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体的阴阳:人体的阴阳,除上述营、卫、脉象外,较为具体的则是:《金匮真言论》上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  相似文献   

2.
三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冲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读平声)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  相似文献   

3.
略论脏腑表里相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又称脏腑相合学说,它是中医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内经》,发挥于后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  相似文献   

4.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体内阴阳保持对立统一之协调关系的结果。即所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  相似文献   

5.
申保国  冯丽丽 《河北中医》2004,26(12):913-91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种对立统一规律是整个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核心及最基本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医学中,“一阴一阳之为道”之阴阳理论即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方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从古代阴阳宇宙观入手,分析《伤寒论》中人体阴阳观的物质性、定位以及阴阳的相对关系。提出《内经》、《难经》、《脉经》的阴阳观是一致的,阴阳具有物质内涵且可以度量,不是简单的辩证说理工具,也不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定位从脉象考察,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对应人体上下表里。阴与阳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转化,形成互根、互生、互化、互用的相互关系,表现出阴平阳秘以及阴阳失和的多种状态。  相似文献   

7.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出自《内经》,该思想在中医学中作为人体的一种生理常态,是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以适用为平,"阳"以潜藏为贵,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状态。"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深谙"阴平阳秘"之道,如此才是养生得法,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8.
赵文业 《国医论坛》1996,11(1):24-26
《灵枢·决气》将云:“上焦开发,宜五谷味,熏肤、充县、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调气。”据此可说气是人体中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气又是指人体脏腑器官活动功能。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即“阴平阳秘”,是为无病话阴阳在消长过程中,一旦出现们感们衰,则产生疾病,出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明病”的病理.医者治病,即根据“阴病治以田,阳病治以阴”等原则,个阴阳重归平衡,使疾病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人身之阴阳皆以气言”,故气对人体是至关重要的,一刻不可或缺。先哲有云“气聚则生,…  相似文献   

9.
《内经》经络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志生 《中国针灸》2000,20(4):215-216
《内经》经络体系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 ,由经络血管体系和经络图式体系组成 ,是经络研究的基础。1 阴阳学说在经络理论形成上的指导作用1 1 阴阳学说与“体表十二分法”《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 ,各有多少 ,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若用“ -”“ ”来表示阴阳 ,则在外在背者为太阳“ ” ,在外在前者为阳明“ ” ,在外在两阳之内者为少阳“ ” ;在内在前者为太阴“ ---” ,在内在后者为少阴“ --” ,在内在两阴之间者为…  相似文献   

10.
<正> [篇名解释] 阴阳,是指两种事物不同的属性,它是从相互对立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二字,首见于《周易·系辞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应,相应、相合之义。象,即形象、现象之义。天地自然界之阴阳与人体之阴阳,皆有现象相应相合,故日阴阳应象。马莳:“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故名篇。”高士宗:“应象者,天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皆有形象之可应也。”大  相似文献   

11.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自然界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属性[1]。运用阴阳学说可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阐释人的生、长、壮、  相似文献   

12.
足三阴肝脾肾中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肝主升发,脾主升清,三脏皆主升。从人身左右而言阳左升则必有阴随,阴右降则必有阳随,如此方能阴阳协调。肝脾肾三脏中阳气升发无碍,人身阳气振奋,则人体左右阴阳升降顺畅,自然百病不生。以此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又可灵活变化出多种治法和用药方式,左右阴阳互为其用,以治疗不同种类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出自《内经》,在中医学中作为人体的一种生理常态,是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以适用为平,"阳"以潜藏为贵,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状态。立足现代医学,可以看成是指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且是一种有序的稳态。"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深谙"阴平阳秘"之道,如此才是养生得法,形神协调,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4.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出自《内经》,在中医学中作为人体的一种生理常态,是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以适用为平,"阳"以潜藏为贵,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状态。立足现代医学,可以看成是指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且是一种有序的稳态。"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深谙"阴平阳秘"之道,如此才是养生得法,形神协调,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5.
中医各家学说之易水学派,开创了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辨证学说,使中医学在理论及临床上皆有了极大地进步。但因脏腑辨证之有所遗,导致后世对于命门、心脑之争。其所遗漏正是脏腑与经络之统一,尤其是未及"奇恒之府"与"奇经八脉"的辩证关系。因此,利用阴阳双鱼太极图,参照人体藏府经络关系,并比类于天地,以人身太极之象概括人体藏府经络,尤其是奇恒之府与奇经八脉。  相似文献   

16.
陈晓慧  纪云西 《新中医》2021,53(18):193-195
郑钦安之学术思想重视人身阴阳,并形成了以先天坎离为主的阴阳观。辨析围绝经期疾病可单从肾论,也可从心肾关系调。而从郑钦安之阴阳观分析,则当抓住阳衰阴不足、虚阳上浮、心肾不交的特点,以扶阳抑阴为大法,兼潜摄浮阳、交通心肾。  相似文献   

17.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中医学借以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等各种现象。阴阳平衡观是其中核心内容。1阴阳的原始阴阳,原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是古人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  相似文献   

18.
阴阳学说学习的重点:阴阳的概念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对立的有关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两个对立方面。如:火为阳,水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同一人体,体表为阳,体内脏腑为阴;同一脏腑,功能活动为阳,物质基础为阴等。二、阴阳的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阴阳的相对性表现以下三方面: 1、相比较而存在。如:温热寒凉,热与温比较,热为阳,温为阴,但温与凉比较,则温为阳,凉  相似文献   

19.
张国英  王伏声  杜捷 《北京中医药》2008,27(12):934-935
升降学说是中医学中的独特理论之一。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规律,一般说总是阳趋于阴.阴趋于阳。上为阳,下为阴,阴趋于阳,运动方向是由下向上,所以叫做阴升;阳趋于阴,其运动方向是由上向下,所以叫做阳降。《内经》云:“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息则气立孤微”。这些都说明升降运动变化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阴阳的升降也就没有生命。  相似文献   

20.
陈师诊病治案,多本《内经》、《难经》.他对《内经》中阴阳对立统一、承制生化、相互依恋、互为消长等观点,滚瓜烂熟,融会贯通.尝谓:"人身阴阳,互相为用.人有阳气,阴之使也;人有阴气,阳之守也.故阳气常升,水吸之而下行,阳气无炎上之忧;阴气常降,火蒸腾而上升,阴津无涸竭之虞.……阳不足则阴胜,阴不足则阳胜,诸病生矣.阴阳配合,本不得一毫偏胜于其间也."陈师运用阴阳学说指导辨证用药,如轻车熟驾,辄能得心应手,有左右逢源之妙.尝见其治阳虚生外寒之症,用益火之原取胜;治阴虚生内热之病,以壮水之主奏功;治阳胜则阴病者,取泄热生津之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