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周围神经移植后,相应的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内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时程与规律尚未明确.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移植术后GAP-43在相应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假手术组:实验组行坐骨神经移植,分别于术后3 d,1,2,4,6,8周6个时间点处死后取其手术侧L4~L5背根神经节,应用Fn-PCR和Westem Blot技术检测GAP-43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GAP-43 mRNA表达量较低,且随时间无明显改变;实验组术后1周时GAP-43 mRNA在相应背根神经节中即有表达增强,2周时达到高峰,6~8周表达逐渐减弱.两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GAP-43蛋白与GAP-43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相同.结果表明神经损伤后相应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存在损伤反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相应脊髓节段Bcl-2、Bax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再分为六个小组,每组5只。实验组于伤后3天,1周,2周,4周,6周和8周6个时间点取材。应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及脊髓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3天即可见脊髓内TUNEL阳性细胞,2周表达到达高峰,此后表达量逐渐下降;大鼠坐骨神经切断3天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出现表达,2周时达高峰,8周时仍有表达。Bcl-2/Bax值2周时最低,以后逐渐增大,Bcl-2/Bax值越小凋亡的细胞越多。结论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相应脊髓节段内存在神经细胞的凋亡,Bcl-2和Bax比值的变化是神经凋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鞘内转染腺相关病毒6-人神经生长因子β(AAV6-hNGFβ)对糖尿病神经病变(DPN)大鼠背神经节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hNGFβ组(模型组+AAV6-hNGFβ-EGFP)和阴性对照组(模型组+AAV6-EGFP)。正常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hNGFβ组、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均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并于造模后分别在鞘内注射AAV6-hNGFβ-EGFP、AAV6-EGFP和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观察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形态,并测定不同病程(1周、4周、8周)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同时检测背根神经节神经生长因子(NGF)、细胞因子(ICAM-1、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尼氏小体明显减少且染色变浅,伴有空泡样变化,神经组织出现损伤,同时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背根神经节NGF表达减少,炎性因子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模型组和阴性组大鼠以上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与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hNGFβ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尼氏小体明显增多,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背根神经节NGF表达增加,炎性因子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鞘内转染AAV6-hNGFβ可上调NGF同时抑制细胞因子,从而修复DPN大鼠的神经节损伤。  相似文献   

4.
张永发  王忱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5):90-92,F0003
目的:观测坐骨神经损伤对大鼠行为的改变,以及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对相应背根神经节中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生长相关蛋白与神经损伤所致的自发性疼痛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外科和病理实验室完成。2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神经切断组120只、神经压榨组1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神经切断组,神经压榨组按存活时间不同再各分为3,7,14,21,30,60d6个亚组,每个亚组20只。用自噬评分方法观察大鼠神经损伤后的行为改变;并处死取材L5节段损伤侧背根神经节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2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自噬评分:神经损伤后,神经切断各亚组自噬发生率均比神经压榨各亚组高,程度也较重。神经切断60d组自噬平均分为2.1,而神经压榨60d组仅为0.7分。②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神经切断组背根神经节生长相关蛋白免疫阳性标志平均吸光度表达伤后7d达高峰(0.614&;#177;0.004),持续到伤后60d仍有高表达(0.515&;#177;0.004);而神经压榨组伤后14d才达高峰(0.583&;#177;0.006),伤后21d即有所下降(0.563&;#177;0.008),伤后60d基本回复到正常水平(0.231&;#177;0.003);正常对照组背根神经节仅有少量表达(0.225&;#177;0.005)。神经损伤后神经切断组、神经压榨组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4.726,t=4.074,P≤0.05);神经切断组、神经压榨组伤后的表达差异也存在显著性意义(t=3.357,P≤0.05)。 