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决锁骨下静脉闭塞患者和年幼儿童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价皮下卷绕除颤(SubQ)电极的可行性及其除颤效果。方法共4例病人纳入研究。年龄分别63、64、85、48岁。其中3例男性患者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1例女性(48岁)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病史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或电生理检查中诱发持续性室速。SubQ电极经左腋中线第6肋间的2cm纵向切口建立的皮下隧道远端送达靠近脊柱,电极近端经向前向上的另一皮下隧道抵达左锁骨下放置ICD的囊袋。模拟活性除颤器机壳(CAN)经左锁骨下ICD放置囊袋切口于胸大肌与胸壁之间的隧道向下送至接近胸骨下端左侧。CAN与SubQ电极之间除颤测试能量依次分别为35、25和15J。测试完毕后3例患者按照常规方法植入ICD。另1例患者因为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0.35而植入三腔除颤器(CRT—D)。所有患者保留SubQ电极,手术结束前对它们的除颤阈值进行测试。使用能量先后依次为3、6、10、12、15和18J。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度过植入术,无并发症。4例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37、20、9和52min。4例CAN→SubQ电极成功除颤能量分别为15、25、25和15J。使用常规ICD和CRT—D时CAN→右心室(RV),SubQ的相应除颤阈值分别为6、10、15和10J。结论SubQ电极植入不但安全而且有效。SubQ电极的应用可望避免植入过程中心血管并发症和胸腔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甚至避免放射线,对于幼年儿童和血管病变无法植入电极导线者可望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心室颤动(室颤),3例患者采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方法:2例ICD在胸部植入,1例在左下腹壁植入,经静脉单根电极导线植于右室心尖部,其近端及远端电极分别为放电的正负极。结果:植入后18次持续性室速发作中16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刺激终止;2例未终止者1倒发展成室颤,另1例室速频率超过220bpm,均经高能放电转复成功。1例术后囊袋血肿、1例发生快速心房颤动导致ICD误放电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快速室速患者发生晕厥后才成功放电终止。结论:ICD治疗顽固性室速及室颤,防止猝死高危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十分有效,需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其临床应用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双心室同步房室顺序起搏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扩张性或缺血性心肌病出现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时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的治疗效果。方法 5例患者均为男性。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QRS时限120~183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0,左心室舒张末直径≥60mm,均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心室颤动(室颤)发作史。药物治疗无效。分别植入右心房和心脏静脉左心室分支起搏电极导线,并植入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行房室顺序双心室同步起搏及抗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LVEF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 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导线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要求、右心室导线除颤阈值佳。起搏后QRS时限明显缩短,起搏前平均155ms,起搏后平均133ms,随访3~20个月,心功能术前平均3.4级,术后3个月平均2.4级;LVEF术前平均0.25,术后3个月0.29,1例术后6个月LVEF为0.34;5例患者共发生室速4次,均以31J的能量1次除颤成功。结论 双心室同步房室顺序起搏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双心室同步起搏ICD具有良好的抗室性心律失常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经静脉非开胸植入单根电极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18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非开胸植入单根电极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此系统除颤器外壳本身作为除颤电极的阳极,表面积为108cm2,阴极为经静脉植入右室的弹簧除颤电极,除颤器埋于左胸前的皮下囊袋内。结果显示18例患者除颤阈值均≤24J,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2.6(2~5)d。平均随访6.4(3~123)月,5例患者接受了除颤器的治疗。非开胸植入单根电极ICD是一种操作相对简单、除颤效果满意的新一代ICD。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往应用的单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常会发生误识别,产生误放电。此外,单腔心室起搏可使心功能降低。双腔ICD可克服单腔ICD上述弊端。本文报道12例双腔ICD的临床应用。方法12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2岁,均有院外晕厥史,术前证实室性心动过速7例,心室颤动5例。12例患者中4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3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5例伴有心动过缓及心功能不良。12例患者均植入了双腔ICD(美敦力公司,Gem DR)。心室导线常规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心房导线为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导线,此导线顶端带有弹簧除颤电极,将心房导线固定于右心耳靠外侧处,以避免发生交叉感知。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植入双腔ICD,除颤阈值均小于20J。平均心室起搏阈值0.9V,R波高9.8mV。心房起搏阈值1.4V,P波高2.6mV。在平均随访6.8个月中,ICD共发放抗心动过速起搏(ATP)45次,低能量转复11次,除颤4次,无误放电发生。5例伴心动过缓者,心功能无进一步恶化。结论双腔ICD由于增加了心房电极导线,可提高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从而减少误放电。对伴有房性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者应推荐使用双腔ICD。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9岁.2010年因发作性胸闷憋气伴加重就诊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诊断为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Killip 2级,经扩张冠状动脉,调节血脂,降低血压等治疗后出院.2011年因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单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型号为Maximo VR 7232(美国美敦力公司),右心室导线型号为6944,置于右心室心尖部,术后程控示ICD工作良好.2012年8月16日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常规复查,无室速/室颤事件,ICD各项参数正常.患者糖尿病病史近20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双目失明.2012年10月23日因触电后心悸8h,自觉ICD电除颤10余次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起搏器,植入导线通常都是经上腔静脉途径。如导线无法到达上腔静脉,选择开胸途径植入心外膜电极是一种选择,但患者往往不愿接受开胸手术。此时,经股静脉或髂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是一种有效的备选方法。笔者在新加坡学习期间,见证经髂静脉途径植入ICD和起搏器各1例。  相似文献   

