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登革热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传播效率,为今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ELISA、RT-PCR和病毒分离的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2006年8月广州市荔湾区发生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该家族15名家庭成员先后共有6人发病,罹患率40.0%,其中6例患者登革热抗体IgM或IgG阳性3例,病毒分离阳性3例,荧光PCR检测阳性者1例,基因序列测序和病毒分离结果最终确定为登革I型病毒.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虽然该家族部分患者登革热抗体为阴性,但病例发病均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因此可以确定该家族发生了登革热聚集性暴发,荔湾区龙津中路龙兴里最有可能是共同感染地,感染来源不明,感染时间为家庭聚会日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
抱才乡和群道乡龙楼村,位于临高县西部沿海的调楼、美良区境内,为海南岛西海岸地带,1980年该地区发生登革热Ⅲ型爆发流行,发病率高达498392/10万,占总户数的100%。1985年9月间,海南儋县干冲地区开始发生登革热Ⅱ型流行。1986年1—3月向北传入新仍港,继而暴发流行。抱才乡  相似文献   

3.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是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热病毒所致的一种危重症。经病毒分离和血清学鉴定,证实海南岛1980年第一次登革热大流行为登革热Ⅲ型病毒感染,1986年再次登革热暴发流行为登革热Ⅱ型病毒感染,我科在此暴发流行期间收治DSS19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是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热病毒所致的一种危重症。经病毒分离和血清学鉴定,证实海南岛1980年第一次登革热大流行为登革热Ⅲ型病毒感染,1986年再次登革热暴发流行为登革热Ⅱ型病毒盛染,我科在此暴发,流行期间收治DSS19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登革热是由Ⅰ~Ⅳ型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年来,广州市每年都有登革热病例发生,并在2002年和2006发生局部暴发流行,引起各界重视。如何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有效预防登革热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对花都区近年来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有效防治登革热的情况进行综述,探讨了本区登革热流行因素与环境卫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登革热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采取的防控措施,为今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首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ELISA和RT-PCR的方法对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 2009年8月广州市越秀区发生的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中,该家庭4名成员中有3人同时发病,这3例患者登革热抗体IgM均阳性,其中RT-PCR检测阳性者2例,病毒分型均为登革Ⅲ型。并且,在实验室回顾性检测中发现,家庭聚集性疫情出现前有1例输入性登革病例,病毒分型也为登革Ⅲ型,且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定该家庭发生了本地感染的登革热聚集性暴发。感染地是三元里大道景苑街居住地;感染来源可能是输入性疫情引起的,输入性疫情与本地疫情之间的这种流行病学关联在广州市还是首次获得。因此,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是由输入性疫情引发的本地疫情的趋势未改变,做好输入性疫情防控是防止疫情扩散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7.
登革热的发现,已有200年之久历史。有过多次大流行,在东南亚亦一贯呈地方性流行。我国1940年在上海曾发生过流行,但解放以来,未发现过本病。1978年5—12月在广东省佛山和肇庆地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但发病人数亦仅22.122例,而1980年海南岛发生登革热流行病例达四十三万七千四百六十九人。经过流行病学调  相似文献   

8.
白纹伊蚊与登革热传病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东南亚等区域,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去年已在我省福州市郊区发生暴发流行,有传入我区的趋势。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流行,特对我区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季节消长与登革热传病关系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1980年首次发生由第Ⅲ型登革病毒(D_3)引起的登革热流行,1985年和1986年连续发生分别由第Ⅰ型和第Ⅱ型登革病毒(D_1和D_2)引起的登革热流行。我院先后共收治登革热55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5年9月儋县发生一次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爆发流行。至1986年10月疫情已由儋县波及本岛十县二市,患者97557人,死亡261人。根据记载,国外登革热流行期间,常伴有多型别登革病毒同时流行。为掌握本岛这次登革热流行时除Ⅱ型病毒外,是否尚有其他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海南省曾两次发生大规模的登革热暴发流行。为了深入研究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我们在分析登革热疾病生态学、制定传播流程图和重新给出蚊虫出生率、死亡率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登革热的确定性微分方程模型。并以海南省两个登革热流行的现场资料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显示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很好的吻合。表明模型很好地反映了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及各流行病学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将我们的模型与Newton的登革热模型作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海南省曾两次发生大规模的登革热暴发流行.为了深入研究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我们在分析登革热疾病生态学、制定传播流程图和重新给出蚊虫出生率、死亡率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登革热的确定性微分方程模型.并以海南省两个登革热流行的现场资料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显示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很好的吻合.表明模型很好地反映了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及各流行病学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将我们的模型与Newton的登革热模型作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福建省不同地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及生态特征,为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调查居民室内外积水容器的种类和幼虫孳生情况。结果白纹伊蚊平均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房屋指数(house index,HI)和容器指数(container index,CI)分别为84.5、46.9和43.1;莆田涵江、福州连江、厦门集美、漳州东山、宁德福鼎和南平武夷山的布雷图指数分别为73.1、109.5、87.3、74.7、63.1和61.9;幼虫孳生地类型以废弃的缸、罐、桶、碗等闲置容器为主。结论福建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大大超过登革热流行高危险指数,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雷州市2007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病例诊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用布雷图指数(BⅠ)法调查蚊媒密度。结果疫情流行历时38d,共发病187例,男性90例,女性97例,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79岁,以30~60岁发病者居多。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67.0,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清除伊蚊孳生地和对供水点投药杀灭蚊幼等综合防治措施后,布雷图指数降到5左右,疫情得到控制。结论本次疫情是由I型登革病毒引起,加强登革热病人管理和控制布雷图指数<5,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登革出血热(DHF)引起类白血病反应至为罕见,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现将1986年海南岛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时所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广西登革热疫情面临国内邻省广东、云南等省和国外邻国东南亚的越南等国登革热病例输入的双重压力,防控形势严峻。广西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登革热输入性传播流行风险高。为加强登革热疫情监测防控,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发生,本文就广西登革热防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此次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暴发流行,是本岛解放后三十六年来的首次发现。也是国内首次发现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的流行,本次流行开始于1985年9月间,首先在羊浦港两岸出现病例,尔后,遂步向周围蔓延扩大及由子病人和感染者经车船流动而造成远距离传播,形成新的病灶点,并以这些病灶点为中心,遂步向周围扩散,终于在1986年夏秋季酿成全岛性的大暴  相似文献   

18.
李娜  杨恒林 《医学综述》2015,(6):997-999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而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等适于伊蚊生长繁殖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登革病毒流行范围愈加扩大,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目前全球缺乏特效抗登革病毒药物和理想的登革病毒疫苗,我国迄今没有国家注册的诊断(检测)试剂。加强传播媒介监控,及时发现、隔离与治疗患者是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减少重症患者和死亡的主要措施。作为及时发现、确诊登革热患者的主要方法,快速准确的检测是登革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1995年1月我们对云南省金平县勐拉乡人体旋毛虫病暴发流行进行了调查。本次旋毛虫病暴发流行较为严重,涉及面较广,共涉及10个自然村,294人,发病38人,死亡1人,发病率为12.93%(38/294)死亡率为2.63(1/38),生吃病猪肉是引起该次旋毛虫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大力宣传旋毛虫病的预防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近年登革热在我国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曾发生过暴发流行,(如1978—1980在广东佛山、中山、海南及广西合浦均有发生),在登革热暴发流行时,除需对病毒进行鉴定外,在血清学诊断方面亟需有简便的方法。凝胶溶血试验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方法。将它用来检测虫媒病毒包括登革热病毒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