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与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Ⅱ期患者78例,分别进行24h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电图(UCG)检查。结果女性非杓型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LVM)与杓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O.05或P〈0.01)。男性患者杓型组与非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LVM)参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女性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S)较轻,非杓型者左室肥厚(LVH)较重,而男性高血压患者杓型与非杓型者左室肥厚(LVH)均较重。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205例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65±11)岁。动态测定24h血压及其血压变异性;超声心动图测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直径。并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的结果分为LVH组和无LVH组。结果动态血压(平均动脉压)变异系数在LVH组(0.61±0.29<明显高于无LVH组(0.40±0.22<(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者其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 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测定 2 4h血压均值、昼夜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各指标。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 (非杓型 )血压各参数、血压变异性、左心室重量指数均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 (杓型 ) ( P<0 .0 0 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 2 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和肽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2013年4月1至2013年10月31日连续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采用动态血压仪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LVH,n=38)与非肥厚组(NLVH,n=44)另选取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患者血浆和肽素水平,分析其与LVMI、BMI和血压的关系。结果 LVH组血浆和肽素水平(1 218.91±90.48)ng·L-1高于非肥厚组(1 018.22±84.31)ng·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表明,和肽素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和LVMI呈正相关(P〈0.05)。结论和肽素与血压水平及左室肥厚程度呈正相关,可能是高血压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检测仪检测123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根据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型组,杓型组和反勺型组;分别测量3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24h动态血压结果表明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类型占5%(6例),非杓型血压类型占58%(71例),反杓型血压类型占37%(46例)。②心脏功能和结构指标观察,杓型组、非构型组与反杓型组间比较:主动脉根部内径(mm)(22.4±2.45,26.5±4.49,31.3±5.16)、室间隔厚度(mm)(9.4±1.10,10.6±1.13,11.2±2.50,)、左室后壁厚(mm)(9.0±0.91,9.3±1.02,9.7±1.41)、每搏量(ml)(61.1±16.24,55.2±13.21,45.1±17.36)射血分数(%)(58.21±10.13,52.33±9.81,46.26±12.66)、左室质量(g)(182.7±61.02,202.1±44.51,224.5±43.32,)、左室质量指数(g/m2)(101.3±32.62,110.4±25.71,124.1±22.54)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反杓型血压较杓型及非杓型血压使心脏功能和结构受损更为显著;而非杓型血压较杓型血压使心脏功能和结构受损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缬沙坦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 入选患者服用缬沙坦80—160mg,晨服一次,治疗12周,用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血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的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改变。结果 缬沙坦使24小时血压稳定下降,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结论 缬沙坦能有效治疗高血压,有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杨文珍 《哈尔滨医药》2012,32(2):109-109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380例高血压痛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48.04%)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者(10.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导致左室肥厚的重要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治疗高血压不仅要降压,更应关注24h的血压是否获得平稳控制,应合理选取降压药物及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无创动态血压计观测70例高血压病人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与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和左室后壁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动血压参数与上列参数存在相关关系,收缩压较舒张压的相关更为密切,夜间血压比白昼血压的相关也更为密切,夜间血压降率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夜间血压下降率<10%的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逆转老年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性高血压(年龄≥60岁)及经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左室肥厚患者58例,给予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口服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监测血压并行超声心动图复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及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评估疗效。结果老年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降低,超声心动图复查IVSd、LVPWd及LVMI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可以有效地降低老年性高血压及改善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评价时辰化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对老年晨峰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及逆转左心室肥厚、减小QT离散度的作用. 方法 将入选的老年晨峰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均停用降压药物2周, A组清晨顿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d-1,替米沙坦80 mg.d-1; B组清晨服用替米沙坦80 mg,晚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 mg.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清晨顿服及早、晚分服联合使用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对24 h动态血压的影响,并观察逆转左心室肥厚及减少QT离散度(QTd)的作用. 结果 A、B两组用药后24 h各时点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用药前. B组夜间平均收缩压、晨峰血压升高程度、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较A组低(P<0.01或P<0.05). 治疗24周后B组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LVST)、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PWT)、舒张期左心室内径(LVDd)及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较A组减小(P<0.05). 结论 老年晨峰型高血压患者时辰化联合使用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更能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抑制清晨血压过度升高,在逆转左心室肥厚、减小QTd,保护心脏靶器官方面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杜占军  张海燕 《河北医药》2007,29(11):1195-1196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入选63例新近诊断、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口服依那普利5~10 mg,每日2次, 使所有患者的血压在8周内达到标准(<140/90 mm Hg).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肾功、血脂、血糖、血尿酸、血常规,进行24 h动态血压(ABPM)检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服用依那普利12周后,ABPM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 依那普利不仅可降低血压,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也有逆转作用,可减少因高血压并发左室肥厚引起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逆转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的作用。方法:对5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每天150mg,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的血压对比,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参数对比。结果:5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治疗后血压下降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对比,室间隔厚度(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除降压效果显著外,有逆转左心室肥厚,同时减少心肌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患者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60例单纯高血压病组和60例高血压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的老年患者发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LVM)和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并行头颅CT检查。结果 单纯高血压组合并缺血性脑卒中10例(16.67%),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合并缺血性脑卒中32例(5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者较单纯性高血压病更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4.
