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联合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79例下肢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9例下肢DVT患者分为联合组(n=28)与对照组(n=51)。联合组患者接受CDT联合PMT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CD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mRNA相对灰度值、治疗后血栓清除情况及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统计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溶栓时间。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2 mRNA、TLR4 mRNA的相对灰度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栓清除率达到Ⅱ~Ⅲ级的患者占92.86%,对照组血栓清除率达到Ⅱ~Ⅲ级的患者占78.43%,联合组患者的血栓清除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无重度血栓后综合征患者,对照组仍存在4例重度血栓后综合征患者;联合组患者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住院时间、溶栓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T联合PMT可能改善了下肢DVT患者的血管炎性反应,有效清除患者下肢血管血栓,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导管吸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行CDT后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114例CDT治疗后仍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的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是否采用导管吸栓技术抽吸残余血栓分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CDT治疗,24例行单纯CD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静脉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单纯CDT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溶栓药物剂量明显低于单纯CDT组,血栓清除率、术后24 h大腿及小腿消肿率高于单纯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近期疗效显著,有助于减少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收治的37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切开取栓组(n=107,行切开取栓术)、导管接触性溶栓术组(n=122,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和系统溶栓组(n=145,行滤器保护下系统溶栓术)。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近期(术后2周)疗效及远期(术后6个月后)疗效。结果 系统溶栓组_与其他两组的R值95%CI无重叠,近期疗效、生存质量、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接触_性溶栓术组与切开取栓组的R值95%CI重叠,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质量、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下肢DVT的治疗,应优先选择进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当下肢严重肿胀及置管困难时,可选择切开取栓术,尽量少选择滤器保护下系统溶栓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59)和单纯CDT组(n=64)。观察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膝下10 cm和膝上15 cm处周径差,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术后6、12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显效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膝下10 cm、膝上15 cm处患侧与健侧的周径差均低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的术后一期靶...  相似文献   

6.
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血栓形成导致的肺动脉栓塞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而溶栓或取栓术后的静脉血栓复发和血栓形成后综合症也一直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与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疗效.方法 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检索策略,收集截至2020年3月25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Med、Embase、Cochrane ...  相似文献   

8.
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严重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近年来发展的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疗效,成功率达92%,出血并发症约5%~10%。本文就其操作方法、溶栓药物和并发症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91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9例,女422例;年龄(58.72±11.95)岁(23~86岁)。左下肢568例,右下肢343例。中央型487例,周围型166例,混合型258例。局麻下经健侧股静脉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患侧股静脉插入8~14 F鞘管机械性抽吸血栓。527例髂静脉合并髋下股静脉急性血栓,经健侧股静脉导丝抓捕技术辅助,在患侧置入翻山鞘管,依托鞘管支撑导丝轻柔地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浅静脉远端或腘静脉处,沿导丝置入直径10 mm球囊导管,DSA监视下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球囊拉栓前先经患侧股动脉穿刺,置入直径12 mm球囊至腔、髂静脉汇合处,充胀球囊阻挡回心血流,以防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腔静脉。结果本组911例中单纯取栓423例,取栓+腔内溶栓275例,取栓+腔内溶栓+PTA 91例,取栓+腔内溶栓+PTA+支架置入12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5 d。①出院时疗效:总介入治疗有效907例(99.56%),无效4例(0.44%)。911例患者均行机械性血栓抽吸术,疗效Ⅲ级者556例,Ⅱ级者142例,Ⅰ级者213例。213例Ⅰ级患者中91例因经济原因或恶性肿瘤晚期而仅行PTA治疗,122例行PTA+支架置入治疗。出院时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及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明显小于入院时(P<0.01)。27例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时出现轻度皮下瘀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调整药物后消失。全组未出现大出血、血管夹层等并发症。②随访疗效:6~12个月时,优714例(78.38%),良136例(14.92%),中57例(6.26%),差4例(0.44%)。13~24个月时,优691例(76.18%),良151例(16.65%),中65例(7.17%),差0例。65例出现阻塞,经再次PTA和支架置入,58例血流完全恢复,7例血流部分恢复但无对比剂滞留现象。25~36个月时,优681例(75.08%),良128例(14.11%),中98例(10.81%),差0例。98例肢体消肿不满意,行走后仍有胀痛感,但较术前显著好转,嘱患者长期穿血管弹力袜,未再介入性干预。结论急性下肢DVT的微创治疗,能更早解除静脉腔内栓塞,迅速恢复血流通畅,更大程度上保存静脉瓣功能,具有微创优势,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将2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9例在抗凝的同时配合导管溶栓治疗,对照组17例仅行抗凝治疗。结果:治疗后早期,两组健患肢周径差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缩短,两组间术后健患肢周径差亦有明显缩短。随访18~30个月,两组血栓溶解率有明显差异。结论:导管溶栓能改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并探索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31例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患者先后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术、经皮血栓抽吸术(PAT)、导管接触溶栓(CDT)、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必要时)、下腔静脉滤器转换术,比较治疗前、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并进行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植入贝朗可转换滤器,并于2个月后成功转换。所有患者均经腘静脉置管,盲穿成功26例,路图引导下穿刺成功5例。总溶栓时间为50~110 h,平均(75.74±15.52)h。尿激酶用量为215~465万U,平均(320.06±64.75)万U。3例(9.68%)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术,共植入Wallstent支架4枚。