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后不同部位取样方法、过滤时血液温度、血液采集后贮存时间对白细胞去除效果的影响。方法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采集抗凝全血,将其分成常温组3 h内过滤、常温组放置5 h后过滤、4℃冷藏5 h后过滤3组。测定过滤前后白细胞去除率、剩余WBC和Hct等变化情况。结果 5 h后室温过滤组与室温3 h内过滤组相比(P0.05);4℃冷藏5 h后过滤组与室温5h后过滤相比,白细胞去除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温度对全血中白细胞的滤除有显著影响,适度的冷藏可显著提高白细胞去除率。在保证制备新鲜冰冻血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冷藏时间对白细胞滤除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制备工艺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结果的影响。方法使用同一厂家的一次性使用滤除白细胞型血袋,分别对全血采集后室温2h内和2~6℃冷藏2h后的全血进行过滤,比较过滤时间、过滤损失血量、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容量、白细胞残留量、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溶血率等指标。结果采集后室温2h内及在2~6℃冷藏2h后对全血进行过滤,过滤时间、过滤损失血量、红细胞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白细胞残留量、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溶血率的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选用室温2h内的血液进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制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血液的温度、采血后贮存时间对去白细胞血液制备的影响,寻找白细胞滤除的最佳温度和贮存时间,为临床提供更加优质的血液制品,让更多患者受益。方法按照血液温度、采血后贮存时间,对滤后白细胞残存量、红细胞回收率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血液温度的影响,通过397份标本的观察,血液温度在10℃及以下172份,合格率86.62%(149/172);10℃以上225份,合格率61.77%(139/225)。2组白细胞滤过合格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2,P0.05)。(2)采血后贮存时间的影响,通过545份标本的观察,采血后贮存时间4h内滤除208份,合格率59.13%(123/208);4~12h内滤出189份,合格率87.30%(165/189);12~48h内滤除148份,合格率86.48%(128/148);3组白细胞滤过率经过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6,P0.05)。结论结合当地实际,云南保山无偿献血血液白细胞去除工作最佳滤出温度,血液温度控制在2~10℃。兼顾到冷沉淀的制备时效(8h内),血液贮存4~8h内进行白细胞滤出工作为最佳过滤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远距离外出采血对红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20份街头献血屋采集的血液采集后置2~6℃冰箱存放,2 h后分离出红细胞悬液放入2~6℃冰箱贮存,为对照组;20份外出采血血液采集后置室温30~33℃1~2 h,18~22℃路程4 h后分离出红细胞悬液放入2~6℃冰箱贮存为实验组(远距离采血组)。在保存期内每隔3 d检测两组血液红细胞ATP,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棘形红细胞率,细胞外液K+浓度。结果 4个检测值在各时间点的变化都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的红细胞ATP含量下降的幅度逐渐大于对照组,d 34实验组红细胞ATP值为1.78±0.22 umol/g.Hb,但两组间的变化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FHb浓度及棘形红细胞率的升高随时间的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外液K+浓度在d1的均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升高,但2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因血液受采血后温度、振动及时间等的综合作用,远距离外出采血会影响保存期后期的红细胞质量,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液滤白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升高的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5月经不同方法制备去白血液成分时,因红细胞溶血引起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造成的血浆报废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滤白后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和冰冻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导致的报废率分别为0.21%和0.39%;放置4℃±2C冰箱过夜的血液取出后,立即过滤后分离制备的冰冻血浆和室温(≤26℃)平衡20~30min后再过滤制备的冰冻血浆,报废率分别为0.86%和0.16%。