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应用Halo导管标测技术,结合冠状静脉窦与希氏束电图识别心房扑动折返环的慢传导带,在下腔静脉口到三尖瓣环峡部作射频线性消融,并以慢传导带出现双向阻滞作为心房扑动消融成功的标志,治疗了1例I型心房扑动患者。随访1个月心动过速未发。由于Halo导管能在右房内全面记录右房激动顺序,便于了解峡部的传导情况,在心房扑动消融中有助于明确其诱发与终止的机制,并为慢传导带传导阻滞作为成功消融终点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用Halo电极消融典型心房扑动(AF)的方法和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的意义。方法对9例AF患者进行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将普通标测电极分别放置高位右房(A点)、低位右房(B点)、希氏束(C点)、冠状窦(CS34为D点),标测AF发作时右房激动顺序,起搏时和消融后测量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BD、DB)。结果不用Halo电极成功消融9例AF病例。消融后于冠状窦口处起搏时起搏信号至右房下侧壁的时间间期(DB=140.7ms±66.1ms)和右房下侧壁起搏时起搏信号至冠状窦口CS34的时间间期(BD=123.2ms±42.1ms)均较消融前(DB=66.0ms±12.5ms,BD=62.5ms±13.0ms)明显延长,P<0.01。结论不用Halo电极能成功消融典型AF,该方法简便、费用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的定量测定可作为判断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用Halo电极消融典型心房扑动(AF)的方法和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的意义.方法对9例AF患者进行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将普通标测电极分别放置高位右房(A点)、低位右房(B点)、希氏束(C点)、冠状窦(CS34为D点),标测AF发作时右房激动顺序,起搏时和消融后测量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BD、DB). 结果不用Halo电极成功消融9例AF病例.消融后于冠状窦口处起搏时起搏信号至右房下侧壁的时间间期(DB=140.7ms±66.1ms)和右房下侧壁起搏时起搏信号至冠状窦口CS34的时间间期(BD=123.2ms±42.1ms)均较消融前(DB=66.0ms±12.5ms,BD=62.5ms±13.0ms)明显延长,P<0.01. 结论不用Halo电极能成功消融典型AF,该方法简便、费用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的定量测定可作为判断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在心房扑动 (房扑 )发作时、冠状静脉窦口 (冠状窦口 )起搏和窦性心律 3种情况下对 型房扑进行导管消融治疗的优缺点 ,消融终点是达到后峡部 (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口 )双向阻滞。  资料和方法 将 17例阵发性房扑患者随机分为房扑组、起搏组和窦性心律组。房扑组在房扑发作中按下列步骤消融 :1标测三尖瓣隔瓣和下腔静脉口内侧壁的小心房波(A波 )确定消融线路 ;2对上述线路的三尖瓣侧 1/3、中 1/3和下腔静脉侧 1/3分别以 40 W、2 0 W、10 W做连续的线形消融 ;3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房扑终止 ;4冠状窦口起搏后峡部传导无变化者按起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典型心房扑动 (房扑 )射频消融中观察临近峡部的低位右房心内电图极性改变 ,来迅速判断是否形成峡部双向阻滞。方法 对 10例典型房扑患者 ,沿三尖瓣环放置Halo电极 ,Halo远端紧邻峡部消融线 ,房扑发作中消融在房扑终止后行冠状窦起搏 ,窦性心律下消融则同时行冠状窦电极起搏 ,观察紧邻消融线低右房侧的心房电极电图起始部分的主波方向 (H电位 )的极性表现 ,并与最终双向阻滞评价结果比较。结果  8例在窦性心律下行冠状窦电极起搏时消融 ,2例在房扑发作中消融。 10例患者最终消融结果均为双向阻滞。 2例房扑发作时H电位极性均为负向 ,8例窦性心律下H电位极性均为正向 ,峡部缓慢传导时该极性仍为正向 ,形成双向阻滞后H电位极性变为负向。结论 典型心房扑动行峡部线性消融时 ,行冠状窦起搏观察到紧邻峡部消融线低右房侧H电位的极性改变可能是峡部消融成功的新指标。该指标简单、快速、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6.
