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Warthin瘤,是涎腺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在腺瘤中的发病率仅次于腮腺多形性腺瘤,位于第2位。术前诊断有一定难度,容易误诊。为丰富其影像学诊断经验,本文对12例腮腺腺淋巴瘤CT扫描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论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腺淋巴瘤患者的CT特点,分析病灶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密度以及强化程度。结果:13例患者中位于单侧单发9例,单侧多发2例,双侧多发1例。居浅叶8例,深浅叶同时受累3例,深叶1例;肿瘤均呈圆形或类圆形,病灶最大径1.6~4.8cm,平均2.5cm。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8例,伴囊性变者3例,增强后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对于年龄〉50岁的男性患者,腮腺后下极出现单发或多发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晰,内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早期明显强化,可考虑为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3.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12例腮腺淋巴瘤的CT表现,主要观察病灶大小、数目、形态、位置及其密度。结果:12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均为男性,7例病灶单发,5例多发(其中3例为双侧腮腺腺淋巴瘤),共21个病灶,其中13个(61.9%)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CT表现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密度均匀(12个)或不均,CT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CT值增高10~65HU,其中13个(61.9%)病灶内见小血管通过或包绕。结论:年龄50岁以上男性患者,CT表现腮腺浅叶后下象限病灶,边界清,强化明显,特别是多发病灶和(或)病灶内见小血管进入时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23 例.观察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增强特征.结果 23例患者,26 个病灶,1例单侧2个病灶,2例双侧各1个病灶;病灶位于下颌角旁21个; 23个病灶边缘清楚,病灶大小0.5~4.2 cm,18个病灶密度均匀,其中1例囊变,平均CT 值44.2 HU,8个病灶密度欠均,均有不同程度的囊变.结论 55岁以上男性患者,CT显示腮腺下颌角区病灶,边界光整,囊变,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应考虑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5.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与相关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腺淋巴瘤CT资料。10例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均为50岁以上,其中8例有多年吸烟史。结果 6例为单侧多发,2例为双侧多发,2例为单发,均表现为腮腺浅叶或后下象限边界清晰实性占位,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成分大部分明显强化,较大病灶多伴有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区及无强化坏死腔,长径小于1cm的病灶均呈均匀强化,部分较大病变有分叶,较大病灶直径约3cm左右,术后随访未见复发或转移者。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好发于50岁以上、与吸烟有明确相关的男性,多发病灶伴局灶性坏死者多见,当肿块发生于腮腺浅叶或后下象限,尤其当病灶多发,增强后明显强化时应首先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CT征象,1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其中女性2例(12.5%),男性14例(87.5%).分析病变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程度.结果:16例腮腺腺淋巴瘤共有28个病灶,10例单发(62.5%),单侧多发2例(12.5%),双侧多发4例(25%),病灶中心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20个(71.4%).全部病灶边界清楚,病灶内密度不均匀17(17/28)个,增强后CT值增加的平均值为(38.7±19.5) HU,19个(19/28)病灶内可见小血管进入、包绕或贴边现象.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发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对术前定性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腮腺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12例行CT平扫,其中10例行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4例共22个病灶,单侧多发3例,单侧单发9例,双侧单发2例且其中1例为术后14年对侧再发。16个(72.7%)病灶或病灶主体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长径0.8~5.0cm,平均长径(2.3±1.3)cm,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19个(86.4%)病灶边缘光整,3例单发病灶边缘模糊,手术证实合并感染。12例(共18个病灶)CT平扫14个(77.8%)病灶密度均匀,4个(22.2%)病灶密度不均匀;10例(共15个病灶)增强扫描7个(46.7%)病灶呈明显强化,5个(33.3%)病灶呈中度强化,3个(20%)病灶呈轻度强化。3个病灶可见边缘线样强化。MRI上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中等或高信号;平扫包膜呈环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结论中老年男性,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极,边缘清晰,明显强化,特别是双侧或多发病灶,并有吸烟史者,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点,着重观察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强化形式等。结果:24例均为中老年男性,20例有嗜烟史。24例CT和MRI共发现56个病灶,其中单发9例,多发15例。49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7个病灶跨叶,3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病灶长径0.3~4.6cm,平均长径约2.9cm。53个病灶包膜完整,边缘清楚。30个病灶呈实性,26个呈囊实性,囊变区呈裂隙状或分隔状。实性部分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增强多呈中度至明显强化。