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简称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自1962年由日本川崎首先报告后,至今日本已有10万例以上,在世界各地均有此病报道,在美国此病已取代风湿病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暴昕 《中国实用医药》2007,2(35):137-137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幼儿高发的血管炎综合征。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笔者多年来采用中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就其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典型病例例1:患者男,2岁,于2000年3月8日来诊。其母代述:患儿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8℃~40℃,目赤咽痛,曾给予静脉滴注抗炎、抗病毒、解热镇痛药物,病情无好转,且手足皮肤出现肿胀,3d前前胸后背皮肤出现红疹,厌食,尿少尿黄,大便数天未排出。查体:T39.6℃,精神烦躁,面色潮红,双眼结膜充血,呼吸急促,口唇干裂,口角糜烂,舌质红、舌苔黄干,舌…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fhnode syndrom,MCLS),是好发于婴幼儿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中心的全身性血管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失调和多种血管活性因子释放相关,此外Uehara等[1]研究发现KD可能存在家族聚集性。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是KD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甚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病机不明的急性血管炎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典型川崎病及不典型或不完全性川崎病。由于其病因病机不明,治疗特别棘手。西医治疗川崎病基本以激素加IVIG加阿司匹林作为基本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主要以辨证论治,急性期以清热解毒祛邪为主,后期以滋阴养血扶正为主,中西医协同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由于没有特异治疗方法,大多数可发展为慢性冠脉炎,造成冠脉畸形,逐步发展为冠心病。所以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是以血管炎为中心的全身性脏器炎症,经数月可自然消退的自限性急性炎症。除血管炎(特别是冠状动脉)外的病变,如心包炎、心肌炎、胆囊炎、脑膜炎、神经炎等各种脏器炎症不留后遗症,且大部份自然痊愈。冠状动脉炎也大部份采取同样经过,但由于动脉瘤易形成血栓,可引起冠状动脉闭塞,而发展成为缺血性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以心血管损害为严重并发症,特别是冠状动脉,表现为血管扩张、动脉瘤等损害。与冠状动脉损害有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为多因素触发所致。结合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和分类,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是关键,本文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病机制及急性期诊治进展进行综述,为川崎病的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多发于4岁以下的婴幼儿,病因未明,现多认为此病是一种或多种未知的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异常反应,临床上以急性发热、皮疹、指(趾)脱皮等为主要表现,可累及多个脏器,以冠状动脉病变最多见,重者可因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塞或动脉瘤破裂而死亡。我院自1998年起采用丙球蛋白治疗本病患儿,现将其间收治的16例患儿的临床用药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是一种累及全身中小血管的炎性综合征,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及早诊断川崎病并进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但目前川崎病的病因不明,本文主要从基因易感性揭示川崎病的可能发生机制,同时介绍川崎病诊断包括不完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以及丙种球蛋白耐受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丽玲  赵萍 《云南医药》2004,25(1):53-54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 ,其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 ,好发于婴幼儿 ,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 ,为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最主要的原因。现将我院 1 993~ 2 0 0 1年收住的 39例川崎病临床资料做一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 按文献诊断标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本文仅就8例川崎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 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最小8月,最大5岁,≤3岁5例,>3岁3例。2 临床表现 8例均以发热起病,热程长,入院时发热已5~14天,平均9.5天。7例有全身一过性多形性皮疹,其中5例为红色斑丘疹,1例呈粟粒样皮疹,1例呈猩红热样皮疹;最短于发病当天出疹,最长于第10天,平均4天;皮疹持续时间最短2天,最长9天。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6例(耳后1例,颈部2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进一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住院确诊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患儿45例根据进一步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同时追加IVIG和糖皮质激素)38例和对照组(单纯追加糖皮质激素)7例,观察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患儿体温均在24 h内恢复正常。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为(115.8±55.9)mg/L、(130.1±59.4)mg/L(P>0.05),治疗第3天分别为(22.0±8.5)mg/L、(27.7±16.3)mg/L(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CRP水平均降低(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急性期(发病0~21 d)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分别为15.8%、71.4%(P<0.05),随访6个月内CAL发生率分别为5.3%、14.3%(P<0.05)。结论:同时追加IVIG和糖皮质激素进一步治疗IVIG无反应型KD与单纯追加糖皮质激素效果相当,但急性期及远期CAL发生率较低,可为临床治疗IVIG无反应型KD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11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男73例(63.5%),女42例(36.5%),5岁以内96例(83.5%)。(2)典型KD 90例,不完全性KD(IKD)25例;IKD组婴儿(〈1岁)比例和CAL发生率均高于典型KD组(44.0%vs 7.8%,40.0%vs 17.8%,P均〈0.05);除肛周脱屑、卡疤红肿外,IKD组其他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典型KD组,出现时间晚于KD组(P均〈0.05);除血红蛋白外,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AL组男性比例、婴儿比例、发热时间、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大(高)于非CAL组(P均〈0.05)。(4)KD发病10 d内的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且治疗2周后复查发病10 d内给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组新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给予IVIG组(P〈0.05)。