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数据挖掘的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治法及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治法及用药规律。方法:基于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对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237例医案中,治法以通络与养营为最常用,药物以当归、秦艽、桑枝、牛膝应用最多,药物间关联分析以当归与牛膝、秦艽与桑枝、秦艽与牛膝的支持度最高,续断对当归的置信度最高。结论:阐释了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治法和用药基本规律,为痹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研究孟河医派开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清代孟河名医费伯雄辨治中风病的经验进行了研究总结.其立论认为中风之总纲为气血损亏,外风乘隙而入,施治着意于调和营卫,使风从卫出;如见痰火内蕴、外风乘客之证,则以清营化痰、熄风理气为主.从理、法、方、药四方面,对其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分期论治中风及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僵卧等恢复期后遗症的治疗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总结孟河四家治疗中风病的证治规律,发现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药,为中医临床治疗中风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孟河四家的中风病医案,利用双向聚类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预处理后得到有效病例67首,生成方药矩阵,最后得到4组核心方。结论通过双向聚类分析,可有效抽取孟河四家治疗中风所需方药信息,梳理出孟河四家治疗中风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4.
孟河医家是中国一大地方区域性医学流派,历时三百余年,名扬海内外,以费、马、巢、丁四家为代表,均主张和法缓治,用药轻灵。其中费家为孟河医家的开创和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尤以费伯雄为最。《清史稿》有云:“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费伯雄主张和缓醇正,师古不泥,白创新方,擅治虚劳等慢性病。查阅文献中各家论述多从费伯雄学术思想、临床医案、治法方药、学术传承、流派影响等各方面来阐述,而在病因病机上少有精辟而系统的研究。孟河医派费伯雄对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多有独到见解,对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偏头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孟河医派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学科齐全、嫡传后学人数最多的中医流派之一。通过查阅费伯雄、丁甘仁、马培之等16位孟河医家17本医案、医集中偏头痛的病案75篇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孟河医家治疗偏头痛主要从风、从肝论治,善用化瘀祛湿及虫类药,强调分部论治、因人而异等。治疗以息内风、祛外风为主,重视活血化瘀、化痰利湿,使用频次最高的3味药为菊花、白芍、钩藤。孟河医家治疗偏头痛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对当今临证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孟河医派代表性人物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以孟河医派费、马、丁、巢四家治疗咳嗽的医案医话建立的数据库为基础,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及系统聚类算法,确定药物的频次、关联规则和聚类。结果 (1)高频药物及性味归经分析:使用频率大于30%的高频药物包括杏仁、茯苓、陈皮、瓜蒌皮、半夏、甘草。温性药物和甘味药物在高频药物中出现次数最多。归肺与大肠经和脾胃经的药物在高频药物中出现次数最多。(2)关联规则分析:筛选出药物核心组合11对,包括茯苓-瓜蒌皮、杏仁-浙贝母、南沙参-枇杷叶等。(3)聚类分析:得出四组主要药物组合,第一组为黑豆、牡蛎、山药、北沙参、女贞子、石斛;第二组为陈皮、半夏、苏子、茯苓、枇杷叶、紫菀、竹茹;第三组为瓜蒌皮、冬瓜子、杏仁、浙贝母、南沙参、薏苡仁、川贝母;第四组为甘草。结论孟河四家治疗咳嗽用药精当,平易效佳,注重从五脏论治,尤以肺、脾、肾论治为主,治疗咳嗽时不畏温热,善用温药,同时不忽视存阴液,善用温润、凉润等方法滋阴存津。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杨学信老师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的理、法、方、药特点,总结杨学信老师中医诊治高血压病的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方法本研究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杨学信老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病科门诊高血压病历200例,采用频数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杨学信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辨证治疗方法、用药频次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数理分析,旨在探究其治疗高血压病的学术见解及诊疗规律。结论杨学信老中医辨治高血压病以阳亢络阻型为主,其在高血压病1级中所占比例最大,是其门诊高血压发病的主要证型;其辨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方法以平肝、活络、利水法为主,是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等因素有密切相关性;其辨治高血压病用药方面以草决明、珍珠母、钩藤为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8.
