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以期为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价高血压性肾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按动态脉压(24 h PP)≤40 mm Hg(1mm Hg=0.133 kPa)、41~55 mm Hg、56~70 mm Hg、>70 mm Hg分为Ⅰ、Ⅱ、Ⅲ、Ⅳ组,测量24 h 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 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 PP、尿微量白蛋白(mA1b)及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较各组的尿 mA1b、NAG 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进行24 h SBP、24 h DBP、24 h PP 与尿 mA1b、NAG 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1)Ⅰ组与Ⅱ组之间,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与Ⅳ组随24 h PP 的增高,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 h PP、24 h SBP 与尿 mA1b、NAG 呈正相关(r=0.79、0.78、0.78、0.76,P<0.05),24 h DBP 与mA1b、NAG 呈负相关(r=0.64、-0.65,P<0.0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得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时对应的24 hSBP、24 h DBP 及24 h PP 值分别为150 mm Hg、91 mm Hg、58 mm Hg。结论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可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检测评价指标,24 h SBP 高于150 mm Hg、24 h PP 高于58 mm Hg,24 h DBP 过度下降的患者为高血压性肾损害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杂志》2008,16(1):96
该文探讨动态血压均值、动态脉压及昼夜节律变化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为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价高血压性肾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3-06—2004-10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125例,测量动态血压各参数: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脉压(24hPP)等及尿微量白蛋白(MAU)、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发病率呈井喷式增加,延缓其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影响是我们最重要的治疗目的。胱抑素C及微量白蛋白尿作为早期反应肾脏损害的指标,其与高血压脉压水平的关系如何,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初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进一步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把18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UACR≤30mg/g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120例),UACR>30mg/g为合并早期肾损害组(B组,61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BPV以血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示,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BPV和早期肾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各个时段的血压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外,A组和B组24h收缩压变异性[标准差(13.6±3.0)比(15.3±4.1)mmHg;变异系数(0.11±0.02)比(0.12±0.03)]、24h舒张压变异性[标准差(9.6±2.6)比(11.8±4.2)mmHg;变异系数(0.13±0.04)比(0.15±0.05)]、白昼舒张压变异性[标准差(9.5±3.0)比(11.3±4.6)mmHg;变异系数(0.12±0.04)比(0.14±0.06)]、夜间收缩压变异性[标准差(10.0±3.9)比(13.2±4.7)mmHg;变异系数(0.08±0.03)比(0.11±0.04)]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标准差(7.7±3.7)比(10.0±3.8)mmHg;变异系数(0.11±0.05)比(0.14±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CR与24h收缩压变异性、24h舒张压变异性、白昼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呈正相关(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UACR与夜间收缩压变异性、24h舒张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水平和三酰甘油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变异性、24h舒张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水平和三酰甘油与早期肾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四种动态血压相关动脉硬化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早期肾损害指标间的相关性和预测早期肾损害能力的优劣。方法 选取253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获取四种动态血压相关动脉硬化指数(24h PP、PPI、AASI、S-AASI)和早期肾损害指标(mA1b、eGFR)等。分析四种指数与早期肾功能受损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四种指数在预测和评估早期肾功能受损的价值。结果 偏相关分析显示,24h PP、PPI、AASI、S-AASI与mA1b/Cr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0、0.448、0.613和0.632,P<0.05);与eGFR呈负相关(r分别为-0.308、-0.254、-0.399和-0.352,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24h PP、PPI、AASI、S-AASI是影响eGFR的相关因素。四种动态血压相关动脉硬化指数ROC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S-AASI、AASI、24h PP和PPI(AUC分别为0.692、0.686、0.681和0.655),其诊断的准确度均为中等,其中S-AASI灵敏度最高,而PPI的特异度最高。结论 四种动态血压相关动脉硬化指数对EH早期肾脏损伤的预测价值相似。  相似文献   

6.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并发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142例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显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62例中,EH并发症者50例,占80.6%,无产发症者12例,占19.4%;在50例EH并发症且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中,脑卒中28例,占56.0%,在36例脑卒中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38例,占77.8%。提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较多见于高血压有交发症者,尤其是脑卒中者。  相似文献   

7.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动态血压监测一日内可提供48~192个血压测值,可全面地反映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血压变化,与常规的偶测血压相比,能更准确地确定高血压的诊断,预示靶器官受损,判断预后,并有助于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监测结果有助于决定治疗、选择用药、观察药物疗效与避免药物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的由来、发展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早晨血压上升和脑梗塞发病时刻的相关性已引人注目.夜间血压下降也与脑血管病发生密切相关.高血压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对3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肾实质性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实验组(A组)对象为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肾实质性高血压病人,共52例;对照组(B组)为同期随机抽取的我院5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两组均作动态血压检测(ABPM)。