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医院2011至2013年收治的2 458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特征,研究院内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入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86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7.57%1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是呼吸道、手术伤口和胃肠道,分别占32.80%、25.81%和15.05%。186例医院感染者共分离出72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59.72%),革兰阳性菌24株(占33.33%)和真菌5株(占6.94%)。病原菌检出最多的为鲍曼不动杆菌,为16株,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和大肠埃希菌10株。单因素分析显示,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术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可能减少侵入性的操作,尽早去除置留管道,是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心血管病医院院内感染发展趋势,对高原地区心血管病医院院内感染控制效果做出评价。 方法随机选择青海省心血管病医院2015年11月5日、2016年11月4日、2017年10月26日0:00至24:00病例数据,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住院患者进行现患率调查,分析所选取的1 689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 结果2015年至2017年度本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6%(14/536)、2.3%(12/516)和2.04%(13/637),感染例次率分别为3.2%(17/536)、2.9%(15/516)和2.4%(15/6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0.422、P= 0.810,χ2= 0.760、P= 0.684)。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是上呼吸道和手术部位感染。调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8.1%(97/536)、14.1%(73/516)和17.6%(112/637);抗感染治疗前微生物送检率分别为53%(41/76)、54.2%(32/59)和61.6%(53/86)。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1.4%),其余依次为革兰阳性菌(28.6%)和真菌(20%)。 结论根据现患率数据分析,高海拔地区心血管病医院院内感染发生率与高原地区环境、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及手术复杂性有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与预防、提高用药前样本送检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减少联合用药率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照坤 《护理学杂志》2006,21(15):71-73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机械通气(MV)患者医院感染及其控制情况,为制订针对性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院内感染标准和自制调查表对6所基层医院的26个科室的院内感染管理状况和410例住院行MV治疗的患者,及242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院内感染发生率高达72.68%(298/410).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最高(71.95%),其次为口腔、皮肤感染(48.05%)、泌尿系感染(26.50%)及消化系感染(11.22%).影响院内感染控制的因素有院内感染教育问题、院内感染预防措施落实问题、消毒问题、环境问题、用药问题、机械通气患者院内感染评估问题等.结论基层医院MV院内感染发生率高,医院各级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解决消毒、环境和用药等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临床综合ICU院内感染的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0年1月~2011年12月综合ICU住院的全部病历资料,对医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600例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35例,感染率为5.8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68.6%)为主,其次为切口感染(11.4%)和泌尿系感染(8.6%);高发疾病为重型颅脑外伤(31%)。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居,占42.8%。结论:对综合ICU易感人群及医院内感染的好发部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有利于最低限度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院内感染促发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院内感染的发生和流行,降低院内感染率。方法:对某院四个月份院感率和入院患者各类标本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该院院感发生率5.3%,呼吸道感染居首位,且院内感染细菌分离及耐药性情况不容乐观。结论:应从多个方面重点防控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科院内感染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2年间63例我院儿科院内感染患儿的资料。结果: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6%(63/5003),以6岁以下为多。基础疾病以血液病(63.49%)、肾脏疾病(14.29%)等导致机体免疫能下降者为主。住院时间偏长,超过14d者达84.1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消化道(包括口腔感染)为主;病原菌依次为革兰阴性杆菌(61.43%)、真菌(25.71%)和革兰阳性球菌(12.86%)。结论:采取常规的防护措施可以降低院内感染,但对患有导致疫功能下降疾病的院内感染早期防范、干预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脑外伤的患者在基层县医院越来越多。脑外伤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咳痰困难,常行气管切开术,极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在院内感染中占据主要地位,死亡率占20%~50%。为控制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的发病率及其死亡率,本院收集此类标本187例,对其进行细菌培养、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希望借此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建立普外科老年患者术后院内感染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及预警模型,为防控院内感染提供依据。利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RT-NNIS)提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6月—2015年7月1265例普外科术后老年患者(≥60岁)的院内感染影响因素相关指标,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筛选出的指标进行合并降维,根据因子得分对个体病例发病风险进行预测。普外科术后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4.64%。抗菌药物的使用,导管相关感染,住院时间、手术次数及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时间、部位,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切口及愈合情况,患者年龄共7个因子是术后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871%。该指标体系能够在普外医疗和护理过程中对院内感染风险较大的病例进行提示,也为防控院内感染发生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采取有效方式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病老年患者,共121例。收集患者相应的临床资料、病史以及行为学资料等。