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中期以来,关于建文帝出亡的传说层出不穷,万历年间托名史仲彬所著的伪书《致身录》可视为关于这一传说的集大成之作。以往学界研究,往往偏重于传说内容的考证,而对影响文本形成的因素关注不够。本文以《致身录》出现前后的江南地区为考察场域,从当时的士人交往、地域家族及明代国家政策角度出发,进一步发掘《致身录》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试图为明代文化的解读提供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周忱改革改变了明前期江南社会的政治氛围,这一点学界尚未予以关注。周忱改革之前,抄没官田在江南不时发生,始终威胁着江南富民及其精英粮长群体。这种氛围导致明初江南一度出现"诸孝子代父受刑"的现象,实质是粮长群体遭受政治打击后的非常应对手段。周忱改革在政治上保障了粮长群体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尽管这一过程中粮长的权力大大削弱,但明初以降江南的地方政治气氛得以扭转,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也伴随着赋役改革而变化。科举仕宦获得赋役优免而形成的绅宦家族成为此后江南社会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文化史的取径,考察民国初年至全面抗战爆发前,浙江省温州地区的地方文献整理活动具体如何开展。在组织主体上,承自晚清、亦"政"亦"学"的"官""绅"网络始终是此类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在文献流传上,此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乃是起到了维系地方图书馆与私家藏书楼之互补并存局面的作用。在观念新旧问题上,与事者多将"五四"后的"整理国故"风潮理解为晚清以降保"国粹"之倡议的延续,整理乡邦文献即是由"乡"及"国"、参与这一风潮的表现。此期的地方文献整理,诚有一定的"近代"要素介入其间,但总体上仍系"新瓶装旧酒",与后人归结的关乎近代"学术"成立的理念之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张瑞龙 《中国社区医学》2024,(1):151-167+220
雍正登极恩诏中并无特开恩科之款,特开登极恩科是在此后另行专诏颁布。雍正开创登极恩科,提高、扩大恩诏科举广额的名数和范围,和他继位之初与宗室诸王的党争及其在八旗中的势力不占优势有关。此举旨在借助民人尤其是汉人的力量来稳固统治。雍正七年以孔庙庆云恩诏科举广额,实则与曾静案密切相关,其目的亦在于此。凡此皆与雍正朝用人行政和权力结构中的“重用汉人”相似。由于登极大典的至高礼仪规格和覃恩条款的极强延续性,雍正开创的登极恩科且恩诏科举广额,作为皇权的礼仪性缘饰,被后世继统之君援用,成为清代科举的新传统。恩诏科举广额的其他恩例,在雍正以降或遭取消废止、或被降低规格,清代恩诏科举广额的恩例由此形成鲜明的等级体系。在清代的制度和政治变革中,“雍正改制”或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制度史时段。  相似文献   

5.
论科举制度的公正与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以文字为取士标准,如明代万历时主考张位所说,“考试不凭文字,将何以衷?”真正做到以文字取士则视之为公正。科举的目的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朱元璋所言,“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做不到这点则无效率。如何使科举既公正又有效率是困扰隋以降统治者的重要问题。本文只说明统治者在实现科举公正和效率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裴家亮 《中国社区医学》2024,(1):140-150+219
明代科举同年关系相较前代愈加受到重视。同年关系建立以后,逐渐分化为信—助型、礼仪型和对立型三种,其亲疏关系递减。前两者属于正面同年关系,在官场会给同年带来默契配合、良性建议、助力申救、推荐和提携等诸多积极的效应。后者属于负面同年关系,在官场易招致祸端,甚至倾轧陷害。身处同年关系网络中的官员,大多都乐于经营与同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后期,江南人士对地方利益的认同意识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在以各种形式维护地方利益及其生活方式的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专制皇权的垂直统治是阻碍江南个性化发展的沉重桎梏,日益增强的地方观念进一步演变为地方分权的思想。在君主专制极权体制内形成的这一离心倾向,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江南人士对地方利益的认同意识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在以各种形式维护地方利益及其生活方式的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专制皇权的垂直统治是阻碍江南个性化发展的沉重桎梏,日益增强的地方观念进一步演变为地方分权的思想。在君主专制极权体制内形成的这一离心倾向,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萃美录》和《两广去思录》是明代正德年间浙江、两广地方士民颂扬镇守中官刘璟德政的诗文集合文本。这两份文献既具地方集体参与和制作特征,又存在浙江与两广地方前后唱和乃至竞赛意味。其汇集与刊行,既是镇守太监刘璟刻意施惠于民、主动谋求善政形象的结果,更是浙江、两广地方官民在权幸当道、政治风云诡谲的正德年间对"循良"镇守中官的认可与宣示,制造模范,用为世劝。从地方官绅利用循吏文化制造中官模范的过程来看,明代士人与宦官关系绝非中古时期截然分立,二者在政治文化中存在遮蔽不显的良性互动和沟通。  相似文献   