结果:A、B两组之间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则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A组收缩压、舒张压均〈10%,B组则〉10%,两组间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肾实质性高血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较少,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肾功能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慢性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已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测定24h动态血压,以血清肌酐(SCr)代入简化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以GFR60mL·min-1·1.73m-2设为肾功能不全组(男性40例,女性5例),与GFR≥60mL·min-1·1.73m-2、年龄、性别匹配的45例比较。结果:1.2组患者年龄相近,(77.0±6.1)岁vs(76.9±5.5)岁,P0.05;SCr、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0例中非勺型血压71例占78.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45vs33/45,χ2=1.668,P0.05。3.肾功能不全组平均舒张压(DBP)、日间舒张压(dDBP)、最高舒张压(DBPmax)、舒张压波动幅度(△DBP=最高舒张压-最低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脉压(PP)及夜间脉压(nPP)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BP降低与nPP增加为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941(95%CI0.894~0.991)和1.043(95%CI1.006~1.081)。4.GFR与DBPmax、△DBP正相关,与PP、nPP、nSBP负相关,在控制年龄因素后相关性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P与DBPmax显著正相关,r=0.820,P0.01,而与最低舒张压(DBPmin)无相关性。结论: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对照人群明显有增加的PP和降低的DBP水平。其nPP的增加和△DBP的降低与肾功能损害有关。降压治疗的老年患者,PP(尤其nPP)的增加和△DBP的降低可能对GFR下降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尿微量蛋白检测在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肾损害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若能早期发现高血压性肾损害,对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死亡率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尿微量蛋白检测为诊断早期肾损害的灵敏指标,可判断肾损害的部位及程度;联合多项尿微量蛋白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特异性、阳性率;并且在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MBPS)对早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13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常规检查血脂,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清胱抑素C(CystainC)、血清肌酐(Scr)、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pressure monitoring,ABPM),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做对比分析。结果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5),晨峰组血β2-MG、尿mAlb、血清胱抑素C明显高于非晨峰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血脂谱、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具有MBPS的高血压患者较无MBPS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与血清电解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的血压变化与血清电解质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85例 EH患者和 30例正常人进行动态血压、偶测血压和血清电解质检查 ,比较血压各参数与血清 K 、Na 、Na / K 比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H患者 2 4h平均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 ,日间平均 SBP、DBP,夜间平均 SBP、DBP与血清 K 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与 Na / K 比值呈明显正相关 (均 P <0 .0 1) ;偶测血压与血清 Na 、K 浓度和 Na /K 比值之间无相关性 (P >0 .0 5 ) ;2 4h、日间、夜间平均 SBP与血清 Na 浓度均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在EH患者中 ,血清 K 、Na / K 比值是全日血压的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及β2微球蛋白(β2-MG)在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40例健康成人的血尿素氮(BUN)、肌酐(Cr)、β2-MG与Cystatin C,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组的血Cystatin C及β2-MG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84±0.58)比(1.08±0.28)mg/L,P〈0.05;(2.60±0.58)比(1.92±0.15)mg/L,P〈0.01].结论血Cystatin C及β2-MG可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其敏感性优于血BUN和Cr。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动态血压监测应用于高血压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接收的高血压患者(研究组)以及血压正常的体检者(对照组)各70例,均分别进行动态血压和常规方式血压监测,对两组采用不同监测方式的24h血压和脉压监测值,以及白天和夜间的血压和脉压监测值分别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在不同监测方式下,24h血压监测值以及白天和夜间血压平均监测值均存在明显性差别(P0.05),对照组则均无明显性的差别(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应用于高血压诊治中,可对血压进行更准确的监测,利于临床诊治效果的改善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率的降低,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与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以了解其造成心肌肥厚的原因。方法:将未予治疗的高血压患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组64名,肾性高血压组64名,比较2组的脉压(PP)、血压变异性(BPV)、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彩色多普勒测定心肌重量指数(LVMI),统计分析LVMI与各动脉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肾性高血压组的PP、BPV、LHVI较原发性高血压组明显增高,2组的dSBP、dDBP、nSBP、nDBP差异无显性;2组的LHVI均与PP、BPV明显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与肾性高血压的心肌肥厚均与PP、BPV相关,提示PP、BPV可能是心肌损害的预测因子;而在平均动脉压相同的情况下,肾性高血压比原发性高血压对心肌的损害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9.
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 (ABP)及偶测血压 (CBP)与高血压预后的关系。方法 :2 2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选时分别测量基础状态下ABP及CBP、并根据白昼舒张压水平分为高、中、低 3个亚组 (HL、ML、LL) ,然后长期随访观察与高血压病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平均随访 38个月 ,发生各类“事件”者 2 6例 ,单因素分析表明 :“事件”组各项ABP参数明显高于“非事件”组 (P <0 0 5~ 0 0 1) ,而 2组CBP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LL、ML、HL 3个亚组中“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2例 10 0人年、3 4例 10 0人年及 6 3例 10 0人年。多因素分析显示 :SBP节律、夜间SBP水平及总胆固醇 (CT)水平为高血压患者“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分别为RR =3 0 8、RR =1.2 6、RR =1.4 9(P <0 0 5~ 0 0 1)。结论 :ABP在判断高血压预后方面较CBP更具有临床意义 ,较高的ABP水平提示不良的预后 ,SBP节律、夜间SBP水平是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肾脏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