结论血液采集后及时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和放置4℃±2℃冰箱过夜的血液取出在室温(≤26℃)平衡20~30min后过滤制备的冰冻血浆,可以降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造成的血浆报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悬浮红细胞离开输血科冰箱,在脱离冷链的状态下(即在室温,22-25℃),放置6个时间点其血液质量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将待测悬浮红细胞血袋,在22-25℃室温下放置6个时间段(0 h、0.5 h、1 h、2 h、4 h、6 h),检测各时间点WBC、Hb、HCT、pl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脱离冷链时间的延长,悬浮红细胞的HCT在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和实验5组(53.33±4.19,52.25±4.17,53.19±4.28,52.11±4.23,53.07±4.2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3.39±4.15)%,P0.05;悬浮红细胞中的WBC计数在各实验组(6.10±1.42,5.97±1.42,5.93±1.38,5.71±1.31,5.47±1.25)109/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30±1.50)109/L,P0.05;悬浮红细胞中的plt计数在实验3组,实验4组,实验5组(160.88±45.34,156.04±48.40,152.33±46.02)明显低于对照组(178.3±50.41),P0.05;悬浮红细胞的Hb在实验3、4、5组(172.15±13.33,171.56±13.43,171.23±13.3)g/L均明显低于对照(172.49±13.19)g/L,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脱离冷链后在22-25℃放置超过0.5h,WBC、HCT、plt均可出现明显下降,在22-25℃放置超过2h,血红蛋白含量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液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对尿沉渣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对尿液标本采集后即刻、放置1h、2h、4h、6h尿沉渣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观察放置不同时间点尿中红细胞形态变化情况.[结果]室温、4℃温度下尿液标本放置4h、6h时红细胞计数、管型计数、大红细胞计数较即刻均显著下降,溶解红细胞均显著增多,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室温、4℃温度下尿液标本放置6h时白细胞计数较即刻显著下降(P<0.05);不同时间点上皮细胞计数、小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液标本放置时间对尿常规检验中尿沉渣检查结果影响较大,建议尽量在标本采集后4h内完成检测;标本放置温度对红细胞、白细胞、管型计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在室温和冰箱两种放置条件下不同时间段的血细胞检测结果。方法随机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门诊40份血标本,每份标本稀释2管,第1管20℃室温放置(20℃组),第2管4℃冰箱放置(4℃组),分别在即刻,0.5、1.5、3.0h后用仪器对两组标本进行分析测定,取平均值。结果随放置时间的不同,两组各检测值与即刻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细胞分析20℃组与4℃组比较中,中间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标本放置在室温(20℃)条件下应在1 h内检测完毕,置于冰箱保存,可适当延长测定时间,但不适宜超过2h,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及温度对血清胸苷激酶1(STK1)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42例血液标本,分别在室温[(23±2)℃]、4℃及-20℃放置不同时间后再测定STK1浓度,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标本放置室温2h及4℃24h后测定的STK1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放置28d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度与放置时间对标本STK1浓度有影响。室温环境下应在采血后2h内完成加样,标本于4℃冷藏最多放置24h,若置于-20℃可较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摸索血站型去白细胞过滤器的最佳使用条件以提升去除白细胞红细胞(简称去白红细胞)的质量。方法收集解放军广州血液中心2018年10—12月采集的无偿献血者全血120袋(400 mL/袋),分成25℃贮存0.5 h及4℃贮存2、4、8、24和48 h 6组(20袋/组),采用1款国产血站型去白过滤器(全血专用)滤除各组白细胞,同时记录各组去白过滤用时,并分别收集各组(份)过滤前后的血样(1 mL/袋),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其血常规,用以析出该款血站型去白过滤器适宜的使用条件。结果 1)过滤白细胞用时(min):25℃贮存0.5 h组为4.54±0.64,4℃贮存2—48 h 5组分别为6.04±0.69、7.04±1.13、8.02±1.42、8.48±2.12和9.27±2.07,除4℃贮存24与48 h组的用时相近外,其他各组(包括它们与最后2组)用时的差异较大(P0.05)。2)白细胞去除率(%):25℃贮存0.5 h组为76.19±5.54,明显低于各4℃贮存组(P0.05);4℃贮存4 h组达到99.74±0.69,4℃贮存8、24、48 h 3组则与之接近(P0.05)。3)红细胞及Hb、Hct损失率(%):25℃贮存0.5 h组为1.66±1.04,4℃贮存2—48 h 5组分别为2.18±1.95、2.97±2.52、5.39±2.95、5.49±7.80和6.65±6.63,其中以4℃贮存4 h组为界,其损失率与4℃贮存2 h、25℃贮存0.5 h组相差不大(P0.05),而明显小于4℃贮存8—48 h 3组的损失率(P0.05);Hb和Hct损失率的变化规律与RBC相似。4)血小板及血小板比容(Pct)损失率(%):除4℃贮存48 h组的血小板损失率79.69±10.49明显低于其他各组(85%左右)(P0.05)外,其他各组没有出现随着贮存温度变化、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明显变化(P0.05),Pct损失率变化也呈现与血小板一样的规律。结论通过对采集后贮存以不同温度、时间的全血的去白处理,可以确定去白滤器的最佳应用条件、制备质量更优的去除白细胞红细胞。  相似文献   

11.