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好转,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有7例(22.58%)患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其中2例(6.45%)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血栓部分残留;其余24例(77.4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小腿深静脉入路与经腘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5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39,经腘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和B组(n=26,经小腿深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相关情况、临床疗效、静脉通畅情况、尿激酶使用量、患肢消肿情况、围手术期2周内血栓相关事件发生率及下肢静脉疾病严重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均未出现致命性肺栓塞的症状,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C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均为100%。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患肢深静脉通畅度评分、患肢深静脉通畅改善度、治疗前后患肢大腿和小腿周径差、患肢大腿和小腿消肿率、尿激酶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对21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灌注尿激酶(261.26±95.35)万单位溶栓。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 194例病人治疗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62.24±15.47)%。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53例病人取得大于半年随访(随访率70.51%),随访时间6~28(13.75±7.63)个月。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为(68.37±17.54)%。126例深静脉瓣膜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2.35%。结论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单独使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或AngioJet联合CDT与单纯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性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Ovid 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建库以来发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20年7月.两个独立的研究员交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手术取栓和溶栓治疗的疗效,探讨其最佳治疗方法。方法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45例,11例采用单纯手术取栓,84例采用杂交手术治疗,121例采用全身系统性药物溶栓,29例采用联合腔静脉滤器导管直接溶栓。结果18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75.9%,随访时间4-86个月,平均49个月。症状完全消失者中,单纯手术取栓组占27.2%(3/11),杂交手术治疗组占21.4%(15/70),导管直接溶栓组占50%(8/16),均高于全身系统性药物溶栓组13.1%(12/92)。全身系统性药物溶栓组肢体发生浅静脉曲张和皮肤色素沉着者占48.9%,均高于其他三组。结论手术取栓可以保护部分患者下肢的主干深静脉瓣膜,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联合腔静脉滤器导管直接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治疗老年人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8F Zelante和6F Solent血栓去除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管外科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1例急性或亚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22例, 年龄(60.5±14.4)岁。根据血栓去除导管不同, 分为Zelante组和Solent组。比较分析两组的溶栓时间、支架植入率、血栓清除率、通畅率、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51例DVT患者中, Zelante组15例, Solent组36例。Zelante组术中吸栓时间[(322.7±78.1)s 比(416.4±61.5)s, t=4.577, P=0.001]和溶栓时间[(46.3±28.8)h 比(96.1±39.5)h, t=2.796, P=0.010]少于Solent组, 但总体血栓清除效果优于Solent组(χ2=7.913, P=0.01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支架植入率、单次住院滤器回收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2.6...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急性期可引起肺栓塞(PE),威胁病人生命;慢性期可导致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经历了早期的单纯药物治疗,到后来的接触性导管溶栓术(CDT),再到近年来开展和逐渐普及的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PMT与CDT临床效果相当,而在血栓清除效率上PMT明显优于CDT;在有溶栓禁忌证和需要快速开通血运的特定条件下,PMT优于CDT;PMT可降低PTS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此外PMT产生的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与CD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PMT在临床使用中安全、有效,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清除首选方式。PMT可单独使用,也可根据具体血栓清除效果给予后续的CDT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BD)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CDT)的临床资料,分为CDT组(A组)、CDT+低压力BD组(B组)、CDT+足压力BD组(C组),通过随访症状及生活质量回顾性分析三组治疗效果。结果共28例放置腔静脉滤器;55例患者放置60枚支架。三组患者血栓溶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8);大腿、小腿周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89、P=0.452)。术后6个月三组患者Villalta评分、CIVID-2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Villalta评分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A组低于C组(P=0.008),CIVID-2评分A组高于B组(P=0.01)、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术后18个月Villalta评分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CIVID-2评分A组低于C组(P=0.036);余结果符合C组大于B组,A组大于B组,C组大于A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支架通畅率为8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结论低压力球囊扩张治疗下肢DV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成功率高,远期疗效好;足压力球囊扩张增加PT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行导管溶栓(CD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本院血管外科诊断为DVT行CDT治疗的患者共124例,观察CDT治疗的效果和有无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124例下肢DVT患者行CDT治疗后下肢肿胀等症状均较前有所好转,其中13例存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髂静脉支架植入后症状明显改善;共发生并发症9例(7.2%),其中牙龈出血等相关出血并发症3例(2.4%),与CDT直接相关的并发症6例(4.8%)。应用尿激酶治疗后,118(95.2%)例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出现一过性升高,停止应用尿激酶或者加用保肝药物后上述指标恢复正常。结论 CDT是治疗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可行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导管直接尿激酶泵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置入腔静脉滤器后,经小隐静脉(或大隐静脉)置入溶栓导管局部直接溶栓,共4~5 d。结果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21.7%(5/23),临床治愈率78.2%(18/23),总有效率100%;未发生肺栓塞及出血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局部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再通率高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