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1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3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68例。纳洛酮治疗组的患者采取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纳洛酮。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意识觉醒恢复时间、存活率、伤残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意识觉醒恢复时间为(7.50±3.12)d,对照组为(10.28±4.09)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3个月时的GCS评分,治疗组患者168例,死亡36例,病死率为21.42%,存活132例。对照组168例患者,死亡54例,病死率为32.14%,存活114例。存活率与病死率的组间比较,P<0.05。结论:纳络酮能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对改善预后有显著作用,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延期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与治疗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朝旭 《家庭医药》2016,(7):107-108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d、20d、30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电图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效果确切,患者预后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护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及重症监护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有创颅内压监护。对比两组死亡人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4例,死亡率20%;对照组患者死亡7例,死亡率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21 d,观察组的GCS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有创颅内压监护治疗,患者的病症得到有效的治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盐酸纳络酮联合神经节苷脂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6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应用盐酸纳络酮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两组治疗14d后观察GCS,3个月后按GOS预后评分评定预后,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意识恢复清醒情况及清醒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意识恢复清醒情况及清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d后GCS评分及3个月后GO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盐酸纳络酮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且可促进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顾幼丽 《中国药业》2013,22(11):56-57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60例酒精中毒合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纳洛酮,首剂1.2 mg静脉注射,此后静脉注射0.8 mg,每30 min给药1次,连用3次,并给予密切观察与精心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未用纳洛酮。结果治疗组神志、瞳孔、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死亡率及语言障碍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患者给予密切观察与精心护理,合理使用纳洛酮,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7,(4):870-872
目的:评价大剂量纳洛酮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促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简称GCS)评分后,选取其得分值为3~8分间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其自身病情给予针对性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纳洛酮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觉醒时间,以及治疗前后早期临床疗效和晚期的语言功能和运动功能的评分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觉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早期、晚期的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纳洛酮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患者觉醒快且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急性颅脑损伤受伤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我院临床及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纳洛酮),连续应用14d。两组患者均在用药前、用药后3、5、7、10及14d测定β-EP(β-内啡肽)和记录GCS评分,治疗结束1个月后判定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49%VS 76.59%,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从治疗第5天开始GC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浆β-E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早期应用纳洛酮可显著降低β-EP,减轻病残程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11月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对照组36例,单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后第14天统计2组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伤后3个月评价2组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GCS评分升高,APACHE-Ⅱ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明显提高疗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陈洪武  金波  李祖晟 《海峡药学》2012,24(6):150-151
目的探讨两种剂量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常规治疗+盐酸纳洛酮4.0mg)和对照组42例(常规治疗+盐酸纳洛酮1.2mg),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的意识觉醒时间、生命体征、脑水肿轻度情况以及GOS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死亡率、重残率以及语言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与常规剂量相比,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保守治疗期间的观察与护理原则。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8月~2011年4月30例颅脑外伤暂行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2006年7月~2009年5月收治的30例颅脑外伤行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死亡率、转手术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51.4±8.6)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转手术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保守治疗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转手术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纳络酮联合甲氯芬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重度颅脑外伤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Ⅱ组患者在Ⅰ组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Ⅲ组患者在Ⅰ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甲氯芬酯治疗,Ⅳ组患者在Ⅰ组患者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纳络酮和甲氯芬酯治疗。观察4组患者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Ⅳ组患者与Ⅰ组、Ⅱ组、Ⅲ组患者相比,患者疗效和预后更好,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Ⅲ组患者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络酮联合甲氯芬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脑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解放军252医院于2013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92例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纳美芬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预后以及治疗前、治疗第1、3、7和14天血清β-内咖肽、S100B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第1、3、7和14天血清β-内咖肽、S100B蛋白、NSE水平逐渐下降,且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第7和14天血清β-内咖肽水平逐渐下降,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3、7和14天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逐渐下降,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同时间点血清β-内咖肽、S100B蛋白、NS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呼吸异常和心率异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减轻继发性脑损害,脑保护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与盐酸纳美芬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患者给予盐酸纳洛酮治疗,观察组63例患者给予盐酸纳美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常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俨〈0.05),伤后1周内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较快恢复稳定,颅内压及头颅C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CS评分和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纳美芬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更安全、更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纳络酮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早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2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纳络酮治疗组(n=67)和对照组(n=60),观察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络酮组患者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常(27%)和心律异常(64%)明显减少(P〈0.05),脑水肿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纳络酮组治疗两周后GCS评分及伤后6个月GOS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运用纳络酮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疗效确切,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陈海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1613-1615
目的:探讨大剂量盐酸纳洛酮对老年人急性重型脑外伤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老年急性重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盐酸纳洛酮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治疗后患者颅内压(ICP)及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同时对比6个月时患者的GOS(预后评分)。结果:治疗组颅内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6个月后GOS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可明显减轻老年急性罩型脑外伤患者颅内高压,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7.
郭西民  瞿静 《中国药师》2006,9(7):648-649
目的:评价纳洛酮对脑外伤早期治疗效果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纳洛酮治疗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8例重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0.4 mg/kg·d-1)治疗。观察患者GCS评分、颅内压以及头颅CT脑水肿的变化,并测定其治疗前后CRP浓度。结果:纳格酮治疗后,治疗组在提高GCS评分、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等方面稍优于对照组。纳格酮组治疗后CR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洛酮综合治疗脑外伤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CRP可作为颅脑外伤病情及纳洛酮治疗效果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常规治疗+盐酸纳洛酮治疗)3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第7天,观察组患者的血ET水平、GCS评分情况以及EEG检测异常率等指标变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前部动脉血流情况、大脑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对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颅内压、减少病死率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抗感染、止血、降颅压、纠酸等治疗,其中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预后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李松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2):64-65
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脑外伤患者(轻型组20例,中型组28例,重型组22例)血清hs-CRP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的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第1天,脑外伤轻、中、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外伤中、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型组,差异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3天,脑外伤轻、中、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外伤中、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仍显著高于轻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7天,脑外伤轻、中、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其中轻型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脑外伤患者血清hs-CRP水平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