李睿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4):164-166
目的 探讨依伦平治疗高血压及逆转左室肥厚的效果.方法 将90例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随即分成2组,依伦平组45例,用依伦平150 mg,(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苯磺酸氨氯地平组45例,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均1次/d,晨服,疗程24周.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等指标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等指标均较用药前显著下降.结论 依伦平可减轻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且能显著降低血压,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氯沙坦钾治疗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疗效。方法将130例血脂正常的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沙坦钾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沙坦钾治疗。两组均治疗随访1年,检测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24.1±16.3)、(78.1±13.5)mmHg,对照组分别为(126.4±18.5)、(79.1±13.6)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分别为(43.2±5.5)mm、(11.3±1.5)mm、(11.0±1.6)mm、(102.1±14.7)g/m2,对照组分别为(48.5±5.4)mm、(13.9±1.7)mm、(12.0±1.7)mm、(112.6±18.7)g/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沙坦钾降压疗效显著,能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左心室肥厚,长期服用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氟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肥厚及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能否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及心脏舒张功能.方法:对110例血脂正常或轻度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用非洛地平降压同时分别加用氟伐他汀或安慰剂治疗24周.于治疗前、后检测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计算出左心室质量(LVM)及心肌重量指数(LVMI);测量及记录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最大速度.检测血浆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P)及脑钠肽(BNP).结果:联合治疗组较安慰剂组血压达标率增加,脉压减小,24周后血浆PIP及BNP水平降低,LVMH、LVMI显著降低(P<0.05);同安慰剂组相比,联合治疗组24周后二尖瓣后叶瓣环与左室侧壁交界处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最大速度之比增加(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加用氟伐他汀可使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指标改善、血压降低,逆转左心室肥厚及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给予替米沙坦治疗6个月.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用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和E峰减速时间,并计算E/A比值.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减少(P<0.001),E/A比值明显增高(P<0.001),E峰减速时间明显缩短(P<0.001).结论 替米沙坦能逆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并改善其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何芳  罗亦斌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91-593
目的探讨夜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动态血压、左心室肥厚和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夜间高血压患者,按静息心率(RHR)水平分为三小组:70次/min以下为Ⅰ组,70~80次/min为Ⅱ组,80次/min以上为Ⅲ组,和同期140例健康体检患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血脂、心率、动态血压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夜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第Ⅲ组患者的白昼、24h、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脉压均显著高于第Ⅰ、Ⅱ组(P<0.05),白昼、24h、夜间平均舒张压相对于第Ⅰ、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三组患者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左室心肌重量指数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RHR增加,IVST(interventricular septalthickness)与LVPW(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和LVMI(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水平增加,I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水平则降低;观察组中三组患者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HR增加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的水平呈升高趋势,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呈降低趋势。结论夜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其动态血压,左心室肥厚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应注重考察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波动对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及其对清晨高发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行动态血压监测,分出清晨血压升高(MI)+)组和无清晨血压升高(MP-)组;以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分为夜间血压过低(extreme—dipper),血压昼夜节律正常(dipper),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non—dipper);和夜间血压升高(riser)。行心脏彩超检查,以左室重量指数(LVMI)、室间隔(IVsT)、左室后壁(LVPW)、左室舒张内径(LVDd)作为左室肥厚(LVH)的判定指标。结果:①以清晨血压是否升高分组:MP+组22例。占31%,MP一组48例,占69%;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extrem~dipper组15例,dipper组25例,non—dipper组18例.riser组12例,MP+组中有10例为extrem—dipper组,占MP’组44%,占extrem—dipper组66%。MP+组中有2例是riser组.占MP组9%。@EH组在清晨、白天、夜间的平均血压均显著高于正常NS组,P〈0.01。MP+组清晨时段平均血压显著高于MP-③所有患者醒后比醒前的平均血压、心率均有明显升高,MP+组升高更显著。④MP组较MP-组LVM、LVMI显著增加,IVST显著增厚,其中左室肥厚的比例MP组显著高于MP-组(57%vs25%,P〈0.01)。⑧与dipper组相比,extrem—dipper组患者的IVST显著增厚,LVMI增加;riser组患者的IVST、LVPW显著增厚。结论:①近1/3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清晨血压升高的现象。②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可作为衡量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8月高血压患者250例,根据动态血压分型随机分为试验组(勺型组),n=260;对照组(非勺型及反勺型),n=260;每组动态血压分型、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及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出现LVH患者85例,非LVH患者95例,LVH发生率47.01%;对照组LVH患者103例,非LVH患者67例,LVH发生率60.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曲线可以一定程度的评估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的可能性,对指导血压控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