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参芎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X盒结合蛋白1(X-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1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参芎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参芎组大鼠在再灌注时腹腔注射参芎注射液33.3 ml/kg,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再灌注后6、12、24和72 h时处死动物,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脑缺血区XBP1蛋白和mRNA表达,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再灌注后XBP1蛋白和mRNA水平均有升高,再灌注12 h达高峰;参芎组再灌注后6、12、24和72 h时,凋亡细胞数量和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均<0.01),再灌注后6、12和24 h时,XBP1 mRNA水平也显著低于相应时间点的生理盐水对照组(P均<0.01).结论 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启动的XBP1通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璐  张一  王强  林其谁  宣海星 《山东医药》2007,47(35):32-34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对照组(缺血组)、空质粒组和白介素(IL)-10基因转染组(转染组),后三组采用Longa法建立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造模成功后转染组及空质粒组分别于侧脑室注射SA脂质体/pcDNA3.1-IL-10,SA脂质体/pcDNA3,1(+)。各组大鼠于预定时间处死制作脑组织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IL-10基因表达情况;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情况,测定脑梗死体积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转染组再灌注72h时大脑皮层及海马中均能检测到IL-10 mRNA表达,其余三组均无表达。转染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程度明显轻于缺血组及空质粒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行为学评分亦低于缺血组及空质粒组(P均〈0.05)。证实SA脂质体介导人IL-10基因转染能减轻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rhBMP-7)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和rhBMP-7处理组(B组),B组于再灌注开始前30 min给予rhBMP-7 250 μg/ kg尾静脉注射,C组和I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血流再灌注后24 h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后取脑,行脑含水量和梗死体积测定,计算脑梗死体积比,并电镜下观察脑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B组大鼠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下降,脑含水量和梗死体积比明显低于I组(P<0.01).神经细胞的坏死程度也明显轻于I组.结论 rhBMP-7缩小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褐藻多糖硫酸酯(FS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FSP高、低剂量组各10只,后三组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1.5h后再灌注24h。再灌注后0和12h,FSP高、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剂量为50、25mg/kg的FSP,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再灌注后24h,各组均行神经行为评分,采用红四氮唑染色法计算相对脑梗死体积,采用生物化学法测量患侧脑组织NO水平。结果再灌注24h后假手术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NO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且FSP高、低剂量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FS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性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机制为下调脑组织NO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及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线拴法制做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加丹红注射液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再灌注加丹红注射液组每日尾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或丹红注射液(100mg/kg),观察给药7d后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变化、脑梗死体积,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MDA)、单胺氧化酶(MAO)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加丹红注射液组术后7d时神经功能恢复优于缺血再灌注组,脑梗死体积均小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加丹红注射液组脑含水量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加丹红注射液组能降低脑组织MAO活力、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同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减小梗死体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新生血管形成是最终的侧支代偿途径,探究丹红注射液对新生血管的影响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具有一定价值。目的探究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区新生微血管的影响。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6月,将8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造模组(n=36)及丹红组(n=36)。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其中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插线栓;丹红组大鼠于拔出线栓后腹腔注射丹红注射液,造模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均于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三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7 d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结果(1)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及7 d神经行为学评分均为0。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红组大鼠造模后7 d神经行为学评分低于造模组(P<0.05)。(2)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及7 d脑梗死体积均为0。丹红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及7 d脑梗死体积小于造模组(P<0.05)。(3)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造模后24 h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多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造模后72 h及7 d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多于假手术组,丹红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多于造模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有效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量,改善脑侧支循环,进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缩小脑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保护作用。方法C3H/HeJ小鼠1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TLR4先天缺损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C3H/HeJ组),以C3H/HeN小鼠16只作对照(C3H/HeN组),观察缺血6h及再灌注24h时,两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及血清TNF-α水平。光镜及电镜观察两者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情况。结果与C3H/HeN组比较,再灌注24h时,C3H/HeJ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小(P<0.05);脑含水量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1);血清中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脑缺血皮质区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轻于C3H/HeN组小鼠。结论C3H/HeJ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减轻,TLR4介导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炎性细胞因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30只:采用Longa改良方法制作大鼠可复流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在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对照组30只:MCAO模型成功后立即向侧脑室内注入10μl灭菌PBS,在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ASODN组30只:MCAO模型成功后立即向侧脑室注入10μlNMDAR1反义寡核苷酸。以上3组依缺血2h后再灌注时间0、6、24、48、72h分为5个亚组,除再灌注72h时间点10只外,其余每个亚组5只。在相应时间点取脑,行HE染色、NMDAR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脑梗死体积测定。结果ASODN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0.5)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2.4±0.6)和对照组(2.5±0.4),P<0.05;ASODN组缺血周边区NMDAR1阳性细胞数(36±10)显著少于缺血再灌注组(46±20)和对照组(50±16),P<0.05。