结论:不同的坐骨神经损伤方法所致的大鼠自噬程度和生长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不同,提示神经源性疼痛的发生可能与神经的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背根节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5只,5只为正常组,余40只行左侧坐骨神经切断外膜缝合。电针组每天穴位电针20min,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再分4个亚组,每组5例。分别于术后1,2,4和8周处死,取材L6节段损伤侧背根节,免疫组化染色观测GDNF表达,并观察4周时感觉神经电生理。结果:电针组同侧背根节神经元GDNF表达伤后2周达到高峰,积分光密度值为0.699&;#177;0.053,与模型组0.419&;#177;0.093比较有显著意义(P&;lt;0.05)。伤后8周恢复正常对照水平;模型组背根节细胞GDNF表达伤后2周达到高峰保持至8周。相应的感觉神经潜伏期检查8周时电针组(0.56&;#177;0.89)ms,明显短于模型组(0.78&;#177;0.12)ms,且传导速度明显增加,波幅增大。结论:电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是通过增强脊神经节GDNF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长期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2)和治疗组(n=12)。模型组和治疗组结扎坐骨神经,治疗组予脉冲射频治疗坐骨神经结扎部位120 s。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21 d、28 d测量缩足反射阈值(HWT),治疗后28 d取大鼠右L4-6背根神经节,采用RT-q PCR和ELISA方法检测CGRP表达。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大鼠HWT逐渐升高,7 d起即高于模型组(P0.05),21 d、28 d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CGRP转录及翻译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脉冲射频治疗可长时间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下调背根神经节中CGR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慢性缩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引起大鼠背根神经节内质网应激反应。方法:5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手术组(CCI组)(n=28)。手术前、术后1天、4天、7天、14天、21天和28天测定动物机械痛敏和热痛敏,背根神经节GRP78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内质网应激反应的标志蛋白)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CI组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在术后明显下降,背根神经节GRP78蛋白表达在第1天开始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模型可以激活大鼠背根神经节GRP78蛋白表达和内质网应激反应,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神经源性疼痛时吗啡镇痛效应的降低与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释放量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切断大鼠单侧坐骨神经作为引起神经痛的动物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术后第3,7,10和14天脑脊液中CCK-8-ir含量的变化,并在相应的时间点分别皮下注射吗啡(4mg/kg)和CCKB受体拮抗剂L-365,260(0.5mg,/kg),观察痛阈(辐射热甩尾潜伏期)的变化。结果:(1)大鼠单侧坐骨神经切断后一周,脑脊液中CCK-8样免疫活性物质(CCK-8-ir)的浓度(代表中枢CCK-8的释放量)增加了125%,此时吗啡的镇痛效果降低,而CCK拮抗剂使吗啡镇痛效果提高。(2)坐骨神经切断后1.5~2周,中枢CCK-8释放减少或保持正常水平,此时吗啡镇痛效果正常,CCK拮抗剂也不能使其效应进一步提高。(3)假手术组大鼠于第14天(第四次注射吗啡)时,吗啡作用减弱(发生耐受),此时CCK拮抗剂显示出对吗啡镇痛的加强作用。结论:单侧坐骨神经切断后一周吗啡镇痛效果减弱,可能与当时中枢CCK-8释放过多有关。切断坐骨神经后中枢释放CCK-8水平的变化,是影响阿片镇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维生素B_6(VitB_6)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痛敏、热痛敏及L4~L5背根神经节(DRG)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6只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另选择鞘内置管3天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SD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ham):只分离坐骨神经;CCI组:结扎坐骨神经;CCI+Vit B6组:坐骨神经结扎后鞘内注射VitB_610mg/kg/d,连续两周.各组术前2天和术后1、3、5、7、10、14天测定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在术后3d、7d和14d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L4~5 DRG和p-ERK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术后各天TWL、MWT明显降低(P<0.01);与CCI组比较,CCI+VitB_6组术后3、5、7、10、14天TWL明显增高(3天P<0.05,5、7、10、14天P<0.01),而术后各天MWT无明显差别.术后3、7、14天,CCI组结扎侧L4,5背根节p-ERK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sham组(P<0.01),CCI+Vit B_6组结扎侧L4,5背根节p-ERK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CCI组(P<0.01).结论:背根神经节ERK活化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信号传递,鞘内注射Vit B_6抑制CCI大鼠热痛敏,其机制可能包括通过上游机制抑制ERK激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紫杉醇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各时间点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L组,n=10只),溶剂对照组(C组,n=70只)和制模组(T组,n=70只),在制模前及制模后0.5、1、1.5、2、4、6和8周共8个时间点,称量体重,测量机械痛觉过敏及超敏发生率,以及热痛阈值,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NGF蛋白表达。