前言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CTI)消融已成为典型心房扑动(AFL)的治疗方法.最初,治疗的目标是中止心房扑动且不能诱发,而现在接受的终点是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双向阻滞,以防止复发.鉴别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阻滞与缓慢传导是困难的,一直提倡"鉴别起搏",该方法关注的是逐渐远离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的起搏对消融线或附近记录到的电图(EGM)时间的影响.为分析前-后(逆钟向, CCW)传导,选用多极导管于右心房前壁多个层面起搏,用同一导管远端电极对或消融电极导管于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处作记录.后-前(顺钟向, CW)传导常由冠状窦近端起搏实施,另需一根电极导管起搏右心房间隔中部作鉴别起搏.在后-前传导检测中,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电图因电压低或多个成分(指多个波,译者加注),难以解释.此外,在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阻滞的情况下,起搏冠状窦时跨过界嵴的传导酷似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传导.我们将报道一种简单的方法,无需冠状窦电极导管,根据经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消融线间隔缘起搏时右心房前壁的激动顺序,评估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后-前阻滞.这种方法使得整个手术的完成只需两根电极导管:多极参考导管和消融电极导管.  相似文献   

7.
探讨射频消融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拖带刺激的电生理特征 ,更好的理解房扑机制 ,以期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复发率。 5例阵发性典型房扑患者 ,诱发房扑后 ,在高位、低位右房 ,冠状窦口 (CSO)及右房下部的峡部分别进行拖带刺激 ,分析心房激动顺序 ,然后进行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的线性消融。 5例房扑折返环均为逆钟向旋转 ,峡部 ,高位、低位右房及CSO呈现隐匿拖带 ,左房和卵圆窝呈现显性拖带 ,平均放电 9± 6次 ,均达到右房峡部双向阻滞。CSO起搏时体表心电图Ⅱ、Ⅲ、aVF导联P波形态发生改变。结论 :隐匿、显性拖带对判断峡部依赖性逆钟向房扑有较高价值 ,CSO起搏时心内电图激动顺序和体表心电图P波改变可做为判断峡部消融达到双向阻滞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通过Halo电极远端电位方向发生逆转来判断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三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成功的方法。方法 20例典型房扑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将Halo电极经右股静脉置于三尖瓣环上,从远端电极至近段电极呈顺时针方向。于窦性心律下,行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线性消融,与此同时,于冠状窦口行S1S1500ms起搏。消融过程中,Halo电极标测显示远端电极及近端电极呈双向传导。以Halo电极远端电位方向逆转作为消融成功终点。结果 20例均消融成功,无消融并发症发生。消融后,反复电刺激未诱发房扑。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房扑复发。结论冠状窦口起搏刺激下,Halo电极远端电位方向出现逆转可作为典型房扑三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成功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典型的心房扑动(房扑)是右心房内的大折返所致已成共识,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因此,射频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并产生峡部双向阻滞,是成功消融典型房扑和减少复发的可靠标志。目前,多采用心房激动顺序或消融部位的双电位技术确定峡部双向阻滞的存在。通过比较房扑成功消融前、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从而提出峡部传导时间的延长程度对峡部完全性  相似文献   

10.
导管射频消融1型心房扑动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在心房扑动 (AFL)时、冠状静脉窦口 (CSO)或低外侧右房 (LRA)起搏下和窦性心律 (简称窦律 )下消融Ⅰ型AFL的优缺点。 48例阵发性AFL随机分为AFL消融组、起搏消融组和窦律消融组 ,对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之间的后峡部作线性消融 ,终点为后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比较三组患者的电生理参数、急性成功率和远期效果。结果 :三组均达到后峡部双向阻滞 ,随访 2 1.8± 5 .6个月无AFL复发。AFL消融组在AFL终止后均不能达到后峡部双向阻滞 ,需继续在起搏下消融。起搏消融组的操作和曝光时间、放电能量和次数小于其他两组 (P <0 .0 5 )。三组在后峡部双向阻滞后记录局部心房双电位的阳性率为 37.5 %。结论 :①对Ⅰ型AFL采用窦律消融法、起搏消融法和AFL消融法都能取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②后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是保证近远期疗效的重要消融终点。③在消融部位标测到双电位可作为消融有效的指标 ,但不能代替后峡部双向阻滞作为消融终点。④起搏消融法的操作和曝光时间、放电能量和次数明显少于在AFL和窦律下消融 ,可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1.