结论:IKD多发于婴儿,且其CAL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卡疤红肿有助于其早期诊断;CAL发生率与男性、年龄〈1岁、发热时间、PLT、ESR、CRP有关;KD发病10 d内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虽然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可以有效的治疗川崎病(KD),但仍有10%~20%的KD患儿对初始剂量IVIG治疗无反应,使他们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风险增加.对初始剂量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方案仍有争议.其他疗法主要包括再次输注IVIG、糖皮质激素药物、TNF-α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MTX治疗、血浆置换等.本文综述初始剂量IVIG无反应性KD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川崎病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云南省川崎病的发病、分布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日本中国川崎病流行病调查表 ,对云南省 12 6家县级以上有儿科病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进行填表调查。结果  5年间共报告患儿 594例 ,发病率 4 45 10万 ;男女之比为 1 50∶1(3 56 2 3 8) ,发病年龄以 5岁以下为主 (86 2 % )。以城市患儿居多为 3 98例(67 0 % )。少数民族患儿 45例 (7 6% )。 3 99例中发生心脏后遗症者 114例 (2 8 6% )。无死亡病例。复发病例4例 (0 7% )。结论 云南省川崎病发病明显低于日本 ,而与国内部分省份相近。心脏后遗症者高于日本与国内一些省份。基层医院应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和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完全川崎病(IKD)和典型川崎病(CKD)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IKD的认识,从而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十堰市中医院住院的10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包括80例CKD和25例IKD,比较分析IKD组和CKD组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脏器损害情况、诊断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岁年龄段患儿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P<0.05);与CKD组比较,IKD组口腔黏膜病变、指趾脱皮、皮疹、肛周潮红脱皮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降低(χ2分别为6.11、16.51、15.80、9.14、9.88,P<0.05 或P<0.01);两组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比容(HCT)、最大血小板(PLTmax)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沉(ESR)、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冠状动脉扩张(CAD)、瓣膜反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CKD组(χ2分别为13.22、4.14、3.96,P<0.05 或P<0.01);IKD组诊断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25±3.05)d 和(13.85±5.10)d,长于CKD组的(4.50±2.25)d 和(11.25±4.50)d(t分别为3.11、2.44,P<0.05 或P<0.01),所有KD患儿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均治愈或好转。结论:IKD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与CKD患儿无明显差异,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较CKD高。临床医师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影像学检查,及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川崎病临床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分析典型川崎病(CKD)和不完全型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探讨IKD的诊治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7例CKD患儿(CKD组)和26例IKD患儿(IKD组),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方法、治疗效果等。结果:两组患儿均有发热,但IKD组发热时间(10.2±6.6)d,长于CKD 组的(6.8±2.8)d (P<0.05)。IKD组口唇皲裂、肢端硬肿或恢复期膜样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发生率均低于CKD组(P均<0.01)。IKD组的心脏血流异常、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增厚、肺纹理增粗模糊、肺野斑点阴影发生率均高于CKD组( P均<0.05)。两组WBC、CRP、PLT、ESR、ALT、Hb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KD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上应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患儿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冠脉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儿童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对过去我院8年中收治的儿童川崎病21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21例均有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咽粘膜充血、指(趾)端和甲床交界处片状脱皮;心电图异常7例;心肌酶谱异常8例;贫血5例;超声心动图异常2例。结论持续发热5天以上,出现皮疹、结膜充血、指(趾)端脱皮、淋巴结肿大应高度怀疑本病,应及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早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和阿斯匹林治疗,防止发生血栓形成及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为治疗此病提供参考。方法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了74例小儿川崎病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结果比较完全性川崎病组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的体征和症状,完全性川崎病组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的患儿在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这3个症状上,并没有完全的差异和区别;但是在皮疹、肛周红肿、颈部淋巴异常、手脚蜕皮这几个症状上,完全性川崎病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结论由于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检查的时候,必须将实验室检查的八项指标全部纳入进去,这样才能防止出现误诊和漏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患儿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比较两组治疗后的IgA、IgG及IgM水平,统计两组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gA、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兆坤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60-461
目的分析31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31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与同期36例典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不典型组患者年龄较低,其临床表现少,临床确诊前的发热时间较长,且冠脉损伤情况发生较多,与典型川崎病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在临床并不少见,其需要医师提高临床确诊率,使用丙种球蛋白综合治疗方案积极预防冠脉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