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危险因素评估表及预防措施记录表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产科收治的1 000例孕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各5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采用产科DVT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孕产妇DVT形成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用DVT预防措施记录表,分别对DVT低、中、高危孕产妇采取相应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孕产妇平均住院天数、DVT、肺血栓栓塞症(PTE)及下肢肿胀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采用产科DVT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患者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护理组在平均住院天数、DVT和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护理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运用产科DVT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孕产妇进行DVT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用预防措施记录表,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对DVT预防有积极作用,可以缩短住院天数、提升护理质量、降低DVT和下肢肿胀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萍 《中外医疗》2011,30(30):161-16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及危险等级对预防性治疗与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等级对病人进行预防和护理。结果高危组和中危组病人可以选择机械性预防加药物预防。低危组术后机体有效的活动即可降低发病率。结论护理人员在DVT预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掌握预防方法有助于降低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任海涛 《中外医疗》2010,29(27):7-8,10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护理对策,提高血栓性疾病的诊治,降低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方法对304例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术前综合评估,术后针对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进行细致的观察,加强包括不良生活习惯、患肢、血管、疼痛、体位等全面的护理管理,并指导进行有效的早期功能锻炼,同时做好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术后并发下肢动脉栓塞2例,深静脉血栓(DVT)形成9例,肺栓塞(PTE)4例,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下肢动脉栓塞发生率为0.7%,DVT发生率为3%,PTE发生率为1.3%结论根据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和围手术期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给予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高龄患者骨折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对254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健康宣教,早期功能锻炼,抗凝治疗。结果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发病率为0.45%,未发生肺栓塞(PTE)。结论根据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分析,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胸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各项护理对策.方法 对417例胸科术后患者开胸手术PTE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护理干预及护理质量控制.结果 本组患者有5例发生DVT,发病率1.2%.结论 对高危险因素通过给予早期干预,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可大大减少PTE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方法 7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38例,气管插管全麻32例。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结果通过对7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3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栓负荷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症(PT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2022年01月期间入住湖南省人民医院经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确诊为急性中危PTE患者128例,根据危险分层分为中低危、中高危两组,中低危组66例,中高危组62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内径(RV)、左心室内径(LV)、CTPA RV、LV和血栓负荷/CT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Qanadli评分。比较血栓负荷Qanadli评分与CTPA和超声心动图RV/LV比值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Qanadli评分对中危PTE危险分层的预测能力。结果 :中低危PTE组与中高危PTE组年龄及性别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中低危PTE组在气促、晕厥临床症状和伴随疾病肾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中高危PTE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中低危组患者Qanadli评分、CTPA和超声心动图RV/LV比值明显低于中高危组患者。Qanadli评分与CTPA和超声心动图RV/LV比值呈正相关。Qanadli评分对中高危PTE具有较好预测价值,其ROC...  相似文献   

8.
应用循证护理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干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将循证护理实施前收治的33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循证护理实施后收治的27例患者列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即根据病人情况,提出临床护理问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循证的观察与应用。比较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有2例发生DVT,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是积极有效的,在临床护理领域中实施循证护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140例髋、膝关节手术及髋关节周围手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的方法预防下肢DVT的发生,观察两组患者双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发生下肢DVT3例,发生率为4.29%(3/70)。对照组手术后发生DVT11例,发生率为15.71%(11/70),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lt;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可以降低骨科手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10.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需要制动,且患者卧床时间比较长,因而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对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34例患者于术前分析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仅为5.88%,临床效果明显。本文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并发症认知程度调查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70例行电切术的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本研究组自行设计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问卷对70例患者术后DVT并发症认知程度调查进行调查,包括DVT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后遗症、并对其进行护理预防。结果术后DVT并发症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在危险因素中,对手术认知水平最低,仅5.71%的患者了解手术会导致DVT;其中对静脉曲张的认知水平最高,21.43%的患者了解静脉曲张是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在DVT临床表现中,没有人知道体温升高是DVT临床表现,对患肢麻木的认知水平最高,占21.43%。在DVT后遗症中,对患肢溃疡认知水平最高,占18.57%,对患肢色素沉着认知水平最低,仅占2.86%。护理预防主要从术前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禁烟并进行宣传教育、运动、早期发现并预防、心理护理、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等7个方面进行护理。结论患者对术后DVT并发症的认知水平较低,在护理预防中应加强宣传教育,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式,可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特点的认识,并探讨其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对在苏州吴中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145例患者行DVT形成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其中男性51例,女性94例,年龄23~83岁,平均(59.8±13.0)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第7天分别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详细调查和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麻醉类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是否使用骨水泥、手术人路、单侧或双侧置换、术后镇痛方式、术前诊断以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同时记录发生DVT的部位、类型以及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按BMI分为正常组(BMI≤25kg/m2)和肥胖组(BMI> 25 kg/m2).将DVT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把以上可疑因素作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有显著差异性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筛选出DVT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本组病例共发生DVT 45例,发生率31%.