结果 121例患者中28例出现医院感染,其中感染部位为泌尿系统、呼吸道、皮肤软组织以及胃肠道患者分别为9例(7.44%)、15例(12.40%)、2例(1.65%)和2例(1.65%)。感染者中革兰阴性菌为60.71%(17/28),其中8株(28.57%)不动杆菌属、5株(17.86%)肺炎克雷伯菌、4株(14.28%)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为28.57%(8/28),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75.00%);真菌3株(10.71%)。卧床、脑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气管切开和大小便不自理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分别为6例(10.34%)、6例(17.65%)、3例(8.82%)、5例(20.00%)和8例(13.79%)。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卧床、脑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气管切开、大小便不自理以及意识障碍等因素与医院感染率密切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R均1、P均0.05)。结论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性阴性菌,其中卧床、脑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气管切开以及大小便不能自理等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今后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院内感染的53例新生儿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研究期间入院的569例病例中发生院内感染者53例,感染率为9.3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P〈0.05)。38例院内感染患儿病原菌培养阳性,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6株(68.42%),革兰阳性球菌12株(31.58%),革兰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结论早产儿的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严格控制预防性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是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ICU医院感染实施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相关问题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方法 监测医院感染率、日感染率、3种导管相关感染率及医院感染部位分布等指标.结果 监测1 311例中136例(169例次)发生医院感染,患者感染率为10.37%,例次感染率为12.89%.导尿管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为0.843‰,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0.486‰,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为32.719‰.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79.28%),其次是血液感染(7.69%),第3位是泌尿道感染(3.55%).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高,主要为3种导管相关性感染,注重ICU目标性监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4年7月1日—2008年6月30Et1243例康复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基础疾病及感染部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34%(228/1234),感染例次率为21.40%(266/1243),尤其多发于脊髓损伤和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占41.67%(95/228)和31.14%(71/228),感染部位以泌尿道和下呼吸道多见。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基础疾病、年龄、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营养状况、低血糖、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吞咽困难等有关。结论康复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针对相关因素加以监控,防止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肺结核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住院肺结核患者进行细菌分离及药敏试验,分析影响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85例肺结核住院患者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125例(25.77%),共分离病原菌425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65株(38.82%),革兰阴性杆菌228株(53.65%),真菌32株(7.53%)。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敏感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及头孢吡肟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敏感,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派拉西林及环丙沙星敏感性高,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规抗菌药物均表现为耐药。年龄、病程、病灶、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及住院时间是影响肺结核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肺结核并发呼吸道感染者细菌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加强对高龄、病程长、病灶多、住院时间长等高危患者的管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对患者耐药性观察,可有效降低肺结核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本院2008至2012年收治的127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非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和感染部位,并对AML组进行危险因素分层比较。结果 AML患者感染率为71.65%,显著高于对照组(3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52,P〈0.05);AML患者和对照组最易出现感染的部位均为呼吸系统,分别占38.46%和47.17%,其次为口腔和肠道,均占13%以上;两组患者呼吸系统、口腔以及肛周发生感染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部位发生感染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91例感染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阶段、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住院时间、是否进行侵入治疗、有无肛周疾病、使用激素治疗及是否进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与疾病发病密切相关(P均〈0.05),均是该类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ML患者是院内感染高发人群,对感染高危人群应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护理,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妇产科常见的院内感染者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筛选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并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本院妇产科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患者共2856例,共发生感染者5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1例感染患者中呼吸道感染者21例(41.18%),泌尿系统感染者15例(29.41%),手术部位感染者10例(19.61%),胃肠道感染者3例(5.88%),宫腔感染者2例(3.92%)。年龄>50岁、留置尿管、住院时间>8 d以及化疗是妇产科患者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以上因素均具有代表性(P <0.05)。