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性心动过速(ST)除了一般性ST外,还有不适当性ST、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以及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特殊类型。一般性ST多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处理原则是寻找并治疗导致心动过速的病因;不适当性ST主要表现为与机体生理需求不匹配的心率增快,症状明显时首选药物治疗,如无效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则表现为体位直立后心率不成比例的增快,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折返是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机制,射频消融治疗常可获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30例(22例左侧旁道、8例右侧旁道)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射频消融前后进行心率变异分析,旨在了解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前后心脏植物神经张力的改变.结果显示左侧旁道患者消融后 LFP/HFP显著性增高,提示副交感神经张力相对减低,交感神经张力相对增高.但右侧旁道患者消融后心率变异无变化.关于射频消融左侧旁道心率变异的机理及左、右侧旁道消融后心率变异变化存在差异的原因有待阐明.  相似文献   

3.
对1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频域、时域法分析射频消融前后心率变异,旨在了解射频消融后自主神经系统对窦房结的支配有否改变。结果显示心率变异的高频段(HFP)、低频段(LFP)成分较射频前有所减低,LFP/HFP之比(2.20±1.31VS5.10±3.32)明显增高(P<0.01).提示射频消融后迷走神经功能相对减低,对窦房结的支配减弱。提出消融快径不但易并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而且易并发窦性心动过速。消融慢径则可防止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064射频消融后增加心率变异[FreyB等.AmJCardiol,1993,71:1460(英文)]已有报道,射频消融后出现不应有的窦性心动过速,迷走神经功能减退参与了此过程,推测房室结周围节后付交感神经纤维损伤。本实验分析了射频消融后心率变异,为进...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射频消融(R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革新了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其适应症在不断拓宽。近年来,许多学者将其用于治疗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或称为窦性心率异常加速(InappropriateSinusTach...  相似文献   

6.
窦房结改良术治疗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1例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采用导管射频消融部分窦房结-窦房结改良术而成功治愈的病例。患者女性、63岁。心动过速史30余年。平时心率90bpm以上,交感兴奋时高达210bpm。心电图示窦生P波。心内电生理检查为起源于窦房结区的自律性增高的心动过速。用温控大头电极在最早兴奋的窦房结区上部放电,每次放电后略调整大头电极位置,使消融面积增大。自第6次放电10s后A波频率降低,但停止放电后又增快;直至第1  相似文献   

7.
CARTO标测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例 34岁女性患者心悸、胸闷 2年半。Holter示最大心率 176次 /分 ,平均心率 12 7次 /分 ,固有心率 12 6次 /分。在基础窦性心律、静脉滴注 (简称静滴 )异丙肾上腺素后及射频消融术后分别行CARTO标测。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 ,心率从 14 5次 /分增至 170次 /分 ,最早激动点沿界嵴向上移动 3mm。消融靶点 (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的最早心房激动点 )由CARTO标测定位。在释放 2 1次射频电流进行射频消融后 ,未静滴异丙肾上腺素的心率从术前的14 5次 /分降至 98次 /分 ,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的心率从术前的 170次 /分降至 14 0次 /分。Ⅱ、Ⅲ、aVF导联上的P波形态从明显直立变为低平。术后第 3天Holter示最大心率和平均心率分别为 12 5次 /分和 95次 /分 ;固有心率为94次 /分。结论 :CARTO标测有助于精确地定位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的消融靶点 ,减少射频消融的放电次数 ,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采用导管射频消融部分窦房结——窦房结改良术而成功治愈的病例。患者女性、63岁。心动过速史30余年。平时心率90bpm以上,交感兴奋时高达210bpm。心电图示窦性P波。心内电生理检查为起源于窦房结区的自律性增高的心动过速。用温控大头电极在最早兴奋的窦房结区上部放电,每次放电后略调整大头电极位置,使消融面积增大。自第6次放电10s后A波频率降低,但停止放电后又增快;直至第16次放电停止后,A波频率不再增快。观察30min,窦性心率从放电前210bpm降至82bpm。术后停用一切药物,随访两个月,窦性心律73~122bpm,证实窦房结改良术成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告一种新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方法 总结该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结果 该型室上速的发生机制是窦性激动连续经房室结1:2下传激动心室,导致心室率经常是心房率的两倍,心动过速呈无休止性发作,并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结论 这种心动过速可以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并通过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而根治。  相似文献   