8.
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器质眭心脏病的恶性心律失常,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重要治疗手段,作者报道6例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病例.方法:6例器质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塞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3例)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年龄30-68岁,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经静脉植入ICD。结果:随访中1例患者停服胺碘酮后室速频率增快,超过设置的室速频率窗口而启动20J电转复为窦性心律.随后程控调整室速窗口;1例术后未及时设置杭心动过速起博(ATP)程序,室速发作由15J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补设ATP后来再发生上述情况;1例术后1.5月发生室速,ATP及5次电击均未能转复窦性心律,再次入院程控调整ATP后来再发生上述表现。结论:ICD对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转复效果肯定,需要合理设置各项参数,术后应继续服用小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放电次数,节省电能。  相似文献   

9.
胸前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一种简易的植入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往的开胸植入ICD系统手术操作繁琐,并发症多,非开胸植入ICD系统的应用降低了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本文介绍了新一代的经静脉胸前植入ICD.2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了第三代非开胸植入ICD系统,其中18例为单极除颤系统.25例患者中24例(96%)除颤阀值≤24焦耳,而成功地植入了ICD.另一例由于阈值偏高而改用了开胸植人.所有患者的ICD均埋藏于患者的左胸前的皮下组织或胸大肌下的束袋中,除一例患者术后发生束袋血肿外,无明显并发症.经静脉胸前植入ICD手术切口少,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将逐渐取代开胸植入系统.  相似文献   

10.
报道1例复发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的患者仅采用1条心内电极导管经静脉途径植入自动心脏起搏转复除颤器(AIPCD)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术中所测除颤电极阻抗为510,除颤阈值≤10J.程控心动过速感知频率为200bpm,感知时间为2.5s,第1次转复能量为20J。在术中两次诱发室颤试验和术后3次室颤发生时,所植入的AIPCD均可1次性转复成功。笔者认为只用心内电极经静脉途径植入AIPCD是一种简便可靠、可作为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植入型心室复律除颤器即通常所指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 ,是目前公认防治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室速/室颤 )的一线治疗措施。广义上讲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还包括植入型心房复律除颤器 (IAD)和房室双腔复律除颤器。近年来IAD的实验研究不断增多 ,并已在临床小规模应用 ,可望成为治疗房颤的另一有效手段。房室双腔复律除颤器集IAD和ICD功能于一身 ,能够放电终止房颤、室速和室颤。1 植入型心房复律除颤器目前临床应用的IAD ,体积与普通起搏器相仿 ,重量在10 0g以内 ,除颤脉冲波形为双相 ,放电能量 2~ 10J。其右心房电极主…  相似文献   

1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术后情况及ICD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从2004年6月到2011年6月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以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全部患者,通过定期随访及调阅患者的ICD内存储的数据了解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ICD植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工作情况.结果 共入选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8~78(41.5±15.8)岁,随访8 ~84 (37.0±20.6)个月.21例(48.8%)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事件,其中有5例(11.6%)患者发生的室速/室颤事件属于不恰当识别.1例患者在植入ICD后发生未识别事件.ICD共记录到室速/室颤事件382次,植入ICD后首次发生室速/室颤事件的时间为术后1~36(6.4±8.9)个月,84.6%的室速/室颤事件发生于1年内.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381次,同步电复律83次,高能量除颤34次.结论 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高且复发早.二级预防植入ICD可有效预防患者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 ,6 7岁。因发作性晕厥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术后 3年 ,ICD连续放电 6次 ,心悸伴头晕来我院就诊。  患者 4年前 ,因反复晕厥 ,在我院住院治疗 ,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阵发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阵发心房颤动 (房颤 )。于 1999年 1月行ICD植入术 ,经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植入Medtronic公司的Transveive 6 936心室电极导线 ,Medtronic公司的MicrojewelTM72 2 3cxICD (图 1)。术后随访 3年 ,按照设置的ICD诊断治疗程序 ,ICD工作正常 ,术后 1年曾有过一次因房颤的误放电 ,经过设置稳定性参数 ,未再发生相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起搏除颤导线故障病例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62例在我院新植入ICD导线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所有导线植入均以锁骨下静脉作为入路。随访中出现以下1项或多项异常考虑导线故障:(1)起搏阻抗永久性或间歇性〉2000n或〈250Q;(2)除颤高压阻抗〉200n;(3)心内电图证实除颤导线感知非生理性高频噪声导致误放电。结果中位数随访时间28(10~46)个月,4例患者(6.5%)诊断ICD导线故障,导线寿命18~38个月;临床均以ICD误放电至医院就诊,同时程控发现ICD导线起搏阻抗异常。其中1例患者放电前闻及ICD导线阻抗报警,4例患者均重新植入新的起搏感知导线。结论ICD导线故障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ICD导线阻抗报警功能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导线故障。如程控发现仅仅除颤导线起搏阻抗异常,植入新的起搏感知导线可以作为首选的故障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目前已成为救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现将我院经静脉植入CPI公司的MINI型ICD治疗1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技术和随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技术 我国于1992年开始在临床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为是开胸手术,创伤大,比较复杂,5年中仅约10例患者使用此技术。近年来由于经静脉单导线植入技术的开展,创伤小,手术简化,采用ICD治疗的病人逐渐增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57岁,既往因长QT综合征发生晕厥植入单腔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预防心源性猝死,此次因ICD电池耗竭及电极断裂入院,使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成功拔除ICD除颤电极导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除颤电极在右心室不同植入位置与三尖瓣反流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均完善超声心动图,根据三尖瓣反流面积分为无、轻、中、重度四级...  相似文献   

20.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0岁,入院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脏扩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度房室阻滞,左束支阻滞,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径/收缩末径为77.7/52.3 mm。 植入手术在局部麻醉配以静脉浅麻醉下进行,电极导线插入途径经左锁骨下静脉。右心房电极导线为CAPSUREFix 6940-52 cm,是一双极感知和双极起搏电极导线,电极置于右心耳。右心室电极导线为SPRINT TM6945-65 cm,心室电极置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