MRI平扫病灶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多呈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部分病灶可见血管包绕或小血管穿行,邻近下颌后静脉受压推移。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可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thin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Warthin氏瘤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腮腺Warthin瘤均为单侧发病,男性10例,女性2例,50岁以上8例(66.7%).单发9例,多发3例,共16个病灶,其中9个(56.3%)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方.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密度灶;MRI T1WI病灶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囊变区呈更长T1、长T2信号,大多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根据腮腺Warthin瘤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点,着重观察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强化形式等。结果:24例均为中老年男性,20例有嗜烟史。24例CT和MRI共发现56个病灶,其中单发9例,多发15例。49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7个病灶跨叶,3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病灶长径0.3~4.6cm,平均长径约2.9cm。53个病灶包膜完整,边缘清楚。30个病灶呈实性,26个呈囊实性,囊变区呈裂隙状或分隔状。实性部分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增强多呈中度至明显强化。MRI平扫病灶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多呈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部分病灶可见血管包绕或小血管穿行,邻近下颌后静脉受压推移。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可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影像学分析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为了探讨腮腺腺淋巴瘤发病部位特征,在腮腺矢状面将其分成4个象限。30例中男29例(96.67%),女1例;50岁以上者26例(86.67%)。结果30例患者37侧发病,共44个病灶,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25个(56.82%);多发者10例(33.33%);42个病灶边界清楚;22例行CT检查共发现32个病灶,其中增强CT值上升的平均值为(29.27±14.11)HU,3例CT延迟扫描显示3个病灶强化延迟。8例行MR检查,共发现12个病灶,其内信号全不均匀。结论>50岁的男性患者,CT和(或)MRI发现腮腺浅叶的后下象限病灶,边界光整,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有明显强化,而且多发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与CT、超声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8例进一步行增强扫描;14例行超声检查。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与增强特征(CT)、内部回声与血流分布情况(超声)。结果18例患者,共19个病灶,其中仅1例单侧2个病灶;病灶大小约6-31mm,平均为(19.1±6.5)mm。18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其中表浅区与深部各9个,最大径平均值分别为(17.2±5.2)mm、(23.0±5.4)mm;1个病灶位于深叶,最大径26mm;6个病灶强化显著,3个病灶轻度强化。13个病灶声像图上见后方回声增强,各6个病灶内见液性暗区与血流信号。结论基底细胞腺瘤的CT与声像图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超声较CT平扫更能显示病灶的轮廓及内部囊变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20例,其中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8例。结果:12例良性肿瘤中,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者11例,边界不清者1例;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其中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者3例。8例恶性肿瘤中,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并伴邻近组织器官受侵者7例,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者1例;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均见不同程度强化,肿瘤密度均匀者1例,密度不均者5例,其中2例中心可见大片低密度坏死;8例恶性肿瘤中,4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面神经受累。结论:CT扫描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闭孔疝CT诊断(附9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CT诊断闭孔疝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提高对闭孔疝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CT术前检查、并为手术证实的闭孔疝CT表现。结果右侧闭孔疝7例,左侧闭孔疝2例。CT表现主要有小肠梗阻,空回肠肠管扩张、积液;在闭孔外肌和耻骨肌之间可见疝囊;闭孔疝绞窄时,可见肠壁增厚、水肿,增强扫描强化减弱;腹腔可见积液。结论CT检查是闭孔疝的有效检测手段,对老年患者,特别是老年女性患者的不明原因肠梗阻,腹部CT检查将有助于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16.
17.
腮腺肿块的电子束CT平扫、腮腺造影CT和三维CT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电子束CT平扫(EBCT)、腮腺造影CT和三维CT对腮腺肿块诊断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43例腮腺肿块分别进行EBCT平扫、60%泛影葡胺腮腺造影CT扫描、腮腺造影图像应用四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显示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腮腺造影CT较EBCT平扫对腮腺肿块的显示更为准确,三维CT对腮腺内导管的显示较腮腺造影CT更为理想。容积显示法三维重建对腮腺内导管的显示较好,而表面显示法三维重建有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骨结构的关系。结论EBCT、腮腺造影和三维重建对腮腺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