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左心耳封堵治疗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6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左心耳封堵术,治疗过程均给予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出院指导及随访等综合护理措施干预。结果经过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后,所有患者均成功行左心耳封堵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左心耳封堵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护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正>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形成血栓致卒中或致心力衰竭,非瓣膜性房颤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无房颤者的5~6倍[1,2],5年卒中发生率达20%~25%,卒中后1年死亡率为30%[3],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此,房颤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其存在血药浓度不稳定、服药依从性差、出血风险高等弊端[4]。房颤持续48 h即可形成左心房附壁血栓,易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患者的围术期中护理要点。方法:查阅文献并分析护士在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配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术前参加病例讨论,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术中备齐所需物品、急救设施。熟练掌握手术中的每一个操作步骤,了解手术进程,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术后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和各种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完善出院指导,加强随访工作以确保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结果:8例患者均被成功完成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置入,手术时间120~180(150±30)min。术中食道超声监测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出院随访至今,患者无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结论: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是我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护士不仅要全面了解左心耳封堵治疗过程,更应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对患者实施系统的整体护理,加强医护患关系密切合作,提高临床技能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而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的主要危害之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栓塞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AF)是缺血性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口服抗凝药(OAC)是预防血栓栓塞的主要手段,但是有些患者存在极高出血风险或OAC禁忌证。众多研究证实,对OAC耐受性差或存在禁忌证的AF患者,左心耳封堵术(LAAO)可作为替代OAC的非药物疗法,效果不劣于OAC治疗。近年来LAAO发展迅速,然而,LAAO后抗栓策略尚无统一标准,器械相关血栓(DRT)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复习最新相关文献,对LAAO术后抗栓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是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极易引起脑卒中事件。左心耳是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封堵左心耳可减少心房颤动血栓的发生率。现就封堵左心耳来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与慢性肾脏病密切相关,二者并存时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有长期抗凝治疗禁忌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方法,并能明显降低出血风险,但在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尤其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现就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中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别,非瓣膜病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占总体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NVAF是指不包含有严重二尖瓣狭窄或置入人工瓣膜的房颤[1]。在欧盟国家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1.5%~2.0%,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急剧增高,65岁以上者高达9%[2-3]。房颤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栓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AF的总患病率高达0.77%,标准化率为0.61%,且有随年龄上升的趋势[1]。AF患者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且危险性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AF患者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口服抗凝药物往往因出血风险高、治疗时间窗窄、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左心耳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具有独立的舒缩功能,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这种舒缩功能消失,成为血栓形成的场所。因此,干预(封堵)左心耳可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目前封堵左心耳手术器械有PLAA.TO、WATCHMAN、Amplatzer,以及国产Lambre系统封堵器,在临床上均有应用,并能降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此外,左心耳也是一种分泌器官、封堵术有创,并会造成相应的有关并发症。因此,仍需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其利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左心耳封堵术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预防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左心耳封堵术的老年房颤患者142例,根据年龄分为≥70岁组88例,<70岁组54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术中参数和并发症、抗栓治疗方案及1年随访预后的差异。结果 ≥70岁组高血压(78.4%vs 66.7%)、冠心病(70.5%vs 53.7%)、心力衰竭(29.5%vs 14.8%)、肾功能异常(14.8%vs 5.6%)、利伐沙班(54.5%vs 42.6%)、非甾体类抗炎药(69.3%vs 51.9%)比例明显高于<70岁组,男性(51.1%vs 70.4%)、饮酒(11.4%vs 27.8%)、大出血史(2.3%vs 9.3%)比例明显低于<7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岁组手术时间和一站式手术比例明显低于<70岁组[(136.80±102.17)min vs(171.61±115.20)min,P<0.05;10.2%vs 27.8%,P<0.01]。术中即刻食管超声心...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房颤所致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20%左右.国内外的指南均推荐,男性CHA2DS2-VASc评分≥2分,女性≥3分,建议长期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性事件.但是,抗凝治疗可能带来一定的出血风险,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颤动患者中应用多样化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 入选此次研究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接收治疗的房颤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结合此间房颤左心耳封堵术患者护理差异,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两组患者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及多样化护理,比较在不同干预措施应用下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及心功能。结果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2.00%)和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00%)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8.00%)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心功能相和观察组心功能指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生活质量,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结论 在房颤左心耳封堵术护理期间,通过予以多样化护理方法,改善心功能的同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生活质量随之提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1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包括术前准备中的心理护理和完善各项检查,术后护理中的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发症的预防、标准化抗凝的护理及生活护理,出院指导和随访等内容。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天及45天~3个月复查食管超声心动图,确认封堵器位置良好,左心房及左心耳内未见血栓形成,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生植入器械相关及抗凝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护理人员熟悉专科知识、实施严密观察和有效护理有助于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术后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评价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成功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82例房颤患者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与非高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围术期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大出血等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高龄组与非高龄组围术期手术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围术期、术后近期的安全性。方法:对17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入院当天及术后随访时常规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并于入院后进行CAHDS_2评分测定,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左心耳封堵手术治疗。观察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随访时封堵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8例TEE提示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围术期有2例术后存在穿刺点瘀斑,3例新发少量心包积液。平均随访45天时仅3例患者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未见左心房血栓形成及心包积液。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成功率高,围术期及近期随访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最主要的危害是血栓形成,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对绝大部分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仍然无法根除,且成功率低,复发率高,抗凝药物治疗则存在达标率低,长期依从性差,具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鉴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90%以上的血栓来源于左心耳,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成为预防心房颤动血栓事件的有效替代治疗方式。现就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颤动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咽喉部表面麻醉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行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效果。方法 2016年9月一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拟全身麻醉下行LAAC的老年阵发性/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和观察组(全身麻醉复合咽喉部利多卡因喷雾表面麻醉),每组28例。观察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置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即刻(T2)、封堵器放置即刻(T3)和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4) 5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对照组 T1、T2 时 HR 均增快(F=7.108,P<0.05);T2 时 SBP 降低(F=19.600,P<0.05);T1时 DBP 升高,T2时DBP降低(F=10.450,P<0.05)。与T0时比较,观察组T2时SBP降低(F=5.857,P<0.05)。T1时观察组HR较对照组减慢(P<0.01),SBP和DBP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1);T2时HR较对照组减慢(P<0.05)、SBP和DBP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高血压、低血压、快房颤伴低血压发生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老年房颤患者行LAAC是安全可行的,咽喉部表面麻醉可能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减少快房颤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非风湿性慢性房颤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外科手术可见绝大部分的血栓形成位于左心耳(LAA)内,只有少数位于左房(LA)内。经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然而由于出血并发症、对双香豆素类药物过敏等原因,许多患者不适合抗凝治疗。这部分患者可通过介入途径行左心耳封堵术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