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式化学法在无偿献血采血前ALT初筛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干式化学法和速率法对400例无偿献血样本进行ALT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 ,同时取3种不同定值的质控血清分别用两种方法测定,以评价不同方法的精密度。结果干式化学法检测ALT总符合率为98.5%;正常范围值的质控血清两种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值(120 U/L)和轻度增高值(49.6 U/L)质控血清两种方法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式化学法检测ALT精密度低于速率法。结论干式化学法检测ALT结果可靠,操作简便、快速,适于街头献血者ALT的初筛。  相似文献   

2.
<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作为肝功能检测的指标之一,在肝炎的临床诊断及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卫生部颁布标准规定采供血机构对献血者初筛和初复检的常规检测项目。但是由于目前对献血者中非已非丙型肝炎病毒缺乏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我们把献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ALT与性别、年龄、HBsAg、抗-HCV的内在联系。方法对2007年度信阳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LT不合格率在男性26~45岁年龄段较高,且表现高于同年龄段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抗-HCV阳性标本的ALT不合格率明显高于HBsAg、抗一HCV阴性标本的ALT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献血知识宣传及ALT筛选,可有效避免血源浪费、控制经输血途径感染和传播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4.
王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73-174
<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无偿献血成为血液捐献的主要模式,献血者ALT(转氨酶)的检测是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无偿献血人员实验室血液检查项目之一,而ALT是非特异性指标,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本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减少因ALT不合格而导致的血液报废。方法对2014年~2016年本市无偿献血者77001份标本ALT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LT不合格者960份,总体不合格率为1.25%。男性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不同献血模式ALT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献血前征询和教育,优化献血服务工作,发展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同时加强献血前ALT的初筛,可有效减少因ALT不合格导致的血液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6.
马健华  贾幼珍  范泽辉  杨建波 《河北医药》2011,33(20):3164-3165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大多数血站进行血液采集前对无偿献m者进行筛查的项目之一,也是造成血液复检报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减少血液资源浪费,节省材料成本,降低咀液复检报废率,降低血源误淘汰率,笔者针对献血者转氨酶初筛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随机调查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ALT活力水平分布情况,试探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ALT活力参考范围,为改进现行ALT血液筛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速率法对4679名自愿无偿健康献血者血样标本进行ALT活力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布频数,计算ALT参考范围。结果 4679名献血者,其ALT参考范围:P2.5为8.64、P97.5为50.27。结论对献血人群ALT活力水平的上限可上调至50U。  相似文献   

9.
目的统计无偿献血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报废阈值改变前后ALT报废率的改变,评价ALT报废阈值变化的意义。方法初筛采用干化学法,复检采用速率法进行ALT检测,统计ALT的报废阈值变化前后的ALT阳性率的改变。结果 ALT的报废阈值改变前,14493例无偿献血者中ALT阳性435例,阳性率为3.00%。ALT的报废阈值改变后,12477例无偿献血者中ALT阳性243例,阳性率为1.95%。结论 ALT的报废阈值的提高有效的降低了血液报废率,节省了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献血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快速筛查模式的选择及临床适用性。方法选取2013年5~8月本站的800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速率法和干式化学法进行ALT检测,比较两种模式的检测结果,同时取正常值和PPU,分别采用两种模式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模式的精密度。结果干式化学法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8.75%。PNU组的两种AL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PPU组中,干式化学法的ALT检测结果显著高于速率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速率法检测的CV 结果显著低于干式化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式化学法检测模式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可靠,适用于采供血机构街头对无偿献血者ALT的初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初筛脂浆血可能原因,实施干预对策,以保证血液质量,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方法:自2011年1月25日至10月25日期间,对参加机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初筛检验血型、ALT、HBsAg、PLT、血常规.对合格者将含抗凝剂的全血标本离心后,肉眼观察上清液是否属脂浆血.对脂浆血者,通过询问其饮食情况给予干预,并再次采抗凝全血标本离心,根据肉眼观察结果判断能否采集机采血小板.结果:共8 827人次献血者参加了机采血小板采前初筛检测,初筛脂浆血者769人,占总人次8.71%.可能原因为4~6h内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占67.36%),10 ~ 12 h内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占24.58%),脂肪代谢障碍(占8.06%).最终因脂肪血淘汰182人,初筛脂浆血者成功采集率76.33%.结论:通过对机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初筛脂浆血可能原因分析,并实施干预措施,大多数初筛脂浆血者都能成功采集机采血小板,干预措施对于更好地利用血液资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亲友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对机采血小板的认知情况,分析两类人群对机采血小板的认知情况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募策略.方法:设计调查表对两类人员进行访问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亲友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对机采血小板的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亲友互助献血者对机采血小板的认知度明显低于自愿无偿献机采血小板者.结论:应加强对亲友互助献血者机采血小板知识的宣传、招募力度.  相似文献   

13.
丙酮酸氧化酶法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泽旭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6):12-13,15
目的 探讨丙酮酸氧化酶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这一方法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适用性。方法 分别用丙酮酸氧化酶法、赖氏法和酮体粉法检测 5 2 78例体检标本 ,比较各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精密度。结果 丙酮酸氧化酶法的初筛阳性率为 7 0 7% ,复验阳性率为 1 97% ,CV <5 %。结论 酶法ALT检测可实现试验的自动、微量、快速、结果传输的网络化 ,且能够保存每份样品的原始记录 ,便于查询。ALT丙酮酸氧化酶法适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探究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自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于我站首次单采血小板120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献血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两组献血者组内比较,护理后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献血者组间比较,观察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献血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增加献血者的热情,可以在献血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了解无偿献血者产生脂肪血的情况,为献血者提供健康指导,促进献血者健康和避免再次献血时产生脂肪血,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方法收集我站2008年至2011年因脂肪血而报废血液的献血者资料,对有关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献血者脂肪血的产生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男>女,18~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发生过脂肪血的献血者再次献血时脂肪血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脂肪血的产生与性别、年龄和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可针对不同因素采取不同对策,尽可能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和确保血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开封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梅毒感染情况,为招募低危无偿献血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Elisa法对2010年~2014年开封市无偿献血人群共227792人次进行检测,对HIV和梅毒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开封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确认阳性32例,感染率为0.014%,梅毒抗体确认阳性260例,感染率为0.114%,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HIV和梅毒感染率以青壮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无业者和农民为最高(P<0.05)。结论加大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力度,从干部、学生、工人等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加强实验室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制定使用药物献血者的推迟时间及管理措施,为输血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药物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国内外文献,提出服用药物献血者的延迟期以及管理办法。结果及结论建议为12岁以下儿童制定特殊的血液制品。经过药物延迟期为药峰时间以及5个血浆消除半衰期(Tmax+5 T1/2),献血者血浆中所含的药物会达到低于3%治疗浓度范围。对于使用致畸的药物、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和基因毒性药物,必须长时间观察等待。对献血者进行认真面谈和信息采集是任何捐赠者健康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联网系统管理患者用药记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临床血液制品用药适宜性,为持续改进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查2015年第1季度1星期所有含血液制品的病历,从规范性和合理性方面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36个住院科室中20个科室使用血液制品,共88份住院病历涉及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3个品种;血液制品使用不合理率43.8%,主要表现为:适应证不适宜(60.5%),遴选药品不适宜(26.3%),用法用量不适宜(10.5%),重复用药(5.2%);3个品种中人血白蛋白不合理率较高(46.4%);肾内科、呼吸内科和胃肠外科用药存在较多问题,感染科、产科用药较合理。结论:医院管理部门需加强临床血液制品合理用药管理,制定血液制品临床使用规范,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用药适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