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珊珊;杨博;王安平;刘欣;杨婧;王景;翟惠虹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5):525-527
目的比较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大肠癌信息化数据库录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1年12月-2011年3月间收治的702例原发性结直肠癌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肿瘤部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肿瘤特征。结果本组资料近端结肠癌41.0%,远端结肠癌41.7%,直肠癌17.2%。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城乡分布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患者出现的食欲减退、贫血、腹痛、腹胀、血便、脓血便、便频、大便变细、肠梗阻等症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患者出现的体重下降、腹泻、便秘、FOBT阳性、黏液便等症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近端结肠癌常出现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症状;远端结肠癌多见腹痛、血便、腹胀;直肠癌多见血便、便频、脓血便。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间肿瘤浸润深度有差异(P=0.000),不同部位的结直肠肿瘤均浸及浆膜层最多。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间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均以中分化癌多见。淋巴组织增生在近端结肠癌最多(P=0.000)。淋巴、腹膜转移均在近端结肠癌最常见(P均<0.05)。结论不同发病部位结直肠癌的主要临床表现、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组织增生及转移途径不同,可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术后感染影响因素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选取152例结直肠癌患者,对其术后切口部位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病原菌并进行细菌鉴定.分析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术后感染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52例患者中,30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74%;共检出62株病原菌,排前三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9株(46.77%);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14.52%);表皮葡萄球菌6株(9.68%).合并肥胖的结直肠癌患者,其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率(42.25%)明显高于正常体质量结直肠癌患者(13.58%);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其切口感染率(46.15%)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17.76%);Dukes分期不同患者,其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与自身肥胖程度、是否有糖尿病及Dukes分期等密切相关,应于术前做好自我监测,及时采取对应治疗方案,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11月间78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在本院接受根治手术,其中38例患者接受加速康复外科治疗(ERAS组),其余40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结果在术后3年内,对照组有16例复发,ERAS组有9例复发,ERAS组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495)。在术后3年内,对照组有15例死亡,ERAS组有8例死亡,ERAS组3年总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498)。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措施能显著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2):73-75+79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影响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间133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在本院行根治手术的患者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在术后3年内共有35例患者死亡,3年总生存率为73.68%。Cox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CEA水平(P=0.0023)、肿瘤分化(P=0.0020)和肿瘤分期(P=0.0080)与术后长期生存明显相关。Cox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CEA水平(P=0.0103)、肿瘤分化(P=0.0149)和肿瘤分期(P=0.0291)与术后长期生存明显相关。结论术前CEA水平、肿瘤分化和肿瘤分期是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影响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随访,采用合理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以改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临床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多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本院2002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524例住院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分析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人均复发转移率为23%(121/524),经手术治疗后2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占74%(90/121),3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占92%(111/121)。无复发组3年和5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93%和86%,复发组分别为33%和20%。在对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位置是影响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这其中又以淋巴结位置移动为对术后复发转移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分别进行的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与局部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远处转移则与肠壁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直肠癌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结论: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淋巴结位置转移。术后远处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则是肿瘤的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低且位于直肠的临床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了被误诊的结直肠癌55例,有的系本院误诊,有的是外院误诊,在我院治疗过程中,所有病例均获病理确诊,现就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临床资料本组资料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31岁,平均年龄58.9岁。误诊时间最长者6年之久,最短时间为急诊手术时发现,平均误诊时间为12.5月。误诊病种多达16种,见附表。个别病人误诊的医院多达6家。附表结、直肠癌误诊病名一览表误诊原因分析1直肠癌误诊为痔疮:直肠癌被误诊为痔疮是本组病例中最多的误诊,55例病人中有13例误诊痔疮。造成误诊的原因有病人自身…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23-26