<正>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给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1]。IS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主要病因为火、风、虚、痰、气、血,其发病机制常为多种病因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立足整体观念、重视辨证论治,治法多以益气活血、活血化瘀、补肾化痰、清热解毒、通腑泻热法等方面为主[2]。因此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整理现各中医医家治疗IS的临床文献,得出中医药治疗IS的用药规律,为IS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数据挖掘技术在古代名中医中风医案之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勘古代中医古籍有关中风的医案,并采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的信息技术,找出古籍背后的隐藏讯息,从而分析出治疗中风的特有数据规则与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提出了一个萃取古代各家名医治疗各种病症的经验的方法与模式,并经由中风病症的验证,证明本模式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找出了古代名医治疗中风最常使用的7种中药,并找出了最常用来治疗中风的9个药对,以及最常用的3个三药对.故经由古代中医医案的数据挖掘,的确可以将古代名医的治疗经验萃取出,其探勘后的知识不但可行而且具有临床应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探究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近20年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文献,建立方剂数据库,并录入到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中,应用软件的中药频次统计、中药属性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对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并分析其规律。结果:共纳入方剂103首,涉及中药140味,中药使用的总频次是1 260次,单味药使用频次高于20的药物有19味,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柴胡,其次依次为郁金、甘草、川芎、石菖蒲等。用药以温、寒两性为主,味多苦、辛、甘,归经主归肝、心、脾经,其次为肺经。药物组合频次最高的为郁金-柴胡,其后依次为甘草-柴胡,白芍-柴胡,石菖蒲-郁金、川芎-柴胡等。结论: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证型虚实夹杂,实证以中风后遗留的风、火、痰、瘀及所导致的气郁为主,虚证往往归于脏腑的虚衰,尤其是心、脾两脏。中风后抑郁临床治法应以疏肝理气解郁为基本大法,兼以活血、燥湿、化痰等法,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的同时,也有助于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11.
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源起于江苏常州孟河的一大医学流派,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医家为主要代表,在我国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较大影响。通过收集整理《孟河四家医集》中有关肝系病名及范围的记载和部分古今文献并进行研究,认为孟河医派对肝系病名命名是以脏腑功能、脏腑络属、经脉循行为依据,但存在肝系疾病病名范围模糊、涵盖面广的缺陷。针对此不足加以思考,将《孟河四家医集》相关肝系疾病的中医病名范围总结归纳为以下几方面:肝脏本身脏腑功能改变而致的疾病、相表里疾病、肝经循行部位疾病、相络属疾病、肝系疫病,以期提升研究孟河医派病证用药规律的准确性、科学性及加深对其肝系疾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粮葶  李瑛  任玉兰 《中国针灸》2013,33(2):125-130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在收集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现代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共纳入中风后遗症的针灸处方682条,共使用腧穴253个,总频次5395次,选用的腧穴遍布十四经脉,四肢和头颈部分别占76.5%(4128/5395)和13.8%(744/5395),阳经的使用总频率为74.7%(4029/5395),特定穴占83.8%(4522/5395).表明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选穴以循经为基础,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远端用穴.首选阳经腧穴,分布主要在四肢,阳明经与少阳经的配伍关系最为常用;特定穴为选穴的主体,特别重视交会穴及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腕踝针疗法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有关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审核,并将其归类,根据疾病类型对高频穴位及其有效率进行统计,对腕踝针疗法的留针时间、总治疗次数、结合疗法进行分析,并采用Excel、SPSS 21.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篇关于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文献,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肩痛(肩痛、肩手综合征),其次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其高频穴位肩部疼痛为上4、上5、上6,偏瘫为上5、下4,偏身感觉障碍为上5、下4、下5。