结果:制模后11.5周至61.5周至68周T组与C组大鼠热痛阈均较BL组下降(P<0.05),68周T组与C组大鼠热痛阈均较BL组下降(P<0.05),68周时T组热痛阈显著回升并高于C组(P<0.05)。制模后0.58周时T组热痛阈显著回升并高于C组(P<0.05)。制模后0.58周T组机械痛觉过敏及超敏发生率高于C组及BL组(P<0.05)。制模后除4周外各时间点T组背根神经节NGF含量均高于BL组(P<0.05),制模后0.5周至2周C组大鼠背根神经节NGF含量较BL组增高(P<0.05),制模后6周至8周,T组高于C组(P<0.05)。分别于制模后1.5周及0.5周T组及C组脊髓背角内NGF含量高于BL组(P<0.05),T组及C组增高趋势分别持续至制模后8周及4周,制模后6周至8周T组高于C组(P<0.05)。结论:紫杉醇注射液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各时间点NGF的表达上调,较紫杉醇注射液溶剂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CrEL)对疼痛行为及NGF蛋白表达的影响均更为显著和持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坐骨神经切断后丙戊酸钠(VPA)对相应脊髓运动神经元p-ERK1/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er大鼠6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3、7、14d四个时相处死后取患侧L4-L6脊髓前角,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ERK1/2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将两组所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显示对照组:术后3d时,p-ERK1/2的表达达到高峰;术后7-14d,p-ERK1/2的表达逐渐下调;实验组:术后3d时,p-ERK1/2的表达达到高峰;术后7-14d,p-ERK1/2的表达逐渐下调;术后1-7d,实验组相关p-ERK1/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PA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是因为VPA激活了MAPK/ERK信号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内注射阿霉素对家兔后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其对背根神经节(DRG)的逆行性切除术作用.方法:家兔24只,右侧与坐股韧带相交处的坐骨神经内注射1%阿霉素0.2 ml,左侧注射生理盐水作为自身对照.于注射前及注射后1~8周测定双侧下肢痛阈、疼痛回缩反应、下肢运动功能以及坐骨神经运动传导功能.结果:注射阿霉素和生理盐水后1、4和8周双侧坐骨神经运动传导功能与注射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理盐水侧1~8周痛阈与注射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回缩反应正常.阿霉素侧1和2周痛阈低于注射前(P<0.05),4和8周高于注射前(P<0.001);1和2周疼痛回缩反应正常,3~8周疼痛回缩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P<0.01).1和2周,家兔双侧后肢出现轻微跛行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8周双侧后肢运动功能正常.结论:坐骨神经内注射小剂量阿霉素能够对相应DRG产生化学切除术效果,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痛觉随阿霉素注射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或消失,但下肢运动功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可测试伤害性的热刺激和机械刺激所引发的痛觉过敏及冷、触觉异常。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后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制作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分别于造模后第3,10天进行鞘内移植,实验组注入30μL的神经干细胞悬液,空白组和对照组注入30μL的细胞培养液。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移植后3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逐渐降低,至移植后7d降低至最低点(P〈0.01),于移植后21d恢复至移植前水平;实验组移植后7,14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与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移植后7,14,21d各组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呈低水平(P〈0.05);移植后14,21d,实验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可提高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了周围神经损伤产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图像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和分析兔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髓背根神经节病理改变及意义。方法 大耳白兔 2 5只 (包括正常对照 5只 ) ,致伤靶点为右后肢外侧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 (0 38g钢珠 ,0 6 5g装药量 ) ,观察伤后 1、3、7、14d(n =5 )腰髓背根神经节病理改变及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synthase ,NOS)表达变化 (免疫组化法 ) ,并进行神经元计数及神经元截面积图像分析。结果 腰髓背根神经节伤后发生出血、水肿、神经元皱缩、坏死等变化 ,伤后 3dNOS表达显著增强 ,伤后 7d神经元数显著减少 ,神经元平均截面积显著减少。结论 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髓背根神经节发生了较重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背景:应用种植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探索其对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免疫原性非常小。