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该医院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方法 选取山西省长治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10—12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1日起采取综合干预措施,2022年4—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重点科室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标本送检率和重要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干预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53.06%)高于对照组(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个重点科室的病原学送检率干预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无菌标本送检率(15.58%)高于对照组(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重要多重耐药菌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64.94%)低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能提高该...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某院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为后续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1—5月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前组,2022年6—10月采取各项综合性干预措施,2022年11月—2023年3月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后组,分析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标本送检比率、抗菌药物使用率、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62.09%VS 74.04%)、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62.82%VS 92.73%)、无菌标本送检比率(35.17%VS 41.06%)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重点抗菌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93.33%)与干预前(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39.93%)低于干预前(4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云南省昆明市2014-2021年某三甲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情况。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选定每年二季度某一天,调查当日该院所有住院患者感染情况(包括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病原菌送检情况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2014-2021年共调查7776人,涵盖全院所有住院病区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在2019年前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19年达到5.48%,2020-2021年逐渐下降,不同年度医院感染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5,P<0.01)。全院感染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在31.22%~40.58%,不同年度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2,P<0.01)。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病原学送检率在60.7%~78.05%,不同年度抗菌药物送培养率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8,P<0.01)。结论 该医院感染现患率水平呈逐年降低趋势,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抗菌药物病原学检查的意识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构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 研究其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7月—2023年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实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干预前(2022年7—12月, 对照组)与干预后(2023年1—6月, 干预组)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的差异。 结果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干预组为41 577例, 对照组为27 052例, 干预组病原学送检率及病原学送检正确率均较对照组提升(分别为74.2% VS 62.8%、90.3% VS 8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病原学送检率目标达成率为237.5%, 进步率为18.2%。病原学送检正确率目标达成率为104.0%, 进步率为9.5%。过程指标中, 干预组病原学标本送检诊断符合率、病原学标本采集正确率、病原学标本转运及时率、病原学标本接收率均较对照组提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果指标中, 干预组指向性指标送检率、血培养标本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体液标本送检率均较对照组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 血培养标本阳性率由干预前的18.5%提高至干预后的2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可以提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及送检正确率, 改善指标的管理质量与内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信息化监测模式在提高医院多重耐药菌防控水平的作用。 方法 基于医院基础信息系统构建多重耐药菌信息监测管理系统,获取医院多重耐药菌相关数据资料,同时落实集束化干预措施,并比较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防控指标。 结果 医院在实施信息化监测管理后,接触隔离医嘱开具及时率从57.87%上升到9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820,P<0.001);多重耐药菌各项预防控制措施执行率均比信息化监测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由0.31%下降到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76,P<0.001)。 结论 实施信息化监测模式能够提高全院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多重耐药菌防控水平以及精准化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综合干预措施对ICU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ICU2014-01/2014-12所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为干预前组;2015-01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2015-01/12患者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ICU患者3 080例,其中干预前监测患者1 518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15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病率为9.95%;其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发病率为3.8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发病率为1.84%,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包菌(MDR/PDRPA)感染发病率为1.32%;干预后监测患者1 562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9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病率为6.27%;其中CRAB感染发病率为2.05%。,MRSA感染发病率为0.96%,MDR/PDRPA感染发病率为0.58%,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感染总发病率、CRAB、MRSA、MDR/PDRPA感染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8.52、4.37、4.54,P均0.05);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送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05、111.62,P均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总发病率及CRAB、MRSA、MDR/PDRPA感染发病率,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提高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送检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前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方法以科室为单位开展选择式目标管理,以开展管理前为对照组(2013年7—9月),开展管理后为干预组(2013年10—12月),比较管理前后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结果所有住院患者中,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11 254例,送检3 426例,送检率为30.44%;对照组与干预组的送检率分别为28.80%、31.89%,送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1,P0.05)。限制级、特殊级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分别为3 716例、1 418例,送检率分别为46.61%、79.20%。限制级、特殊级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对照组与干预组送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86、19.31,均P0.05)。