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性心律失常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室节律或频率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而引起相应临床事件的一类疾病。因其发作突然、进展迅速,已成为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经静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能准确地识别和终止室性心律失常发作,但其操作复杂且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一种不侵入血管及心脏的新型心律转复除颤系统,具有与经静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相当或更佳的治疗效果;且其操作相对简单,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现就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从对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VF)进行Ⅱ级预防,扩展到对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进行猝死一级预防[1].但ICD电击会造成患者精神和身体的紧张、抑郁和痛苦,也使得部分ICD电量提前耗竭,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减少ICD的负面影响、延长装置使用寿命,可进一步完善该疗法.现就减少ICD误识别和不必要电击的进展作一综述. 一、ICD电击治疗的负面影响 1.电击治疗对身心的影响:ICD患者常出现显著焦虑抑郁,生活质量降低.  相似文献   

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目前已成为救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现将我院经静脉植入CPI公司的MINI型ICD治疗1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报道我院1987年~1997年更换心脏起搏器58例次的经验,探讨有关更换起搏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某高校一大三男性,不敢参加学校的体育运动,一参加较剧烈的体育运动就出现头晕眼黑,有时还晕倒在地。经医院心电图、心脏彩超、64排CT等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后又经运动试验检查,当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时心电图上发现了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医院最后诊断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6.
<正>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问世及发展改变了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命运,随着ICD技术改进及程控参数的多元化,其应用更为普及。ICD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利器,已成为心脏科医生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了近5年来植入的42例ICD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ICD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自2008年7月以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河南弘大心血管病医院对42例符合ICD相关指南及建议的Ⅰ类或Ⅱa类适应证标准的患者植入  相似文献   

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报道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例次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采用经静脉途径为4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5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并随访3~64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1例患者发生1次室性心动过速并经低通量电击复律成功和1次误放电,余患者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症状发作。结论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有效地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  相似文献   

8.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医师(住院医师) 本次查房的患儿为女性,11岁,因发作性晕厥4年,植入AAI起搏器10天再次发生晕厥入院.  相似文献   

9.

摘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是一种是好发于青少年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其核心是由肾上腺素所诱发的心律紊乱。其典型的临床特征是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常伴发晕厥,甚至发生猝死。对于既往有晕厥或室速发作的患者,应当坚持使用β-受体阻滞剂(Ⅰa类证据),CPVT患者发生过心脏骤停为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Ⅱa类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评价8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植入IC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1996年8月至2008年1月来本院就诊定期随访、资料完整的植入了ICD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80例植入了ICD患者(其中11例为二次更换ICD),其中65例(81.25%)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以冠心病最为常见.随访4~62(26.96±18.97)个月中,72例患者(90%)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并成功接受ICD治疗,共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243次,启动治疗程序1854次,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治疗室速712次,低能量复律和高能量除颤转复治疗共266次.误识别治疗147次.68次心律失常事件在ICD启动治疗程序中自行终止,ICD未继续实施治疗.随访期间共有3例(3.75%)患者死亡.结论 ICD能够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植入术后需要密切随访,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11例经静脉安置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了解ICD的治疗效果。方法11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42~69)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5例、心肌病2例、Brugada综合征1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1例,基础心脏病不明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ICD具有多项治疗及信息储存记忆功能,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植入成功,随访29.3(2~64)个月,7例患者分别接受了抗心动过速起搏、电转复及电除颤治疗。1例发生1次室性心动过速,ICD未能察觉,经调整参数后,2次成功地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超速抑制了室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术后4个月不明原因死亡。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手段,常规进行随访和设定合适的诊断和治疗参数,对保证:ICD及时有效的治疗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未成年患者猝死的病因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有报道称40岁以下人群猝死的发病率为2.07/10万[1],其中心源性猝死(SCD)患者占70%~80%[1-2]。通过对猝死存活患者及亲属的心血管及基因检查发现其中40%与先天性心  相似文献   

14.
双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成为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工艺技术的进展,双腔ICD提供房室顺序起搏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能精确地区分室上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并能储存心房、心室的心内电图,提供更多、更确切的心律失常信息.  相似文献   

15.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其发病年龄小、致死率高,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导管消融.作为其他治疗手段的基础,本文对现有报道中CPVT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了总结.在药物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最为广泛,但单药治疗往往...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应用ATP终止室速的效果.方法17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8岁.103例患者术前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其中75例有电击除颤史.137例术前记录到室速或室颤心电图.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记录,分析ICD治疗中ATP治疗室速的效果.结果在平均随访37个月中,ICD共记录室速l 789阵.其中,316阵为短阵室速,在ICD治疗前自行终止;1 473阵室速接受了ICD有效治疗.其中ATP治疗成功981阵(成功率66.6%),余492阵室速由低能量转复终止.在981阵ATP治疗成功的事件中,ICD第一次发放ATP成功终止室速513阵(成功率52.3%).结论ICD抗室速起搏功能可有效终止大多数室速,对于植入ICD前有明确室速史的患者,ICD治疗应尽量先采用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及避免电击时的痛苦,即所谓的"无痛性ICD治疗".  相似文献   

18.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时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脏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衰)的主要致死原因,现代有效防治措施为置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由此在这ICD时代,如何选用ICD、明确药物治疗地位、药物治疗与ICD或ICD与消融治疗的相互关系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ICD/CRT-D术后的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在临床较为常见,其治疗处理方法不多,是临床的处理难点。本文就ICD/CRT-D术后慢室率室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危害、处理策略及临床证据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处理策略包括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去除诱发因素,调整程控参数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导管消融治疗等,提出ICD/CRT-D术后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处理需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进行多种方法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临床研究表明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一种少见却严重的遗传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个体在运动或激动时发生双向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致发作性晕厥;当这些心律失常自行停止时,可自发性恢复;另一些情况下,室速转为心室颤动(室颤),若未及时心肺复苏可导致猝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