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郁病常见于内科疾病,亦可见于皮肤科疾病;可单发,也常见于其他多种疾病中。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郁滞不得发越,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的五气之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丹溪心法》[2]的气、血、痰、火、湿、食等的六郁,《赤水玄珠》[3]的五脏平气自郁以及《景岳全书》[4]的怒、思、忧、惊、恐等情志之郁。狭义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气机郁滞,日久必然化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而"火郁"即当"发之",其深意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
“火郁”及“火郁发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火郁”的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遏郁停结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运用这一机理,对金元医家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关于火热病的论述进行剖析。并在“火郁发之”的启发,针对火郁的原因,提出了发散、疏通、消导、疏肝、祛瘀、化湿、升阳等火郁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从火郁发之理论探讨糖尿病足的发病机理、发病特点、证候要点、辨证治疗,认为糖尿病足火郁的发病具有因时、因地、因人的特点,糖尿病足之火郁是外感阴邪阳邪或七情内生五邪等,使阳气怫郁,终致正气虚馁,多种郁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机关键在火热被遏伏于内,不得透达于外,气机郁遏,内蕴外闭于足。在治疗上予内散火郁、外透火郁之法,根据早、中、晚三期分析证候要点,内治外治相结合,因势利导,使壅滞于足部的气机灵动,火郁发而疮自消,为中医诊治糖尿病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原文是针对六气变异、五郁病机提出的治则,如王冰注云:"达、发、夺、泄、折五法,为汗吐下解表,利小便,抑冲逆","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将"发之"解释为"发汗",经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6.
浅谈“火郁发之”罗珍春(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景德镇333000)关键词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导意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本论原是阐述五运之郁的治疗,张景岳说:“天地有五运之郁,...  相似文献   

7.
薛伯寿  薛燕星 《中医杂志》2004,45(11):862-864
中医认为,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又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在生理状况下,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升清降浊,营卫通行,气煦血濡,经脉和畅,以保持着阴阳的动态平衡.一旦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造成气机失常,壅滞不通,郁结不舒而导致诸郁证.正如戴思恭所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者而不得变化也.""火郁"一证,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此后,<丹溪心法>所论"六郁"中又有"热郁"之说.  相似文献   

8.
杨文娟  林雪娟 《光明中医》2016,(8):1066-1067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的用药配伍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中覆盖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和厥阴病篇有涉及栀子豉汤条文的研读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再发挥己见。结果笔者发现栀子豉汤证主要的两大症状是虚烦和心中懊恼。结论笔者认为该证病机为郁热在胃,旁扰于心,故用小剂量栀子清热又不复伤胃气,用大剂量淡豆豉宣发郁热兼和胃安中。秉着中医"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辨证只要有郁热、郁火,且不论郁于哪经、哪脏,均可考虑应用栀子豉汤宣发之,正是《黄帝内经》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体现。  相似文献   

9.
<正>"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该理论涵盖了火郁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对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且此治法临床应用广泛,内、外科疾病均可,经历代医家实践使得其理论内容逐渐发展完善,现对其简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火郁发之”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论述六气变异,五郁之治,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谓。王冰注“达,发,夺,泄,折”五法,为“吐,汗,下,解表、利小便,抑冲逆”,引起后世医家争论,使五郁之治法愈辨愈明,愈争愈详,得到不断发挥。笔者仅就“火郁发之”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指导试作论述。纵观中医的发展,概由《内经》提出治疗原则和大法,尔后经过历代医家深化为具体治法。联系“火郁发之”原文,郁者,结滞不通也,本指自然气候变化反常,如夏应热而反寒致火热之气被郁,治疗时应本着升发疏散的原则,以恢复心气的正常功能,意在强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仅就有关"火郁发之"的意义及临证运用进行探讨。通过案例阐述了"热者寒之"与"火郁发之"的有机结合才是治疗火郁的不易法则。  相似文献   

12.
栀子豉汤是体现火郁发之思想的代表方,笔者选取栀子豉汤及其类方共11张,通过绘制几何图形的形式,创新性从美学角度赏析和阐释在火郁发之思想指导下温病学派对经方栀子豉汤的传承与发展,实现经方结构和组方思路的可视化,易于学习、理解,以期能够为经方的解析、教学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拓展应用提供借鉴,构建中医文献与临床实践的桥...  相似文献   

13.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火郁发之"是《内经》治疗大法之一。其意即通过因势利导来宣泄郁热,透邪外出,从而达到气机开合升降协调,恢复阴阳平衡的目的。笔者认为,临证在运用清热泻火、清热养阴的同时需酌情配合散、透、疏等法,以透散热邪,疏散阳气。  相似文献   

15.
“火郁发之”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经文谓:“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火郁发之”的意思,王冰注:“发谓汗之,令其疏散”[1],后世多衍为发汗法、升阳散火法等  相似文献   

16.
"火郁发之"一语,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概括了火郁为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火热本为阳盛所生,其性炎上,喜升散而恶蔽遏,在某种原因的作用下使之不得升散和外达,则氤氲于内而致病.故<丹溪心法>说"气有余便是火",阐明了火热郁闭而产生热病的病机.临床治疗火热郁闭所致的病证,<内经>强调要"火郁发之",即在清热的基础上加适当的辛温或辛凉的发散药物,顺其性使之得以升散.  相似文献   

17.
18.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祖国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从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干预,以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本文从"未病先防"的角度谈一谈"火郁发之"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志国  黄兴 《新中医》2020,52(19):174-177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纵观“火郁发之”之病机,无非气血失衡,从心、肝入手,舒畅气机。火郁的治疗,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升降散其辨证运用的关键是气机失调,无论寒热虚实,只要是气机逆乱,都可采用升降散加减变化来调整脏腑功能气机,达到气血阴阳的协调。失眠症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因此从火郁发之论治升降散治疗失眠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建设  薛燕星 《中医杂志》2011,52(22):1973-1974
"火郁发之"即是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透邪外出,以达到气机调畅,开合、升降、出入协调,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从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使此法不仅运用于外感热病,亦适用于内伤杂病。尤其"伏毒"致病说的兴起,对于一些疑难病、重病治疗开辟新思路,"热毒内伏"及时运用"发之"之法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