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营养风险发生及营养支持情况。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胃肠外科收治的252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采用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根据筛查结果研究NRS 2002营养筛查工具的适用率、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营养支持率、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适用率为98.4%,适用于我院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我院胃肠外科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0.3%,其中无营养风险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存在营养风险手术患者(P0.05)。通过有效的营养支持,存在营养风险的手术患者临床结局得到明显改善(P0.05),不存在营养风险的手术患者则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NSR2002适用于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结局,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肝胆胰外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及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状况,分析营养风险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期间肝胆胰外科住院患者,入院时使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住院期间的营养风险、营养支持状况,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共有411例住院患者入选,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0.6%,肝癌的营养风险发生率最高(59.3%),其次为胆管癌(32%),胆囊息肉营养风险发生率最低(4.4%);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44.7% vs 19.6%,P<0.001);而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 34.2% vs 32.8%,P=0.885).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应用营养支持者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下降[38.1% vs 63.6%,P=0.038;(15.41±2.47)d vs( 17.00±3.38)d,P=0.021].无营养风险的患者中应用营养支持者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下降,相反却升高( 21.9% vs 17.5%,P=0.319),住院时间也较未用营养支持的患者延长[( 12.75±2.63)d vs (11.75±2.97)d,P=0.002].结论 肝胆胰外科住院患者中恶性疾病患者营养风险较高,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不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无营养风险患者,给予有营养风险患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空肠营养管在大中型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2例腹腔镜辅助腹腔脏器肿瘤切除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EN组),术后24 h即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支持,32例腹腔镜术后未留置空肠营养管(PN组),术后早期行全胃肠外营养。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并发症率、平均住院日以及平均住院费用。结果 EN组与PN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为(2.73±0.77)d vs.(3.25±1.04)d(P〈0.05),平均住院日为(11.09±1.72)d vs.(14.25±1.83)d(P〈0.01),平均住院费用为(37 427.25±3 354.29)元vs.(41 858.53±4 589.96)元(P〈0.01),并发症发生率为4.5%(1/22)vs.25.0%(8/32)(P〈0.05)。结论空肠营养管的应用可以早期恢复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患者术后早期胃肠功能及肝功能的恢复和肺部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的降低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营养风险筛查(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与干预的快速康复外科( fast track surgery,FTS)策略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FTS组术前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方法进行评估,并在围手术期针对干预治疗( FTS组,80例);对照组按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conventional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治疗( CPM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FT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2.7±2.9)h vs(95.8±3.0)h ]、首次排便时间[(3.56±1.46)d vs(5.08±1.85)d ]、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2.93±0.36)d vs (4.66±0.26)d ]、术后住院时间[(8.67±0.85)d vs(11.61±1.21)d ]及总并发症发生率[7.50%(6/80)vs 18.75%(15/80)]等均少于CP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基于NRS与干预的FTS策略,可有效促进食管癌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我院胃肠外科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后营养风险筛查,并分析营养风险、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在我院胃肠外科住院的胃肠道肿瘤患者80例,按NRS2002系统评分,并跟踪调查营养应用情况、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存在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分别为36.3%和20.0%。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比值为1.4:1。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3%。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的33.7%(P<0.05);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7.31±9.34天,高于无营养风险的23.14±7.50(P<0.05)。结论与无营养风险者相比,有营养风险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临床营养支持尚存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评分系统对胃癌患者的术前营养风险进行评分,并观察其在我国胃癌患者的适用性及对患者术后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14例,依照结合中国体质指数正常值的NRS 2002评分标准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评分,观察其对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 本组可适用NRS 2002评分系统比例占实际总人数的93.1%.术前营养评分≥3分者125例,占胃癌患者的39.8%.术前营养评分≥3分组中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2%)高于术前营养评分<3分组(13.8%)(P<0.05),术前营养评分≥3分组中平均住院天数[(19±12)d]高于术前营养评分<3分组[(14±7)d],P<0.01.利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术前营养评分及胃癌临床病理分期发生术后并发症的OR值分别为0.642(P<0.05)及1.596(P<0.01).住院天数与NRS2002评分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77(P=0.002).结论 胃癌患者术前营养评分(NRS 2002)≥3分预示在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和更长的住院时间,提示对术前营养评分(NRS 2002)≥3分的患者在术前需要加强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评价胃癌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与临床适用性,探讨对伴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行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胃癌患者进行NRS 2002评分。将NRS阳性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术前3d在正常饮食基础上每天口服能全力1000m1(4184 kJ/L),对照组继续日常饮食。