10.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时域、频域法对比分析射频导管消融前后心率变异性。结果: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平均心率、最小心率、低频与高频的比值上升,24小时平均心率的标准差,心率变异性指数、变异系数、24小时RR间期直方图1/2高度时的宽度、24小时RR间期直方图1/10高度时的宽度、总频谱,低频成份和高频成份均降低。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术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张力均降低,但主要影响的是迷走神经张力,从而表现为心率变异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综合征,少数情况下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晕厥和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目前可采用药物和射频消融治疗,但效果尚不理想,对其进一步的机制探讨和方法学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和比较应用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老年人和青年人房室结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仅患有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分为两组 ,老年组 (≥ 6 0岁 ) 36例和青年组(14~ 4 5岁 ) 4 0例 ,均为行慢径消融术成功病例 ,对比消融前后和两组间的房室结功能参数 ,分析和比较这两组患者在射频消融前后房室结电生理特点的异同。结果 所有病例均消融成功。两组病例消融后较消融前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及最长A2 H2 间期均缩短 ,而老年组的心动过速周长、消融前后窦性心率周长及消融后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均较青年组延长。结论 老年人的房室结前传电生理特性较青年人为差 ,而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慢径有效消融后 ,房室结电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不受年龄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经心外膜行窦房结改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心外膜行窦房结改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用日本大耳白兔17只,全麻下开胸,经颈内静脉穿刺送入4F起搏电报至高右房。静脉推注美多心安和阿托品,测固有心率、行窦房结功能检查;采用消融电报沿界沟处由上至下移动放电,以窦性心率下降30%±5%或出现异位性心律为消融终点。在达到消融终点后即刘及2h分别测定窦房结功能。达到消融终点后2h,沿界沟进一步消融,观察在过度消融时可能出现的反应。消融术结束,采用前固定技术留取标本,供病理学研究。结果在达消融终点后即刻有12只动物(70.59%)的心律达到丁靶心律,有5只(29.41%)出现丁房性节律;2h后均恢复丁窦性心律,但有3只(17.65%)动物心率未达到靶心率。进一步消融后,有12只仍为窦性节律,其中6只出现丁房室阻滞,4例出现丁房性节律、1例出现了房室交界性心律。在窦房结改良前后测定的窦房结功能指标(CSNRT、sACT)差异无显著性(P>0.05),窦房结改良前后心率差异有显著性(P<0.0D01),而消融终点即捌心率与2h时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理学研究未见心房壁穿孔,窦房结改良成功者只有部分窦房结细胞发生了凝固性坏死;而最后表现为异位节律者则见窦房结区域遭到了广泛性破坏。结论经心外膜行窦房结改良,可以有效地控制窦性心律,且对窦房结功能无严重影响;并为经心内膜改良窦房结奠定了实验基础。临床上可用于有症状的窦性心率异常加速或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inappf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IST)。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延迟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住院行射频消融术。例1:镜像右位心,左侧隐匿性旁道在室房近融合处进行射频消融;例2:房室结双径路,进行了慢径改良术。结果:在消融放电时,例1患的房室旁路可被阻断,但因停止放电后旁道复发而致术中消融三败,术后7天再次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无穷道传导,随访5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例2术后第5天出现胸闷、心悸、乏力症状,心电因及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房室传导阻滞,阻滞位置位于房室结。结论:认识和理解射频消融过程中发生的延迟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2009,28(3):208-210
近年来,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已逐渐成为各类心房颤动的重要治疗方法。单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根治率较高,但对慢性心房颤动仍然不理想。正因如此,不同的手术策略相继出现,例如:肺静脉前庭隔离、碎裂电位消融和线性消融等。这些策略的单独成功率与临床期望仍有差距。分步消融法是目前各种策略的综合,能显著提高慢性心房颤动消融的成功率。但是,70%以上的患者先转为房性心动过速,而不是直接转为窦性心律。期间,多种房性心动过速可合并存在,手术难度较大,能否根除这些房性心动过速是心房颤动消融成功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心房颤动消融后的房性心动过速问题。  相似文献   

16.
病理性窦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祥 《心电学杂志》2001,20(1):59-63
窦性心动过速是人体生理性或病理性应激反应的表现 ,通常是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减弱 ,或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结果。近年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几种少见的病理性窦性心动过速 ,包括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sinusnode_atrialreentrytachycardia)、不适当性窦性心动过速 (inappro_priatesinustachycardia)、慢性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chronicnonparoxysmalsinustachycardia)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 posturalorthostaticta…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后组织学损伤和电学损伤范围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为确定射频消融后心动过速复发的原因,本文对射频消融犬右心室肌造成的电学损伤与组织学损伤范围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方法:17只犬随机分成4组,实验组分别用20W10s、20W30s、20W60s的射频电流经心外膜消融犬右心室肌。实验前和实验后即刻、30、60min用单相动作电位电极导管在消融中心点及距中心点2、4、6、8即处死动物并取组织标本,测量组织学损伤范围:10、15和20mm处分别记录单相动作电位。术后立。结果;射频消融后,各时间点上动作电位幅度明显降低。消融中心部位电学损伤最严重,随远离中心点,损伤程度逐渐减轻。距中心点15mm左右,动作电位幅度基本恢复正常。消融后动作电位时间变化不明显。结论:本实验第一次提出了射频消融后电学损伤范围的概念,并发现电学损伤范围明显大于组织学损伤范围。临床上当消融治疗靶点定位不准确时,房室旁路则可能位于仅有电学损伤的部位。异常传导活动因电学损伤而暂时受抑制,造成成功的假象。这可能是射频消融成功后心动过速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与射频消融(RFCA)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表心电图(ECG)起搏标测法、心动过速标测法、窦性心律下P电位(浦肯野电位)标测法.结果 29例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全部经射频消融成功,随诊1个月~36个月无复发,心动过速标测消融组与窦性心律下P电位标测消融组在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起搏标测组与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RFCA治疗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②心动过速下标测消融与窦性心律下标测消融优于起搏标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开展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对52例PSVT进行射频消融,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4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AVRT)28例,均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寻找最佳靶点进行消融。结果:消融总成功率98%,无1例严重并发症,随访1~20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基层医院开展射频消融治疗PSVT时充分的人才、技术及设备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消融射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成功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该技术也用于治疗多种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发生机制为折返性、触发激动或异常自律性增加的房性心动过速(AT)、I型或典型心房扑动(AFL)、心房颤动(AF)、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NRT)和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IST)。近年来,随着射频消融治疗病例数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射频消融术治疗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成功率已达到90%左右,并且已被公认为是临床上治疗房性心动过速和典型房扑的首选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