10.
松江府地区在明清时期科甲兴盛,人文蔚起。明代松江府进士达466人,清代290人,共计756人,在江南进士集团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对明清松江府地区进士人数的阶段性变化、地域分布、姓氏、中式年龄和仕进情况作了详尽分析,可据以了解松江府科第的具体情形。松江府地区的科举表现在明、清两代间相差之悬殊,远超过江南其他地区,盛衰起伏之间,无不折射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1.
王家厍/张家宅是近代上海静安区地理空间中一个重要的街区。不同于黄浦江以西、苏州河以南南京路外滩的核心区域,也不同于以缫丝厂为主的闸北工业园区,这是一个以市民居住、娱乐和文化活动为主体的街区,也是近现代上海城市较有代表性的街区之一。本文主要运用地理景观和康泽恩的"城市肌理"等理论,重点利用《申报》资料,同时也借助现代学者编写的上海街区乡土志书与部分近代地图文献,尝试通过上海城市史上这一不被关注的"城市边缘"街区的演变,分"街区设施的空间实体"和"街区居住的空间肌理"两部分,来呈现王家厍/张家宅这一地理空间到文化空间演变的特点。这一被几条重要马路围合的小街区之演变,折射出上海这座江南小县城走向国际性大都市的历史进程,可以为上海城市变迁史和都市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赣州的灵山庙和会昌的赖公庙在宋代至明初,都是由地方大族控制的神明,但明代中期以后,随着赣南地域社会进一步"正统化",都转变为了带有"公共"性质的神明。灵山庙和赖公庙等神庙的角色转变,表明宋至明代,除了"宗法伦理庶民化"所带来的宗族组织的出现外,还伴随着地方神明逐渐褪去大家族色彩,演变为官方认可的地方神的过程。随着地方神明的转变,宋代赣南基层社会的控制模式,已经由"大族+神庙"模式转变为"宗族+祠庙"的模式。原来很重要的地方神明逐渐摆脱大家族的控制,成为官方认可的地方公共保护神。从家族神到地方神的这一转变历程,给赣南社会留下了深刻痕迹。在赣南的广大乡村地区,宗族组织几乎消灭了大型神庙,几乎所有的神庙都化身为依附于宗族的小庙;而在官方控制比较严的城厢,几乎所有神庙已经公共化,成为地方公众认可的保护神明。我们或可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神明的"公共化",以和华生所提出的神明的"标准化"相呼应,作为理解宋明以来地方社会转变过程的一个可资借鉴的分析性概念。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总督制度是在对明代督抚制度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地方行政制度,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控驭了地方。本文通过对两江区域的考察,探究了两江总督设置的成因以及定制的过程,并对其职掌进行了梳理分析,藉以更清晰地了解两江总督在清王朝的地位和作用,进而窥视总督制度的内涵,观察清王朝历史演进的概况。  相似文献   

14.
(一)中共上海情报科的情况,由于文献的漶漫,至今模糊不清.<中共谍报团李德生讯问记录>是在特殊情况下保留下来的特殊的记录.本文根据这一从未为学界所注意的记载,参以其他相关文献,为重建"上海情报科"的史实勾画了初步的面貌.(二)本文对"案主"李德生身陷囹圄中的"动摇"进行了分析,意在为理解历史人物在困厄中的表现提供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5.
论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经济特色马学强松江府始设于元至元年间,到了明代,松江已与苏州诸府连称,并为东南名郡,“苏松嘉湖,东南上郡”。明代松江府的崛起,体现在很多方面。科举文化上,入明以来,“吾郡(松江)元魁继出,文献甲于天下”,①“其掇巍科跻显位,上之为名...  相似文献   

16.
张居正主政期间户部除编纂《万历会计录》清理本衙门负责的经费外,还于万历七年至九年对原本不属于户部核算范围的地方衙门公差、公费(即"四差银")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查和清理,并且编定了册籍。这一改革是明代户部全面掌握地方徭役折银收入的首次系统尝试,是明代财政集权化过程的重要一环。由此产生的数据也可以为我们推断万历初年全国四差银规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健 《中国社区医学》2015,(3):56-63,220
明代中期吴中地区理学一脉始终潜伏于部分士人群体之中,使他们对民间信仰持审慎的态度,而且这些士人之间还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交游网络,更有一批地域外的理学家、官员参与其间,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相互影响,互为奥援,这些都构成了当时部分吴中士人外出居官时采取毁淫祠政策的重要背景。从这一点来看,学术背景和士人网络是我们在考察明代毁淫祠问题时所不可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周宣灵王是宋元明清时期广泛分布于江南地区的地方神。本文主要根据碑刻资料,考察了该神的人物原型及其信仰形成的历史,并揭示了明代中期以来孝子传说及钱塘江江神传说的产生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背景,从中抽象出地方神信仰迎合王朝祭祀政策的规律及不同地域间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本接受史的角度,探讨明代士人如何回应及修正《大学衍义》中的宦官书写。《大学衍义》是南宋名儒真德秀撰作的一部在明代极负盛名的政治性书籍,书中的宦官书写在宦官政治高度发达的明代所获反应,反映明代儒者士大夫对宦官问题的思考。对于真德秀在书中大衍宦官恶例、偏重惩戒宦官,明人没有"照着讲",他们考虑到宦官在现实政治框架中的位置和对君德提升的重要性,相信宦官可以教化得善,且积极加以鼓励。嘉靖初年,湛若水因《大学衍义》体例而作的《圣学格物通》从儒家心性论出发,认为宦官"善心一而已矣",重在教化为善,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0.
《江阴东兴缪氏家集》系由缪氏族裔辑集的有关东兴缪氏祖训、传记、像赞、祠堂、艺文、杂志等文献。本文略考唐代家集起源、宋代家谱递嬗,明清家集之繁盛与演变,揭橥缪氏—族之忠烈史迹、科举盛事,以及《缪氏家集》中许多不为别集、总集所收的珍贵史料,以彰显此书在"家集"之形式和组织、汇聚一族文献上之独特面貌。其所收所存之制诰、家训、传记、诗文,不仅是一族一姓之文献,也是一地之乡邦文献,同时也是一朝一世总集之局部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