术后观察各组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体质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胃癌患者NRS阳性率70%(42/60),NRS阴性组(无营养不良风险)18例。NRS阴性患者术后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血清IgA、IgM水平亦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5);体质量也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NRS阳性试验组术后血清白蛋白和IgA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高(P〈0.05和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少(P〈0.01);感染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S2002评分方法适用于胃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风险的评估。对伴有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其术后的营养状态和提高其胃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指导作用,为临床合理开展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参照营养风险筛查方法2002(NRS2002)。对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在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29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比较术前接受与未接受营养支持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营养指标。结果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显示,11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其中65例实施了营养支持,其临床结局均明显优于未接受营养支持的45例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3±0.5)d比(3.3±0.5)d、排粪时间(3.5±0.5)d比(4.6±0.6)d、恢复半流饮食时间(10.1±1.2)d比(12.4±2.2)d和术后住院时间(15.7±1.1)d比(18.8±1.4)d,均P〈0.05];其术后第7天营养指标也优于未接受营养支持者[血清白蛋白(33.2±4.5)g/L比(26.0±4.0)g/L、前白蛋白(0.28±0.05)g/L比(0.16±0.04)g/L和转铁蛋白(1.92±0.33)g/L比(1.75±0.45)g/L,均P〈0.05]。但对于180例经营养风险筛查术前无营养风险患者,术前是否接受营养支持其上述临床结局及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提示存在营养风险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应积极予以营养支持;但对于无营养风险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或并不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我院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营养风险现患率和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定点连续抽样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入院24 h内行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分析患者营养风险发生情况、是否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以及营养支持治疗的方式等。结果:符合条件入组的腹部外科入院患者1401例,其中具有营养风险(NRS2002评分≥3分)的患者435例,无营养风险的患者(NRS2002评分<3分)966例,营养风险现患率为31.05%(435/1401)。营养不良指体质指数(BMI)<18.5 kg/m2或白蛋白<30 g/L的患者90例,本研究中营养不良现患率为6.42%(90/1401)。具有营养风险的435例患者中,293例(67.36%)于营养筛查后的7 d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142例(32.64%)7 d内未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无营养风险的966例患者中,516例(53.42%)7 d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450例7 d内未给予营养支持治疗(46.58%)。具有营养风险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的293例患者中,133例(45.39%)使用肠外营养(PN),44例(15.02%)使用肠内营养(EN),116例(39.59%)使用PN+EN。1401例患者中,手术患者615例,NRS2002评分≥3分的180例,营养风险现患率29.27%,非手术患者786例,NRS2002评分≥3分的255例,营养风险现患率32.44%,两组营养风险现患率无明显差异(P >0.05)。615例手术患者中,胆囊胆管手术420例,NRS2002评分≥3分111例,营养风险现患率26.35%,胰腺手术191例,NRS2002评分≥3分68例,营养风险现患率35.60%,胰腺手术组的营养风险现患率高于胆囊胆管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率不足,营养支持治疗方式以PN为主,胰腺手术患者营养风险现患率高于胆囊胆管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调查单县中心医院普外科患者住院期间营养风险、营养不足的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情况,探讨NRS2002在单县中心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中的适用性。方法:收集2013年1—8月入住我院治疗的普外科(包括血管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和烧伤外科)患者74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内应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记录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及营养支持应用情况。结果:644例患者完成营养风险筛查,其中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9.1%,营养不足和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2%和13%。89.3%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接受了营养支持,10.2%不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接受了营养支持治疗。结论:NRS2002是一种简单可行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能够对单县中心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进行有效评价;在营养风险筛查基础上应用营养支持尚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支持对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而进行病变肠管切除手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30例(82.3%)患者接受术前营养支持,其中行全胃肠外营养60例,完全肠内营养28例,肠内与肠外联合营养支持42例。分析术前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指标、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接受术前营养支持的130例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改善(均P〈0.05),但体质量指数和血红蛋白变化不明显(均P〉O.05)。与未接受营养支持者相比,术前行营养支持者肠造口率明显降低[31.5%(41/130)比53.6%(15/28),P=O.027]。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3.8%(18/130)比32.1%(9/28),P=O.019],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4.10±7.3)d比(18.8±15.8)d,P=-O.013]。在接受术前营养支持的130例患者中,能耐受或部分耐受肠内营养者,其肠造口率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20/70)和7.1%(5/70)。术后住院时间为(15.5±9.6)d,明显优于全胃肠外营养者[48.3%(29/60),P=O.020;21.7%(13/60),P=O.017;(21.7±19.0)d,P=O.025]。结论术前营养支持可有效降低放射性肠炎合并梗阻的手术治疗患者的肠造口率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如果可以耐受,应尽量选择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伴营养风险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2012年5—10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60例伴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以安素作为肠内营养制剂,术前连续服用10d,对照组进食等热量等氮的匀浆膳。检测患者入院时、术前1d和术后3d营养相关指标及肝肾功能指标,并记录恶心、呕吐等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线水平一致(均P〉0.05)。