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文珍 《哈尔滨医药》2012,32(2):109-109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380例高血压痛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48.04%)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者(10.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导致左室肥厚的重要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治疗高血压不仅要降压,更应关注24h的血压是否获得平稳控制,应合理选取降压药物及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2.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建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235-1236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昼夜节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75例高血压患者,男51例,女24例,平均年龄 (63±8)岁。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血压 ,超声心动图测量并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患者LVMI、动态血压参数 :24小时SBP、nSBP、nDBP、24小时SBPV、nSBPV、ndDBPV高于存在者 (P<0.05) ;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者LVMI、动态血压变异系数 :24小时SBPV、nSBPV明显高于无LVH组 (P<0.05) ;LVH组LVMI与24小时SBPV、nSBPV呈正相关(r=0.497、0.369 ,P<0.05)。结论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变异性增高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 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测定 2 4h血压均值、昼夜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各指标。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 (非杓型 )血压各参数、血压变异性、左心室重量指数均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 (杓型 ) ( P<0 .0 0 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 2 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4.
姜志安  张晓光 《河北医药》2000,22(8):572-573
目的 探讨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对91例轻中度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将其分为两组:血压节律正常组(A组)35例,异常组(B组)56例,将这两组患者ABPM和左室肥厚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B组比A组有较高的24hSBP、nSBP、nDBP、收缩压负荷以及明显的LVMI(P〈0.05,P〈0.01)。结论 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其异常血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应用无创动态血压分析系统监测120例正常人和各期高血压病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观察到除Ⅲ期EH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改变1外,其它各组的SBP,DBP和心率夜间均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与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Ⅱ期患者78例,分别进行24h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电图(UCG)检查。结果女性非杓型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LVM)与杓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O.05或P〈0.01)。男性患者杓型组与非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LVM)参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女性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S)较轻,非杓型者左室肥厚(LVH)较重,而男性高血压患者杓型与非杓型者左室肥厚(LVH)均较重。  相似文献   

7.
郑红晓  崔晓婷 《首都医药》2006,13(14):36-3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计算24小时全天、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及血压负荷值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LVH)和无左心室肥厚两组。结果两组患者在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均值、血压负荷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及血压负荷值的增高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应用无创动态血压分析系统监测120例正常人和各期高血压病(EH)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观察到除Ⅲ期EH患者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无明显改变外,其它各组的SBP、DBP和心率(HR)夜间均有明显下降。夜间SBP和DBP下降率分别是Ⅰ期17%、14%,Ⅱ期9%、6%,Ⅲ期2%、2%;夜节律紊乱Ⅰ期6%、Ⅱ期31%、Ⅲ期82%,Ⅰ期夜间血压下降率与正常人相比最明显(P<0.05)。所以夜间血压下降率可以做为临床上判断高血压程度和靶器官受损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但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持续性血压升高是引起高血压LVH的重要因素,但临床常用的偶测血压与LVH无相关或仅呈弱相关。笔者利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进一步研究血压与心脏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60例,分别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有无LVH,分为LVH组(n=70)和非LVH组(n=90),比较2组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统计分析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与LVH的关系.结果 ①LVH组与非LVH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VH组与非LVH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2±14)mmHg(1 mmHg=0.133 kPa)比(121±9)mmHg、(18±4)mmHg比(82±5)mmHg、(16 ±5)mmHg比(11±4)mmHg、(153±11) mmHg比(123±10) mmHg、(17±5)mmHg比(13±4) mmHg、(100±9)mmHg比(83±6)mmHg、(16±5) mmHg比(10±3)mmHg、(147±14)mmHg比(112±12)mmHg、(15±6)mmHg比(10±4) mmHg、(96±10) mmHg比(77±8)mmHg、(14±6) mmHg比(8±3) mmHg](均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变异性异常与LVH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大者,LVH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雅利  雷梦觉 《江西医药》1997,32(3):138-139
