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情况。方法收集天津市河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2月—2019年10月微生物检验科接收感染类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呼吸道分泌液等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结果共计分离出550株致病菌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检测出295株,占53.64%;革兰阴性杆菌测出255株,占46.36%。主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枸橼酸菌属、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粪肠球菌。结论各类致病菌的耐药性监测情况各不相同,借助实验室的微生物检验及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可指导临床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选择,有助于早期科学选用适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控制患者感染病情,值得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女性阴道分泌物标本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100例我院收治的庙城镇女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集女性阴道分泌物行细菌学检验.结果:100例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经细菌学检验后发现,无菌生长27例,其余73例均检查出致病菌,主要有白色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A族链球菌、副大肠杆菌等.结论:女性阴道疾病的临床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细菌学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健康女性的阴道应当是无细菌存在的,而在外生殖器常伴随多种致病菌(包括白色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当女性出现生殖系统感染时,能够检验到致病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及时、正确的诊断并使用抗生素治疗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腹膜炎时,传统的腹水细菌学检查所需时间长、费用高、操作繁琐,且敏感度低.当前,应用分子诊断技术,通过检测细菌DNA以诊断感染性疾病和鉴定致病菌正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此文就目前最常用的检测靶分子-细菌核糖体16S小亚基(16S rRNA)在SBP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
陈莉 《智慧健康》2024,(5):51-54
目的 分析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诊断治疗过程中采取微生物检验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12月收治的6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未采用微生物检验),2022年1—12月收治的6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微生物检验),分析比较两组的检验方式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感染控制效果更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生物检验对于预防、诊断、治疗感染性疾病有较好效果,可以提高诊疗活动的针对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感染菌分布极广。由于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治疗,目前仍然依赖于对敏感抗菌药物的选择,而后者来源于微生物实验室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一个近似于解剖、病理性质的检查,所发出的实验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对感染性疾病的抢救和治疗。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医院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工作质量受到条件限制而停留在低水平状态以及经验治疗和抗生素的滥用,常常导致致病菌耐药菌株的迅速上升和多重耐药现象的逐渐增多,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为了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需要及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广大基层医院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的专业人员应积极创造条件,严格执行标准、规范操作;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技术;强化质量管理意识,深入联系临床,与临床开展对话、交流活动,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微生物分析报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形态学检验作为医学检验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检验的环节包括涂片镜检、细菌鉴别、分类培养以及药敏实验等。并且,临床检测食物微生物的过程中,快速检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检测中,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以及作用。同时,临床治疗中出现抗生素滥用以及病原菌耐药的情况逐渐严重。这对临床医生的疾病治疗提出了更大的难题。在以往大部分情况下,常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再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选择合理的抗生素为患者进行疾病治疗。但是,长期使用单一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差,甚至会让患者产生耐药性,不利于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恢复。基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进行综述,以此保证人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院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病因,及其明确诊断的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FUO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血清学、细菌学、分子生物学、骨髓穿刺、组织活检,以及诊断性治疗等方法,对该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FUO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回顾性分析224例FUO患者病因和最终诊断。结果最终明确病因者189例,占84.38%;未明确者35例,占15.62%。其中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其他类疾病分别占50.45%、18.75%、9.82%、5.36%。在感染性疾病中,细菌为主要病原体,其次为病毒;结缔组织病以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结节性多动脉炎为主;恶性肿瘤以血液系统肿瘤为主,而淋巴瘤最常见。189例确诊患者采用病原学检查者占30.16%,病理学检查者占24.34%,其他方法(综合分析)占20.11%。结论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为FUO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8.
目前感染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隐患,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更是一严重的挑战.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出现大量严重的耐药菌株,加上新的病原微生物的出现,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峻的现实给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尽可能把目标集中在快速诊断方面.传统的微生物检验法的最大弱点是慢,难以实现快速诊断与治疗,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实现更准确、更快速地检出与监测病原体成为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各种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的检验速度明显加快,同时明显提高了微生物的诊断水平.本文就对近年来微生物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条件,也是各种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水质卫生细菌学检查对部队平战时的卫生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水的卫生细菌学检查主要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根据卫生学的观点研究水中微生物的数量、性质、活动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检验内容通常包括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两项指标,仅在特殊情况下和必要时方需进行水中致病菌的检查。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查细菌总数是指I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24小时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水中细菌总数与水的污染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结合大肠菌的检查对水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关于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及确诊方式分析,为FUO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11月因“发热查因”在本院感染科住院并符合FUO诊断标准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主要病因及诊断方法.结果:103例FUO患者住院期间经过血细菌学、影像学、组织病理活检等检查后明确诊断的有93例,确诊率90.3%.感染性疾病55例(53.4%),自身免疫性疾病19例(18.5%),肿瘤性疾病13例(12.6%),其他类疾病6例(5.8%),诊断不明疾病10例(9.7%).结论:感染性疾病是FUO的最主要病因,在非感染性疾病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为主要病因;大多数的不明原因发热通过详细、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查并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和(或)特殊检查及诊断性治疗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541例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诊治的符合不明原因发热患者541例。结果 541例患者中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终明确诊断者464例,确诊率为85.8%;感染性疾病250例,其中结核病99例,占39.6%;非感染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病78例占36.4%,其中Still病占39.7%;肿瘤性疾病50例占23.4%,其中淋巴瘤占36.0%;药物热占23.8%;出院时仍未确诊的77例占14.2%。结论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主要病因,结核病是其中的主要病种,非感染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病、肿瘤性疾病及药物热为主要病因;大多数不明原因发热经细致的临床检查和分析是可以得到确诊的。  相似文献   