比较在心房扑动 (AFL)时、冠状静脉窦口 (CSO)或低外侧右房 (LRA)起搏下和窦性心律 (简称窦律 )下消融Ⅰ型AFL的优缺点。 48例阵发性AFL随机分为AFL消融组、起搏消融组和窦律消融组 ,对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之间的后峡部作线性消融 ,终点为后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比较三组患者的电生理参数、急性成功率和远期效果。结果 :三组均达到后峡部双向阻滞 ,随访 2 1.8± 5 .6个月无AFL复发。AFL消融组在AFL终止后均不能达到后峡部双向阻滞 ,需继续在起搏下消融。起搏消融组的操作和曝光时间、放电能量和次数小于其他两组 (P <0 .0 5 )。三组在后峡部双向阻滞后记录局部心房双电位的阳性率为 37.5 %。结论 :①对Ⅰ型AFL采用窦律消融法、起搏消融法和AFL消融法都能取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②后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是保证近远期疗效的重要消融终点。③在消融部位标测到双电位可作为消融有效的指标 ,但不能代替后峡部双向阻滞作为消融终点。④起搏消融法的操作和曝光时间、放电能量和次数明显少于在AFL和窦律下消融 ,可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2.
常规射频消融在部分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不能产生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峡部的双向传导阻滞 ,本研究观察冷盐水灌注导管对该部分患者的消融效果。 12 5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中 ,7例患者从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口或至欧氏嵴射频消融超过 15次未能产生峡部双向传导阻滞 ,定义为射频消融失败。对该 7例患者换用冷盐水灌注导管 ,以相同于常规射频消融的方法在峡部找到传导间隙后 ,行射频消融。全部患者消融成功 ,平均消融 4.5± 2次 ,导管温度 40± 1℃ ,阻抗 79± 5 .4Ω ,未观察到明显的并发症。表明常规射频消融的失败与常规射频消融不能产生峡部足够的损伤有关 ,冷盐水灌注导管对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患者可以成功地产生峡部的双向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峡部消融线上标测到稳定的宽间期双电位作为典型心房扑动(AFL)射频消融(RFCA)终点标准,对消融前后低侧位右房与冠状窦口刺激心电图P波形态变化进行比较,进而评价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24例典型AFL患者,进行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的线性消融。消融后于消融线标测双电位。消融前后,以及消融过程中分别进行低侧位右房与冠状窦口刺激,比较心电图P波形态的变化。结果RFCA成功后行低侧位右房及冠状窦口起搏,所有患者体表心电图Ⅱ,Ⅲ,aVF导联的P波在负向成分之后出现一正向波成分(100%),且P波时限延长,但是6例患者出现特征性心房激动顺序变化时(即低侧位右房刺激时呈顺钟向传导,逆钟向阻滞。冠状静脉窦刺激时呈逆钟向传导,顺钟向阻滞),消融线局部双电位为71.0±11.2ms,此时低侧位右房与冠状静脉窦口刺激也出现相同的P波变化,继续消融可见双电位延长至118.20±10.2ms,而再予刺激,并不出现P波形态的进一步变化(25%)。结论:对于典型AFL的射频消融治疗,峡部消融后进行峡部两侧刺激可以产生心电图P波形态的特征性变化。但是由于峡部为缓慢传导或者残存传导裂隙时也可以出现此种变化,加之影响P波形态的因素较多,所以这种判断方法临床实践应用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4.
