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降压四悟     
眩晕乃高血压常见证候,中医辨证则责之于风,盖风性上飚,易犯巅顶,“渚风掉眩、皆属于肝”故也。自刘河问创“内火召风”之说,明清医家从而阐发之,治内风之法,粲然大备。然此病多本虚标实,又病人素质又有阴阳偏胜偏衰之殊,故究其病机及治疗决非一言所能囊括。笔者就其问题浅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内风性论     
内风,又称肝风、肝风内动、风气内动,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所导致的风自内生。《黄帝内经》中虽有中风、脏腑之风,但均为外来风邪所致,而未提及内风理论。首载“内风”之论者为《备急千金要方·风眩第四》载徐嗣伯论曰:“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论治中风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强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1):489-489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临证指南医案》是叶氏丰富临床经验的汇集,笔者仅就书中有关中风论治的特色略举数端。1 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唐宋以前,对中风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才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力持“心火暴盛”;李东垣认定“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等,都偏重于内在因素,此乃中风认识的重大转折。叶天士上溯前贤之医理,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少,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见解。叶氏强调,中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不仅是温病学家 ,治疗中风也颇有经验 ,本文仅就《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中风论治的特色略举数端。1 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唐宋以前 ,对中风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唐宋以后 ,特别是金元时代 ,才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力持“心火暴盛” ,李东垣认定“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等 ,都偏重于内在因素 ,此乃中风认识的重大转折。叶天士上溯前贤之医理 ,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 ,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 ,因精血衰少 ,水不涵木 ,木少滋荣 ,故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的见解。叶氏强调 ,中风的根本原因是水不涵木 ,肾阴…  相似文献   

5.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中风发病机理,提出了“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之“内风”说。他抓住“肝肾亏虚,精血衰耗”的病理环节,重视应用养阴熄风之法进行治疗,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中风偏瘫是以半身不遂或伴有口眼喎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为临床特征的中风后遗症。又称“偏枯”、“偏风”、“偏瘘”或“风痱”等。其发病机理,总缘脉络瘀阻,经气不通,血不能濡,气不能行而成。而脉络瘀阻乃致肢体偏废之主因,故通络法则为治疗中风偏瘫之大要,并贯穿其治瘫之始终。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初步归纳出通络八法,今录于后,恳请同道商正。  相似文献   

7.
<正> (二)偏枯、痱偏枯即半身不遂。痱,按《说文》:“风病也。”即因风而致痱,其证四肢全废不用,故后人咸以“风痱”名之。偏枯与风痱皆属后世的中风病,即《素问·遗篇·本病论》的“卒中偏痹,手足不仁”之谓。《内经》对此  相似文献   

8.
1眩晕的病因病机1.歪风风上林,因风内政《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清·《医宗已任将》曰:“眩晕之病,患属肝胆两经风火,民火眉阳,田主动,故目眩转而头晕也。”所以外感内伤皆可引起眩晕.内伤以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肝为风木之胜,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开,如谋虑太过,或忧郁恼怒.每使肝阴暗耗,凤阳升动,上抗情窍;或因肾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而发眩晕。1.2枉*内坎,上对杨窍王肯堂(证治准绳)则日:“脑转目眩皆由火也”;方贤在《奇效良方》中谓“眩晕虽属痰火,未尝不因肾…  相似文献   

9.
一、病因学上的内风、外风之争中风病因属外风入中或内风所为?还是二者兼有之?历代医家一直争论不休。《内经》称本病为“仆击”,“偏枯”,而有关“厥”的记载与本病尤为相似。《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载:“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通评虚实论》载:“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不仅认识到本病病因与饮食、情志、气血内虚等因素有关,而且指出其病机为气血逆乱。相反,《内经》所论诸风,多指外受风邪,故无神昏等证。如《素问·风论》载:“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金匮  相似文献   

10.
薛川松 《河南中医》2013,33(7):1016-1017
“药得阴阳五行之偏,是故以偏治偏,必归于平而后病愈”.病乃“气有偏颇”,药物治病是因为“药得阴阳五行之偏”,是以“以偏治偏”.故药物皆有偏性,用之对症即是其治病之基础,不对症即是副作用产生之根源.  相似文献   

