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及东南大学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确诊AD120病例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进行分组,分析患者性别、体质量指数、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与死亡的相关性,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1.120例AD患者中男女性别之比为2.0:1。平均年龄(54.7±10.3)岁,急性期院内病死率17.5%;2.死亡组与存活组中:女性、舒张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发意识障碍及心包填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女性多元回归分析(OR=2.052;95%CI=1.084~4.470;P=0.010)、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OR=1.436;95%CI=1.325~1.862;P=0.008)及合并意识障碍(OR=2.370;95%CI=1.290~3.192;P=0.04)是A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舒张压水平(OR=0.532;95%CI=0.262~0.843;P=0.030)为预后保护因素。结论:AD患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女性、合并意识障碍,是导致急性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舒张压水平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的预测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1995~2006年资料完整的67例主动脉夹层病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病因、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病死率的线性关系。结果:①总体临床病死率为14.90%。其中按Stanford分型,Stan-fordA型患者临床病死率为18.75%,StanfordB型患者临床病死率为11.40%。②Logistic回归分析示神经系统症状(P=0.0166)、心包积液(P=0.0183)、局部肢体缺血(任一肢体)(P=0.0407)为急性主动脉夹层预测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神经系统症状、心包积液、局部肢体缺血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独立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急性期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AD)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我院近10年A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0例AD患者中A型AD63例(45%),B型AD77例(55%),平均年龄(53.2±11.8)岁,男女性别比3.4:1,急性期院内病死率29.3%,A型AD并发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低血压(休克)、主动脉瓣返流是AD急性期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开展腔内隔绝术后B型AD病死率从25.9%下降到8%。结论:A型AD胸腔积液、急性心包积液、低血压(休克)、主动脉瓣返流是导致患者急性期院内死亡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腔内隔绝术是治疗B型AD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市心脏中心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确诊急性AD患者17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9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6.8±12.1)岁。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进行分组,分为存活组(n=141)及死亡组(n=34),分析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血压水平、症状、并发症及实验室指标与死亡的相关性,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升高,意识障碍和心包填塞比例增加,手术或支架治疗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325,95%CI:1.436~1.973,P=0.004)、伴意识障碍(OR=2.481,95%CI:1.302~3.203,P=0.003)、心包填塞(OR=7.726,95%CI:1.762~34.003,P=0.008)为AD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或介入治疗(OR=0.101,95%CI:1.762~34.003,P=0.044)为保护因素。结论 AD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并发意识障碍、心包填塞者病死率高,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依据病情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有利于降低AD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误诊情况以及预测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67%患者有高血压病史,67%患者发病时无明显诱因,男性发病年龄小于女性(P<0.05)。②DeBakeyⅠ型、Ⅱ型患者入院时血压[(141±34)/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统计1999-2010年深圳市人民医院经超声心动图、CT、磁共振成像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病程≤14 d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析.统计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分析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方式与病死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82例患者中,共有11例死亡,病死率为13...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临床特点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5月武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AAD患者病史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判断该模型对AAD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能力。结果所有196例AAD患者中36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院内死亡率为1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D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OR=4.57,P=0.010),低血压(OR=9.58,P=0.001),急性肾损伤(OR=11.42,P=0.001),缺血性并发症(OR=6.35,P=0.001),神经系统症状(OR=7.60,P=0.020),A型夹层(OR=7.59,P=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18,ROC曲线下面积为0.92。结论年龄≥65岁、低血压、急性肾损伤、缺血性并发症、神经系统症状及A型夹层为AAD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40例)与死亡组(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血压、神经系统症状、缺血性并发症、急性肾损伤等情况,对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死亡患者年龄≥65岁、发生低血压、出现急性肾损伤、发生缺血性并发症、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出现A型夹层的比例显著高于存活患者、手术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出现低血压、神经系统症状、缺血性并发症、急性肾损伤、A型夹层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治疗为保护因素。