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涎腺发生的肿瘤分别来自腺上皮组织的肿瘤和来自间叶组织的肿瘤。来自间叶组织的肿瘤。如血管瘤、淋巴管瘤、脂肪瘤极少见到。涎腺肿瘤绝大多数(95%)来源干腺上皮。这类腺上皮组织肿瘤无论是良性恶性在生物学形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面均有其特有规律。不同于一般软组织肿瘤。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一个新的组织学分类,涎腺肿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将168例涎腺肿瘤总结分析。就涎腺肿瘤发病的年龄、部位分布趋势。诊断和治疗中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小涎腺是被覆于口腔内粘膜下的小腺体,约有450—750个,散在分布,其中一半分布在腭后部。来源于小涎腺的肿瘤临床上少见,近10a来国内所见报道不足500例。现将我院1982-07/1996-12收治的4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了解涎腺肿瘤发病情况、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1996~2006年间收治的469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恶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是40.2岁和48.7岁,良恶性的男女之比分别是0.7∶1和1.3∶1.腮腺、腭部的小涎腺分别列为涎腺肿瘤原发部位前2位;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分别列为良、恶性肿瘤前二位.结论 涎腺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男性患者的构成比恶性肿瘤高于良性;女性患者构成比有增加趋势;腮腺和腭部的小涎腺分别是大、小涎腺肿瘤的高发部位;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127例各类涎腺肿瘤病例,其中腮腺区肿瘤56例,颌下腺肿瘤14例,舌下腺肿瘤36例,腭部肿瘤18例,舌根部肿瘤3例;病理类型11种。诊断除一般常规方法外,还应结合涎腺造影、B超、CT等检查综合分析。治疗大都采用手术方法,并根据病情进行放疗,化疗,以减少复发,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7例涎腺肿瘤的发病特点与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有助于本病诊断与治疗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9.
201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410012)顾乐平在口腔颌面部的肿瘤中,涎腺肿瘤的发病率较高。现将我科1982年~1991年经住院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的201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临床及病理资料1性别与年龄本组201例涎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61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比为2.84:1,发病年龄在60岁以前有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的趋势,男性与女性之比为0.95:1,发病部位腮腺占54.02%,病理检查混合瘤占良性肿瘤的77.7%,恶性混合瘤占恶性肿瘤的39.7%。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93例涎腺肿瘤病例,其中腮腺区肿瘤76例,颌下腺肿瘤16例,舌下腺肿瘤1例。在手术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进行放疗、化疗,以减少复发,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贺盛光  胡洪林 《四川医学》2000,21(7):582-583
目的 分析大涎腺恶性肿瘤术后放疗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采用常规设野,原发灶区域先用^60Coγ线燠钽40Gy/4周后,腮腺及上腺恶性肿瘤用深度X线补量10~20Gy/1~2周,舌下腺癌缩野后仍用^60Coγ线有量15Gy/1.5周,颈部有淋巴结转移者,术后给予肿瘤量45~55Gy/4.5~5.5周。结果 本组5年随访率95.5^(1-5/110)10年随访率91.2(73/80),采用直接法  相似文献   

14.
蔡劲  姜绪红 《海南医学》2005,16(2):47-49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1985年-1997年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93例涎腺肿瘤的年龄、性别、好发部位、诊断、治疗等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93例涎腺肿瘤,良性肿瘤63例,占68%;恶性肿瘤30例,占32%。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76.7%。结论 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对诊断和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首次手术彻底性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恶性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涎腺是由腺组织和结缔组织两种成份组成器官 ,有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等。涎腺发生肿瘤相当多见 ,其肿瘤复杂多样 ,分类不一 ,颇易造成混淆 ,分布部位广泛 ,几乎所有涎腺都可发生 ,甚至非正常涎腺部位亦可发生 ,本组 1986年~ 1999年间收检涎腺肿瘤 15 0余例 ,现将资料较完整的 12 0例作临床病理分析 ,现分述如下。1 临床及病理资料1.1 性别及年龄 男性 6 2例 ,女性 5 8例。年龄最大者 6 5岁 ,最小者 1岁 ,4 0岁以上 5 1例约占 4 3%。1.2 发生部位 腮腺区 5 3例 ,颌下区 4 1例 ,腭部 5例 ,面部6例 ,舌下 2例 ,头顶 2例 ,上唇 1例 ,前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疗效果。方法 对1990~1998年12月收治入院的126例涎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涎腺肿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10~76岁。多发生在腮腺(占76.2%)。且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少发生在小涎腺(占9.5%)。恶性多于良性。应用细针针吸病检、B超、CT、MRI以及临床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措施。治疗上应遵循肿瘤外科原则,处理原发灶和颈淋巴结转移,术后配合以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选择合理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涎腺AC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均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手术。观察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11.6%,其中口咽部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60.0%。性别、年龄、肿瘤病理分级、有无周围神经侵犯、有无脉管瘤栓对涎腺ACC淋巴结转移无影响(均P>0.05)。大涎腺ACC与小涎腺ACC淋巴结转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灶位于口咽、鼻腔鼻窦以及肿瘤T分期3~4期是涎腺ACC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涎腺ACC患者5、10年总生存率为46.7%、15.6%,无淋巴结转移患者5、10年总生存率为81.8%和5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5、10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14.4%、7.2%,无淋巴结转移患者5、10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63.6%、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是涎腺ACC患者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较晚T分期和淋巴结引流丰富部位的ACC较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对于这部分ACC应行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19.
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涎腺肿瘤极为常见,目前的治疗方法尚不够满意,迫切需要发展其他治疗手段。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一些肿瘤的内分泌治疗成功为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定量研究涎腺雌激素受体(ER)的报道。国外也只有笼统地描述性定量研究涎腺胞浆ER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与涎腺上皮组织源性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对55例涎腺良恶性肿瘤及正常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形态进行了观察,测定肥大细胞的数目、大小。结果:肥大细胞在恶性肿瘤中分布、形态及功能活性均不同于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主要表现在细胞分布范围广、呈密集状态、形态不一、大小不等和脱颗粒现象多见等方面;恶性肿瘤中肥大细胞在单位面积内的最大分布密度和细胞体积要大于正常组织。结论:肥大细胞在涎腺上皮组织源性恶性肿瘤中,功能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