分析性别、年龄相配对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或存在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表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LVMI、IVST、LVID、WT均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说明血压昼夜节律与LVH的发生、发展有关,治疗中仅要控制血压水平,而且要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在心血管流行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脉压的增大。本文将9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旨在探讨老年人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LVH)的药物逆转疗效与血压昼夜变化特征的关系.方法;44例LVH患者po依那普利10~20mg/d.用彩色心脏超声及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其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昼夜血压分布节律的变化.结果:治疗24mo后.44例患者中19例LVMI恢复正常(组I),另25例仍高于正常(组Ⅱ).两组间LVM比较P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LVH组40例,高血压无LVH组60例,对照组正常血压者50例。予动态血压监测仪24 h连续记录,统计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结果高血压LVH组与高血压无LVH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24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的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故高血压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对减少LVH及各种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波动对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及其对清晨高发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行动态血压监测,分出清晨血压升高(MI)+)组和无清晨血压升高(MP-)组;以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分为夜间血压过低(extreme—dipper),血压昼夜节律正常(dipper),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non—dipper);和夜间血压升高(riser)。行心脏彩超检查,以左室重量指数(LVMI)、室间隔(IVsT)、左室后壁(LVPW)、左室舒张内径(LVDd)作为左室肥厚(LVH)的判定指标。结果:①以清晨血压是否升高分组:MP+组22例。占31%,MP一组48例,占69%;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extrem~dipper组15例,dipper组25例,non—dipper组18例.riser组12例,MP+组中有10例为extrem—dipper组,占MP’组44%,占extrem—dipper组66%。MP+组中有2例是riser组.占MP组9%。@EH组在清晨、白天、夜间的平均血压均显著高于正常NS组,P〈0.01。MP+组清晨时段平均血压显著高于MP-③所有患者醒后比醒前的平均血压、心率均有明显升高,MP+组升高更显著。④MP组较MP-组LVM、LVMI显著增加,IVST显著增厚,其中左室肥厚的比例MP组显著高于MP-组(57%vs25%,P〈0.01)。⑧与dipper组相比,extrem—dipper组患者的IVST显著增厚,LVMI增加;riser组患者的IVST、LVPW显著增厚。结论:①近1/3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清晨血压升高的现象。②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可作为衡量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4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药物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药物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LVH组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在高血压治疗中,不仅要进行血压水平控制,也要注重通过选择有效的药物调节血压昼夜节律,达到逆转靶器官损害和改善预后的目的,从而降低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ABPM)表明大多数正常人与多数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 (EH)病人的动态血压呈现白昼升高、夜晚降低的节律性 ,重度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的病人 ABP昼夜节律削弱甚至消失 [1 ] 。 EH合并左室肥厚 (L VH)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 ,L VH是一项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2 ] 。本文旨在应用 ABP观察 EH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 L VH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均为符合 WHO诊断的 EH的病人。病人总数 87例 ,分男性组 5 6例 ,女性组 31例 ,平均 5 9± 11岁 ,病程 7.3± 6 .5年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病人及其它器质性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对左室肥厚(LVH)影响。方法:对确诊的60例EH患者行24h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EH伴LVH与无LVH两组24h平均收缩压(SBP)及昼间平均SBP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夜间平均SBP、平均舒张压(DBP)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两组24h收缩压负荷(SBP load)及舒张压负荷(DBP load)有显著性差异(P<0.05),昼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SBP load及DBP loa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昼间收缩压标准差(ABPVs)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ABPVs及舒张压标准差(ABPVd)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其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明显增大。夜间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许丽娃  崔晓红  周干 《中国医药》2007,2(7):404-40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24hPP)与左心室肥厚及主动脉根部内径的关系。方法对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hPP≥60mmHg的患者45例作为A组,24hPP〈60mmHg的患者45例作为B组。2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组左心室肥厚和主动脉根部内径扩张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与24hPP、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密切相关(r=0、52,r=0.48,P〈0.01),与脉压和收缩压呈正相关(r=0.31,r=0.29,P〈0.05)。主动脉根部内径与24hPP、24hSBP、脉压、收缩压、年龄和病程密切相关(r分别为0.68、0.57、0.46、0.40、0.31、0.32,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hPP与左心室肥厚及主动脉根部内径扩张密切相关,24hPP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引起左心室肥厚(LVH)的主要原因,但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却少见报道。本文对1999年12月至2001年10月2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LVH与脉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