结论年龄≥65岁、出现低血压、神经系统症状、缺血性并发症、急性肾损伤、A型夹层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治疗为保护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可参考上述因素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积极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205例病历资料.根据患者住院转归,分为存活组(n=175)和死亡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治疗方式以及实验室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观察120例AD(AD组)和90例无AD(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根据其临床特征,分析AD的临床死亡风险因素。结果AD组急性期院内病死率17.5%;其收缩压、BMI、脂蛋白a、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高血压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女性、舒张压、hs-CRP及并发意识障碍、心包填塞症状在死亡与存活患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手术+支架治疗者病死率低。结论舒张压、hs-CRP、意识障碍及心包填塞是导致AD患者急性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支架治疗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该院治疗的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27例,其中生存者89例,死亡者38例,比较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年龄、并发症等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127例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性期死亡38例(29.92%);经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包填塞、休克和意识障碍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手术或介入治疗为影响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的保护性因素。此外,选择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将患者分组,进行生存资料比较,无心包填塞及有手术介入治疗的患者群体,其生存率明显高出(P0.05)。结论心包填塞、休克及意识障碍可使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急性期死亡的危险升高,应积极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88例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对部分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88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17例(病死率10%)。两组单因素分析提示低血压、肾功能不全及缺血并发症是住院期间死亡的高危因素,中性粒细胞百分数、D二聚体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肾功能不全、低血压、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升高为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为保护因素。结论:伴有低血压、肾功能不全、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升高的B型AAD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高,在内科治疗基础上手术治疗有助于降低B型AAD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寻找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PubMed/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搜索已发表的关于AD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2月1日。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41篇病例对照研究,死亡组3353例,存活组19 927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13,95%CI 1.04~1.24,P=0.005)、年龄(WMD=0.92,95%CI 0.19~1.66,P=0.01)、马方综合征(OR=1.51,95%CI 1.13~2.00,P=0.005)、胸腔积液(OR=1.47,95%CI 1.22~1.77,P0.00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反流(OR=2.65,95%CI 2.06~3.42,P0.001)、心率(WMD=4.55,95%CI 2.38~6.71,P0.01)、白细胞计数(WMD=1.99,95%CI 1.60~2.37,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WMD=8.42,95%CI 7.28~9.55,P0.001)、肌酐(WMD=57.74,95%CI 20.66~94.83,P=0.002)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OR=0.08,95%CI 0.06~0.11,P0.001)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AD患者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年龄、马方综合征、胸腔积液、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反流、心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酐是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AAD患者的相关资料,并分析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AAD患者93例临床表现各异,首发症状以疼痛为主占89.2%(83/93),高血压占72.0%(67/93),发病年龄为(58.9±12.0)岁,男女性别比约为2.4∶1.0。确诊至术前93例均行内科急诊救治,总体临床病死率为16.1%(15/93),其中De BakeyⅠ型患者临床病死率16.7%(7/42),De BakeyⅡ型为28.6%(6/21),De BakeyⅢ型为6.7%(2/30)。CT、磁共振诊断AAD的准确率为100%,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D-二聚体分别为(0.9±1.0)和(2.1±1.6)mg/L(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A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胸痛、心包积液、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不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AA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中心收治因胸痛就诊入院的患者733例,根据最终诊断,将确诊AD患者328作为病例组,非AD患者405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和实验室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D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方综合征、白塞病、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大动脉炎、吸烟、饮酒比例、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载脂蛋白A-Ⅰ和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5.334,95%CI:3.757~7.574,P=0.000)、马方综合征(OR=4.681,95%CI:2.893~7.576,P=0.000)、主动脉瓣二叶畸形(OR=2.365,95%CI:1.476~3.812,P=0.000)、吸烟(OR=1.908,95%CI:1.164~3.126,P=0.010),载脂蛋白A-Ⅰ(OR=0.524,95%CI:0.320~0.859,P=0.010)和HDL-C(OR=0.187,95%CI:0.132~0.266,P=0.000)是AD的影响因素。