单纯近端DVT为7例(15.6%),远端DVT 33例(73.3%),全静脉DVT 5例(11.1%),均未发生肺栓塞(PTF).无DVT临床症状的25例(55.5%),有DVT临床症状的20例(44.5%); (2)临床因素与术后DVT形成的关系:单因素x 2检验显示: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与DVT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临床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因素有4个,其中危险因素3个,分别是性别,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其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10.012,3.086,8.834;保护因素1个,为术前患者血型是O型,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1倍.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DVT常存在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认识DVT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临床征象,及早给予相应的辅助检查及术前预防性的治疗,是防止PTE的发生和降低DVT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进行下肢护理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230例于我科住院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108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进行局部肢体被动活动训练,关节活动等下肢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进行下肢护理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凹卧位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效果及影响。方法: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中凹卧位联合间歇加压充气泵组(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行腹部手术操作时采取常规体位,整体头高足低20°。观察组行腹部手术操作时采用中凹卧位(头胸部抬高20°,下肢抬高30°)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术后连续3 d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术后1周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形成情况。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及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DVT发生的风险。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为1.9%,显著低于对照组(13.5%)(P=0.027)。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第1、3天的D-二聚体水平及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凹卧位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可有效预防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本地区PTE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及海口市中医医院住院行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angiography,CTPA)检查的192例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按是否伴发PTE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采用多元回归寻找伴发PTE的危险因素。结果 192例患者中,43例伴发PTE,男32例,女11例,冬季发病最多,有13例(30.2%),科室分布广,以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为主,共18例(41.9%)。原发性危险因素:研究组与对照组抗凝蛋白活性值比较,蛋白S(PS)活性(83.22±25.75)vs(101.59±1.23),蛋白C(PC)活性(91.30±20.79)vs(103.22±14.19),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98.6±8.50)vs(103.66±8.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下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70岁,卧床≥3 d,吸烟或接触生物燃料,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外伤或/和手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卒中发作史、高脂血症(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VT( OR=65.34,95%CI:12.52~341.07,P<0.001)、外伤或/和手术(OR=45.12,95%CI:7.99~254.76,P<0.001)和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OR=9.04,95%CI:2.19~37.22,P<0.05)为住院伴发PTE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本地区PTE患者发病无季节、科室之分,抗凝蛋白活性水平低,DVT、外伤或/和手术和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是本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认识以上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PTE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在骨科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术后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常规抗凝药物进行防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联合疏血通注射液进行预防。2组均护理16 d。护理结束后检测2组 DVT 发生率,观察伤肢肿胀程度,并对比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出现4例 DVT,发生率为11.11%,观察组出现1例 DVT,发生率为2.78%(P <0.05);2组伤肢肿胀程度均有所减少,但观察组较对照组肿胀程度减少明显(P <0.05);2组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 <0.05)。结论中医护理联合疏血通注射液能够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全血黏稠度和血浆黏度,改善血液高度凝结状态,从根本上预防骨科术后 DVT 形成。  相似文献   

17.
崔丽平 《北京医学》2011,33(11):885-887
目的 总结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6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PTE患者,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分析常见高危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手段与疗效关系.结果 PTE患者高危因素前3位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56.6%、冠心病35.5%、糖尿病24.2%、脑梗死24.2%),下肢静脉血栓(72.6%),手术或骨折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因素与胃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肿瘤患者术后血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手术的2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人数,分析肿瘤相关因素对下肢DVT的影响。结果 13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下肢DVT 60例(44.4%),其中左下肢19例(14.1%),右下肢11例(8.1%),双侧下肢30例(22.2%)。根据术后下肢DVT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两组术前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后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CA125水平升高超过5 u/ml[R=3.227(95% CI:1.181,8.812)]是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后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非血栓组缓解率更高。结论 术后CA125水平较术前升高超过5 u/ml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人数明显增加;新辅助化疗后病情缓解的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小组式护理管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59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实施小组式护理管理。对2组患者干预后血栓风险形成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 干预组患者血栓风险评估率为74.58%(44/59),超声早期检出率为76.27%(45/59),D-二聚体筛查异常率为93.22%(55/59),均明显高于常规组44.07%(26/59)、45.76%(27/59)、30.51%(18/59);干预组患者血栓发生率为1.69%(1/59),明显低于常规组13.56%(8/59);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31%,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8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小组式护理干预,可提高早期检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各项指标的阳性率、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刘郑  穆景颂  刘海华  卢节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1):1518-1520, 152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健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147例,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凝血象、D-二聚体及双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健侧下肢有无血栓,分为健侧伴DVT组(18例)和健侧不伴DVT组(129例),比较2组病人各指标有无差异。结果2组病人年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心房颤动(房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伴DVT组D-二聚体、意识障碍发生率、呼吸机使用率高于健侧不伴DVT组(P < 0.05~P < 0.01)。结论意识障碍和使用呼吸机是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健侧DVT的危险因素,肺部感染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健侧下肢血栓的筛查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