悬浮红细胞保存前不同温度过滤对保存期溶血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存前过滤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已经应用于临床.我们结合实际工作流程,对2种常规方法(采集后8h内和4±2℃储存48h)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分别在室温和4±2℃过滤后于4℃常规保存,对照组直接在4℃常规保存,每周取血样本进行血浆pH、Hb、K+、Na+检测,保存期末进行细菌培养,通过比较过滤组与对照组在保存期间的溶血情况,了解悬浮红细胞保存前在不同温度下过滤去除白细胞对保存中溶血情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标本的不同保存方法和时间对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试验分3组。1组采集自愿者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标本2例,将离心血浆分别放置4℃冰箱及室温(20±5)℃保存,在不同的时间点取出标本进行检测;1组采集自愿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21例,每7例标本分别在冰浴、4℃冰箱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离心,检测血浆ACTH;1组采集自愿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2例,将标本离心后,放4℃冰箱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在不同时间点取出一定量上层血浆进行ACTH检测。结果血浆标本、不同时间点离心的标本、离心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的标本,在不同时间点及不同保存方法组间检测结果在24h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TA抗凝标本检测ACTH时,标本室温或4℃冰箱放置时,在24h内检测结果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使用全血及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对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带有软壳的白细胞滤器、ACDB方抗凝剂四联采血袋采集全血60袋,随机分为各30袋的甲、乙两组,采血后18-24h内过滤白细胞,甲组为全血过滤,乙组为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过滤后24h内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残留量,于采血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储存期末测定红细胞溶血率。结果两组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残留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储存第一周红细胞溶血率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第2周、第3周、第4周及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红细胞溶血率显著增加。结论使用全血或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残留量均无差异,但是使用悬浮红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储存第2周之后红细胞溶血现象较为显著,所以在发往医疗机构时,应优先发出使用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14.
孙秋瑾  王宇 《检验医学》2011,26(5):334-337
目的探讨放置时间、保存温度对2~6岁幼儿末梢全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以指导体检工作流程的合理安排。方法取40名幼儿末梢全血用乙二胺四乙酸三钾(EDTA-K3)抗凝,分组标记后保存于不同温度中。应用ABX-Micros 6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将分装标本分别在0.5、4、8和10 h测定。结果保存于室温和4℃冰箱冷藏环境下,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百分率(LY)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血小板(PLT)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GRA)均有下降的趋势。标本于室温8 h及4℃冷藏10 h以后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多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h时室温与4℃冷藏放置2组数据比较,大多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及保存温度对幼儿末梢全血细胞计数结果中的一些参数有明显影响,在4h之内检测,室温与4℃冷藏2种环境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末梢血标本放置在4℃冷藏条件下10h内完成检测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样采集管,不同存放时间及不同存放温度对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用普通真空采血管、促凝真空采血管、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各抽取两管静脉血,将同一受检者的相同采血管分别分入室温组和冷藏组,编号并于室温放置0.5h离心,离心后立即将冷藏组置于冰箱,并检测室温组Hcy浓度;同时立刻吸取每例受检者普通真空采血管及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血清及血浆200μL于1mL EP管并置于2~8℃冰箱冷藏保存,为分离组。在离心后3、6、9h测定室温组及冷藏组Hcy浓度,测定完成后选取冷藏组普通真空采血管及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继续在冰箱中放置为未分离组,并在24、48h测定分离组与未分离组Hcy浓度。结果 4种采血管标本的Hcy即刻值血清标本高于血浆标本(P0.05)。同组相同采血管放置3、6、9h与各自即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测定时间比较同种采血管室温组与冷藏组的Hcy浓度结果,9h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及时分离血细胞层,普通真空采血管血清和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血浆中Hcy浓度在2~8℃下,48h结果与即刻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血样采集管,不同存放时间及不同存放温度都会影响循环酶法Hcy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6.