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 (AFL)中 ,心房激动顺序的变化与双电位标测这两种消融终点的判断方法 ,以期提高成功率 ,减少复发率。选取 1997年 11月至 2 0 0 2年 9月连续收治的 4 3例典型AFL病人。按照消融终点不同 ,以及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组 (AC组 ) ,双电位组 (DP组 )。于右房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进行线性消融。AC组以出现右房特征性激动顺序的变化 (即低侧位右房刺激时呈逆钟向阻滞 ,冠状静脉窦刺激时呈顺钟向阻滞 )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DP组在AC组消融结果基础上 ,以消融线上标测到宽间期双电位 (>10 0ms)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随访复发率。结果 :4 3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达到相应的射频消融终点。DP组所有患者消融成功后双电位为 116 .6± 12 .5ms。随访 14 .5± 5 .4个月 ,AC组的复发率高于DP组 (2 3.5 %vs 0 ,P <0 .0 5 )。结论 :作为峡部双向阻滞的指征 ,宽间期双电位比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更准确 ,手术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成功消融前后右心房峡部时间间期 ,分析峡部时间间期的延长程度对峡部完全性双向阻滞的预测价值。选择 1996~ 2 0 0 2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典型房扑患者 30例 ,男 2 3例、女 7例 ,年龄 4 7.85± 9.35岁 ,采用解剖和影像定位法 ,在冠状静脉窦口持续起搏下消融峡部。结果 :2 9例消融成功 ,达到双向传导阻滞的标准 ,成功率 96 .6 7%。消融后起搏信号至右房下侧壁的时间间期 (SAH1 2 )和起搏信号至冠状窦口CS3 4的时间间期明显延长 (14 0 .4 7± 2 0 .4 8msvs73.82± 13.0 1ms ;138.17± 15 .5 5msvs77.6 3± 8.36ms ,P <0 .0 0 0 1)。 2 9例中有 17例在完全性传导阻滞前可以记录到不完全性传导阻滞 ,峡部不完全性传导阻滞时SAH1 2 比术前增加 4 5 .4 9%± 8.7%。消融前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增加≥ 5 0 % ,预测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的灵敏度 10 0 % ,特异度 83.3%。结论 :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的定量分析是判断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术中测量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CTI)依赖心房扑动(房扑)消融前后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探讨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在CTI线性阻滞消融终点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入组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诊断CTI依赖房扑并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共3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35例,河北省儿童医院2例),术中均诱发CTI依赖房扑,并采用解剖消融方法沿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行线性消融,术后经右心房激动标测验证CTI呈线性阻滞。分别统计入组患者心动过速周长(TCL)、冠状窦起搏下消融前局部传导间期(P-ABL1)、冠状窦起搏下消融后局部传导间期(P-ABL2),计算局部传导期间百分比(P-ABL2/TCL)。评估P-ABL2/TCL对诊断CTI双向传导阻滞的价值,并通过消融后激动顺序验证其有效性。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解剖方法行射频消融,并行激动标测验证CTI呈线性阻滞。术中诱发TCL为(310.00±46.32)ms。术前测定P-ABL1为(92.16±27.65)ms,术后测量P-ABL2为(173.65±16.35)ms,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P-...  相似文献   

17.
非接触标测系统用于典型心房扑动的右房标测和导航消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实施典型心房扑动 (AFL)的右房 (RA)全心腔标测和导航射频消融。 6例典型AFL ,男 5例、女 1例 ,年龄 5 6 .2± 15 .3(35~ 76 )岁。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和His束电极 ,将标测球囊置于RA中下部 ,构建RA心内膜模型 ,分别于低位RA和冠状窦口 (CSO)S1S16 0 0ms起搏观察峡部传导 ,诱发并标测AFL的激动顺序和折返路径。 1例为顺钟向AFL ,4例为逆钟向AFL ,1例未能诱发AFL。AFL周期 2 0 7± 34ms,非接触标测可显示整个折返环路、激动顺序和缓慢传导区。AFL的激动可以穿过界嵴上部并且传导相对缓慢 ,提示RA平滑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后位峡部线性消融在导航系统指导下进行 ,无需X线透视。消融完成后重复上述起搏验证峡部双向传导阻滞。除 1例术中出现心房颤动 (AF)外 ,其余病例即刻均达到峡部双向阻滞 ,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随访 8.1± 6 .7(3~15 )个月未见复发。非接触标测系统可安全、有效和直观地实现典型AFL的右房全心腔标测并导航消融 ,验证峡部双向阻滞 ,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无效放电次数。界嵴在典型AFL时具备传导功能 ,RA平滑部和粗糙部共同参与折返环的组成。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阻断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间的右心房峡部是治疗典型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方法。目前,多采用消融后分别起搏峡部两侧,观察心房激动顺序的变化或消融线径上的宽间期双电位来检测峡部完全阻滞的存在。本文提出另一种可靠而快捷的方法,对判断峡部完全性阻滞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经选择的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患,在三尖瓣环-下腔静脉峡部进行射频消融,探讨这类房性快速心律的电生理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10例频繁发作AFFL患与同期10例Ⅰ型心房扑动,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并按解剖部位进行RAIS线性消融。结果右房上及冠状静脉窥口有效不应期,在FFL中均短于AF,房内传导时间亦较AF为延长。  相似文献   

20.
应用Halo导管标测技术,结合冠状动脉窦与希氏束电图识别心房扑动折返环的慢传导带,在下腔静脉口到三尖瓣环峡部作射频线性消融,并以慢传导带出现双向阻滞作为心房扑动消融成功的标志,治疗了1例I型心房扑动患者。随访1个月心动过速未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