12.
食品卫生检测是当前食品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食品卫生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了解龙宝辖区近年来各类食品卫生细菌学指标的合格情况及趋势 ,对 1997-2 0 0 1年的 2 5 0 4件各类食品细菌学检测结果作如下分析。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样品来自龙宝辖区内的各个生产厂家和销售点 ,食品卫生科采集或有关单位自送。样品分为 6大类 ,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 3项指标检验。1 2 方法及评价标准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检验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中微生物部分操作。评价标准按国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形态学检查在早期眼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早期眼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共纳入120例可疑眼表感染性疾病患者,均详细记录相关病史,入院后均行形态学检查,并以最终行细菌或真菌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其对早期眼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形态学检查与培养检查细菌结果比较显示,形态学检查对早期眼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5.1%,阳性似然比为0.70,阴性似然比0.96;形态学检查与培养检查真菌结果比较,其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81.4%,阳性似然比为0.65,阴性似然比0.95.结论 形态学检查在早期眼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有较好的临床价值,无论对于细菌学感染或真菌性感染均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及诊断特异度,可以早期给予患者及时的诊断以便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细菌L型是细菌变异而产生的细胞壁缺陷型。这一变种细菌的培养特性,致病性,以及某些细菌的抗原结构等都有一定改变。导致所致疾病的临床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差异,造成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困难。在败血症中显得更为突出。本文就1985年4月来,我科收治的经细菌学鉴定为L型细菌败血症20例的临床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1.20例中,男11例,女9例。2.发热:20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38℃7例,>38℃13例。稽留热型3例,驰张热型6  相似文献   

15.
由卫生部主管、复旦大学医学院主办、汪复主编的《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现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 ,中国标准刊号CN31 1844 /R。本刊旨在通过学术交流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抗感染治疗水平。读者对象为临床各科医师、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及从事抗感染化疗的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药学等各级研究人员。刊登稿件内容为 :①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研究 :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分支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 ;②抗感染新药临床评价 ;③细菌耐药性监测、细菌耐药机制研究 ;④…  相似文献   

16.
社区外环境中细菌种群分布及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与监测H市4个不同功能区外环境(食物、空气、水、土壤)中微生物分布特点及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按《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相关实验室操作手册》(细菌学部分),《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及其它相关国家标准分离、鉴定各类标本的有关细菌。用纸片琼脂扩散(K-B)法测定有关细菌耐药性。结果:H市主要食品均不同程度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以猪肉、鸡肉污染最严重。沙门菌在7类食品中检出率最高(13.72%,63/459);A区超市集中空调冷却塔水军团菌检出率最高(20%,14/70);社区室外空气细菌浓度以A区交通枢纽最高(6449 cfu/m^3),室内空气以A区超市购物厅、医院门诊大厅细菌污染严重(相应是9154,5049 cfu/m^3),B区污水沟边土壤、D区莱地土壤污染严重,并检出肠道致病性细菌;检自食物、空气、土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亦显示了相应耐药率。结论:以上结果可作为H市在制订公共卫生及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等策略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抗生素应用于临床,耐药菌株的种类和感染疾病的数量相应增加,而感染性疾病对人类所造成的伤害也日益严重[1-2]。致病性微生物是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及时快捷检出致病微生物的种类是防止病情加重的重要手段[3]。临床微生物检验是当代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该项检验技术不仅是确诊临床感染致病菌种类的依据,也是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4-5]。  相似文献   

18.
细菌快速检测技术与报告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信息。方法采用现代微生物分析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细菌鉴定的报告模式进行研究,缩短了报告时限。结果通过予报告、初步报告、确定报告,提高了实验室诊断技术水平和主动为临床服务意识,协助临床给患者早日诊断、合理用药。结论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观察组)与100例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PCT、CRP水平。结果:观察组PCT水平、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RP水平、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CT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均明显高于CRP检测结果(P0.05)。结论:PCT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敏感度高于CRP,监测PCT水平对于临床中诊断、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明原因发热15年临床变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及诊断方法的变迁.方法 选择1992年1月-2006年12月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者52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528例FUO患者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终确诊476例,确诊率为90.2%;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290例(54.9%),其中结核病占39.O%I肿瘤性疾病70例(13.3%);风湿性疾病61例(11.6%);其他疾病55例(10.4%);出院时仍未确诊的52例(9.8%);诊断方法以病理检查(30.5%)为主,其后依次为病原微生物检查(21.6%)、分子生物学检查(12.8%)、免疫学检查(12.2%)、诊断性治疗(11.6%)和影像学检查(11.3%).结论 FUO病因及诊断方法15年来发生较明显变化,感染性疾病虽仍是FUO的主要病因,但结核病成为目前主要病种,且真菌及HIV感染也有增加趋势;肿瘤性疾病构成比下降而少于风湿性疾病构成比;药物热、各种临床综合征及多因素发热的病例在增加;诊断方法在进步,确诊率较前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