聚类分析肩痛、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分别获得2组、3组、3组穴位组合,关联分析均获得6组穴位对。腕踝针的留针时间以30 min居多,总治疗次数多在30次以内,并常结合康复训练、针刺等来提高疗效。结论: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取穴选择及留针时间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可有效缓解其相关症状,但还需探索更详尽的诊疗标准与治疗规律,以推动腕踝针疗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据挖掘的缺血性中风火热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体现辨证的动态性的基础上探讨简化规范缺血性中风病火热证的辨证思路的方法。方法:在缺血性中风发病1个月内,运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关联规则方法,探讨火热证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缺血性中风病发病早期多表现为里实热证,病情常常进展迅速,至恢复期实热证逐渐减少,病性由邪实向本虚转化,虚火灼津的表现更为突出。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病程阶段火热证的外在表现有其自身变化规律,数据挖掘应用于中医证候学研究,初步探讨提高辨证准确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泽生教授是孟河医派临床大家,擅治脾胃系疾病,运用气血理论诊治脾胃病经验丰富。张老认为萎缩性胃炎以中虚气滞为多,重在温中行气;气病及血,则当兼顾。论治溃疡,当行气活血或化瘀止血。诊治食道癌、胃癌,重视疾病不同阶段的气血变化,治以行气活血、益气活血或补气摄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前名老中医病案整理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军 《中医药信息》2011,28(2):49-50
为采用数据挖掘分析方法从临床病案中提炼名老中医经验要素,对大样本临床病案进行规范化整理;基于中西医相关术语规范、指导原则和名老中医临床病案信息特点,制定病案信息相关词汇规范标准及方法;对病案基本信息、中西医诊断、四诊信息、实验室检查、病机、治法、方药等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结构化。要求既不增加多余信息,又不丢失重要原始信息,使之能够符合数据挖掘分析要求,分析结果能够反映“原汁原味”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孟河四家治疗中医喘证用药经验及规律。方法:基于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孟河四家治疗喘证医案60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孟河四家治疗中医喘证的60例医案中,以杏仁、半夏、茯苓、化橘红、苏子、补骨脂应用最多;常用药物组合包括苏子-化橘红-茯苓、杏仁-薏苡仁、杏仁-化橘红、杏仁-苏子等。结论:孟河四家治疗中医喘证以止咳化痰平喘药杏仁、半夏、苏子为主,配伍补虚药补骨脂、利水渗湿药茯苓、理气药化橘红等,为中医喘证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李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李鲤教授在河南省中医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首诊处方,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处方挖掘与探索。结果:共收集处方385张,涉及113味中药,其中高频药物的药性以温、平、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脾、肝、心、胃、肺经为主,功效以活血化瘀、平肝息风、消食、补虚药最为常见,运用聚类分析得到4组关系密切的聚类方。结论:缺血性中风以60岁以上年龄段居多,年龄因素是本病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该病主要病机是痰瘀互结、闭阻脉络,治法以和中消痰、化瘀通络为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配以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益气行血之法,可配伍虫类和藤类药物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功;李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以保和丸为基础方,配伍活血化瘀药组,痰瘀共治,聚类分析归纳为4类组合,以化痰祛瘀通络、益气行血、平肝息风、化痰开窍为主,揭示其用药规律的四个方组对中药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风先兆证的证候要素及发病规律。方法收集急性中风患者142例,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证候规律。结果明确了中风先兆证临床表征的频次及症状间关联规律。核心症状为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神不宁、一过性症状、口干口苦、神疲乏力,并推演出症状核心组合14个。结论风证是中风先兆证特异性证候要素,火、毒是其前序阶段及病理基础,负性情绪是促进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多重危险因素聚集下出现弥漫性"火""毒"证候表现,是中风病的重要预警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研究《中风病良方大全》治疗缺血性中风用药规律.方法 遴选《中风病良方大全》治疗缺血性中风处方,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构建缺血性中风处方数据库;并借助Python数据分析对用药频次、药性频次分布、药物功效类别的频次及分布进行统计,应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等进行数据挖掘,构建高频药对药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