结论妇产科患者的感染因素较多,规范的护理操作及全面的护理干预是降低感染发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康复期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与耐药性。 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400例,其中13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采用MicroScan WalkAway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对分离出的感染样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探究康复期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及耐药性。 结果400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36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4.00%。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部位的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泌尿道(68.42%)和下呼吸道(23.03%)。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4.74%)和铜绿假单胞菌(18.42%)。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整体较强,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较弱,分别为4.41%和8.82%,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异帕米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较弱,分别为17.65%和0.00%。 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为泌尿道和呼吸道,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耐药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耐药性及其致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浙江省青田县人民医院2008年7月-2011年12月ESBLs^+菌引起的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80例,并按数字表法随机选择同期160例ESBLs-菌医院感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并使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住院时间≥10d,转入院或再次入院,给氧,侵入性操作,使用抗酸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7d,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1〉3d与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ESBLs’菌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给氧(OR=8.613,95%CI:1.870—39.659)、侵入性操作(OR=5.900,95%CI:1.885~18.467)、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OR=7.465,95%CI:2.364—23.578)、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OR=4.481,95%CI:1.197~16.781),以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3d(OR=5.346,95%CI:1.717~16.643)是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ESBLs’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30.00%),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及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ESBLs’菌感染主要与医院的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ESBLs’分离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院产科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和预防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产科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发生医院感染的共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患者以呼吸道(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发生感染率最高(占44.03%),其次是手术切口(占23.85%)和泌尿道(占12.84%);剖宫产感染者36例(占33.03%),顺产未侧切感染者24例(占22.02%),顺产侧切感染者19例(占17.43%),宫外孕感染者17例(占15.60%),计划生育感染者13例(占11.93%)。实验室检出病原菌52株(47.71%),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最高16株(占30.77%)。 结论患者抵抗力降低以及较少活动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剖宫产术后导尿留置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医护人员和产科患者均要加强无菌观念,严格遵守实施无菌流程操作和有效消毒隔离制度,是防止医院内发生感染的主要措施,保证产妇在住院过程当中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能够减少产科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重点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2012年至2017年93 014例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微生物分布及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共监测住院患者93 014例,发生医院感染1 440例,平均医院感染率为1.5%。医院感染率较高的前5个科室依次为ICU(5.1%,103/ 2 017)、心外科(3.4%,198/5 847)、血管外科(1.9%,105/5 613)、心律失常一科(1.8%,191/10 384)和急诊科(1.8%,60/3 412)。2012年至2017年发生医院感染各部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861.181、P < 0.001)。卡方趋势检验显示下呼吸道感染率(χ2 = 12.653,P < 0.001)呈逐年上升趋势,泌尿系统(χ2 = 17.710、P < 0.001)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率(χ2 = 5.738、P = 0.017)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CU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率最高(70.0%,72/103),其次为心律失常二科(50.0%,28/56);冠心病一科、冠心病三科、胸外科、神经内科和急诊科下呼吸道感染率均高于40.0%。手术部位感染率居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血管外科(29.5%,31/105)、心外科(29.3%,58/198)和冠心病二科(15.9%,27/170)。医院感染病原体中革兰阴性菌占66.4%(284/428),革兰阳性菌占28.7%(123/428),真菌占4.9%(21/428)。医院感染居前5位的病原体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23.6%,62/263)、金黄色葡萄球菌(20.5%,54/263)、阴沟肠杆菌(19.8%,52/263)、肺炎克雷伯菌(18.3%,48/263)和大肠埃希菌(11.0%,29/263)。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最高,自2012年的8.3%逐年上升到2017年的30.0%;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自2012年的11.1%上升到2017年的28.6%。2012年至2017年本院发生医院感染者治疗使用抗菌药物主要以单联用药为主(70.3%,1 013/1 440),其次为二联用药(26.0%,374/1 440),三联或以上用药使用率为3.7%。 结论以感染防控为重点,开展主动监测,规范标准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操作,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