结论高血压、马方综合征、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吸烟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载脂蛋白A-Ⅰ和HDL-C是AD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肺损伤的危险因素,以便为其合理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6-02-2011-02期间我院26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肺损伤(+)组[(PaO2/FiO2)≤300]和肺损伤(-)组[(PaO2/FiO2)>300],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体温、吸烟史、疼痛史;用CT等辅助检查了解: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心电图异常、主动脉瓣关闭不全、Standford分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动脉、肾动脉;实验室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红蛋白、白细胞、白蛋白、心肌酶、肌酐、动脉血气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主动脉夹层并发肺损伤的发生率35.44%(95/268),平均PaO2/FiO2为(324±74),其中肺损伤(+)组PaO2/FiO2为(287±33),肺损伤(-)组PaO2/FiO2为(354±41),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体温、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主动脉夹层累及双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Logistic回归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为有意义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主动脉夹层肺损伤与体温、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累及双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相关,其中超敏C反应蛋白>15mg/L、白细胞>14G为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前死亡的预测危险因素,以更加准确、及时的识别ATAAD危重症患者,从而提高主动脉夹层的救治率,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收治的120例A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发生死亡,将患者分为术前死亡组(15例)和未死亡组(105例)。通过应用Logistic回归联合ROC曲线等方法对患者术前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和分析。结果:通过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死亡组患者合并腹腔脏器缺血发生率更高、近远端破口面积比值更大。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表明,近远端破口面积比值1.63是ATAAD患者术前死亡的预测危险因素(OR=11.366,95%CI:1.156~111.752,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Cut-off值1.63,敏感性86.7%,特异性79.0%,约登指数0.657)。同时该研究结果表明,与近端破口面积、远端破口面积等单一指标相比,联合近远端破口面积之比对高危ATAAD患者的预测价值更高。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近远端破口面积比值1.63是ATAAD患者术前死亡的预测危险因素。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疗工作中,近远端破口面积比值在判断ATAAD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尽快且准确识别高危患者以争取手术时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国人主动脉夹层(AD)发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国内15家大型心脏中心的1015例AD患者资料。AD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该院住院并排除AD的920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白塞氏病、高血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资料。结果高血压、马凡综合征、白塞氏病、吸烟、饮酒、单纯性肾囊肿、主动脉二瓣化畸形、动脉粥样硬化、FFA、UA是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值为9.068,提示高血压与AD发病相关性较强。ApoA-I(OR:0.173,95%CI:2.56~12.79)及HDL-C(OR:0.122,95%CI:4.57~9.26)为AD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高血压、马凡综合征、吸烟、饮酒、单纯性肾囊肿、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动脉粥样硬化、UA和FFA是国人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ApoA-I和HDL-C为AD的保护因素。临床医生应对危险因素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致死性主动脉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据估计,其自然发病率为(5~30)/10万,男女比例约为(2~5):1.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进展快且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若不及时诊治,48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目前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文献报道其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背景: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前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为AKI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于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AAD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术前发生AKI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有254例患者入选,其中Stanford A型夹层178例,B型76例。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AKI的发病率是23%(41例),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发生AKI的发病率是36.8%(2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Stanford A型夹层AKI的发生与性别(P=0.0042),舒张压(P=0.0328),心包积液(P=0.0002),肾动脉累及(P=0.0344)存在相关性;Stanford B型夹层AKI的发生与收缩压(P=0.0357),肾动脉累及(P=0.0124)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tanford A型夹层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OR,5.398;95%CI,1.497-19.468; p=0.01),收缩压(OR,0.961; 95% CI, 0.943-0.980;p<0.001),双侧肾动脉受累 (OR,5.392;95% CI;1.390-20.914;p=0.015) ;Stanford B型夹层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收缩压(OR,1.023;95%CI, 1.003-1.044;p=0.0238),双侧肾动脉受累 (OR,19.076;95% CI;1.914-190.164;p=0.0120)。 结论:男性、舒张压和双侧肾动脉受累是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和双侧肾动脉受累是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