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新研究方法的涌现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现代流行病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近期研究表明,一些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难以用成年期的暴露状态来完全解释.综合的、动态的生命历程研究框架的提出,为探索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病因,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生命历程流行病学整合了成人生活方式模型与胎生起源学说,并将其扩展到生物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中,以促进个人和群体远期健康水平.本文对生命历程流行病学的定义、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以及它在慢性病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生命历程流行病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南京地区有针对性的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防治工作,我们于2000年11月~2001年3月进行了南京市主要慢性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现将其中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病学分  相似文献   

3.
1 引言 病因是所有医学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揭示病因。例如:通过描述流行病学研究对疾病的分布进行观察,然后再将发病水平不同的地区、人群加以比较,分析不同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提出病因假说,最终判断暴露与疾病的联系是否是因果关系。这里的因果关系有别  相似文献   

4.
一、环境流行病学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根据美国NationalResearchCouncil对环境流行病学的定义[1],环境流行病学并不是证实特定环境因素是否为某一疾病或健康效应的病因 ,而是证实特定环境因素与一个或多个特定健康效应之间的相关关系。总之 ,环境流行病学是研究个体的居住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而非个体的个性或者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因此环境流行病学有其独特性 ,主要表现为 :①暴露于环境有害因素的人群很大 ;②环境暴露为低浓度混合暴露 ,且在肿瘤和其他慢性病的研究中 ,暴露可能发生在很久以前 ;③所研究的暴露通常是非自愿暴露 …  相似文献   

5.
行为流行病学与不健康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为流行病学与不健康行为罗学圃在第14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上专家们指出;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不断上升,在死因顺位上,这些疾病在许多国家排在前一、二位。从许多疾病的病因分析中看到,60%左右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行为和...  相似文献   

6.
尘肺是难以治疗,但是能够预防的职业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近年发展很快,主要是应用于研究病因不清的疾病,它在探索、验证病因方面具有用其它研究方法难以代替的作用、为人群的预防疾病奠定原础。尘肺是病因基本上明确的疾病,控制尘源,消除粉尘就能有效地预防尘肺.因此,尘肺流行病学与一般慢性疾病,解决病因问题的研究不同,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 一、描述尘肺的群体病情、通过一个厂矿或地区  相似文献   

7.
流行病学是一门方法学与应用科学相融合的学科,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是其学科使命。本研究从传染病、慢性病、系统流行病学、实施性研究和健康医疗大数据5个方面介绍流行病学的新进展。传染病领域的新工程与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令人振奋,同时病原体变异的环境影响因素需得到更多重视。慢性病领域需更加重视老年人群共病问题;感染性诱发因素、人体菌群在慢性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系统流行病学是现代流行病学的新兴分支与重要补充,对实现精准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性研究是连接医学基础科研与公共卫生实践的桥梁,将为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有效落实提供证据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以数字化公共卫生为基础,为流行病学提供广阔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数据资源,也将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8.
空气污染导致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在内的健康风险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加速,空气污染物排放增加,与慢性病关联已成为研究热点。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种慢性病是我国主要的慢性病,其导致的死亡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86.6%,慢性病的防控特别是病因预防是关乎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综述了近期室内外空气污染与总死亡以及4种主要慢性病的死亡和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提出降低空气污染所致慢性病负担的建议,为我国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慢性病多为原因不明疾病,且疾病因素复杂多样,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解武汉市洪山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现况、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武汉市洪山区于2013年4月进行了慢性病现况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乌正赉一、问题的提出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用途是从群体角度来探索病因或危险因素。慢性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精神分裂症、骨质疏松症等,是由多种不明因素所引起的,欲找出其病因或确定其危险因素,情况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1.
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中,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简记为C-C.S)占有重要地位。对少见病、潜伏期长的慢性病它是切实可行而又有效的研究方法,如能正确运用,合理评价其结果,可对病因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有时甚至起到决定作用。C-C.S方法在职业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有增多趋势,记不及队列研究尤其是回顾性队列研究应用得广泛。1病例对照研究基本概念首先选择一批病例、另选一批没有所研究疾病者作为对照,比较这两组人的过去乃至当前的职业暴露情况,以确定疾病与因素是否存在联系,联系的性质和程度。例如研究母亲…  相似文献   

12.
分子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 epidemiology)是人群流行病学与实验室研究相互结合与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借以阐明疾病病因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不同生物学阶段的生物标志物,并探讨其与外暴露和(或)疾病间的关联。采用分子流行病学设计研究生物标志物与疾病的关系,有利于深入阐明疾病发生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机制,提高危险度评价的精度以及建立和发展可导向预防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回顾性队列研究已广泛应用于职业性肿瘤和其它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探索环境有害因素暴露与疾病的联系(association)。队列研究的病例数是在多年内观察得到的,所以在计算“疾病率”时必须  相似文献   

14.
要揭示煤工尘肺(CWP)病因及发病因素的内在联系,流行病学研究是一个独特的方法。其中,地理流行病学将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地理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揭示我国慢性病的疾病负担,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 用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及社会医学方法。结果 1990 年中国慢性病残疾调整生命年损失为116.6 百万人年,占全部疾病负担的58% ,由此造成的间接社会损失为754.41 亿元。1994 年全国慢性病的治疗费用为418.8 亿元。慢性病的无形负担较其他疾病更为严重。结论 应加强对慢性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雷杰  雷筱琪  朱传泰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2):1152-1152,I0001,I0002
4 病因调查思路 病因调查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临床特征入手,寻找病因线索;从疾病分布特征人手,建立病因假设,实施初步干预措施;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特异性检测与实验研究,以检验病因假设;同时通过对初步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进一步验证流行病学病因假设。  相似文献   

17.
病因是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关系到疾病的正确诊断、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流行病学从宏观角度、群体水平研究病因。本讲在现代病因概念的基础上,从认识论角度介绍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在制订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策略、措施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过去几十年来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临床医学研究很需要应用流行病学的人群研究方法。例如,新建了许多诊断试验方法,需要在人群中取得某项临床指标的分布数据;为了寻找某些慢性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因素,需要进行人群凋查、检定或核实营养、环境、生活方式等的变化与疾病发生之间的联系,诊断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复杂的精密仪器,而对这些仪器的使用中的许多问题,包括其可靠性、正确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我国对于慢性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现况进行横断面研究调查,而无对临床指标进行动态性监测与调查,对保健人群的大规模研究更是一项空白。本文拟提出设想:在现行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治疗等情况,建立保健人群主要慢性病监测数据库,对现行慢性病疾病流行状况、查体内容、疾病诊治情况进行分析,为探索和制定规范化诊疗程序、综合防治措施和科学管理办法提供循证医学依据,为决策机关制定医  相似文献   

20.
其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职能偏废的根源分析;论证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职能偏废的治本策略;北京部分社区干部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老年人6种常见慢性病的疾病负担;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及其与人格特征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