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及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超声诊断福建省立医院翁秀云,林宝仁本文报告14例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及脉络膜黑色素瘤超声检查结果,总结了这两种病的日超声像学特征: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时应把增益调至眼球后见到眶脂肪呈均匀的点状回声时,在眼球后肌圆锥...  相似文献   

2.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内最常见良性肿瘤,术前准确定位及定性对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尤其是手术进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B超、CT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及病理以进一步明确B超、CT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经CT诊断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8例和眼眶神经鞘瘤患者45例,经MRI诊断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41例和眼眶神经鞘瘤患者3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肿瘤鉴别诊断,主要分为定性诊断符合和定位诊断符合,定性诊断符合是影像学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定位诊断符合是影像学诊断与手术定位结果一致。分别计算CT、MRI的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结果 CT诊断的3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定性诊断正确的31例,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1.58%;定位诊断正确33例,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6.84%。CT诊断的45例眼眶神经鞘瘤患者定性诊断正确的39例,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6.67%;定位诊断正确37例,定位诊断符合率82.22%。MRI诊断的41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定性诊断正确的38例,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2.68%;定位诊断正确39例,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5.12%。MRI诊断的39例眼眶神经鞘瘤患者定性诊断正确的36例,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2.31%;定位诊断正确的37例,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4.87%。CT、MRI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符合率和定位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I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定性符合率和定位符合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眼眶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中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者的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均很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由海绵样血管窦构成,为先天性错构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生长缓慢,女性较男性多见.CT和MRI是诊断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2月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疑似患者16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真阳性93例,169例疑似患者均行MRI与CT检测,统计MRI、CT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结果,比较MRI、CT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能。结果:经MRI检测确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真阳性78例,经CT检测确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真阳性74例,经二者联合检测确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真阳性91例;MRI、CT联合检测诊断灵敏度97.85%、诊断准确率93.49%较单一检测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CT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有助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早期诊断及临床控制。  相似文献   

6.
16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探查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侯世科,宋国祥,田文芳,赵慧芬本文报告1986~1993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0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8型超声探查结果。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5%。文中介绍并讨论了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及增强模式。方法应用超声及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对5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造影模式。结果 5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49个(49/52,94.23%)瘤体表现为典型的增强模式,在增强早期瘤体由周边开始增强并出现小结节状突起,小结节状突起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强度后造影剂增强幅度维持一个短暂的平台期,然后缓慢消退;2个瘤体(3.85%)迅速不均匀增强,然后快速消退;1个瘤体(1.92%)整体无增强。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具有典型的"滚雪球"样增强模式,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内少见肿瘤的MRI诊断陈丽英叶滨滨MRIStudyofRareHepaticTumorsChenLi-ying,YeBin-bin肝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肝细胞癌(HCC),肝转移瘤,良性肿瘤有海绵状血管瘤(以下简称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等。磁共振(MR...  相似文献   

9.
肝脏肿瘤磁共振图像特征及鉴别诊断童华山肝脏肿瘤是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中原发性肝癌(PHC)、继发性肝癌(SHC)、海绵状肝血管瘤(HCH)、肝囊肿(hepaticcyst)最为常见。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应用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CT动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尤其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价值。方法 经CT扫描及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41例,均行平扫及强化扫描。常规增强扫描组21例;动脉增强扫描组20例。结果 常规强化扫描组21例,有14例显示不同程度强化,术前正确诊断率为52.38%(11/21);动脉增强扫描组20例,有17例肿瘤大于2cm,并显示“渐进性强化”特点,术前正确诊断率为85.00%(17/20)。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尤其“渐进性强化”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脑血管畸形,过去被认为发病率很低,随着MRI的普及应用,其发生率有所增加,但关于磁共振各种不同的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示能力的研究报道较少。作者收集了18例患者的MRI图像,比较T1WI、T2WI、FLAIR、DWI、SWI序列不同的影像表现,以期提高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及静脉血管瘤的MRI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肝脏普通CT检查,经常遇到海绵状血管瘤与其它实质性肿瘤相混淆[1~4]。为提高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现将我们应用动态CT扫描检查的56例经验体会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文56例中男45例,女11例。56例病人共64个肿瘤,全部病例...  相似文献   

1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与DSA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与DSA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定位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颅内海绵状因管瘤的CT,MRI和DSA的影像特点。结果:CT对2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均做出了100%的准确定位,而定性准确率为7.4%。MRI对26例患者均100%准确定性,定位。DSA定位准确率为38.4%,定性准确率为0%,结论:MRI对颅内海绵血管瘤诊断价值优于CT和DSA。  相似文献   

14.
CT延迟扫描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唐秀贞,孔庆奎,吴珂,刘桂荣CT增强后延迟扫描首先应用于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以后随CT诊断经验的积累,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如用于颅内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脊髓空洞症等,但其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尚未见报导,现将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脑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的的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磁共振表现,探讨3D-TOF-MRA与SWI对两种常见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44例血管畸形进行磁共振成像,并加扫3D-TOF MRA及SWI序列,其中26例海绵状血管瘤、18例动静脉畸形.分析比较二者对脑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以及细微特征的鉴别能力.结果 3D-TOF MRA可以清晰显示动静脉畸形的部位、大小、输入动脉的来源、输出静脉的去向;海绵状血管瘤MRA成像未见明显供血动脉.SWI清晰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数目及范围较常规序列增大;而且还能显示动静脉畸形迂曲的小静脉,但不能直观显示畸形血管团的全貌及输入动脉等粗大血管的情况.结论 3D-TOF MRA技术对于动静脉畸形之类高流速低阻力的血管畸形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价值,而SWI技术则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等低流速小管径的血管畸形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势;二者联合可以提高脑血管畸形检出,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6.
海绵状血管瘤在MR问世之前很难诊断,有人将脑血管造影难以显示的血管畸形称为隐性脑血管畸形(CVM),其中最常见者为海绵状血管瘤(CNM)。磁共振在显示CNM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兹将我院经临床手术证实的8例海绵状血管瘤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7.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成年时期最多见的眶内原发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占眼眶肿瘤的14.5%~21.3%。其独特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手术摘除较易,预后较好。本文对2006年5月~2007年5月本中心15例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摘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唐一帆 《临床医学》2004,24(1):21-22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及DSA的表现。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0例,均行CT扫描、MRI检查,5例DSA检查。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MRI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灶,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结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上有比较特异性,诊断时应综合CT、MRI及DSA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MRI检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病变均位于球后肌锥内,2例分别侵犯眶尖及海绵窦;病变呈圆形15例,椭圆形11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1例;T1WI呈均匀等眼肌低信号27例,不规则混杂高信号3例;T2WI均呈高信号,可见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视神经、眼外肌、眼球受压移位;21例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均呈"渐进性强化"。结论:MRI不仅可精确定位病变及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通过其信号特征还可反映病变内部病理改变,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癌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观察138例不同脑血管疾病(包括不同时期脑梗死、急性脑出血、海绵状血管瘤)的DWI图像特点,并与同一病变在不同扫描序列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弥散成像的信号特征。结果:DWI对超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海绵状血管瘤高度敏感(达100%),对急性脑出血也很敏感。结论:DWI能诊断常规MR序列不能显示的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鉴别急性脑梗死与出血。显示常规序列不能显示小的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