结论应用选择式目标管理,可以提高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前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应用项目化管理模式,提高住院患者病原学送检率。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1—12月份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月份为对照组,7—12月份为干预组。干预组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处理,包括项目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5个阶段实施,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病原学送检相关监测指标。结果 共调查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35 488例,其中对照组15 536例,干预组19 952例。病原学送检率干预组较对照组提高(69.52%VS 4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目标达成率为430.85%,进步率为57.64%。两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除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标志物检查的送检率干预后较干预前提高(53.61%VS 25.01%),增长率达114.35%,高于微生物培养及显微镜检查、免疫学检测及其他检测项目的增长。干预后抽查的87例送检降钙素原(PCT)/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2021—2022年多重耐药菌在不同科室、不同人群、不同感染状态下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赤峰市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检出的多重耐药菌,根据科室类别、性别和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分布情况。结果 2021年1月—2022年12月共检出多重耐药菌883例,其中检出最多的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ESBLs),占31.37%。不同类别科室的多重耐药菌分布不同(χ2=220.448,P <0.001)。内科病房、外科病房主要以ESBLs类细菌为主,重症科室主要是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分布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人群多重耐药菌分布也不同(χ2=57.994,P <0.001),男性患者主要是CR-AB分布居多,检出181例,女性患者则以ESBLs类细菌为主,检出13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部门协作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方法,以提高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能力.方法 由分管院长统一领导,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处、微生物实验室、医务部、护理部、相关临床科室组成,明确职责分工,开展日常防控及监测工作.采用SPSS 13.0对2012-2013年微生物送检、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多重耐药隔离措施执行率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干预前后微生物标本合格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手卫生依从率、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执行率有显著差异,P<0.05.并讨论形成重点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干预建议.结论 多部门协作可以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临床科室是多重耐药菌防控的主体,手卫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多重耐药菌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用药管理在患者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2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实施抗菌药物治疗(100例),观察组于抗菌药物管理基础上实施治疗(100例),分析其作用。结果观察组用药种类不合理比率0.00%、用药剂量不合理比率0.00%、用药时机不合理比率1.00%、给药方法不合理比率0.00%、联合用药不合理比率1.00%,低于对照组的6.00%、5.00%、7.00%、5.00%、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0、5.130、4.690、5.130、5.700,P<0.05)。观察组单一抗菌药物使用比率67.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0,P<0.05);观察组三联抗菌药物使用比率4.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0,P<0.05);观察组、对照组二联抗菌药物使用比率29.00%、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30,P>0.05)。观察组Ⅰ类切口感染率0.00%、Ⅱ类切口感染率0.00%、Ⅲ类切口感染率1.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0、5.130、4.690,P<0.05)。结论抗菌药物用药管理在患者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显著,可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联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某综合医院的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和病原菌培养送检情况,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2016—2021年每年调查日所有住院患者开展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6.0进行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2016—2021年医院感染现患率1.89%~2.31%,各年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1.133,P=0.951)。医院感染现患率居前列的科室主要为重症医学科、血液内科、心脏外科、康复医学科、胸外科等。除2018年外,其他年份呼吸系统感染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上,革兰氏阴性菌占比例均在70%以上。2016—2021年,抗菌药物使用率25.26%~37.45%,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年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784,P<0.001);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菌培养送检率46.20%~56.75%,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53,P=0.007)。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进一步有效控制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在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系统的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库中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医院感染病例1 983例,其中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病例215例作为观察组,在余下的1 768例医院感染非多重耐药菌中随机抽取215例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χ2检验与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观察组感染前平均住院时间为(12. 74±55. 85) d,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对照组感染前平均住院时间为(25. 81±59. 35) 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352,P<0. 05)。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插导尿管、深静脉插管、插胃管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抗菌药物使用数量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种类和数量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暴露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分析表明侵袭性操作(OR=2. 452)和抗菌药物使用(OR=2. 077)是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侵袭性操作和抗菌药物使用是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医院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对于患者留置的管道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同时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实施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及抗菌药物使用质量控制等综合干预措施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院内感染防控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治疗的10 577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住院日期,将其分为干预前组(n=4 122,住院日期为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和干预后组(n=6 455,住院日期为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干预后组采取院内感染综合干预措施.结果 两组院内感染例数发生率(6.23% vs.5.31%)和例次感染率(7.52% vs.6.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和5.42;P<0.05).两组患儿胃肠道、血液系统、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肤软组织感染发生率比较(5.81% vs.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0.05).院内感染病原菌构成方面,干预前组院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9.52%)和肺炎克雷伯菌(25.71%),干预后组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36.50%),两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92,P<0.05).