11.
浅谈脾虚与眩晕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第三人民医院(317400)梁开荣关键词眩晕,病机,脾虚历代医家关于眩晕病有“因风”、“因痰”、“因虚”、“因火”等多种看法。笔者认为:尽管眩晕证有偏风、偏痰、偏虚、偏火之不同表现,但其病机总属脾虚,治疗时也应不离健脾...  相似文献   

12.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该病被称之为中风,是因其发病急骤,变化多端,与自然界善行数变之风相似,故以“中风”命名。根据中风的发病特点,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多与“风”有关。所谓“风”不外乎“外风”还是“内风”致病两种理论,  相似文献   

13.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巢氏病源》中称之为风瘙痒。笔者考虑虽本病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但总离不开“风”,风有内风、外风之分。风往来于肌腠故瘙痒。“风为百病之长”故外风常兼寒、湿、热、邪合而伤人,“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外风致病发病迅速、痒无定处。内风乃内生“五邪”之一,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瘀生风等。通过长期临证观察,皮肤瘙痒从风论治常获良效。现分述之。  相似文献   

14.
总结葛金文教授基于“分经论治”理论运用散偏汤合选奇汤治疗偏头痛的经验。葛教授结合偏头痛部位、性质、证候特点,确定病变所属经络并发现偏头痛责之太阳、少阳、阳明三经,故以“分经论治”理论为指导,因经遣药,经证结合,临床上运用散偏汤合选奇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偏头痛。其巧妙之处有:一则三经分治,重用引经药;二则多用风药,头居高位,风药轻清上扬,辛散之性可达病所,调和气血,通利关窍,开散郁遏之经气;三则随证化裁,根据各种兼证的偏重加减专药,临床上常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是叶天士在前人的基础上所发明的一个重要观点,其治疗以理偏就和为大旨,以“甘味熄风”为要法,而标本缓急上颇多讲究,又非“甘味熄风”所能尽述。“身中阳气之变动”标本变症百出,不唯中风、肝风、眩晕、虚劳,在不寐、胃脘痛、木乘土、遗精、咳嗽等一系列医案中多见论述,须前后参看,才能对其辨证论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试论述其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三、关于中风证的分类综观历代医著有关中风汪分类分型的论述众说纷云。《内经》所论诸风.多是外风致病,如“饮酒中风”,“新沐中风”,“入房汗出中风”等。这与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之中风证,实乃名同而证异,分为两途。至于《内经》中的“偏枯”,“偏风”,“痱”,“大厥”,“煎厥”等,则与现代所言之中风证相符,因其各有特殊证候表现,故可视为是中风证的不同类型的最早论述。此后,医家又有“真中风”,“类中风”之分。到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则把中风分为中经、  相似文献   

17.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一语,出自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病机19条之第一条。“诸”,诸多也;“皆”,一切或多数之意;“风”,既为六淫中的外风之邪,也指内生五邪中的内风,又称肝风,故风包括外风与内风二种:  相似文献   

18.
贾成祥 《河南中医》1997,17(5):316-316
《素问》“其民陵居而多风”语义考贾成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素问》中医名词考证“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  相似文献   

19.
试析《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证指南医案》系华岫云辑录清·叶天士工作积案而成,内容庞杂,但此书未加修饰,朴实无华,可见叶氏临证之真实面貌,今就“中风”一门,析其大概,探讨如下。1 质厚以填阴,甘味以熄风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肾为癸水之脏主以藏精,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性刚体柔,主动主升,然而水为木之母,肝木必得肾水之涵滋,方得生发,条达冲和。假如肾脏精血劳损,肾气亏耗,癸水不能上承,肝木失其涵养,阴血不足,肝阳因之亢越,虚风…  相似文献   

20.
孙广健  孙凡梅 《河北中医》2000,22(3):233-233
1 师前贤 ,立新论“阳化内风”关于中风病因 ,在唐宋以前 ,以“外风”学说为主 ,金元以后 ,才逐渐认识到“内风”是中风的主要原因。如刘河间认为是“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是“正气自虚”;朱丹溪认为是“痰湿生热”;张景岳认为是“内伤积损 ,颓败而发”,机理为“阴阳相失”。叶天士在前贤“内风论”的基础上 ,创“阳化内风”理论 ,认为“肝为风脏 ,因精血衰耗 ,水不涵木 ,木少滋荣 ,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进一步阐明了“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内风动越”的机理。叶天士师前贤立新论“阳化内风”,对预防和治疗中风 ,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