术后3d,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血清白蛋白[(33.9±5.6)g/L比(31.0±5.3)g/L,P〈O.05]和血红蛋白水平[(103.4±7.7)g/L比(96.6±10.5)g/L,P〈0.01]均明显升高;而体质量指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糖浓度、血钾、血钠及肝、肾功能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各有1例出现呕吐症状,试验组患者未出现肠内营养相关的严重不良临床事件。结论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伴营养风险胃癌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是临床纠正营养风险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3.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患者术后早期少量多次进水加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传统围手术期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热时间[(81.1±6.4)h比(87.3±8.0)h,P〈0.05]、排气时间[(79.9±9.5)h比(86.6±8.7)h,P〈0.05]和住院时间[(7.83±2.23)d比(9.57±1.96)d,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费用分别为(30.22±3.22)千元和(34.60±32.12)千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16.7%(5/30),P〉0.05]。术后第3和第7天,试验组患者CD3+、CD4+、NK细胞、CD4/CD8、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CD8+细胞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经口进食肠内营养制剂能够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30例)和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均行营养支持7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3、7天检测免疫学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水平。并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EEN组和TPN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6.5±7.3)h比(75.1±6.8)h,P=0.000],住院时间[(7.8±1.1)d比(9.3±1.3)d,P=0.000]和住院总费用[(3.62±0.38)万元比(3.97±0.40)万元,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20.0%(6/30),P=-0.488]。术后第3和第7天EEN组患者CD3’、CD4’、CD4+/CD8+、ALB和PA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而CD8+水平显著下降,与TPN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对免疫功能影响,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评分与术后吻合口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7月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收治的641例直肠癌前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评分,通过单因素x。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NRS2002评分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关系。结果全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1%(26/641),其中术前NRS2002评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与小于3分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6.9%(18/259)和2.1%(8/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校正了年龄、吻合口距肛缘距离和临床病理分期等影响因素后证实,NRS2002评分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98,95%CI:1.324~7.722,P=0.010)。结论术前NRS2002营养风险评分有助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从而为预防性造瘘的适应证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3-12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88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43例,术后早期开始进食水和肠内营养制剂)和早期禁食组(45例,常规早期禁食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状况及应激等指标。结果与早期禁食组相比,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发热时间缩短[(53.7±5.9) h比(64.5±5.8) h],排气时间提前[(57.5±8.2) h比(71.8±7.2) h],住院时间缩短[(6.9±1.4) d比(8.5±1.9) d],治疗费用减少[(41868±3168)元比(45950±3714)元](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8/43)比22.2%(10/45), 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3和第7天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禁食组,而静息能量消耗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早期禁食组(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符合人体生理性营养吸收途径,可改善术后营养状况,降低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术与胰肠吻合术患者的远期营养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腺外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胃吻合者19例,胰空肠吻合者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以及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等营养参数。结果胰胃吻合组和胰空肠吻合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胰瘘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胰胃吻合组和胰肠吻合组的BMI分别为(17.1±7.0)和(19.0±4.8)kg/m2。白蛋白分别为(30.1±0.5)和(32.1±1.3)g/L,转铁蛋白分别为(1.89±0.57)和(2.01±0.61)g/L,前白蛋白分别为(0.18±0.05)和(0.18±0.09)g/L。较术前均略有下降,但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上述营养参数均恢复到术前或高于术前水平,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和胰空肠吻合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微型营养评价法(MNA)和主观全面评价法(SGA)3种术前营养评估方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和肿瘤外科收治的235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其中食管癌31例,胃癌82例,结直肠癌122例。分别采用NRS2002、MNA和SGA3种营养评价方法进行术前营养评估,分别比较这3种方法筛选出的存在营养不良(营养风险)患者与营养正常(无营养风险)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按照SGA评分,235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重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和无营养不良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5%(17/42)、25.3%(22/87)和14.2%(1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iVINA评分,术前营养不良、潜在营养不良者和营养正常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9%(23/70)、24.7%(18/73)和14.1%(1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NRS2002评分,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6%(27/98)和19.7%(27/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证实,SGA评分和MNA评分均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1)。SGA评分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敏感性较MNA评分为高(90.7%比79.6%),特异性相当(49.7%比50.8%)。结论SGA评分和MNA评分均能有效预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但相较之下,SGA的预测敏感性更高。术前制定营养支持方案时应重点参考SGA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