目的 探讨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肝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3月间150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术后肝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3年内共60例患者出现肝转移,3年无肝转移生存率为60%。Cox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CEA水平(P=0.0005)、肿瘤分化(P=0.0121)和肿瘤分期(P=0.0001)与术后肝转移明显相关。Cox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CEA水平(P=0.0090)、肿瘤分化(P=0.0188)和肿瘤分期(P=0.0013)与术后肝转移明显相关。结论 术前 CEA水平、肿瘤分化和肿瘤分期是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随访,采用合理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以降低术后肝转移发生率,改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8.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52-55+封三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差异。方法 通过收集SEER数据库中118 243例结直肠癌患者,探讨比较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结直肠癌生存率差异。结果 在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肿瘤部位等临床因素,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2)(41~50岁)生存率为80.40%;组(3)(50岁)生存率为74.24%。组(2)和组(3)生存率高于组(1)(20~40岁)生存率的66.7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临床分期各组之间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年轻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表现较晚,总体存活率较低;比较三个年龄组的结直肠癌患者,组(2)(41~50岁)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最好,为结直肠癌的筛查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生存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病例的分析 ,探讨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其治疗对生存因素的影响。 方法 :对 2 0 9例 B期和 C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治疗 ,经 5年的随访研究 ,6 8例出现复发和转移 ,分析复发的部位、原因及其与治疗的关系。应用多元回归的 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对结、直肠癌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 :总复发率为 32 .5 %。肝转移 2 5例 ,占 1 3.4% ,其次为原位复发、腹膜转移和腹腔外转移。Cox模型分析 ,术前加术后辅助化疗组较单纯手术组复发的相对风险减少了 42 % ,死亡的相对风险减少了 36 %。 结论 :不同的辅助治疗方式和 Dukes分期为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 ,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能减少结、直肠癌肝转移和原位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寻找影响直肠癌根治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为制订直肠癌病人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性别、年龄(岁)、病期(月)、肿瘤最大径(cm)、病理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Dukes′分期、绝经与否、肠腔化疗与否等9个可能影响直肠癌病人术后生存期的因素做Cox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Dukes′分期对直肠癌病人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必须围绕包括早期诊断与治疗、术前分期、术前综合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改善直肠癌病人的Dukes′分期,进而改善这部分病人的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肿瘤发生、发展是个多基因、多步骤相互作用的过程,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其编码产物的错误表达,以及DNA的损伤修复系统缺陷等在细胞的恶变及增值中有重要作用。结直肠癌的预后由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和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决定,而肿瘤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于调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这涉及到肿瘤细胞的遗传密码、表面表达、粘附能力、侵袭力、抗原性、产生局部凝血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以及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及间质相互关系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显然,在这一多元调控系统过程中更深入的研究结直肠癌的分子改变特征,能够为判断其预后找到更好的分子生物学相关指标,对结直肠癌的进一步治疗、提高疗效有着重大意义。近些年国内外学在结直肠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发现有些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对预后的判断有积极意义。现就近年来部分结直肠癌预后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风险因素,为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海南省港岛医院1998年1月~2007年1月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72例,绘制生存曲线及生存风险曲线,采用Kaplan—Meier分析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率,采用X^2检验及Cox生存风险比例模型筛选及分析患者生存相关因素及生存危险因素采用。结果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13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1个月.伴随患者生存时间延长生存风险增加,X^2检验结果显示切除范围、肿瘤位置、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是否放化疗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P〈0.05);Cox生存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切除范围、肿瘤位置、肿瘤分期及是否放化疗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主要风险因素,对患者治疗时进行充分评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胃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4例结、直肠癌术后病人随机分组,分别实行早期胃肠内营养和非胃肠内营养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早期胃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早期胃肠内营养组。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结、直肠癌术后病人实行早期胃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的随访密度对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符合纳入标准的172例CRC患者术后随访5年,将完成随访任务70%以上的患者设为密集随访组(104例),完成随访任务70%以下的患者设为对照组(68例),采用Kaplan-Meier法并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情况及复发后5年生存情况。结果密集随访组在术后5年生存率(76.9%)、中位生存时间(53.5个月)及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39.6个月)均较对照组有优势(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复发率(分别为31.7%、20.6%)及复发后生存率(分别为30.3%、14.3%)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密集随访组II、III期CRC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0.0个月、42.1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II、III期CRC患者(分别为44.6个月、37.8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密集的随访能改善CRC患者术后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分析结直肠癌患者608例,其中发生手术后并发症26例。发生吻合口漏11例中,6例行近端结肠造痿术,2例改行Hartmann手术。3例经保守治愈;骶前出血4例皆行纱布卷填塞;左侧输尿管损伤2例均行一期输尿管吻合术;造口坏死2例行二期造口术;造口狭窄1例行二期手术重建;腹内疝2例,行盆腔腹膜修补、部分小肠切除术;吻合口狭窄4例均行指法扩张术。结果死亡2例,1例为骶前出血致出血性休克,1例为吻合口漏致粪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认为结直肠癌手术后并发症与手术操作有直接关系,预防和治疗手术后并发症是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