ASODN组平均脑梗死体积百分比(28±4)%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42±3)%和对照组(43±5)%,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内注入NMDAR1反义寡核苷酸可缩小梗死体积,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麝香配伍冰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脑梗死体积,并比较其神经功能行为积分。结果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与假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行为积分显著升高(P〈0.01);麝香配伍冰片组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缩小(P〈0.01),同时,麝香冰片组、麝香组大鼠神经功能行为积分下降(P〈0.05)。其中以麝香配伍冰片组作用最明显。结论麝香配伍冰片可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行为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及苦碟子注射液对此变化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腹腔注射苦碟子注射液8.4 g/(kg·d),1次/d],每组42只,另24只备用。后2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 h再灌注大鼠模型。3组于造模后1、3、6、24、72 h和7 d取材,每个时间点7只,分别于24、72 h和7 d采用Longa等评分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于1、3、6、24、72 h和7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质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皮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24、72 h和7 d神经行为学评分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2.40±0.54)分和(1.60±0.54)分vs 0分,(2.70±0.75)分和(1.40±0.54)分vs 0分,(2.30±0.49)分和(1.30±0.49)分vs 0分,P<0.05],而且治疗组上述3个时间点神经行为学评分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3、6、24、72 h和7 d的病理形态学及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严重,神经元细胞及细胞器形态明显呈缺血改变,细胞器数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1、3、6、24、72 h和7 d的病理形态学及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3-硝基丙酸对缺血预处理后脑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后3-硝基丙酸(3-NPA)对脑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脑缺血组24只,脑缺血预处理组24只,脑缺血预处理后3-NPA干预组24只。各组再按缺血时间分为6h、1、2和4天4个时间点。结果在缺血后相同时间点,脑缺血预处理组与脑缺血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海马区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降低(P<0.05);脑缺血预处理后3-NPA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较脑缺血预处理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在脑缺血后6h出现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1~2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结论缺血预处理后3-NPA干预可进一步加强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RSG组[1mg/(kg·d)]、中剂量RSG组[2 mg/(kg·d)]和大剂量RSG组[4 mg/(kg·d)],每组8只.线栓法制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动态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只健康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移植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24 h后各组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前体细胞,最后一次注射后2 h处死。通过神经缺损评分观察移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脑组织BrdU阳性及凋亡细胞。结果脑梗死后侧脑室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区及梗死灶边缘BrdU阳性细胞迅速增多(P<0.05)。移植BMSCs后BrdU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增加更趋明显。同时,BMSCs移植后大鼠神经功能得到明显康复,缺血边缘区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伴梗死体积缩小。结论BMSCs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迁移,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再灌注高血压大鼠神经肽Y和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神经肽Y(NPY)表达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制作RHRSP模型,用线栓法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放射免疫法、干湿重法、图像分析和透射电镜等技术检测脑缺血6h再灌注6、72、168h时脑组织NPY、水含量、梗死面积百分率和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再灌注组脑组织NPY和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72h达高峰;脑梗死面积百分率显著增高,168h时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元和血管壁超微结构损害。结论NPY可能参与了RHRSP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病理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灯盏乙素与芍药苷联用对永久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8只成年S 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灯盏乙素+芍药苷组和环巴胺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环巴胺组在缺血前15 min腹腔注射sonic hedgehog (SHH)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滞剂环巴胺6 mg/kg,其余各组在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灯盏乙素+芍药苷组与环巴胺组在缺血后0 h和6 h分别腹腔注射灯盏乙素20 m g/kg+芍药苷30 m g/kg ,其余各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缺血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断头取脑,利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皮质SHH、Patched-1和Gli-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缺血组、灯盏乙素+芍药苷组和环巴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33±0.52)分、(1.50±0.55)分和(3.67±0.52)分。灯盏乙素+芍药苷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而环巴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灯盏乙素+芍药苷组( P<0.05)。缺血组、灯盏乙素+芍药苷组和环巴胺组梗死体积百分比分别为(31.77±1.19)%、(22.94±2.65)%和(35.53±0.20)%。灯盏乙素+芍药苷组梗死体积显著小于缺血组(P<0.05),而环巴胺组梗死体积显著大于灯盏乙素+芍药苷组(P<0.05)。缺血组、灯盏乙素+芍药苷组和环巴胺组SHH、Patched-1和Gli-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P均<0.05)。灯盏乙素+芍药苷组SHH、Patched-1和Gli-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缺血组(P均<0.05),而环巴胺组Gli-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灯盏乙素+芍药苷组(P均<0.05)。结论灯盏乙素与芍药苷联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SHH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6.
阿司匹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8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A组)和小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20mg/kg)、中等剂量组(C组,阿司匹林80 mg/kg)、大剂量组(D组,阿司匹林320 mg/kg),每组12只.实验组于脑缺血-再灌注术后连续3 d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阿司匹林.脑缺血-再灌注后当日始连续4 d对每组动物进行Bederson评分并记录.第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梗死灶体积,用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原位标记凋亡细胞,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调节基因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用阿司匹林干预后,B、C、D组大鼠肢体功能改善,与A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梗死体积显著缩小(分别较A组缩小16.3%、19.2%和12.8%);缺血周边区凋亡细胞阳性率A组为58%,B组为37%,C组为35%,D组为40%;缺血区BCL-2蛋白表达A组为38%,B组为55%,C组为60%,D组为50%;BAX蛋白表达A组为50%,B组为34%,C组为33%,D组为42%.三个药物组间进行比较,小、中等剂量阿司匹林组对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大剂量组.结论早期应用阿司匹林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槐果碱对酸敏感离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ASIC)的影响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大鼠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以及槐果碱5、10和20 mg/kg预处理组,每组5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大鼠缺血模型,5、10和20 mg/kg槐果碱腹腔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