干预后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合计隔离率可达90.25%.两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70.32% vs.8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8,P<0.001).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率、药物敏感送检率及特殊类型抗菌药物使用的药师会诊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87.58,440.14,-;P<0.05).结论 对NICU进行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监测、抗菌药物使用质量控制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资料, 2021年1—12月采取常规管理模式(对照组), 2022年1—12月采取MDT管理模式(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相关指标。 结果 采取MDT管理模式后, 干预组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73.62%)高于对照组(7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对照组为87.98%, 干预组为88.89%,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重点药物联合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93.94%)高于对照组(9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 分别由原来的38.03%、21.03%下降至32.78%、10.3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量和使用强度均下降。干预后多重耐药菌(MDRO)集束化防控措施落实率均较对照组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RO检出率由34.70%下降至32.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MDRO例次感染率无明显变化。 结论 MDT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 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防止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的临床治疗对策,以及降钙素原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病房收治的经痰液样本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患者142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为非多重耐药菌种和多重耐药菌,每组71例,对两组患者分别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同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 d、 14 d、21 d对71例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患者降钙素原进行检测,对比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和两种及以上抗菌药物在治疗前后的降钙素原,以及治疗后炎性指标的情况。结果非多重耐药菌种采用一种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低于两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P0.05),多重耐药菌种采用一种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低于两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84,P0.05);观察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C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9,P0.05);治疗后,两组PCT检测结果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2、6.839、11.287,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CRP、白细胞计数、IL-6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52、7.384、28.391,P0.05)。结论 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患者应选用两种及以上抗菌药物进行治疗,PCT的检测对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抗菌药物的使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20—2022年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3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2022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联用重点抗菌药物前及医院感染诊断病原学送检情况、阳性检出情况,对送检率、阳性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556,P<0.01);抗菌药物治疗前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98,P<0.01);抗菌药物治疗前、联用重点抗菌药物前及医院感染诊断病原学送检率为48.78%、94.68%、69.85%,阳性检出率为24.25%、46.31%、38.89%。结论 医院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未达国家目标要求,各科室阳性检出率较低,医院应加强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部门合作在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多部门合作管理实施前(2019年1~12月)期间所有住院患者1 478例进行检测统计,从2020年1月开始实施多部门合作管理,具体包括:(1)建立多部门合作管理组织体系;(2)建立MDRO三级管理网络;(3)多学科联合培训;(4)临床科室配备临床药师;(5)采用医院感染监控系统对微生物标本的送检、MDRO的检出率、耐药菌普的变迁、抗菌药物的使用等进行实时监控;(6)由院感科、医务处牵头,定期对MDRO检出率高的科室和重点科室进行联合查房检查;(7)采用PDCA循环模式对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各个环节质控;对多部门合作管理实施后(2020年1~12月)所有住院患者1 849例进行检测统计,对比实施前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MDRO检出率、手卫生依从率和接触隔离执行率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标本送检率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结果 多部门合作管理实施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MDRO检出率明显低于实施前(χ2=46.611,χ2=16.814,P<0.05);手卫生依从率和接触隔离执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施危急值管理对临床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的所有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危急值管理干预前(2015年4月-2016年3月)和干预后(2016年4月-2017年3月)患者MDROs感染及检出情况,分析干预前后临床各项预防控制措施依从性的差异。结果干预前后分别检出MDROs 959株和1061株,MDROs检出率从18.98%降至1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1,P=0.009);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从干预前的45.53%升高至干预后的5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751,P<0.001);干预前后MDROs医院感染分别为323和231例次,MDROs医院感染例次日发病率由干预前的0.44‰降至干预后的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13,P<0.001);干预后MDROs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依从率及医护人员、保洁人员的知晓率等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危急值管理能促进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依从性提高,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上海市9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患者临床病原学送检及耐药菌检出现状,为促进临床病原学标本正确送检、降低耐药菌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网络填报的形式,于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对上海市9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2015年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病原学送检及耐药菌的检出进行回顾性调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90所二级以上出院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52.97%,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51.0%,高于三级医院45.1%(χ~2=7247.429,P0.001);病原体送检中痰培养标本平均送检占比P50(P25,P75)为25.14%(16.74%,37.82%)高于血培养送检占比8.53%(5.93%,12.96%);多药耐药菌检出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SC)检出率最高为50.65%,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9.19%;痰标本中以检出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为主,分别占79.85%和79.39%;MRSA在痰标本中病原体中的构成比(5.38%)高于血标本(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SA、CRAB与CRPA在痰标本病原体中分别占5.38%、7.20%、4.45%,均高于血标本2.91%、0.82%、0.37%(P0.001)。结论需加强正确的临床病原学标本送检,重视无菌部位病原学送检率,针对性地对二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加大规范与管理,延缓多药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