过滤前不同放置时间对少白细胞全血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不同过滤前放置时间对少白全血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7—9月172袋全血按照血液过滤前放置时间按<3h、3h-、(4—72)h分为A、B、C3组,分别对各组进行白细胞残余量检测,并对各组少白细胞血液每周进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结果B、C组白细胞残余量较A组明显降低,且C组较B组WBC残余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少白细胞全血在贮存末期4—5w,3组FHb均超出国家对全血中游离血红蛋白水平标准要求。结论血液在采集后2—6℃放置4—72h后过滤白细胞效果最佳,但对于少白细胞全血贮存末期的血液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应密切观察,以确保血液质量与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氨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血氨结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份标本离心后,使用干化学法检测其浓度后,将每份标本分装成2份,分别置于室温和4℃冰箱冷藏条件下放置,检测其0.5、1、2、3h时血氨的浓度。结果标本放置时间越长,血氨浓度越高,标本室温放置0.5h后与标本检测对照值(0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1、2、3h后血氨浓度与标本检测对照值(0h)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冰箱冷藏放置0.5、1h后的血氨浓度与标本检测对照值(0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2、3h后血氨浓度与标本检测对照值(0h)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氨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0.5h内完成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应离心后将血浆放置于4℃冰箱冷藏,2h内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两种去白细胞塑料血袋(带软芯和硬芯滤器)采集、分离前后的血液在不同保存期内进行红细胞渗透脆性等相关参数检测,观察其变化情况。方法用两种去白细胞塑料血袋采集血液后,在24 h内进行成分制备及过滤,对过滤前后的血液进行红细胞渗透脆性、钾离子、溶血率、血浆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过滤前/后红细胞渗透脆性、钾离子、溶血率、血浆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在血液保存期限2周末有部分指标已超过质量标准。结论滤后红细胞相关参数随保存时间延长而测定值升高,与滤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保证血液保存期内质量,血液过滤后有效期限应重新设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温度生理盐水(NS)对神经外科术中自体血液回收红细胞回收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液回收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60例,根据洗涤液NS温度小同,随机分为室温24℃组(S组)和控温4C组(D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洗涤前后的回收血量,测定两组清洗前后回收血液ph值,Na-,K+,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取两组清洗后血液,S组常温放置,D组放于4℃冰箱内,测定两组血样放置1h,2h和4h后回收血液pH,Na+,K+,Hct,Hb。结果清洗前,两组间血液各项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清洗后两组血液pH·Na和Hct,Hb均明显高于清洗前(P〈0.01),且K+明显降低(P〈E0.01)。计算红细胞回收率(Sr),D组高于S组(P〈0.01)。结论采用4℃NS作为洗涤液并且以4℃存储回收处理过的血液,可以更好的保护回收衄液的红细胞,提高回收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20.
黄文岳  刘丽萍  杨松  邹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7):2525-2527,2532
目的 调查不足量血液产生原因与出现凝块的关系,以及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在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储存期间溶血率的变化,探讨不足量血液临床利用的安全性.方法 统计2019年3-7月所采集的69份不足量血液产生原因,并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于2~6℃冰箱保存,同时观察记录其过滤时出现凝块的情况;对储存期第0、7、14、21、28、35天的溶血率进行监测,其结果按照不同采集量比例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血管状况不佳、血流不畅"为造成采集不足量的主要原因(40/69);<50%标示量组、50%~66%标示量组、>66%标示量组不足量血液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储存期末溶血率均值分别为(0.183±0.66)%、(0.157±0.072)%、(0.159±0.062)%,其溶血率在3组间及不同时间节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不足量血液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能有效降低凝块带来的输血风险.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均低于0.8%,符合国家标准.但<50%标示量不足量血液的溶血率从储存期第14天开始在临床利用上应制订更安全合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