首诊和入院时均不伴低血压和(或)低氧血症,按GOS标准,于伤6个月后随访评定、比较各组患者预后。结果:374例患者并发单纯低血压98例、单纯低氧血症147例、二者均有65例;院前65例(20.97%)患者低血压和(或)低氧血症状态得以纠正;A组预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明显影响,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早期、及时纠正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可明显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外损伤采取早期高压氧联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2例重型颅脑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早期高压氧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昏迷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预后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12.18±1.14)分高于对照组(10.46±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损伤患者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昏迷程度,提高预后良好率,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运用Orem自理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运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护理问题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及伤后3个月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出现的护理问题和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伤后3个月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自理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可减少护理问题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颈内静脉血氧利用率(O2UC);颈内静脉血二氧化碳、乳酸与动脉血净差值(VAPCO2,VALa)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变化及评价它们反映全脑氧代谢改变中的意义.方法 比较颈内静脉血二氧化碳、乳酸与动脉血差值(VAPCO2、VALa)、氧利用率(O2UC)在病情轻重间差别.结果 ①重型、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颈内静脉血VAPCO2均为正值,且轻型病人增加量较重型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a重型病人颈内为负值,轻中型病人均为正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2UC数值重型组比轻中型组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表现为低O2UC、低VAPCO2、负VALa,是早期颅脑损伤病情极重的标志.颈内静脉血血气、乳酸监测全脑氧代谢变化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