目的:用种植胎兔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修复兔缺损的坐骨神经,观察移植神经周围免疫细胞的变化及功能恢复。方法: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动物均切除一段坐骨神经,造成2.0cm长的缺损,实验组用种植胎兔许旺细胞的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修复坐骨神经;对照组仅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移植后1,4,8周光镜观察移植段坐骨神经周围肌肉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计数每个高倍视野免疫细胞的数量。移植后4,8,16周大体观察兔的足部溃疡形成及愈合情况,大体观察神经愈合情况;肌电图检查桥接段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与结论:手术区局部均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实验组足部溃疡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移植后1周移植段坐骨神经周围肌肉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4周,浸润的免疫细胞两组均较1周后明显减少,实验组减少更明显。移植后8周,浸润的免疫细胞更加减少,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4周时,两组均未见明显的神经传导,8,16周神经传导速度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种植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免疫原性非常小,对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有无修复价值?如果脊髓神经元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其修复后也预示着感觉功能的缺失. 目的定量研究周围神经损伤24周后,脊髓后角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设计建立以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为研究对象的实验模型,损伤后24周为最远期观察点,自身对照(对侧空白组),定量化研究.单位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5在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完成.SD大鼠55只,分成11组,即坐骨神经切断1,2,3,4,6,8,10,12,16,20,24周各组.干预切断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并结扎其近端的方法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另一侧为对照侧.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试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区的面积.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脊髓后角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纤维的终末分布面积的变化.结果5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P物质时间序列表示周围神经损伤后2~6周,P物质在脊髓后角免疫反应区面积下降至最低,随之回升,至16周恢复正常,20,24周无明显的进一步变化.②脊髓后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面积损伤与自身对照侧的比值1周时1.14,6周时1.13,24周时0.29,各时间点基本相似(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至晚期,脊髓后角及后根神经节细胞合成和分泌P物质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功能尚未受到破坏,脊髓后角已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仍有恢复感觉功能的神经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原代培养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和冷冻保存的 SCs移植对损伤后坐骨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和液氮保存的 SCs分别移植到桥接缺损坐骨神经的硅胶管内.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硅胶管远端神经干内注射 HRP,逆行追踪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前角的标记神经元数量;测量再生神经纤维的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结果原代培养和冷冻保存 SCs在移植后不同时间其背根神经节(术后 6周 3967.41± 305.91与 3890.55± 315.63, t=0.55, P > 0.05;术后 8周 4029.33± 313.80与 4184.90± 305.75, t=1.11, P > 0.05)和脊髓前角神经元 HRP标记细胞数量(术后 6周 404.87± 40.05与 429.77± 43.40, t=1.33,P > 0.05; 术后 8周 474.49± 42.74与 470.99± 38.82,t=0.19,P > 0.05)、再生神经纤维的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m/s)基本一致(术后 6周 32.28± 1.96与 32.05± 2.31,t=0.24,P > 0.05; 术后 8周 43.60± 1.88与 43.84± 2.19,t=0.26,P > 0.05; 术后 12周 43.78± 1.71与 43.83± 1.75,t=0.06,P > 0.05),再生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未见明显差别.结论冷冻保存的 SCs仍具有促进损伤后周围神经再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颈神经前支受压后的电镜及电生理改变,设计大鼠颈神经前支受压模型。方法Wistar雄性大鼠,用直径1 mm硅胶管,纵形切开,于接近背根神经节远端套入颈6神经前支,以丝线在硅胶管外轻松结扎。结扎前、术后2周及4周测定肌皮神经躯体诱发电位,并于2周、4周取受压部位神经段、对侧正常神经及双侧背根神经节作电镜检查。结果受压2周及4周后肌皮神经躯体诱发电位波幅低于结扎前,潜伏期比结扎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压段神经呈纤维变性、神经脱髓鞘及炎症改变。结论本模型具有切实可行、经济、方便的特点,可作为颈神经受压进一步研究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